一、师资队伍
资源工程系师资力量雄厚,教师的专业、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现有教授6名(包括博士生导师4名),副教授5名,45岁以下青年教师中全部具有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刘焕杰教授当选为江苏省优秀学科带头人;秦勇教授入选教育部、江苏省和煤炭部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计划、并被评为煤炭工业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姜波教授入选江苏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计划、并被评为江苏省和教育部青年骨干教师。先后有2人被列为中国矿业大学后备学科带头人,6人被评为中国矿业大学青年骨干教师。以本系教师为主体的化石能源地质课题组2000年被评为中国矿业大学优秀教学科研群体。
二、研究生培养
本系依托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信息技术工学博士点,地层古生物、构造地质学和地球化学理学硕士点,培养了众多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许多毕业研究生已成为中科院、地矿、石油和煤炭等系统的学术带头人或学术骨干,有的已走上重要的领导岗位。据不完全统计,在毕业研究生中,已有10余人晋升教授职称(含博士生导师3人);3人入选教育部、江苏省、煤炭部和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计划,2人被评为煤炭工业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人成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引进人才,3人入选江苏省333人才工程,1人担任青海省石油局总工程师,1人担任江苏省建设厅副厅长。
三、科研成果
我系科研成果丰硕,九五以来完成了包括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2项国家攻关课题在内的数十项科研项目,出版了10余部学术著作,在《中国科学》、《地质学报》、《地质论评》、《古生物学报》及国外等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数十篇次被SCI、EI和ISTP等重要检索刊物收录。获得的主要科研奖励有(仅列本院人员):
1、中国煤层气资源评价,煤炭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2000,秦勇,桑树勋,范炳恒
2、中国煤岩学,煤炭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2000,秦勇
3、中国东部郯庐断裂系的形成与演化的研究,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5,姜波
4、中国东部煤田滑脱构造研究,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997,王桂梁,姜波、徐志斌
5、泥炭软褐煤的岩石学特征及早期煤化作用,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997,秦勇
6、利国矿区矿井断裂及层滑构造发育规律及其对煤层的控制作用,煤炭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7,姜波,王桂梁
7、海相碳酸盐岩显微组分与油气关系,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秦勇,李素琴
8、华北南部的逆冲推覆、伸展滑覆与重力滑动构造,中国图书奖(国家级综合图书奖),1994,王桂梁,姜波,徐志斌
9、中国高煤级煤的显微岩石学特征及结构演化,中国图书奖(国家级综合图书奖),1995,秦勇
10、中国煤层气资源,江苏省优秀图书奖特等奖,2000,秦勇,桑树勋
11、成煤环境的比较沉积学研究,江苏省优秀图书奖二等奖,2000,刘焕杰,桑树勋
四、教学成果
1、面向21世纪的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类专业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0,曾勇,隋旺华,刘焕杰,董守华
2、面向21世纪的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类专业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2000,曾勇,隋旺华,刘焕杰,董守华
3、煤田地质理论与应用教学体系的建设与改革,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96,邵震杰,陶长辉、任文忠、陈家良、曾勇
4、煤田地质学,江苏省一类优秀课程奖,1996,邵震杰,任文忠,陈家良,秦勇
五、主要研究方向
1、化石能源基础理论与应用
2、煤层气地质及其环境效益
3、油气成藏理论与评价
4、煤基新材料
5、环境地球化学
六、主要在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煤储层渗透性与现代应力场之耦合特征及作用机理2000~2002 18万元秦勇教授
2、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项目煤层气控气地质理论1999~2002 30万元秦勇教授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碳酸盐岩地层中有害元素及生态效应-以徐州地区为例2000~2002 15万元桑树勋副教授
4、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项目变形煤结构演化的动力学机制及其储层物性特征2000~2002 12万元姜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