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创新争先奖是继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之后,国家批准设立的又一重大科技奖项,是仅次于国家最高科技奖的一个科技人才大奖。本届全国创新争先奖主要表彰在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重大装备和工程攻关、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社会服务等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及团体,共评选产生10个奖牌获奖团队、28名奖章获奖人选、258名奖状获奖人选。
据悉,全国创新争先奖每3年评选表彰一次,我校付梦印教授、芮筱亭研究员、陈光教授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至此,我校共有5名科技工作者获此殊荣。全国创新争先奖每次表彰10个科研团队,授予奖牌;表彰不超过30个科技工作者,授予奖章;表彰不超过300名科技工作者,授予奖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给袁隆平、钟南山、叶培建等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回信,向他们并向全国科技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勉励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勇于攀登科技高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据介绍,中国科协联合有关部门围绕第四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以“科技为民、奋斗有我”为主题,以服务科技工作者为主线,聚焦科技服务经济、服务社会、服务开放合作,推出了一系列特色亮点活动。
获奖者简介:
肖忠良,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兵工学会火炸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兵工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火炸药技术研究,在武器发射药与装药方向,从能量释放规律与控制方法、技术创新发明、武器装备应用、工业化生产等方面取得系列创新性成果。肖忠良教授及团队的研究成果突破了高渐增性发射药工程化制备技术瓶颈,国内外首次实现一类高渐增性发射药工程化生产与武器装备应用,该成果使我国成为唯一拥有该类具有实用价值、燃烧渐增性最高、可调节范围最大发射药技术的国家;揭示了身管武器发射烟焰、残渣等有害现象影响规律,发展了抑制有害现象的新技术,使武器综合使用性能大幅度提高。倡导并组织规划“火炸药理论与技术”系列丛书(十一册),任编委会主任,该丛书被遴选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规划项目,其本人独立撰写丛书首部“火炸药导论”,并负责审查各分册的大纲、内容。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获国防(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获授权国防发明专利15件,出版著作5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肖忠良教授(右一)
陈钱,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光学工程学会、中国电子学会常务理事。全国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带头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获首届全国青年教师奖,入选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长期致力于红外与微光夜视、计算光学成像领域理论与技术的创新研究。系统发展了固态图像增强理论和方法,研制出我国首个电荷倍增图像增强CCD器件,并建立了专用工艺线,形成了系列产品,打破了固态图像增强器件完全依赖于进口的被动局面;建立了新型红外图像信号处理理论与技术框架,研制出红外图像信号处理专用组件,解决了国产化热像仪全温全时工作稳定性差的工程应用难题,整机性能达到国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作为型号总设计师,完成了多个夜视产品的设计、生产和装备,进一步提升了我军夜视装备水平和夜战能力。建立了广义光强传输方程,给出了部分相干光场中“相位”的严格定义,研制出世界上首台非干涉多模态定量相位显微镜,开辟了“计算光学显微成像”国际前沿研究方向。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均排名第一),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12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SCI论文208篇,10篇论文入选OE、OL等期刊封面文章;授权发明专利135项,PCT专利10项,美国专利5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