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30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培养具有较为系统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及较强的应用能力,能在大、中专院校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或相关学科从事教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具体要求是:
1、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比较系统地掌握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本学科研究现状与动态;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专业教学的基本能力;掌握较强的口语、笔语应用技能;了解和掌握外语教学与研究的一般手段和方法;掌握一门第二外语,能阅读本专业有关文献资料;具备运用计算机进行科研工作的基本能力;具有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3、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
二、学习年限
硕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允许分段完成学业,允许休学创业。休学与在读的时间之和不得超过5年。
学习优秀的硕士生可以申请提前毕业,其学习年限至少为2年。硕士生延期毕业,必须写出书面说明,导师签署意见并明确加强培养的具体措施,经学科同意、院长批准报研究生处备案。
三、研究方向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隶属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根据本学科覆盖面较宽的特点,设置的研究方向主要有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英语应用语言学、日语语言学、法语语言与翻译研究、现代朝鲜语研究等五个方向。其主要研究范围和研究内容如下
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
主要通过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翻译、通过翻译对比研究英汉语言以及进行纯粹的英汉语言对比研究或翻译研究。所覆盖的专业知识有翻译学、普通语言学理论和英汉语法、词汇、修辞、跨文化交际等。
应用语言学
注重外语习得理论和实践研究,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探索外语教育教学的规律和途径,为外语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思路。
日语语言学
深入了解日语语言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追踪新的研究领域及其热点;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获得相关调查、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掌握基础和较新的研究方法,开展中日比较和普通语言学领域的研究。
法语语言与翻译研究
在掌握语言学和翻译学的基础理论后,通过对法语词汇和语法、修辞和文体的深入了解以及对法汉语言符号和法汉文化差异的研修,以文学翻译为主要实践,对翻译活动的基本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理论研究,同时,借助比较文学和跨文化交际理论,从翻译传播的角度,拓展译介活动自己的研究领域。
现代朝鲜语研究
能够系统地掌握朝鲜语(韩国语)语言学的基础理论,较全面地了解朝鲜语(韩国语)的特点及其在实际运用中的规律。培养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朝鲜语(韩国语)的语音文字、语法、词汇、句子结构等进行研究的能力。要求掌握基础和较新的研究方法,具有汉韩语言对比研究的能力和韩国语教学的基本能力。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硕士研究生应完成43个学分,其中课程学习41学分,学术研讨与学术报告2个学分。
1、学分要求
硕士研究生必须修学学位课程和必修课程,满足选修课程的学分要求。取得本专业学士学位的硕士研究生经导师审查同意,可免修非学位课程中学士阶段基础课程。
2、课程学习
为使研究生掌握本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必须十分重视课程学习,特别是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中必修课程的学习。课程学习可根据课程性质采取教师讲授、师生讨论、学生自学、读书报告等多种形式。任课教师应着重启发研究生深入思考与正确判断,培养他们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跨学科(门类)选修课程。
五、培养方式
1、导师负责制
实行导师负责和学科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指导教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指导教师应教书育人,关心研究生的成长,引导他们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道路;研究生要尊敬师长,虚心学习,积极进取,做到教学相长。
2、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并重
硕士生要通过课程学习掌握系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本专业的专门知识,通过论文写作培养从事科学研究和担负专门研究工作的能力。要特别加强研究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包括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
3、建立研究生学术报告会制度,通过研究生相互之间的研讨和切磋,切实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
六、培养环节与考核
1、制定个人培养计划
研究生在第一学期结束前,应在导师指导下,严格按照本培养方案填写《扬州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经导师签署意见、学科负责人审定后报学院备案。研究生的培养计划是导师指导研究生学习的依据,也是对研究生毕业和授予学位进行审查的依据。培养计划确定后,研究生和导师均应严格遵守。
2、中期考核
为保证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一般在课程学习结束之后,结合论文开题工作进行中期考核,具体办法详见《扬州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
3、学术研讨与学术报告
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10次校内外学术活动,并至少主讲1次学术报告。研究生参加的学术活动包括校内各院系组织的学术讲座,也可以是参加各类学术会议。鼓励和支持导师带领学生参加校外的学术会议和专业访学。
硕士生参加学术活动后必须填写《扬州大学研究生学术活动记录表》,整理200字以上的学术活动述评;作过学术报告后填写《扬州大学研究生学术报告登记表》,并附报告的书面材料。以上表格经导师认可、签字后由学院研究生秘书负责收集,提交学院审核、存档,汇总情况报研究生处备案。完成《扬州大学关于建立研究生学术报告会制度的意见》(校研[2004]14号)有关规定者,方能获得2学分,申请毕业。
4、文献阅读
论著与文献阅读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活跃学术思想、掌握学科前沿动态及培养独立工作能力等都有重要意义,也是学位论文选题过程不可缺少的环节。硕士研究生必须较广泛地阅读中文文献和适量的外文文献,文献阅读量由导师视具体情况加以确定。
5、实践环节
包括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社会实践主要是参加社会调查、承担校内外的科研、设计、调研、咨询、技术开发和服务等活动。教学实践是培养硕士研究生的重要环节,其内容主要是以本科生为对象开展试讲、辅导课堂讨论、指导实验和辅助指导毕业班学生毕业论文等。参加教学实践应完成相当于助教1个月的工作量。硕士生参加各种类型的实习、实践活动,应填写《扬州大学研究生实践环节考核表》。达到专业培养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要求,经学院审核,方能申请毕业。
七、学位论文与答辩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学位论文工作,培养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培养分析、综合能力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
1、选题
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在广泛查阅文献、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研究课题。选题一方面要考虑本学科研究的前沿性和学生的实际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要力求与导师承担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相结合。学术性研究课题必须具备科学性、创新性和可行性;应用性选题应努力结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应用价值。
2、开题
开题报告主要包括:本课题国内外研究情况综述,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目标、研究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课题的创新性,计划进度、预期进展和预期成果,与本课题有关的工作积累、已有的研究工作成绩等。开题报告应在学科范围内公开宣讲,并广泛征求意见。二级学科组织考核小组对开题报告进行论证,形成书面意见。交叉学科与跨学科的论文选题,必须聘请相关学科的专家参加考核小组。
没有通过开题报告论证者,可以继续准备,三个月后重新进行论证。
3、学位论文写作
学位论文要求理论正确,观点鲜明,文献翔实,思路清晰,文体规范。
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本人独立完成。论文要有一定的工作量,在论文题目确定后,用于论文工作的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年。论文对所研究问题的最新成就有所了解,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所创新和突破。论文书写必须符合《扬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要求》。要以省、校两级优秀硕士论文为目标,着力提高学位论文质量。
4、论文评阅、答辩与学位授予
研究生的论文评阅、论文答辩、学位申请等环节按《扬州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中的有关规定执行。积极推行学位论文的“双盲”送审。
八、学位专业课程和必修课程简介
1、翻译理论与实践:本课程通过系统讲授翻译学的基本原理与研究方法、我国名家的翻译理论与经验,以及批评地介绍域外翻译理论,指导学生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外汉互译的实践,并在实践中使理论得到升华。
2、外国语言学:本课程主要介绍外语(英语、日语、法语、朝鲜语)语言学基本概念和理论,使学生了解语言的本质、结构、功能及其变化规律,提高外语总体水平和外语教学能力。主要内容包括语音学、音位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话语分析、语言习得等。
3、应用语言学(各语种分别开课):本课程通过对外语习得和外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探索外语教育教学的规律和途径,为外语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思路。
4、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各语种分别开课):本课程主要介绍国内外有关二语习得的主要理论,结合中国学生的自身特点,探讨外语学习规律、策略和特征等,为外语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4.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本课程结合学生的开题报告,介绍和讨论外语研究的一般研究方法和手段、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外语论文的写作方法和国际通行的论文格式规范。
5、外汉语言对比研究:本课程以当代语言学理论,尤其是以对比语言学理论为指导,开展外汉(英汉、法汉、日汉、鲜汉等)语言和文化各个层面上的对比研究。侧重应用研究、共时研究和外汉语言文化相异之处的研究,研究成果主要应用于外汉互译实践以及外语教学实践,同时也应用于语言理论和翻译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