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思峰老师首先从导师的角色定位出发,强调导师应该成为研究团队的领导者、学科前沿的引路人、学术训练的教练员以及科学精神的示范者,明确自身责任与使命;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要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同时也要珍视师生关系,实现良性互动;在具体科研指导过程中,要从创新性、重要性的角度帮助学生正确选题,重视开题报告论证,同时注重团队培养,指导学生有效开展科学研究。

徐海燕老师首先强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首先要明确使命,从“传道”、“授业”、“解惑”三个维度,践行引导学生做人,指导学生研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导师责任;其次,要注重品质,追求优秀的学术道德、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成为学生的榜样;再者,要重视导师自身的学术水平与眼界,掌握学科动态,带领学生走向学术前沿。最后,徐老师就如何培养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导学关系,创建团结协作的科研团队进行了分享,强调要重视示导、引导、指导学生,关注团队意识,发挥个人强项并注重学科关联,孵育协同奋进的科研氛围。

讲座过程中,很多年轻教师认真聆听并及时反馈感悟。管工系欧阳林寒、蒋昕嘉老师针对专业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困惑与局限提出问题,刘思峰老师从实习实践、平台资源等角度进行了分析解答;其他老师针对特殊问题学生的培养指导寻求帮助,徐海燕老师用自己学生的案例进行分享解读,广大青年教师们受益匪浅。
讲座尾声,学院党委书记焦宏图代表学院向两位老师表示了感谢,指出导师是学生培养与学院发展的核心力量,学院会继续完善相关资源及平台,助力师德师风建设,努力实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