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医学院麻醉学介绍
2005-09-21 ?? 徐州医学院麻醉学科的建设起步于1976年以后。1982年经江苏省卫生厅和高教局联合批准成立“徐州医学院麻醉生理研究室”,1985年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点并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4年我院正式呈文申请创建麻醉学专业(本科),1985年国家教委同意在我院医学专业中设置“麻醉专业班”,1986年国家教委批准在我院试办“麻醉学专业(本科)”,1987年麻醉学专业列入国家“专业目录”,我院成立“麻醉学系”。由于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作出成绩,1988年学科被评为省教委重点学科:1990年曾因明教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开始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1992年学科经评估列为重点学科A级;1993年经评审后被批准为江苏省政府重点学科;1995年经评估列为省政府重点学科A级,同年被省卫生厅批准为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1997年批准建设“江苏省麻醉学重点实验室”。2000年经检查评估被定为“作出显著成绩”的学科。2001年通过重点实验室合格评估和省“135”工程评审,成为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江苏省“十五”重点学科。
目前学科共有职员82名。其中有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3人;有高级职称者20人,其中正高5人;有博士5人;硕士17人;中级以上职称中年龄在40岁以下者21人。由于职称、学历、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1993、1997年曾两次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学科梯队”。学科带头人曾因明教授现任徐州医学院麻醉学系主任,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麻醉学教育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麻醉学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麻醉学会主任委员,《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主编,《中华麻醉学杂志》和《中国麻醉与镇痛杂志》副主编;首批获得国家特殊津贴,两次被评为“省优秀学科带头人”,并获“全国优秀教师”殊荣,1997年由他主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层次麻醉学专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受到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徐州医学院麻醉学科的建设虽然起步晚,底子薄、条件艰苦,但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与支持下,在历经了20几年锲而不舍的艰苦努力之后,已经取得为全国同道瞩目的成绩。
学科已形成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具有能主持研究方向的人才梯队以及与研究方向相匹配的设备、条件、课题与经费。
1、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机制及其防治的研究
心脑缺血性疾病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质量的常见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治疗过程中必然存在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故心、脑IRI的机制及防治研究一直是研究热点,此研究方向也是我们的一个重要、长期的研究方向。
(1)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机制及其防治研究:多年来,我们从基础到临床,从在体、离体心脏、培养心肌细胞及分子生物学等多个层面,系统研究了吸入麻醉药、静脉麻醉药和麻醉性镇痛药对心肌IRI的影响及机制,为临床麻醉药物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其中有关内源性NO、异氟烷对心肌细胞ATP的作用及心功能的恢复作用经检索国内未有报道。我们首次发现了以100mmHg、150mmHg为初始氧分压的“梯度复氧”方案对在体、离体大鼠心肌IRI未见保护作用,为临床“梯度复氧”的方案选择提供了重要参考。我们在国内率先开展麻醉药预适应的研究,发现麻醉药(异氟烷、异丙酚等)可以诱发大鼠心肌缺血预适应(IPC)的保护效应,其作用机制与膜和线粒体KATP的激活有关;在细胞水平,我们首次观察到异丙酚、利多卡因可以激活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家族(MAPKS),从而诱发胞内热休克蛋白的表达,减轻IRI;我们采取低温和吸入麻醉药预适应联合应用的方法,证明了在低温情况下其保护作用更为显著,还观察到IPC可以减轻未成熟心肌的IRI.这些系列研究为临床药物预适应方法的合理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我们正在开展的国内至今尚未起步的全麻药与低温防治IRI的线粒体机制、国际尚未研究的麻醉药预适应对有病理改变的心脏IRI的机制研究,为进一步阐明IRI机制,扩大IPC的临床应用范围起重要作用。
(2)脑IRI的机制及其防治研究:低温在众多脑缺血治疗方法中是最为有效的,但对不同程度低温的实施、延迟性低温的作用、低温副作用(如血黏度和外周血管阻力的增加)等仍存在很多争议。近年来我们采用山莨菪碱、中草药分别与低温复合进行了脑IRI的治疗研究,发现低温与药物联合减轻脑IRI的效果优于单独应用低温或山莨菪碱、中草药,其中巴曲酶及灯盏花素单独与低温复合用于脑IRI的基础研究在国内外均属首创,这一研究为完善临床低温综合疗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我们还率先在国内应用生后22天大鼠海马脑片培养技术开展脑IPC研究,系统、动态、全面观察了不同IPC时间及两次缺血时间间隔对MAPKS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发现ERK激动剂、P38抑制剂通过激活c-fos、c-jun或抑制NF-KB而产生脑保护作用,此项研究填补了国内空白。此外,我们通过建立在体全脑、局脑、新生大鼠缺氧性脑病和离体海马脑片缺氧再灌注损伤模型,将神经电生理学与分子生物学有机结合,深入研究了吸入麻醉药、静脉麻醉药及中草药对脑保护作用的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传递机制,其中,吸入麻醉药对离体海马脑片缺氧再灌注损伤突触传递作用的机制研究未见国内外报道,为临床麻醉管理期间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本研究方向“九五”以来已获得各级课题24项,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获课题经费88.48万元,已完成课题17项,1999年通过省级成果鉴定1项,2002年获省科技进步奖1项,这一方向具有明显的特色和明确的主攻方向。原学科带头人曾因明教授现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会副主任委员、江苏医学会麻醉学会主任委员。学术梯队年龄、职称、学历结构较合理,发展潜力大、后劲足。单位配套经费充足,使本方向的研究可持续发展。
2、全麻药作用机制及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
全麻原理(主要指全麻药作用机制)是麻醉学最重要的基本理论之一。近百年来,虽已提出百余种学说,但由于大脑结构与功能的复杂性,仍不能确切阐明。
对全麻药作用机制的研究,国外以分子生物学、电生理研究等离体实验为主,缺少整体行为研究,由于脱离了神经、体液调节,虽研究较为深入,但不少与在体实验结果不符,难以说明活体内的真实情况;国内研究则起步较晚且少而零碎,方法亦较单一,难以全面阐明全麻原理。
我们的特色是:研究队伍中有多名相关学科的专家,运用多种方法,从多个角度(行为、形态、机能、生物物理、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临床)、多种水平(整体、器官、细胞、分子及亚分子)全面、系统地研究全麻药的作用机制。近年来,我们用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为工具药,通过整体行为实验,提出了全麻药的作用是“多部位、多靶位、兼有特异性作用和非特异性作用”的观点;基本否定了GABA受体、M胆碱受体是全麻药主要作用靶位的传统观点;我们通过生化研究与行为变化相结合的动态研究,发现ATP酶和NOS的活性变化与行为变化平行且发生在后者之前,故可能与全麻药的作用机制有关,而cAMP、cGMP、[Ca2 +]i等只是伴发现象,这为今后全麻药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把全麻原理研究与麻醉深度的监测相结合,系统观察了五种全麻药对定量药物脑电图(QPEEG)的影响,初步建立了有别于双频谱指数(BIS)的无创、实时监测麻醉深度的方法;探索了吸入麻醉药注射给药以及氯胺酮灌胃、滴鼻等给药新途径;建立和改进了4种新的实验方法,既为全麻原理研究增添了新手段,也扩大了全麻药的用途;在药物相互作用研究中,已归纳出20余种围术期常用药物的相互作用规律,为临床合理地联合用药提供了依据;在理论研究方面提出了协同、拮抗的新定义(《生理科学进展》1997,28:294)和合用药定量分析的新方法,即等效剂量合并法(简称“二合一”法,《中、国药理学通报》1998,14:479-480))。这将有助于结束计算公式的混乱。该法易懂、易学、简便,既适用于计量资料,也适用于计数资料;既适用于二药合用,也适用于多药合用。
多年来我们已主持并完成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多项省级课题,发表论文70余篇,获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该研究方向在国内同类研究中居先进水平,部分成果填补国内外空白。目前,本研究方向正在承担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五项省课题,科研经费充足。在读研究生18人,学术梯队较好,有利于本方向的进一步研究。
我们的研究逐步阐明了全麻药中枢作用的机理,建立常用全麻药的定量药物脑电图模式并使之成为监测麻醉深度的简便、有效方法;有助于提高临床麻醉质量、研制新型麻醉药、扩大全麻药用途(镇痛、戒毒、防治脏器缺血再灌注损伤、抗惊厥、抗癫痫、改善睡眠……)等。用麻醉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揭示脑的奥秘,为认识脑、保护脑做出麻醉学应有的贡献。
3、痛信号的转导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
资料报道,世界上每天约有700万人(尤其是癌症晚期病人)处在疼痛的煎熬之中,同时由于过量吸食、使用镇痛剂、麻醉剂等更给人类造成诸如成瘾、耐受、呼吸抑制等严重的危害。有关疼痛的发生、发展机制及其如何预防、治疗和消除疼痛,仍是一项国际性尚未解决的难题。本研究方向是在1997年江苏省麻醉学重点实验室成立时,经学术委员会专家充分论证而确立的,现在主要在三个方面开展工作,并已形成了稳定明确的目标和独到鲜明的特色。
(1)触液神经元与痛信号转导关系的研究:以自行发现的科学可靠的神经标记方法,系统探明了这一具有特殊位置关系的神经元(胞体在脑实质,突起伸入脑脊液)在脑内的分布、在脑-脑脊液之间传递信息的方向及其在痛信号转导中的作用。进一步深入研究该类神经元信息传递的功能意义,将为某些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这一研究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报道。
(2)经牵涉皮区治疗内脏痛的研究c尽管人类早就发现内脏疼痛可以引起与之相关的特定体表区疼痛,但其发生机理尚不明了。我们改进和新创了不同内脏器官(膀胱、胃、胆囊、直肠等)疼痛的动物模型,准确可靠地找到了这些器官疼痛的体表牵涉区。在此基础上反向思维,首次提出,经体表牵涉区施加化学或物理影响有可能实现抑制和治疗内脏痛。这一独辟蹊径的研究,不仅在理论上为进一步阐明牵涉痛发生的机制增添了新的形态学和生理学依据,而且在实践上有可能为临床内脏病变(尤其是晚期癌痛)患者提供一种简便易行、经济有效的治疗手段。
(3)鞘内镇痛、防治成瘾脊髓机制的研究:我们成功利用鞘内置管技术,结合行为学实验,在动物切口痛模型上,从分子水平定性、定量地探讨了鞘内吗啡、新斯的明及其联合用药的镇痛、超前镇痛和戒断、成瘾、依赖的脊髓机制,这一研究将为正确实施超前镇痛和经脊髓水平的戒毒、脱毒提供有力的理论基础和临床指导。
疼痛给人类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它是医生、社会学家、科学工作者面临的共同难题,在生命科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美国国会最近通过决议将21世纪的前十年定为“疼痛研究和控制的十年”。目前我国相关领域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与国际水平仍有较大的差距,我们必须急起直追。本方向紧跟国际前沿,逐步形成了鲜明特色:选题源于临床,成果用于临床。研究结果在国内处于前沿,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本研究方向学术梯队以年轻人为主,教授、副教授职称学历构成合理。目前围绕这一方向开展研究工作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已有10余人,他们年轻有为、奋发向上、充满活力、富于合作精神。近3年来,本方向完成或正在进行省级以上课题15项,累计资金60万元,其中本年度新获课题资助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课题3项,院课题3项),累计资金40.3万元。这将为本方向的发展注入可靠的资金保障。2001年获得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2002年已进行省级成果鉴定一项。
科学研究学术思想明确,实验室建设在国内同专业处于领先地位,我们倡导的学术思想是“在继承基础上创新、基础与临床相结合、分子生物技术与功能监测相结合”。为了支撑科学研究持续稳定的发展,目前已建成国内同专业面积最大、投入最多、综合实验能力最强飞开放程度最高的麻醉学实验室。实验室有分子生物学、放射免疫、免疫组化、神经电生理、心脏电生理、膜片钳、整体功能、低温离心等8个实验区,此外还建有多功能学术报告厅、资料室、网络室、文印室、餐室等服务支持设施。实验室总面积132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1582多万元。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在实验技术上已经基本达到系统与配套。例如从整体一器官一细胞一细胞膜一细胞内,以及行为学一形态学一分子生物学等都已广泛应用于三个方向的研究。
实验室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的运行机制,创造良好的科学研究条件和学习环境,吸引和凝集国内外优秀人才,围绕本学科的三个研究方向开展高水平的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目前除向院内开放、接受临床和基础教研室研究生到实验室工作外,还对院外开放,迄今已有江苏、浙江、山东飞湖南、湖北、上海等省(市)的访问学者到实验室工作。为扩大开放,实验室每年定期对国内外进行开放课题招标,按照投标指南规定,开放课题本学科人员不得申报,院内相关学科不得超过1/3,主要面向院外。迄今已立项22个开放课题,累计经费投入72万元,其中有3项投标来自美国。与此同时,实验室还与国内、外科研单位建立交流协作关系。例如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医学院、纽约州立大学医学研究中心、美国麻省总医院、达拉斯疼痛研究所等。迄今已派出9人到国外研修深造。“九五”期间,国外来实验室专访者达14人,这对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起到很大的推进作用。
1998年以来,学科共获得省厅级以上课题48项,学科建设经费总额逾1250万元,获省厅级以上科技奖8项,发表论文526多篇。出版教材及学术专著9部。主办国际学术会议4次,国内学术会议8次。学科目前有中外文期刊141种,藏书达1.26万册。。
医院麻醉科建设的特点是强化二级学科内涵建设,以医疗质量为核心,以围术期生命机能的调控为重点,以科学管理为纽带,积极发展专科新技术。在临床医疗方面,曾因明教授在80年代就对“我国麻醉学科的建设模式”提出论证,至今已获全国同道的广泛认同并付诸实施。因此,我院较早建成包括临床麻醉、重症监测治疗(麻醉科ICU)和疼痛门诊为基本工作的二级学科内涵,目前有手术台20张,麻醉恢复室和ICU床位9张,疼痛门诊每日开诊,麻醉学系有7教研室,并有省麻醉学重点实验室,因此,麻醉科已是一个医、教、研相辅相成的统一体。除了保证手术科室运转并支持“新、大、难”手术的开展外,为了确保病人的生命安全及术后顺利康复,临床麻醉的工作重点早已转移到对手术病人生命机能的监测、调节和控制。近三年麻醉科医疗仪器设备投入累计超过1000万元。目前已普及的监测项目有血液气体、电解质及酸碱分析、血流动力学监测、呼末二氧化碳和呼吸功能监测、出凝血监测、肌松监测、脑电及麻醉深度监测等。在普及基本监测技术的基础上,学科在1986年就开展了血药浓度测定和药代动力学研究,在此基础上研究并实施程序输注技术,使静脉麻醉达到稳态血药浓度。血药浓度监测除高效液相外,还有TDX/FLX等专用设备,是国内同专业最早开展这项技术的单位。肠道粘膜内pH(pHi)测定不仅在我省最早开展,也是国内在实验研究和危重病人临床应用方面开展较好的单位。此外,还相继开展了氧代谢监测,血液弹力图监测等项目。这些项目的开展不仅对指导手术病人,特别是危重病人的诊治,还对临床研究提高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归根到底是要靠人才,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麻醉专业人员不仅数量短缺,而且学历结构较差。据调查,我省麻醉学专业队伍中,本科学历仅占12%,而全国还有很多省市比这一比例更低,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我省、我国麻醉学科的发展。为了迅速改善我省乃至我国麻醉学专业人员的学历结构和整体素质,我们将国际经验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将长远规划与近期计划相结合,不断发展与发展阶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1984年我院率先提出在我国医学专业中创建麻醉学专业(本科),报告得到了国家与全国同道的肯定与支持。15年来,我们率先建立了国内最完善的教学组织和编制了系统全面的教学软件,制定了我国第一个麻醉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课程要求、教学大纲,总编了我国第一套麻醉学专业教材(一套七册),这套教材在1997年被评为卫生部科技成果三等奖,2000年被教育部批准为“面向21世纪教材”,填补了我国麻醉学教材史上的空白。10余年来,国内近30所院校为创建麻醉学专业而专程到我院考察借鉴,我们的经验已被国内其他医学院校参照使用,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27所院校建立了麻醉学专业(本科),共同为我国麻醉学科人才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到九十年代,我院已建成包括本科、硕士、博士、PGE、CME等在内的多层次麻醉学专业教育体系。在办学中,我们坚持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研究生培养为重点,向全国输送大量人才。截止2002年,我院麻醉学专业本科生已毕业11届637名,分配到全国24个省飞市、自治区。1997年起麻醉学专业升格为一类本科招生,因此,本科教育已步入“生源质量好一德、智、体全面发展一用人单位欢迎”的良性循环。
与此同时,由于教学、科技条件的显著改善,研究生教育已成规模。到2001年止,麻醉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已招收122名,毕业66名,在校56名。联合招收博士生12名,毕业4名。由于全面推进“知识、素质、能力”教育,注重培养研究生“做人、做事、做学问”;在培养方法着眼于努力营造条件与环境,尊重个性,强调研究生自我计划、自我完善与自我超越,充分调动研究生自我学习的积极性,因而综合素质较好。在已毕业的研究生中,经追踪调查,继续攻读博士16人,担任麻醉科主任、副主任21人,副院长和系副主任各1人,硕士生导师8人,在美国工作或深造的9人。他们大部分成为所在单位的学术或学科带头人,受到单位的充分肯定。因而麻醉学专业教育为医院麻醉科学术骨干的培养探索了路子。
“九五”期间研究生报考人数迅速增加,到2000年已达到150名,而2001报考人数达171名,生源来自15个省、市、自治区,已经成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和摇篮。
我院麻醉学科建设虽已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但这仅是日后发展的基础,展望学科的发展前景,机遇与挑战并存,任重而道远。今后将以临床麻醉为基础进一步强化二级学科的模式与内涵;以医疗为核心,使医疗、教学与科研三位一体、相辅相成;以应用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相结合,使科研成果更好地向临床转化,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以信息管理系统为纽带,促进麻醉科网络化、信息化管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努力在人才培养,科研水平、科研成果、医疗技术和学术上有突破和创新,从而使学科的综合实力达到国内领先地位,更好的造福于患者。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徐州医学院麻醉学介绍
徐州医学院 免费考研网/2014-01-02
相关话题/徐州医学院
徐州医学院各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向
徐州医学院各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向 2005-06-06 ??? 神经生物学 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神经生物学基础与实验治疗学 ②中枢递质与受体 ...徐州医科大学通知公告 徐州医学院 免费考研网 2014-01-02徐州医学院201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徐州医学院201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一、2011年我校34个学科专业预计招收硕士生约500人。简章中各学科专业所列招生人数基本为 ...徐州医科大学招生简章 徐州医学院 2010-09-14徐州医学院201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徐州医学院201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专业代码、名称及研究方向人数考 试 科 目备 注001 生物学18 071006 神经生物学10①1 ...徐州医科大学招生简章 徐州医学院 2010-09-14徐州医学院关于201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的预通知
徐州医科大学复试录取 徐州医学院 2010-05-08徐州医学院201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各学科专业面试时间和地点一览表
徐州医科大学复试录取 徐州医学院 2010-05-08徐州医学院201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第二批复试通知
徐州医科大学复试录取 徐州医学院 2010-05-08徐州医学院 4月22日调剂公告
徐州医科大学复试录取 徐州医学院 2010-05-08徐州医学院2010年硕士研究生第二批招生各学科专业面试时间和地点一览表
徐州医科大学复试录取 徐州医学院 2010-05-08徐州医学院201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办法
徐州医科大学复试录取 徐州医学院 2010-05-08徐州医学院201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通知
徐州医科大学复试录取 徐州医学院 201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