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臧朝平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02-20

姓名: 臧朝平 性别
学位与职务: 博士 现任职务: 教师
硕导/博导: 博导 出生年月: 1963.05
学术经历:
东南大学数学力学系一般力学专业硕士, 机械系机械学专业博士,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博士后。
2008.02-至今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校特聘教授
2004.05-2008.01 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振动中心, 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振动工程教授 DJ Ewins教授的研究组研究员
2001.11-2004.04 英国斯旺西大学(Swansea University)机械工程系,英国布里斯托大学(University of Bristol)航空工程系航空工程首席教授 M.I. Friswell的动力学与控制研究组,研究员(Research Fellow)
1998.10-2001.10 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 振动中心, 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振动工程教授 DJ Ewins 及罗.罗公司大学技术中心主任M Imregun 教授的研究组,博士后
1997.11-1998.10 英国桑德兰大学(University of Sunderland)计算机与信息系统系自适应系统中心,研究访问教授
1987.07-1997.11 东南大学动力系助教、讲师,火电机组振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教授,教授


从事学科与研究方向:
从事学科: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
研究方向:
1.复杂系统动力学预测性设计技术
主要研究:
1.1 航空发动机整机动力学建模、模型修正与确认技术
1.2 连接结构的动力学建模、模型修正与确认技术
1.3 图像处理技术在模型相关分析、模型修正与确认中的应用
1.4 航空发动机整机振动响应抑制的动力学容差设计技术
1.5 航空发动机附件的动力学建模、修正及确认技术

2.复杂系统振动模态测试技术
主要研究:
2.1 振动模态测试策略与测试计划
2.2 非线性振动测试与参数识别技术
2.3 非接触激励非接触测量的模态分析方法

3.连续扫描激光非接触测振技术
主要研究:
3.1 连续扫描激光非接触测振的虚拟测试仿真系统的开发
3.2 连续扫描激光非接触测振的实验测试系统开发
3.3 基于非接触振动测量的结构健康监测及损伤定位
3.4 轮盘叶片振型的旋转跟踪非接触激光测试技术

4.整机转子动力学、工况监测与故障诊断
主要研究:
4.1 航空发动机转子稳定性研究与转子模态试验分析理论与方法
4.2 航空发动机整机转子动力学的建模、模型验证方法
4.3 整机转子动力学的优化设计
4.4 航空发动机整机运行工况监测及振动故障预测、诊断的理论与方法
4.5 基于结构模型的工况监测及振动故障预测、诊断系统的研发

5.叶盘系统振动响应机理及分析
主要研究:
5.1 叶盘系统失谐的高保真建模与模型缩减技术
5.2 失谐叶盘结构振动响应预测与测试技术
5.3单晶涡轮叶盘结构的动力学精确建模与减缩技术
5.4 单晶涡轮叶盘结构的不确定性及响应分析

6.振动隔离与减振
主要研究:
6.1 航空发动机电子控制器、印刷电路板的抗振优化设计
6.2 控制器安装的减振器的优化设计
6.3 航空发动机管路系统的优化与振动抑制

联系方式:e-mail c.zang@nuaa.edu.cn
学术兼职:
《振动工程学报》编委会委员(2009-), 航空发动机振动技术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荣誉称号:
1. 获中航科技进步奖2项。
2. 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2009年入选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引进人才。
3.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获得者, 1999
4. 江苏省第五届优秀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1998
5. 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1997,10
6. 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证书 ,1996
7. 东南大学研究生优秀教材奖获得者, 1995,6
8. 东南大学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995-1997)

教学与科研情况:
从事《机械振动基础》、《模态分析与测试》、《高等振动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完成国家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欧共体框架六航空航天重大尖端项目,欧共体航天重大项目,英国EPSRC等重要项目和各类横向项目多项。主持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防973子课题1项,主持教育部高校博士点基金、航空基金项目等10多项。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参编教材1部,SCI论文被学术同行引用380余次。
主要代表性论文:
1) Duan Y., Zang C., Petrov E.P. Forced Response Analysis of High-Mode Vibrations for Mistuned Bladed Disks with Effective Reduced-order Models,Transactions of the ASME, Journal of Engineering for Gas Turbines and Power Vol.138, 2016, SCI收录
2) Zang C. Structural Damage Detection Method Based on Decomposition of the Operating Deflection Shapes,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Vol.24, Issue 3, p480-486, 2011,SCI收录
3) Zang C., Ewins D.J. Model validation for structural dynamics in the aero-engine design process, Front. Energy Power Eng., Vol3(4), p480–488, 2009
4) Zang C., Schwingshack C.W. ,Ewins D.J., Model Validation for Structural Dynamic Analysis: An Approach to Sandia Structural Dynamics Challenge Problem. Computing and Methods in Applied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Vol. 197, p2645-2659, 2008, SCI收录,SCI引用17次
5) Zang C., Friswell M.I., Imregun M.,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and Damage Assessment Using Frequency Response Correlation Criteria, Journal of ASCE Engineering Mechanics, Vol.133, Issue 9, p981-993,2007,SCI收录,SCI引用11次
6) Zang C., Friswell M.I., Mottershead J.E., A Review of Robust Optimal Design and its Application in Dynamics, Computers & Structures, Volume 83, Issue 4-5, p315-326, 2005, SCI收录,SCI引用次数 128次
7) Zang C., Friswell M.I., Imregun M., Structural Damage Detection Using 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Vol. 3(1), p69-84, 2004,SCI收录, SCI引用次数 49次
8) Zang C., Grafe H., and Imregun M.,‘Frequency domain criteria for correlation and updating dynamics finite element models’, Journal of Mechanical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 Vol. 15(1), pp139-155, 2001,SCI收录,SCI引用次数 22次
9) Zang C., and Imregun M., Structural damage detection using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and measured FRF data reduced via principal component projection’,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Vol.242 (5) pp813-827, May 2001,SCI收录,SCI引用次数 111次
10) Zang C., and Imregun M., Combined neural network and reduced FRF techniques for slight damage detection’, Journal of the Archive of Applied Mechanics, Vol.71 (8), Aug. 2001, pp525-536. SCI收录,SCI引用次数28次









相关话题/动力 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