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玄博士首先做了题为“IATC(InternationalAssociation of Theatre Critics)入门级发文经验分享”的报告。胡老师基于自己的发表经验,集中围绕“一个基础、三个意识”展开。首先提出了解和选择自己所属领域的刊物及其研究兴趣是国际发表的基础,然后重点强调了“学术圈意识”、问题意识和理论创新意识作为国际发表的根本。“学术圈意识”指在自己研究领域内寻找并加入专业性的研究团队和组织,并通过国际会议、海外访学等多种形式参与国际交流。在增强“问题意识”方面,胡老师提出研究过程中的中国关照、跨文化问题应当是国际发表的重要切入点,这样有利于阐明中国****的立场。在理论创新意识方面,胡老师建议在交叉学科研究中搭建理论框架,尤其是增强借用跨学科概念和术语的能力。
![](http://newsweb.nuaa.edu.cn/_upload/article/images/7e/71/2d564fc247a6b59a8f8be938bfe6/a5febf9f-303c-4362-80aa-595da4e3c53d.png)
杨微微副教授做了“应用语言学SSCI期刊选择及发表流程”的报告。杨老师具有丰富的国外投稿经验,曾发表SSCI期刊论文6篇,在讲座中首先强调了在论文选题中研究问题的重要性,认为国内研究者需要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献,在了解国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独立思考,找出真正有意义的研究问题;然后介绍了国外语言学期刊和所刊登论文的种类,对如何选择期刊及投稿给予了建设性建议;最后,杨老师认为对国外期刊的修改意见或者拒稿应当认真对待、理性判断,尤其在回复修改意见时需要采用“感谢+阐发”的模式。
![](http://newsweb.nuaa.edu.cn/_upload/article/images/7e/71/2d564fc247a6b59a8f8be938bfe6/099f2eb9-a4cc-4c8c-b508-e9b5fa5d7851.png)
朱波教授题为“MTI研究生培养国际化——以澳航32号航班事故调查翻译报告发表为例”的报告从MTI(翻译专业硕士)发展、存在问题、翻译报告简介、发表流程回顾、创新点、感受与体会等六个方面展开。首先,梳理了翻译专业硕士的发展、人才培养,尤其是学位论文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以澳航32号航班事故调查翻译报告为例,回顾了指导翻译专业硕士发表国际论文的经历和过程,分享了人才培养国际化的路径,提出了诸多建设性建议。朱教授认为要深化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从教师队伍的国际化、学生的国际化以及课程设置的国际化等三方面着手。他提出我校的翻译专业硕士培养应当突显民航特色,提高学生的“四个能力”、“四个自信”和“四个意识”。
![](http://newsweb.nuaa.edu.cn/_upload/article/images/7e/71/2d564fc247a6b59a8f8be938bfe6/fa8dd03f-6760-41d6-a8a3-58cdbc56c8a6.png)
三位报告结束后,由蔡咏春教授组织A&HCI国际英文论文发表研讨。在研讨中,蔡教授指出需要正视A&HCI国际期刊论文的发表难度,认为一篇论文要在国外顶级期刊发表,首先要过“三关”,即“语言关”“规范关”“选题关”。语言关是指在语言运用上需要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并能选用高级表达方式和行文风格;规范关是指作者应当按照国外相应期刊的格式进行标注、设计;选题关则是强调论文选题的“新颖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篇论文能否被接受。除此之外,他认为应考虑国际期刊的关注点和落脚点,精准把握期刊定位。参与研讨的师生针对国际发表论文的选题、投稿的流程、论文修改等提出了相关问题,报告人给予了一一回应。
最后,论坛由姜礼福总结。姜老师指出,本次论坛的几位报告人既有刚刚博士毕业的学术新秀,又有经验丰富的资深教授,他们从各自角度分享了国际发表的心得体会,可以满足外院师生了解和把握不同层次的发表需求,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借鉴意义。他建议更多的老师和同学充分利用暑假,提升学术研究、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能力以及研究型教学/学习能力。参会师生纷纷表示本次论坛“接地气”,在交流中增强了国际发表的信心,同时在对标中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和动力,可谓“望星空”。
外国语学院是教学大院,承担着全校本硕博外语教学任务,服务于全校国际化氛围的营造以及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近年来,外语学院推进研究型教学模式改革和人才培养国际化战略,着重加强师生国际发表意识和能力的提升,取得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