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2015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政治理论考试大纲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5-11-03

政治理论科目考试时间为1.5小时,题型为论述题,主要考察政治理论的基本原理及其运用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试大纲:

第一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一、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

 

1.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关系方面的内容,包括三方面重要因素,这就是地理环境、人口条件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和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地 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必要条件,是不可缺少的。它们对社会的发展能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在一定条件下,能起特别重要的作用。 因此,要保护环境,不断提高人口的质量和保持与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应的人口条件,以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批判地理环境决定论和人口决定论。前者看到地 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但过分夸大了这种作用,把它看作是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这是错误的。后者以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为代表,以为人口的增 长速度总是超过粮食的增长速度,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这是非常错误的。

2.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

物 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即物质生产实践是社会物质生活最基本、最主要的条件,它对社会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生产方式是一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和统一。它对社 会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其一,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社会有机体的物质承担者,既是社会和自然相互联系、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纽带, 又是整个社会机体的“骨骼”。其二,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结构和面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其三,生 产方式的变化和发展决定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3.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社 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劳动实践特别是物质生产,是全部社会历史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劳动是理解全部社会历史的一把钥匙。第一,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 会。人和人类社会并非是从来就有的,它们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在这从无到有的过程中,劳动是决定性环节。劳动不仅创造了人,而且劳动还是社会生活的最 初的也是最基本的形式。第二,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不仅社会的产生离不开劳动,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同样离不开劳动。劳动是改造自然的物质活动, 为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物质基础;没有劳动,人类社会就不能存在,更谈不上发展。第三,劳动是人类全部社会关系的物质根源。人类全部社会关系可分 为两大类: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物质关系是基础,决定着社会的思想关系。而物质关系就是指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结成的一定的生产关系,正是这种关系为社会其 他关系提供了最终的物质根源。第四,生产劳动的观点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因为只有把握住生产劳动及其发展,才能找到揭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钥匙,才能真 正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物质根源及其客观规律性。

要 全面认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就是要把人通过劳动对自然界的改造和利用,把发展生产和技术,与保护自然环境有机地统一起来,建立起循环经济模式,节约 资源,提高人类改造、利用自然的科学性和道德性,调整好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既不要成为自然界的奴隶,也不要成为自然界的敌人。人类要爱护、培育自然,成 为自然界的朋友,合理地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4.社会的实践本质

社 会历史观是指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看法和观点,它是哲学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 活物质方面的内容,即指人类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精神方面的内 容,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诸形式。

社 会历史观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理解社会的本质,这也是各派历史哲学争论的焦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由于不能正确地解决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人们并没 有真正理解和把握社会的本质,了许多错误的社会历史观。一种是神学历史观,把社会本质说成是“神定的一种秩序”,“上帝”是主宰社会一切的最高力量。另一 种是把人类社会精神化的唯心主义的历史观,这种历史观主张社会本质上是人的意志、意识活动或心理活动的产物。还有一种自然主义的历史观,它把人类社会的本 质归结于自然条件,即社会所处的地理环境。

马 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对人类实践活动在社会生活中作用的全面探讨,在人类哲学思想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指出了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 是因为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是社会关系得以建立的基础,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确认社会的本质是实践,就是要从实践出 发去理解社会,或者说,就是把社会当做实践去理解。从实践去理解社会的根本点在于,从物质实践的内在结构,即生产方式出发去剖析和理解社会有机体,把社会 历史看作是自然历史过程。即它也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有其自己的规律性。

  

二、社会的经济结构

 

人 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的系统,根源于人类的生产实践,直接形成于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中。社会有机体的再生和更新的内在机制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 的生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社会有机体是包括全部社会生活及其关系的总体性范畴,表明人类社会是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因素、社会关系相互制约、有 机联系所构成的整体。其基本构成有社会物质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和社会的观念结构。

社会经济结构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子系统。

1.生产力的内涵、构成要素和特性

生 产力是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指人们改造、利用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也就是人与自然之间实现物质变换的能力。这个变换过程,一方面 是人的“自然力”和本质力量不断对象化、自然不断被“人化”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外部自然力被同化于人的体力、自然规律被同化为人的智力的过程。生产力 是这两个方面的统一。生产力的要素包括:具有一定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其中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是标志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劳动 者是生产力中能动的要素。劳动对象是指劳动过程中加工的一切对象,包括没有加工过的自然物和经过一定加工的自然物。现实生产力的构成是通过劳动者使用一定 的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实现的,是生产力诸要素的有机结合。在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中,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是生产力中能动的、起主导作用的要素,是活 的劳动;劳动资料作为物的要素,是“死的劳动”,是“活的劳动”创造的结果。

科 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是反映事物规律的知识理论体系;技术是科学知识理论在生产中的运用,变现为方法、经验、工艺和能力等。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在现代社会生产中,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第一生产力。这是因为当科学技术通过被劳动者接受转化为劳动知识和技能、物化于劳动资料而产生先进的生产手段、物化于 劳动对象从而扩大和增加劳动对象、转化为生产管理手段之后,就能极大地提高和发展生产力。科学技术对现代生产力的变革、发展起着日益突出的重要作用,成了 生产力发展的先导和基础,是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首要要素,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生 产力具有客观性,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得的物质力量,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产力。生产力具有社会性,它形成于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之中,是人们 实践活动的结果,而人总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生产力还具有历史性,它随着人们历史活动的变化而变化,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先进生产力不 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过程。

2.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内在结构

第 一,生产关系的构成和类型。生产关系是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是生产力的社会形式。它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交换关 系;产品的分配和消费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对生产关系的性质起决定性的作用。这些要素的有机结合构成特定的生产关系。生产关 系具有客观性,即人们不能任意选择和改变自己的生产关系,从根本上讲,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具有历史性,任何生产关系都是一定历史发展阶 段上的特定条件的产物,都是与该阶段的生产力状态相适应的。

在 社会结构中,并不是只存在一种生产关系,而是往往多种生产关系同时并存,并相互影响。但在多种生产关系中必有一种生产关系占据统治地位,起主导作用。正是 这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着经济结构的性质。社会的经济结构决定社会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经济结构是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的现实的基础。

第 二,生产关系与阶级结构。在社会经济结构的发展过程中,与特定的生产关系相联系出现了特殊的人群共同体,这就是阶级。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它的划分是由人 们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和不同关系决定的。列宁指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 用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 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这就是说,区分阶级的根 本标志,是看其与生产资料的关系,是否占有生产资料,是否占有其他集团的劳动。

根据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历史上出现的生产关系可划分为两大基本类型,即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三、社会的政治结构

 

社会的政治结构是指一定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结构方式,包括政治法律制度和国家机关、政党以及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设施。

政治与经济密切相关,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就是阶级与阶级之间的斗争,阶级之间围绕经济利益展开的斗争,必然通过政治反映出来。

  

四、社会的文化结构

 

1.意识形态与文化结构

第 一,文化包括物质形态和观念形态,这里讲的文化是指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它与社会意识密切相关。社会文化结构是指社会精神生活的总和,是由各种意识要素和 观念形态按一定关系和方式组成的有机系统。从社会意识的主体来看,可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前者是个人独特的社会经历和社会处境的反映;后者是一定人群 共同体的意识。两者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

第 二,从意识反映的深浅程度来看,可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前者是不系统、不定型、处于自发阶段的社会意识,表现为情感、习俗、自发信仰等。后者则是 系统、自觉、理论化的社会意识,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科学、宗教、哲学等。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形式的基础,后者对前者又有指导作用。

第 三,从社会意识同经济基础的关系来看,可分为属于上层建筑和不属于上层建筑的两种类型。前者反映并服务于特定的经济基础,属于社会思想上层建筑,也称之为 意识形态,在阶级存在的条件下具有阶级性。如艺术、道德、哲学、宗教和政治法律思想等。后者既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它是特定社会现象或自然现象的反 映,不为特定经济基础服务,也不带阶级性。如自然科学、一部分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语言学、逻辑学等。但这些社会意识形式也有个为谁掌握和为谁服务的问 题。

第四,社会意识的实质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是社会意识的突出之点,正是这一特点,表现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它决定于社会存在。就是说,它根源于社会存在,当社会存在发展变化了,社会意识或快或慢地也将发生变化。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 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虽为社会存在所决定,但并不能因此抹煞它自身的特点,特别是它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有以下表 现:一是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它往往落后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预见性。二是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即经济发展 程度高,社会意识不见得高;而经济发展水平低,社会意识某些领域可能发展得快。三是社会意识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每一时期得社会意识总是继承了以前社会意 识得成果。四是各种不同得社会意识形式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五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先进的、正确 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推动作用;落后的、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第二章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一、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的内容和意义

第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状况;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另一方面,生产关系 对生产力有反作用,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甚至破坏作用。

第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一定的生产力和一定的生产关系的结合构成生产方式。在这一矛盾统一体中,一般地说,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是最活 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关系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它是相对稳定的。新的生产关系刚建立时,适合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生产关系就从适应到不适应,甚至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最终导致生产关系变革,重新建立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正是这种矛盾运动,推动生产力和社 会的进步和发展。

第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和矛盾运动,可以发现一条基本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和要求,只要适应就一定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反之则生产力就受到阻碍,社会就停滞。

这一规律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它是考察一切社会现象的根本出发点,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也是改革开放以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及矛盾运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规律的内容和意义。

第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经济基础是指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也有教材把社会的经济结构当做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 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和社会意识形态两部分,也就是社会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的结合。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构成社会形态。在这一矛盾 统一体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是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二是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三是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和发展。上层建筑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反 作用表现在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促进它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对经济基础起维护的作用。s

第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将引起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的变化和发展,从而或迟或早要导致整个上层建筑的变革。在新的经济基础上建 立的上层建筑是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的,因而是进步的;当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而引起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的变革时,上层建筑如不适应这种变革的要求,甚至继 续利用政权和意识形态的力量,阻止已经过时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的变革,继续保护这种落后的生产关系,这时的上层建筑的性质便是反动的、落后的。通过社会 斗争或社会革命,或改变或推翻这种上层建筑,打破它所维护的生产关系,建立起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同新基础相适应 的上层建筑,开始它们新的矛盾运动。

第三,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 础发展要求的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和矛盾运动,揭示了这样一条规律,即上层建筑必须使自己适应经济基础变革的要求。当上层建筑能够适应经济 基础变革的要求时,它会促进、推动经济基础的变革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如果不能适应经济基础变革的要求时,它会阻碍过时的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使之继续阻 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这一规律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它为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为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社会发展的动力

 

1.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和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社会基本矛盾的含义。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两对矛盾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

第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基本矛盾是两对矛盾,三个方面,即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对于上层建筑来说是经济基础,对 于生产力而言它是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同生产关系发生冲突,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随着生产关系即经济 基础的变革,整个上层建筑或快或慢地也要发生变革,社会就将由一种形态或制度发展到另一种形态或制度。由此可见,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 力。

第三,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首先,社会主义社会的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利用政权的杠杆建立起来的。其次,社会主义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是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再 次,它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基本上是适应的,因而使生产力获得解放,社会有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 筑之间也有矛盾。不过这种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来加以解决。

2..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科技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发展与“全球”问题

科 学技术革命包括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科学革命是指人类对自然认识的飞跃,表现为科学观念的变革,如科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根本改变,科学基础理论的突 破,重大的科学发现等。技术革命包括技术规范、技术结构、技术体系的变革,以及材料、能源、控制等方面的重大突破。现代科学和技术联系越来越密切,呈现出 一体化的趋势。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从总体上看,科学技术革命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改变来 推动社会的发展。

科技革命对生产方式的改变具有极为重要的作 用。科技革命使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使得社会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有力地推动着 现代社会的发展。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进而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快了社会生活 的节奏,全防卫地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学习方式、消费方式和娱乐方式。科技革命把人们带进了信息时代,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扩大了人们的交往,开阔了 人们的眼界,改变了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工具,使人的认识能力产生新的飞跃。总之现代科技革命正在以巨大的推动力影响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甚至可以说, 现代社会的发展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全球问 题”和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就像一把双刃剑,既为造福于人类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也带来了危及地球和人类社会的“全球问题”。突出表现为人口增长 过快、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的破坏等。这些问题日益严重地困扰着人们,“全球问题”反映了人类和自然的矛盾。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由 于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自然而又失去控制所引起的。针对这种情况,1980年,世界环境和自然资源联盟第一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1987年,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指出发展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且要考虑后代人的需要。今天的人不应以牺牲今后几代人的幸福来满足自己 的需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使经济发展能持续地进行下去。可持续发展思想具有重要的哲学方法论意义, 表现在:可持续发展思想表明并进一步证实。社会的发展是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二者是相互制约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不可打破;可持续发展思想还表 明,人类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时候,要尊重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把人们的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

  

 

第三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1、“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认识这个问题的重要意义

“什 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同志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革命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因为这个问 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搞不清这个问题,就无法确定中国的正确的发展道路,就无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从实践上看,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 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犹疑和困惑,归根到底也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

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关键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 会主义基本制度是指以公有制为基础,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共产党领导、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是我国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我们反复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 则,其实质就是要求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科学的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我 们党根据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思考和当代中国国情的研究,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 题,形成了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这就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 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 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

邓小平同志经过深邃的思考,科学地、精辟地、创造性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1992年春他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首先,突出强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纠正了过去忽视生产力发展的错误观念,明确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还必须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必须特别注重发展生产力。

其次,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既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和我们发展生产力的目标和性质,又说明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基础。

最后,这一科学概括,为我们坚持公有制并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明了方向。维护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归根到底只有根据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实际要求,根据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实际进程来确定。

可见,这一科学概括,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还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当做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因为:(1)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社会主义本质决定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只能是发展生产力,才能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 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 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我们只有不断地发展生产力,才能摆脱社会生产的落后状况,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4)这是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的需要。社会主义不能长期建立在落后的社会生产的基础上,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逐步建立起社会化大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从而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最终巩固社会主义的制度。

2.发展才是硬道理

把中国发展起来,使中华民族立于世界强大民族之林,是邓小平终身追求的理想和毕生奋斗的目标。1992年春他在南方谈话中把他凝聚为一句话:“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极为重要的命题贯穿在邓小平的全部理论之中。

1) “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邓小平站在时代得高度,通过对战后得时代主体转换的敏锐把握和对时代特征的科学分析,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 界的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邓小平认为,在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中,和平是发展的条件,没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就难以集中心思发展经济;而发展是实现和平的 根本出路,“越发展和平力量越大”,因此发展问题或者说经济问题是核心。中国是一个大国,它应该起更多的作用,但现在的力量有限,名不副实。如果我们国家 发展了,更加兴旺发达了,我们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就会更大。只要中国实现了自己的发展目标,中国就会对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可见,发展是硬道理是一个带有 时代性的国际性的命题。

2) “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邓小平谆谆告诫:“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现在,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比我们快,如 果我们不发展或发展得太慢,老百姓一比较就有问题了。”只有加快发展,社会主义才能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得优势,人民才能从内心里拥护社会主义,才能说服 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得人们相信社会主义,也才能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

3) “中国解决所有问题得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中国要解决的问题千头万绪,对外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对内要尽快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还要实现国 家统一。解决这说有问题的关键都要靠自己发展起来。第一,中国要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力争在国际事务中有自己的发言权,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做后盾 是不行的。第二,“生活水平究竟怎么样,人民对这个问题感觉敏锐得很。”如果没有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得改善,人民就不会拥护我们,社会主义得根基就会动 摇。这不只是经济问题,实际上是个政治问题。第三,中国还有个台湾问题要解决。“能否真正顺利地实现大陆和台湾得统一,一要看香港实行‘一国两制’的结 果,二要看我们经济能不能真正发展。”归根结底,要实现国家统一,首先还是要我们把自己的事情搞好。

4)“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60年 代以后中国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差距逐渐拉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国家和地区抓住了战后西方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带来的发展机遇,果断实施出口 导向的发展战略,在很短的时间里实现了经济起飞。而中国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把握诸这次历史机遇。邓小平反复指出,我们不抓住机会使经济上一个台阶,别人会 跳的比我们快得多,我们就落在后面了。现在就是好机会。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住机会,时间一晃就过去了、发展机遇稍纵即逝,丧失时机,犹如逆水行舟,不 进则退。

閹靛婧€韫囶偊鈧喎鍘ょ拹瑙勬暈閸愬奔绱伴崨锟�閿涘瞼鐝涢崡瀹犲箯閸欐牗婀扮粩娆掔カ閺傛瑨袙閸樺缂夌€靛棛鐖滈敍锟�
相关话题/大纲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2016年工程硕士招生初试科目考试大纲
    801《环境工程学》考试大纲 802《材料科学与工程概论》考试大纲 803《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考试大纲 804《电路分析基础》考试大纲 805《物流管理》考试大纲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11-02
  • 2016年上海电机学院研究生招生全国统考《电路》考研大纲
    2016年上海电机学院研究生招生全国统考《电路》考研大纲考试内容及范围:一、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二、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三、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折四、电路定理 (不含特勒根定理、互易定理、对偶原理)五、含有运算放大器的电阻电路六、储能元件七、一阶电路和二阶电路的时域分析(不含:卷积积分、状态方程、动态电路时域分析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11-02
  • 上海电机学院电力电子技术复习大纲
    复习内容知识点一)电力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系统组成、种类、发展史、应用。二)电力电子器件:晶闸管的选型、晶闸管的控制条件、电力电子器件的驱动、电力电子器件的保护、电力电子器件的并联。三)整流电路:单相、三相可控整流电路、电容滤波的二极管整流电路、整流电路的谐波和功率因数、整流电路的有源逆变工作状态、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11-02
  • 上海电机学院自动控制原理复习大纲
    复习内容知识点一)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系统组成、分类、性能、要求。 二)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微分方程、传递函数、典型环节动态特性、系统方框图的等效转换和信号流图、机理建模法和实验建模、PID控制器基本控制规律和动态特性。 三)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时域性能指标、一阶和二阶系统的时域分析、高阶系统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11-02
  •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2015年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2015《安全管理学》考纲.doc2015《材料科学基础》考纲.doc2015《化工原理》考纲.doc2015《环境工程原理》考纲.doc2015《机械设计》考纲.doc2015《机械原理》考纲.doc2015《控制理论》考纲.doc2015《微生物学》考纲.doc2015《物理化学》考纲.doc2015《香料工艺学》考纲.doc2015《信号与系统》考纲.doc2015《有机化学》考纲.d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11-02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初试大纲:机械工程学院2015年初试科目考试大纲.rar电子电气工程学院2015年初试科目考试大纲.rar管理学院2015年初试科目考试大纲.rar 化工学院2015年初试科目考试大纲.zip材料工程学院2015年初试科目考试大纲.rar汽车工程学院2015年初试科目考试大纲.rar艺术设计学院2015年初试科目考试大纲(注:设计素描科目新增参考书《设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11-02
  • 上海电力学院2016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及考试大纲
    热忱欢迎广大考生报考上海电力学院! 我校201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专业目录、考试大纲见附件,请广大考生及时关注并仔细阅读。 我校公布的具体招生办法、专业目录若与国家有关部门及教育部今后颁布的规定有不符之处,须按照国家有关部门和教育部相关规定执行。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11-02
  • 上海海洋大学201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初试科目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3小时) 601(611)高等数学 918管理学 813西方经济学与管理学 711无机及分析化学 920控制理论基础 340农业知识综合二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11-02
  • 上海海洋大学2015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各专业复试科目考试大纲
    2015年硕士研究生招收各专业复试科目如下表(点击下载复试大纲): 院系所 专业 研究方向 学制 复试科目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11-02
  • 上海大学201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初试考试大纲 241英语(二外).doc 242俄语(二外).doc 243日语(二外).doc 244德语(二外).doc 245法语(二外).doc 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doc 337工业设计基础理论.doc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11-02
瀵偓闁瓘IP閿涙矮绔剧粔宥堚偓鍐埡閼板啳鐦夌憴鍡涱暥闂呭繋绌堕惇瀣剁礉濮e繑婀版稉宥呭煂娑撯偓閸掑棝鎸�
547閹碘偓闂勩垺鐗庨懓鍐埡閼板啫宕�1130缁夊秵瀵氱€规碍鏆€閺夋劗娈戦崡鍐х稇缁夊秹鍘ゆ總妤咁暯鎼存挶鈧浇顫嬫0鎴礉濞戠數娲婇懟杈嚔閵嗕胶绮″ù搴涒偓浣界槈閸掓悶鈧線鍣鹃摶宥冣偓浣烘倞瀹搞儯鈧胶顓搁悶鍡愨偓浣恒仦娴兼哎鈧浇鍌ㄦ导姘モ偓浣规殌閼叉彃绺鹃悶鍡愨偓浣疯厬閺傚洢鈧浇澹撻張顖樷偓浣规煀闂傝绱堕幘顓溾偓浣圭《鐎涳负鈧礁灏扮€涳负鈧浇顓哥粻妤佹簚閵嗕礁宸婚崣灞傗偓浣告勾閻炲棎鈧焦鏂傚▽姹団偓浣告懍鐎涳负鈧椒缍嬮懖鑼缁涳拷28缁顒熺粔鎴礉VIP娴兼艾鎲虫担搴ゅ殾128.00閸忓喛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