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研究生考试大纲-区域规划

苏州科技学院 免费考研网/2014-01-12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区域分析与规划》考试大纲

《区域分析与规划》考试大纲适用于苏州科技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重点测试考生对区域、区域规划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分析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对基本理论有较深入的理解,对区域发展和区域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及一般规律有系统的认识,能较好地掌握区域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区域规划编制的基本要求,具备综合分析区域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内容与要求

(一)绪 论

内容:

1.区域的概念、特性及区域的划分方法。

2.区域研究与区域科学。区域研究的特征、区域研究的主要领域、区域研究的发展,城市问题的区域研究。

3.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区域分析的概念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区域分析的主要方法,区域规划的演变历程,区域规划的发展趋势。

4.区域规划在规划体系中的地位。区域规划与国土规划的关系,区域规划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关系,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区域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各专业规划之间的关系。

要求:

1.理解并掌握区域的概念和特点。

2.理解并掌握区域规划的概念、特点、区域规划的任务。

3.了解区域规划的地位和作用。

4.理解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二)区域发展的条件分析

内容:

1.自然资源条件。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特性;自然资源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内容和原则。

2.人口与劳动力。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区域人口数量分析、质量分析,劳动力资源供应分析,适度人口与人口承载力。

3.技术条件。技术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技术引进,技术选择,区域发展技术进步的测度。

4.区域发展条件的综合评价。区域发展条件评价过程和评价方法,区域优势的确定。

要求:

1.理解并掌握区域自然资源的分类及评价内容。

2.理解适度人口和区域人口承载力的概念。了解人口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区域人口及人力资源分析的内容及方法。

3.理解区域技术条件分析的内容和方法,掌握技术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具体影响和评价。

4.掌握区域资源综合潜力评价的方法。并能够对具体区域的资源综合潜力作出客观、科学的评价。

5.掌握区域优势的概念及确定方法。

(三)区域经济分析

内容:

1.区域发展水平与发展阶段的分析。区域发展水平分析的指标体系,区域发展阶段理论。

2.区域产业结构分析。产业结构的概念及产业划分,产业结构分析的内容,产业结构分析方法。

3.经济活动的空间分析。经济活动空间结构的概念、内容,经济活动的空间转移和扩散原因、方式、机制,增长极的扩散效应与反波效应,空间成本比较方法、空间成本动态分析、空间要素替代原理。

要求:

1.掌握有代表性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2.理解并掌握产业和产业结构的概念以及产业分类的主要方法。

3.理解并掌握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主要理论,并能够运用理论对具体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作出分析。

4.理解区域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互适应关系。

5.掌握空间相互作用的概念、作用方式。

6.理解增长极的概念及其对区域发展的作用。并能够把该理论应用到具体区域规划之中。

(四)区域发展分析

内容:

1.劳动地域分工与区域发展优势。劳动地域分工的概念及相关理论,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说、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等,区域发展优势的概念、类型、评判标准及确定方法。

2.区域主导产业的确定。主导产业的概念,判定主导产业的指标,确定主导产业的基本原则,主导产业的确定方法。

3.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结构优化目标及原则,产业结构优化的方法。

要求:

1.掌握劳动地域分工的概念、相关理论,了解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在实际区域分析与规划中的应用。

2.掌握主导产业的概念,理解主导产业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3.理解并掌握区域主导产业判定标准,及其确定的原则和方法。

4.掌握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及方法。

(五)区域规划最新理论进展

内容:

1.新区域背景及新区域观。新区域背景包括知识经济、信息化、全球化、生态化。新区域观包括区域空间观、区域资源观、区域发展观、区域区位观、区域市场观。

2.区域规划新特征。包括由经济型转向综合目标型、由面面俱到型转向重点问题与目标导向型、由虚调控型转向以空间管制为手段的实调控型、由指令型、强制性转向转向指导型、协调型,公众参与列入规划程序等。

3.区域规划新理念。新区域主义、新区域主义、精明增长、区域空间整体协调、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发展理念、以竞争优势为核心的动态发展理念、以约束条件为前提的有限发展理念等。

4.区域规划理论的新发展。区位论的新发展(信息化影响下的区位论发展、全球化对区位论的影响全球区位论)、新国际劳动分工理论、竞争力与产业集群理论、共生理论、新增长理论、城市与区域管治理论等。

要求:

1.了解新背景、新因素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理解区域的新特征、新理念和理论的新发展。

3.学会将新的理念和理论运用于区域规划。

(六)区域规划及其发展

内容:

1.区域规划的概念及内容。区域规划的概念、特点;区域规划的主要内容。

2.区域规划的类型。掌握区域规划的一般类型,了解区域规划新的类型:新的国土规划、城市地区规划、新的县(市、区)域规划(空间利用总体规划)。

3.区域规划的由来与发展。古代的区域规划思想,区域规划的由来,国外的区域规划的发展,中国的区域规划的发展。

4.区域规划的方法和程序。区域规划编制的方法,区域规划编制的程序。

要求:

1.掌握区域规划的概念、类型、主要内容。

2.了解区域规划的由来与发展历程。

3.了解区域规划的编制方法和程序。

4.了解并掌握区域规划文本的编写方法和区域规划图的制作。

5.理解现行区域规划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及主要的发展方向。

(七)区域发展战略规划

内容:

1.战略与区域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战略的概念及内容,战略目标、战略方针、战略重点、战略措施。

2.发展方向与战略目标。确定区域的发展目标系统;区域发展目标确定的依据;战略目标的设计方法,包括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

3. 战略抉择。评估区域发展的内部条件,区域发展优势的确定,创新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分析区域发展的外部环境,提出战略构想。

4.发展战略的理论模式。主要的经济发展战略模式:高速增长战略,以生活质量为中心的战略,自主发展战略,初级产品出口战略,进口替代发展战略,出口替代发展战略,信息化发展战略。区域空间发展战略:均衡发展战略,非均衡发展战略,梯度推移战略。

要求:

1.理解区域发展战略的内容,掌握战略重点选择的重点领域。

2.理解并掌握区域发展战略目标的内容及确定的思路。

3.理解七种常见的区域发展战略理论模式。

4.了解非均衡发展战略和梯度推移战略。

(八)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内容:

1.增长极理论。增长极概念的发展,推动型产业的特征和作用机制,增长极效应分析,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影响效果,极化方式与扩散方式,对增长极理论的评价。

2.核心-边缘理论。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形态,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划分,核心-边缘理论在规划中的应用。

3.点-轴渐进扩散理论。据点开发理论和轴线理论,点-轴渐进扩散理论的核心,点-轴开发模式,重点开发轴和重点发展点的选择,点-轴开发模式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4. 圈层结构理论。圈层结构理论的内涵,圈层结构的基本特征,城市圈层扩展的周期波动性和方向性,圈层结构理论的实践意义。

要求:

1.掌握极化和扩散的概念,非均衡增长战略的主要内涵。

2.理解空间集聚理论,城市规模理论内涵;掌握区域空间结构演化阶段及空间分异类型理论。

3.理解增长极的概念及其对区域发展的作用。并能够把该理论应用到具体区域规划之中。

4.掌握点轴渐进扩散理论的主要内容,了解核心边缘理论和圈层结构理论的主要内容,并能够加以应用。

(九)区域土地利用与保护

内容:

1.土地和土地利用。土地和土地利用的概念,土地资源的属性,土地开发利用程度。

2.土地的需求与供给。土地需求的测定,土地供给的原则,及土地供需矛盾的焦点。

3.土地类型与土地利用分区。土地类型的划分,土地利用分区的概念、类型及依据。

4.优势区规划。优势区规划的概念及主要类型。

5.土地保护。土地资源保护的必要性,保护土地资源的基本措施,保护耕地的基本策略。

要求:

1.掌握土地及土地利用的概念,了解衡量土地利用开发程度的指标。

2.了解土地的类型,掌握土地利用分区的概念及其意义。

3.掌握优势区域的规划要点。

4.理解土地资源保护的必要性和基本措施。

(十)区域产业规划

内容:

1.产业的分类及区域产业结构演变。产业的分类,产业结构的概念及演变规律,区域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产业结构特性。

2.第一产业规划布局。影响农业发展的条件分析,农业生产的作用及规划内容,区域农业资源(自然资源、经济社会资源)条件的评价,特色农业规划的规划。

3.第二产业规划布局。区域工业规划的任务和内容,区域工业合理结构的研究,区域工业规划布局方案的编制,高新技术产业,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因素,高技术区的类型,高技术区的区位选择,高技术园区空间布局特征。

4.第三产业规划布局。第三产业的概念及主要分类,影响旅游业规划布局的主要因素,旅游市场预测的方法,旅游规划的主要内容。

要求:

1.掌握产业和产业分类的概念,及产业结构演化的主要规律。

2.理解并掌握区域工业规划编制的步骤,区域工业合理结构分析的内容及方法。并能够开展有关的研究或实际工作。

3.了解并掌握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影响该产业布局的因素。

4.理解区域农业资源评价的内容及特色农业的规划。

5.掌握旅游市场预测及旅游规划的主要方法。

(十一) 区域基础设施规划

内容:

1.基础设施的性质和作用。基础设施的含义和分类、基础设施的性质、基础设施的作用。

2.基础设施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设施发展的理论——先行论、滞后论和同步论,国外基础设施建设实践——超前型、平行型和随后型,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历程。

3.区域交通运输规划。区域交通运输规划的内容、方法和步骤。铁路网、公路网、水运网、航空港和综合运输网规划的主要内容和方法。高速公路等快速交通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分析,各种交通设施(如机场、港口)选址的区域协调。

4.区域给水、排水规划。区域联合供水的可行性分析、水源地选择、管网的布置要求。区域联合污水处理的布置要求。

5.区域电力与电信规划。区域电源选择,区域电力发展与能源建设。了解电信的工作原理和网路规划。

要求:

1.掌握基础设施的含义和基础设施的性质、基础设施的作用。

2.掌握区域交通运输规划的内容、方法和步骤于以及铁路网、公路网、水运网、航空港和综合运输网规划。

3.了解区域给水规划中的需水量预测和区域给水系统规划,了解区域排水规划布局和区域污水处理的规划要求。

4.掌握电力规划和电信规划的内容。

(十二)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内容:

1.城镇体系规划的意义、内容和方法。城镇体系的概念、特征。城镇体系研究的兴起和发展。城镇体系规划的意义、任务和内容。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程序和工作方法。

2.城镇发展区域条件分析评价。区位条件,自然条件,人口社会经济条件,生态环境条件,城镇发展条件综合评价。城镇体系的历史演变和现状。

3.城镇发展战略与人口城镇化水平预测。城镇发展战略的内容,城镇化水平预测的方法。

4.城镇体系结构规划。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规划,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规划,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规划和城市经济区划分。

5.重点地区和主要城市的发展战略规划。都市圈和大都市地区的概念、发展战略规划,城镇发展战略规划的方法和内容。

要求:

1.理解城镇体系的概念。

2.理解城镇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并能够对具体城镇的发展条件进行分析。

3.掌握城市化水平的测算方法。

4.理解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重点是空间结构规划的思路,能够针对不同等级尺度的区域做出合理的城镇空间结构规划。

5.理解城市经济区和行政区的概念及二者的关系。

(十三)区域环境规划

内容:

1.区域环境特征与环境规划要求。区域环境基本特征,区域环境规划特点与要求。

2.区域环境规划编制程序与工作步骤。即准备阶段、编制阶段、报批阶段的主要工作。

3.区域环境规划主要内容。环境规划的目标、指标及指标体系、环境功能区划、污染控制规划和自然保护规划及区域环境规划实施的措施与条件。生态城市的概念,生态敏感性分析,城镇生态规划的内容和方法。

4.区域环境规划方法与技术要点。环境预测方法与技术、环境功能区划主要技术、总量控制技术和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常用方法。

要求:

1.了解区域环境基本特征及区域环境规划特点与要求,掌握区域环境规划编制程序。

2.环境规划的目标、指标及指标体系、环境功能区划、污染控制规划和自然保护规划及区域环境规划实施的措施与条件。

3.掌握生态城市的概念,城镇生态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4.掌握环境预测方法与技术、环境功能区划主要技术、总量控制技术和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常用方法

二、主要参考书

崔功豪主编.区域分析与规划.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相关话题/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