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扬州大学专业介绍:化学

扬州大学 免费考研网/2013-12-19

扬州大学专业介绍:化学
2011-05-30


  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独立从事物理化学教学和研究工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要求是:
  1.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为人正派,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实事求是,学风严谨;服从国家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
  2.掌握物理化学学科的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熟练的实验操作技术;有较宽的知识面,熟悉所从事研究方向的现状和动态;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备一定的听说和书面表达能力;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担任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有发现与捕捉研究课题的能力,有撰写论著的能力。
  3. 掌握分析化学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熟练掌握相应的实践技能。熟悉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发展现状和动态。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能撰写基本的专业论文,并具备一定的听说能力。了解分析化学在科学研究、环境检测、商品检验、药物分析、医学检验、卫生防疫、工业产品检验等领域的应用。具有创新精神,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担任其它工作的能力。
  4. 掌握有机化学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熟练掌握相应的实践技能。熟悉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发展现状和动态。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能撰写基本的专业论文,并具备一定的听说能力。了解有机化学在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化工生产、药物合成、精细化学品、材料科学和应用、药物分析等领域的应用。具有创新精神,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担任其它工作的能力。  
  5.具有健康的体魄。

  二、研究方向
  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科特色,本专业设置五个二级学科。具体见表1。

  三、培养方式
  1.导师负责制
  实行导师负责和学科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指导教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指导教师应教书育人,关心研究生的成长,引导他们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道路。
  2.课程学习与科研论文并重
  硕士生既要系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本专业的专门知识,又要通过学位论文培养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担负本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特别要加强研究生综合能力(包括创新能力、活动能力和适应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3.产、学、研相结合
  研究生在学期间,在深入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参加基础理论研究外,还需积极从事应用开发研究,了解新技术、新方法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将课堂学习、实验室研究和实际应用相结合,培养综合的专业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培养环节
  1.个人培养计划
  研究生入学后应在导师指导下,严格按照本培养方案填写《扬州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经学科负责人审定后报学院和研究生处备案。
  同等学力入学的硕士研究生必须补修入学考试及加试课程以外的4门与现专业相关的本科基础课程;跨专业入学者视专业差异,必须至少补修3门与现专业相关的本科基础课程。以上补修课程列入个人培养计划,不计学分;考试合格,成绩登录时标明“补修”。
  2.课程学习
  为使研究生掌握本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必须十分重视课程学习,特别是学位课程和必修课程的学习。课程学习可根据课程性质采取教师讲授、师生讨论、学生自学、读书报告等多种形式。任课教师应着重启发研究生深入思考与正确判断,培养他们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包括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硕士研究生应积极参加校内外的科研、调研、咨询、技术开发等活动。教学实践主要是以本科生为对象开展试讲、辅导课堂讨论、指导实验和辅助指导毕业班学生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等。 
  4.文献阅读
  文献阅读是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位论文选题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硕士研究生必须较广泛地阅读中文和外文文献,并以外文文献为主。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外文资料的总阅读量应不少于15万英文词。
  5.学术活动
  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10次以上校内外学术活动,主持1次研究生学术讨论会,并至少作1次学术报告。

  五、考核方式
  1.课程考核
  学位课程考核以闭卷或开卷笔试方式进行。必修课程考核视各课程特点,其考试方式由学科组研究决定。选修课程考核以考试或考查方式进行。所有课程考核一律以百分制记分,60分为合格,可取得相应的学分。
  同等学力入学者补修的本科主干课程必须考试合格。
  2.实践环节考核
  实践环节由专人负责,研究生必须填写《扬州大学实践环节考核表》,由学院进行考核,合格者方能毕业。
  3.学术活动考核
  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时,要填写《扬州大学研究生学术活动记录表》,按学期送交学院研究生教务员审核并存档。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情况由学院考核,合格者方能毕业。
  4.中期考核
  为保证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一般在课程学习结束之后,结合论文开题工作进行中期考核,具体办法详见《扬州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

  六、学位论文
  1.论文选题与开题
  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定研究课题。选题一方面要考虑本学科研究的前沿性和实际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要力求和国家级或省部级基金项目、攻关项目等接轨。
  学位论文工作应在导师指导下尽早开始,在查阅文献、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好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主要包括立题意义、文献综述初步、研究计划及目标、主要理论(技术)难题及拟解决方案等。
  2.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
  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本人独立完成。在论文题目确定后,用于论文工作的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年。
  论文要求资料可靠、理论正确、思路清晰,对所研究专业和方向的最新成就有所了解,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并在该研究方向上有新的研究成果。论文书写应符合《扬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要求》。
  3.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
  研究生的论文评阅、论文答辩、学位申请等环节,按《扬州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中的有关规定执行。申请硕士学位所需的科研成果条件按《扬州大学关于申请学位科研成果条件的规定》执行。

  七、修订说明
  1.充分体现整体优化的原则。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处理好思想与业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加强学生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建立适应社会发展和专业发展所需的知识与能力结构。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能力培养,重视素质提高,科学、合理地处理好课程设置、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内教学与平时指导等关系,使相关教育活动形成有机的整体。
  2.在充分体现和展示本专业的传统学科优势和学术特色,凸显有机化学类课程地位的同时,鼓励学生学习其它专业类课程,开拓视野,增强综合数值和实际研究能力的培养。
  3.贯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重能力”的修订原则,加大基础训练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加强研究生理解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的培育。
  4.加强与引导研究生学术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使研究生能够及时掌握有机化学最新前沿的研究动态,捕捉研究课题。
  5.注意处理好学位课程与非学位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层次和连接、递进关系,理论水平提高与科研能力培养的关系,体现“整体优化”原则。

  八、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中必修课程简介
  1. 波谱学 3学分,54课时 
  讲授红外、拉曼、紫外-可见光谱、核磁共振、质谱和圆二色谱等现代分析方法及在有机化合物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2.量子化学 3学分,54课时  
  本课程以讲授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及量子化学中的基本概论(如分子轨道等)为主,通过对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的一些具体例子的介绍,使学生对量子化学的方法、原理和近似计算有一定程度的掌握。
  3. 金属有机化学 3学分,54课时
  介绍各类金属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理论,合成方法,化学反应和重要物理和化学性能,以及在催化反应等方面的应用。
  4. 有机合成 3学分,54课时 
  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单元反应,典型合成方法。突出现代有机合成技术的应用。复杂有机化合物的合成设计和合成战略。
  5. 不对称有机合成方法 3学分,54课时
  介绍手性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和实验技术。
  6. 物理有机化学 3学分,54课时 
  介绍有机化学反应的机理。研究反应历程的实验方法。
  7. 材料化学 3学分,54课时 
  介绍材料的基本理论、结构、种类、组成、性质、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8. 杂环化学 2学分,36课时
  介绍三、四、五、六、七等小环、中环、部分大环、稠环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反应机理及其活性研究进展。
  9. 配位化学 3学分,54课时 
  讲述配位化学的结构理论,各类配合物的化学和物理性质。超分子化学的主要成就。多核金属配合物的电磁性质等。
  10. 色谱分析 3学分,54课时
  介绍色谱分析的基本原理、方法、分类、各类色谱仪器的结构及操作等,掌握毛细管气相色谱、裂解气相色谱、顶空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超临界流体色、毛细管电泳、毛细管电色谱等色谱科学领域中重要技术与最新技术。
  11.光谱分析 3学分,54课时  
  介绍光谱分析的基本理论、仪器的结构和定量、定性分析的方法。掌握发射光谱、原子吸收光谱、原子荧光、分子荧光、激光荧光、荧光X射线等的基本原理。
  12.电化学方法 3学分,54课时  
  介绍电极过程动力学、界面物质传递、电位阶跃方法、电位扫描方法、微电极技术、强制电流、阻抗法和电极反应等。
  13.近代分析测试技术 3学分,54课时  
  介绍用于成分分析、结构分析和表面分析的近代分析测试技术、仪器的基本操作、仪器功能以及分析测试结果的分析。主要包括X光电子能谱、扫描电镜、透射电镜、核磁、扫描探针显微镜等。
  14.统计热力学 3学分,54学时
  阐述统计热力学的原理和方法,介绍统计力学在平衡常数、速度常数、绝对熵、简并气体、真实气体和晶体等方面的应用。
  15.胶体与表面化学 3学分,54学时
  阐述胶体的粘度、沉降与扩散、渗透、光散射、双电层、稳定性、自溶液中的吸附以及固—气界面上的吸附等胶体与表面化学的基本理论及其研究方法。
  16.光化学 2学分,36学时
  主要讲授光化学的基本知识,电子轨道,构型和态,光物理过程¾能级与光谱,势能面、光吸收和发射及配位化学、光化学反应等。
  17.表面活性剂物理化学 3学分,54学时
  系统学习表面活性剂的化学结构、分类特性及其应用,着重阐述表面活性剂的物理化学性质、表面性质(吸附)及内部性质(胶束、微乳液、溶致液晶的形成)。
  18.应用电化学 3学分,54学时
  介绍化学电源、金属腐蚀与防腐、电解与电镀等内容。
  19.催化化学 3学分,54学时
  讲授催化剂的制备、评价方法、催化作用原理及动力学,电催化、光催化与光电催化、声催化的原理及动力学,并对特种催化剂及高新催化剂技术的发展及应用进行系统的介绍。
  20.计算化学 3学分,54学时
  在学完量子化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量子化学计算程序在物质结构、性质(光、电、磁等)等方面的具体运用,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思考物性的能力。

2014考研必过的秘密,点击查看>>



相关话题/扬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