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南京艺术学院刘承华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03-27


姓名:刘承华
性别: 民 族:出生日期:1953.2
专业技术职务:教授(博士生导师)
社会兼职: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音乐美学学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华美学学会会员等
学习工作经历:
1978年10月-1982年6月 在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获文学学士学位
1982年7月-2002年6月 先后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文教研室、哲学社会科学部艺术教研室任教,曾任哲学社会科学部副主任等职,2000年1月起任教授
2002年6月 调入南京艺术学院,历任艺术学研究所副所长,音乐学院副院长,人文学院院长;兼音乐学研究所副所长,《音乐与表演》副主编,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等职
2004年9月 被遴选为博士研究生导师
2013年6月 为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及专业特长:
音乐美学、音乐文化、琴学、艺术美学等
主讲课程及教学优势:
音乐美学基础、音乐学文献选读(古代乐论)、中国音乐史专题研究、音乐美学专题研究(以上本科生);中国音乐美学史、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中西艺术与美学比较、文化哲学(以上研究生);古琴艺术、中国音乐文化、庄子思想阐释、中西文化比较(以上选修课)等
著作
2018年《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史论》,中国文联出版社
2018年《艺术之道的学理透视》,中国文联出版社
2016年《音乐美学教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年《守承文化之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特殊性研究》(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年《倾听弦外之音——音乐美的文化之维》,安徽文艺出版社
2012年《江南文化中的古琴艺术——江苏地区琴派的文化生态研究》(第一作者),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艺术的生命精神与文化品格》,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5年《园林城市文化》(合作),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年《中国音乐的神韵》(修订本),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2年《古琴艺术论》,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2年《文化与人格—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次比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2年《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8年《中国音乐的神韵》,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2年《品玩人生——中国新文学大师幽默小品精萃》(编著),黄山书社
1990年《青年文学手册》(合作),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9年《新编美学百科词典》(副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8年《文学概论》(合作),高等教育出版社
论文
2018年《禅宗哲学中的音乐本体论——禅宗音乐美学思想研究之一》,中国音乐学(1)
2018年《<文子>音乐美学思想中的“所以声”》,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
2018年《禅宗的“悟”的音乐心理——禅宗音乐美学思想研究之三》,音乐与表演(4)
2018年《“感应论”音乐美学的理论自觉——《吕氏春秋》《淮南子》《乐记》的论乐理路》,音乐研究(2)
2018年《孔子“郑声淫”内涵的新考再证》,黄钟(2)
2018年《艺术被“灌注”生命的历程——从传神写意到韵律化》,中国文艺评论(3)
2017年《现代艺术荒诞性的审美本质》,艺术百家(3)
2016年《对琴乐演奏之道的潜心追求——成公亮的古琴演奏艺术及其美学理路》,音乐与表演(3)
2016年《<溪山琴况>的音乐美学思想》,当代音乐(10)
2015年《中国古代声乐演唱美学的历时性展开——从《师乙篇》到明清唱论的历史演进轨迹》,音乐与表演(2)
2015年《中国古代思想范式中的全息机制——对罗艺峰《中国音乐思想史五讲》中范式研究的一种解读》,交响(3)
2014年《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学理重建》,音乐与表演(2)
2014年《儒家音乐美学的内在逻辑与历史演变》,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
2014年《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特殊性的立体对位思维》,艺术学研究(10)
2013年《全球化时代地域艺术的生存逻辑》,艺术百家(6)
2013年《明清时期江苏地区琴派兴替的历史机制——兼及艺术演进的非连续性原理与中心转移现象》,中国音乐(2)
2012年《文化对艺术的影响机制——兼及艺术的文化学阐释路径》,艺术百家(6)
2012年《古代唱论的历时性展开——由<师乙篇>引发出的声乐美学理论》,中国社会科学报(9.26)
2011年《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理论特点》,交响(3)
2010年《音乐文化中自体守护与异体欣赏的统一如何可能?——从“多元”与“一元”的互含关系》,乐府新声(1)
2009年《古琴演奏中的“技”与“道”——从庄子“庖丁解牛”谈起》,艺术百家(3)
2009年《对音乐内在张力的精心营构——马友德教授二胡教学与演奏理论浅识》,音乐与表演(4)
2009年《20世纪艺术美学理论的维度转换——从主客间性与主体间性所作的考察》,艺术百家(6)
2009年《嵇康“声无哀乐”思想形成的理论背景》,中国音乐(4)
2008年《“保存”与“生存”的双重使命——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特殊性》,星海音乐学院学报(4)
2008年《找回艺术学的真正“自我”——从艺术学的独特对象所作的学科定位》,艺术学研究(1)
2008年《中国艺术表现中的“含蓄”辨微》,美与时代(3)
2008年《探寻历史上的金陵琴派》,乐府新声(2)
2007年《走向主体间性的音乐美学——兼及音乐美学研究中的文化学维度》,艺术学研究(1)
2007年《中国音乐美学的逻辑形态——从内涵逻辑解读中国音乐美学的理论特点》,中国音乐(3)
2007年《中国音乐美学的主体间性——中国传统音乐中人与对象的关系》,中国音乐(2)
2007年《我们如何对待传统?》,音乐与表演(2)
2007年《文化对音乐意义的限定——“文化影响音乐的机制”研究之三》,乐府新声(1)
2006年《文化在音乐中的复制——“文化影响音乐的机制”研究之二》,乐府新声(4)
2006年《从艺术与文学的关系谈艺术学门类学科的设置》,美术与设计(1)
2006年《文化对音乐的功能预设——“文化影响音乐的机制”研究之一》,乐府新声(3)
2005年《文人琴与艺人琴关系的历史演变——对古琴两大传统及其关系的历史考察》,中国音乐(2)
2005年《对江南丝竹音乐形态特征的文化诠释》,中国音乐(4)
2005年《古琴造型与装饰之美》,美与时代(7)
2005年《中国传统文化对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的价值》(合作)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4年《中国文人艺术的审美取向》(合作), 社会科学战线(1)
2004年《<谿山琴况>结构新论》,音乐与表演(2)
2004年《南宋浙派对后世琴派的影响及其脉络》,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
2004年《音乐文化学学科化的理由与意义》,乐府新声(2)
2004年《音乐“意境”的空间营造》,中华艺术论丛(3)
2004年《古琴年代的鉴别》,乐器(9-12期连载)
2003年《中国传统音乐的“情感”母题及其文化意蕴》,乐府新声(1)
2003年《中国传统音乐的“自然”母题及其文化意蕴》,中国音乐(2)
2003年《古琴的含蓄美及其人格内涵》,艺术探索(1)
2003年《古琴四美》,教育文汇(8)
2003年《文人琴与艺人琴的不同旨趣及其走向》,东方丛刊(3)
2003年《从学科结构看当前的音乐文化研究》,音乐与表演(1)
2003年《不丽而妙者,韵也——中国艺术的审美品格》,教育文汇(8)
2003年《古琴音乐的发展手法及其特点》,音乐研究(1)
2003年《古琴神秘性探源》,中国音乐(4)
2002年《中西宗教精神的不同及其文化内涵》,合肥教育学院学报(3)
2002年《中国传统音乐的“自然”母题及其文化意蕴》,中国音乐学(3)
2002年《园林城市的文化定位》,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
2001年《古琴发展问题剔微》,中国音乐(4)
2001年《走向阐释学的音乐美学》,黄钟(1)
2001年《古琴美学的历时性架构》,黄钟(2)
2001年《也谈音乐与文化——答胡自强先生》,乐府新声(3)
2001年《化“中西”为“多元”——从音乐发展战略看音乐的中西关系》,人民音乐(4)
2001年《庄子哲学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意义——从“庄子阐释”课引发的思考》,教育与现代化
2001年《人文素质课的教学特性》,教育与现代化(1)
2000年《文体变迁的背后──从生命本体看中国文学的文体变迁》,东方丛刊(1)
2000年《古琴演奏之道》,音乐与表演(2)
2000年《古琴表现力抉微》,中国音乐学(2)
1999年《艺术教育中审美阐释的新层面》,教育与现代化(2)
1999年《古琴的文化审美内涵》,黄钟(2)
1999年《古琴韵味辨微》,中国音乐(4)
1999年《园林城市的文脉营构》,中国园林(5)
1999年《以文化激活音乐──音乐教育中审美阐释的新层面》,人民音乐(11)
1998年《潇洒与飘逸的极致──对绝句艺术的美学分析》,东方丛刊(2)
1998年《韵:中国艺术的灵性所在》,文史杂志(5)
1998年《“道中庸”而“致中和”──对郭因美学思想的理论轴心的诠释》,安徽大学学报(增)
1997年《素质与知识的关系及其在教学中的意义》,教育与现代化(2)
1997年《原典阅读:培养原创力的重要途径──从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谈起》,教育与现代化(1)
1997年《远:审美空间的时间化》,文史杂志(2)
1997年《哲学是一种胸襟》,哲学大视野(3)
1997年《趋于意义状态与趋于生命状态──中西艺术本体状态比较》,东方丛刊(3)
1997年《中国艺术的最高审美范畴:韵》,学术界(3)
1997年《中西音乐形式的差异及其文化内涵》,黄钟(3)
1997年《中国艺术之韵的时间表现形态》,文艺研究(6)
1996年《对现代人“身不由己”状态的揭示——钱钟书〈围城〉意蕴之辨析》,文学研究(5)
1996年《审美的感官化与文化原初功能的消解》,美学与艺术学研究(1)
1996年《乐器神韵与历史氛围——对中国乐器的演进轨迹及其机制的考察》,乐府新声(2)
1996年《中西乐器的音色特征及其文化内涵》,乐器(2)
1996年《向心灵深处的开掘——对现代主义演变轨迹的一次尝试性描述》,合肥教育学院学报(2)
1996年《在文化、历史与生命的律动中阐释美——中国音乐欣赏课教学思路》,黄钟(4)
1996年《从与意、味、气之关系看中国艺术中的韵》,文艺研究(6)
1995年《中国艺术的“月神”精神与“玩味”思维》,哲学大视野(4)
1995年《宋明道学对人生三大和谐的综合》,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
1995年《从文化传统看中西音乐传统的不同》,黄钟(3)
1994年《谈闻一多对〈也许〉诗的修改》,青年诗人(1)
1994年《中国弹拨乐器的历史氛围散论》,中国音乐(1)
1994年《中西音乐美感特征的比较》,中国音乐(2)
1994年《中国古代乐器发展漫谈》(上、下),文史知识(2,4)
1994年《唐宋诗词中“愁”的内涵及其演变》,合肥教育学院学报(2)
1994年《试论三大和谐的全息效应》,安徽大学学报(3)
1993年《从“完形”看艺术审美与科学创造的深层联系》,美育新论
1990年《从本体论到心理学——西方美学史的新架构》,西部学坛(1)
1989年《从“味”到“趣”——元散曲的审美特征》,文史知识(5)
1987年《美的形态与形式化审美机制——表现论美学大纲》,西部学坛(2)
课题
2011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特殊性研究》,江苏省高校文化艺术研究基地重大招标项目
2008年《音乐美的生成——音乐美学导论》 江苏省高校精品教材立项
2007年“《中华大典-艺术典-音乐分典》编纂”(副主编) 国家出版总署重大项目
2007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承担子课题)教育部重大课题
2004年《江苏地区琴派的文化生态研究》 江苏省社科规划课题
2002年《当代音乐文化研究的现状与对策》 江苏省教育厅人文社科指导性计划项目
2000年《庄子哲学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安徽省社科规划课题
2000年《古琴艺术研究》 中国科技大学教学研究课题
2000年《中西文化比较研究》 中国科技大学教学研究课题

获奖
2012年“中西艺术与美学比较”获江苏省高校优秀研究生课程称号
2006年《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获江苏省高校人文社科成果二等奖
2005年《中国音乐的神韵》 获江苏省高校精品教材奖
2003年《古琴艺术论》 获江苏省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001年《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高校音乐欣赏课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获安徽省教学成果三等奖
2000年《中国音乐的神韵》(初版) 获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1998年《中国艺术之“韵”的时间表现形态》 获安徽省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1997年 中国科技大学跨世纪优秀年轻人才奖
1995年《在文化、历史与生命的律动中阐释美——中国音乐欣赏课教学思路》 获全国首届“远航杯”民族音乐教育优秀论文一等奖  
1993年 中国科技大学张宗植青年教师奖

相关话题/南京艺术学院 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