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上午,大会开幕式在将军路校区一号楼四楼报告厅举行。副校长姜斌,党委常委、宣传部/教师工作部部长王晖,校科协秘书长刘双丽,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徐正扬,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张启钱,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王亚彤,研究生院副院长王英、郑祥明,以及各学院的相关领导和嘉宾出席,开幕式由国际教育学院院长金泉元主持。

姜斌为会议致开幕辞,他首先为前来参会的全体人员介绍了南航的发展和特色,然后对研究生国际学术会议情况进行了整体介绍,他希望研究生们能在跨国家跨文化的近距离交流和学术报告过程中,分享学术成果,碰撞创新思维,为面向国际前沿开展跨学科交流与合作创造机会。

随后,来自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以及我校的七名研究生分别就升推力分配对复合式直升机旋翼性能的影响、基于长线特征和梯度投影的跑道检测方法、叶片参数对导叶轴流旋风管分离性能的影响、马克思意识形态学说诞生的前奏等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学术汇报。大会报告交流气氛热烈,互动频繁,受到了在场嘉宾和师生的一致好评。各分论坛的参会研究生代表们也按照投稿学科领域进行了学术报告交流与讨论,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交流了研究心得,取得了良好的学术交流效果。




11月20日下午,闭幕式暨颁奖典礼在将军路校区一号楼四楼报告厅举行。在闭幕式中,大会组委会邀请了理学院副院长王正盛作了题为“Mathematics:Science&Technology”的特邀报告,详细介绍了数学作为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无处不在并且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生动的案例为大家分析了数学模型的应用和魅力。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梁砾文作了题为“How to Make a Great Presentation at an Academic Conference”的特邀报告,从专业表达角度为同学们讲述了如何从研究内容、语言、声音、PPT制作、时间掌控等方面做好一个学术演讲。
我校研究生代表以及海外留学生代表为大会闭幕式呈上了极具特色的才艺表演,厄瓜多尔特色舞蹈、留学生中文歌曲演唱、京剧、联舞等节目的表演也将闭幕式氛围推向了高潮。本次会议既是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的平台,也为中外研究生们文化展示和交流提供了宝贵机会。
本次研究生国际学术会议经主会场、分会场报告交流,由专家评审团最终评选出了72篇优秀论文。在颁奖仪式环节,由党委宣传部、研究生院、国际教育学院以及各学院专家领导组成的嘉宾团为本次优秀论文作者颁奖,并对本次会议工作人员、志愿者代表以及最佳组织分会场进行了表彰,对他们为本次大会的辛劳付出和贡献表示感谢。最后,研究生院副院长郑祥明为大会致闭幕辞并宣告本次大会顺利闭幕。
本次会议在论文投稿数、参会报告学生数以及论文报告质量等方面再创佳绩,吸引了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巴基斯坦国际伊斯兰大学等六十余所海内外高校、四百余名学生参与。论文涉及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力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21个主题,充分展现了研究生的学术热情和科研水平。今年在全球疫情防控大环境下,组委会为70余名无法到现场参加会议的学生和全球有兴趣观看本次会议的学生设置了全程直播和分会场线上交流。
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开展多样化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是我校推进双一流建设、提升国际影响力、构建研究生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举措。本次会议不仅为参会研究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多学科学术交流平台,同时也促进了海内外研究生学术交流、建立友谊,营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围,为今后我校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高水平人才国际化培养工作的推进与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