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南京邮电大学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学院及专业方向介绍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23-07-02

001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现有“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通信与信息系统”和“信号与信息处理”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2个硕士点和“电子与通信工程”工程硕士点;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拥有1个一级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是首批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2个二级学科,其中“信号与信息处理”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江苏省重点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为江苏省重点学科;2个博士点学科均被评为江苏省高校优秀学科梯队;有2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图像处理与图像通信”、“无线通信”;有“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和“通信学科”2个江苏省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有“通信与信息处理”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融合通信技术”江苏省实践教育中心,以及与中国电信江苏分公司联合建设的“信息与通信工程”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学院正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建设为根本,深化教育改革,促进专业建设,把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将学院建设成为我国通信与信息领域的科技研究基地和现代化人才培养基地。

(一)081001通信与信息系统

1、移动与无线通信方向包含2个子方向。子方向1《移动通信》 针对5G、物联网、协同通信系统、认知无线电系统和无线自组织网络(ad hoc)等,研究MIMO、OFDM、自适应技术、协同技术、认知理论与技术、现代编码、新型调制技术、信道建模与信道估计技术、干扰消除技术、跨层联合优化理论和设计等。子方向2《宽带无线通信》 主要研究宽带无线通信中的新型多载波传输技术、先进多址技术、密集小蜂窝技术、多层异构网干扰管控技术、大规模MIMO技术、毫米波通信技术、基于压缩感知的信道估计和信道信息反馈技术以及人工智能在未来宽带无线通信中的应用技术。

2、通信网络与应用方向包含3个子方向。子方向1《下一代通信网络技术》研究下一代通信网的协议和控制技术、IP网络可靠传送技术、智能业务和应用技术、QoS和流量工程技术、软交换和IMS技术、SIP协议及应用技术、VoIP系统和终端技术、多媒体通信技术、移动IP技术、固定和移动网络融合技术、通信和计算机网融合技术、异构网络接入和互通技术、自组织网络技术、网络和用户管理技术。子方向2《网络与应用技术》 研究宽带通信网的结构、接口、协议、网络仿真和设计技术;网络管理的管理模型、接口标准、网管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可编程网络的体系、软件和系统开发;可编程网络的体系、软件和系统开发;TCP/IP网络技术、嵌入式系统设计及应用开发等。子方向3《现代通信理论》研究现代通信系统中的信源与信道最佳编译码、数字调制解调、信号复用与多址、传输过程中信号加解密、输过程中的抗干扰、软件无线电等理论与技术;同时研究这些技术在现代通信系统中的实现和典型应用。

3、卫星通信主要致力于宽带IP卫星通信技术、CDMA体制卫星通信技术、卫星通信高速调制解调技术、卫星抗干扰技术、便携式与车载式应急卫星通信系统、船载、车载、机载卫星通信系统、卫星通信相控阵技术以及新型农村卫星电话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4、光波通信主要研究高速、密集波分复用光波传输系统的关键技术和应用,包括新型光波,码型与调制,宽带光放大和色散调节等技术;新型光波通信技术和应用,包括光时分复用技术和光码分复用技术等;光网络技术和应用,包括自动交换光网络,光互联网技术和宽带光接入技术。

(二)081002信号与信息处理

1、现代通信中的智能信号处理包含3个子方向。子方向1《现代通信中的智能信号处理技术》以现代信号处理为基础,研究提高通信与信息系统有效性和可靠性的各种智能处理技术及其在移动通信、多媒体通信、宽带接入和IP网中的应用。目前侧重于研究新一代无线通信网络中各种先进的智能信号处理技术,如通信信号盲分离、信道盲辨识与均衡、多载波调制、多用户检测、空-时联合处理、信源-信道编码,以及网络环境下的各种自适应技术等。子方向2《无线通信与信号处理技术》 研究ad hoc自组织网络、传感器网络、超宽带(UWB)网络等新一代无线通信网络中的通信和信号处理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基于信号处理的多包接收和盲处理技术,基于粒子(particle)滤波的信道估计和均衡技术,基于信号处理的媒体接入控制技术,目标跟踪与信息融合技术以及网络协议体系等。子方向3《通信信号处理》 在现代信息理论的基础上,研究ATM和IP网、移动与个人通信、多媒体通信、宽带接入网中各种信号处理技术,如低时延、低比特率、高质量语音编码、图像编码,适用于第三代移动通信的纠错编码,高效多载波调制,各种自适应处理技术等;它们是确保实现二十一世纪通信发展的目标,提高通信有效性和可靠性的核心技术。本方向侧重于这些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

2、量子信息技术研究以量子态为信息载体的信息处理与传输技术,包括量子纠错编码、量子数据压缩、量子隐形传态、量子密码体系等关键技术与理论。它对实现新一代高性能计算机和超高速、超大容量通信信息系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现代语音处理是人类进行通信交往的最方便和快捷的手段,因而在各种现代通信网络和智能信号处理应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方向研究语音信号的数字压缩、识别、合成和增强技术,基于语音的智能化人机接口技术,面向IP网络的实时语音通信技术和信息隐藏技术,移动通信中的语音数字处理及传输技术,基于DSPs的软件无线电通信技术,以及各种网络环境下的音频、视频、数据、文字多媒体处理及通信技术。

4、多媒体技术与图形处理包含三个子方向。子方向1《图像处理与多媒体通信》研究多媒体信息,特别是图像、视频信息的处理、描述,应用系统和关键技术。包括:①图像和视频信号的处理及压缩编码算法研究,应用系统的设计和实现;②IP、无线、移动网络上的视频传输技术和业务生成环境;③三维图像和视频信号的处理、建模、显示和分析技术;④数字图像处理,特别是生物医学图像处理;⑤图像数据库及影像网络技术。子方向2《信息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在进行信息网络及多媒体技术应用基础研究的同时,利用DSP、FPGA、CPLD等软硬件开发平台着重研究开发各种多媒体终端,包括①多媒体信息压缩编码,②信道编码(重点为纠错编解码),③视频点播(VOD)与交互电视,会议电视、远程教学/考试/医疗,④视频驱动系统,⑤视音频信号编码压缩算法研究及ASIC设计,⑥宽带网络的应用研究。子方向3《空间信息系统》研究空间信息的采集与编辑、存储与管理、处理与转换、分析与统计、显示与输出、网络发布与共享为主体的各类信息系统和关键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空间信息超移动计算与可视化;②GIS软件设计、开发与集成;③空间数据建模与分析;④遥感信息处理及应用。

(三)085400电子信息(通信与信息工程)(全日制、非全日制)

1、移动与无线通信包含4个子方向。子方向1《移动通信》主要从事移动和无线通信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测试、规划、优化、业务和应用软件开发、业务支撑系统的研究和开发等,侧重于无线接入。子方向2《宽带无线通信》主要从事宽带无线通信网络的分析、设计、开发、测试、规划和优化等,侧重于无线接入侧。子方向3《光通信》主要从事光通信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测试、规划、优化和工程部署等。子方向4《卫星通信》主要从事卫星通信系统和便携式移动卫星地球站的分析、设计、开发、测试、规划、优化和工程部署等。

2、通信网络主要从事宽带通信网的分析、设计、测试、规划、业务支撑系统开发等,侧重于核心网侧。

3、多媒体通信与图像处理方向包含2个子方向。子方向1《多媒体通信》主要从事多媒体通信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测试和工程部署、多媒体业务系统开发和工程实施等。子方向2《图像处理与图像通信》主要从事图像处理系统和图像通信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测试、软件开发和工程部署等。

4、信号处理及其应用技术主要从事信号处理系统及通信中的信号处理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测试、软件开发和工程部署等。该方向还涵盖《语音处理及人机交互》研究内容,主要从事面向通信的语音处理和人机交互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测试、软件开发和工程实施等。

002电子与光学工程学院、柔性电子(未来技术)学院

学院现有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电子科学与技术和光学工程,其中,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连续两轮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学科。2023年学院将在4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光学工程、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和1个专业型硕士学位授权点:电子信息进行硕士研究生招生。

学院现有教师237人,包含专任教师186人,其中教授40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2%,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拥有中科院院士(含双聘)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青年学者1人,IEEE Fellow 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海外)获得者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江苏省双创团队1个,江苏特聘教授7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7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8人,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1个,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6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7人。

学院现有射频集成与微组装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江苏省射频集成与微组装工程实验室、江苏省光通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特种光纤材料与器件制备及应用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和省级科研平台,先后承担和完成了一大批包括国家重大专项、“863”、“97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学院牢固树立质量是人才培养生命线的理念,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成绩显著,近年来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1篇,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2篇,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14篇,2020-2021连续两年斩获中国国际“互联网+”金奖。学院毕业研究生以素质全面、专业知识扎实、能力强、潜力大等鲜明特点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青睐和赞誉。

(一)080300光学工程

1、现代光通信技术:主要研究现代光通信系统及关键器件的理论、技术及其应用。包括光通信系统中光信号的产生、调制、传输、检测的基本理论,光电子器件的基本理论,光传输网技术、光接入网技术和全光通信技术和光信息处理技术及其在光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2、光电材料与器件:主要研究光电材料的设计、制备及性能,以及光—电、电—光和光—光等功能器件的设计、制备及其应用。

3、光纤技术及应用:主要研究光纤新技术的原理、新型光纤器件及其在光纤通信、光纤传感等领域中的应用,包括特种光纤材料和器件的设计、制备和性能测试,及其在医疗、加工、检测等方面领域的应用。

(二)080901物理电子学

1、新型功能电子材料器件与应用:主要研究新型功能材料及其器件的电子、光子特性,包括电子输运、及其量子效应,设计类石墨烯二维材料、稀土发光材料、纳米结构材料等功能器件,探讨其在电子、光学领域的应用。

2、光子学与光子器件:主要研究光电传感与检测及调控技术,光电信息的发射、调制、传输、探测、显示、存储、处理等光子学和光量子信息技术。

3、柔性电子器件与集成:主要研究具有独特的延展性,且可弯曲、折叠和拉伸的新型电子器件的制造及其在能源、传感、光学方面的应用。

(三)080902电路与系统

1、智能信息处理:以通信系统与网络为应用背景研究通信信号与信息处理的理论、算法和技术。目前已经开展的主要工作有:无线通信中的分集接收与最佳接收技术、信道辨识与均衡技术、多用户检测技术、空时二维处理技术、多载波传输技术、智能大数据处理及深度学习等。

2、医学电子与信号处理:主要研究生物医学信号的处理及医疗电子控制技术。目前的主要工作有:脑电(EEG)和脑磁(MEG)信号的机器学习及数据挖掘、脑机接口(BCI)技术、基于脑电控制的智能系统、人脑注意力检测和增强、病理脑信号的鉴别与分类、脑复杂网络分析等。

3、信息感知与智能处理:主要进行多源信息感知与处理的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包括信息感知的新方法研究、基于新材料与新型结构传感器的研制、基于视觉与触觉信息融合的目标分类识别技术、基于稀疏编码具有深度学习功能的控制算法研究等。该方向的研究成果可应用于智能皮肤、机器人、物联网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经济价值。

(四)080904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1、天线与射频系统:主要研究天线理论与技术、射频电路与系统。研究以无线通信与探测系统为应用背景的各种天线、射频与微波无源元器件(包括微波滤波器、功率合成、功率分配器、定向耦合器、移相器、环形器等);研究射频有源电路的设计理论与实现技术(包括振荡器、混频器、放大器、射频模块设计及其集成技术等)。

2、电磁场数值计算:主要研究工程电磁场问题数值解法的相关理论、方法、技术及其应用,以及面向设计自动化的优化算法理论与方法。本研究方向将重点研究电磁场问题的频域和时域数值解法、高频近似方法、电波传播模型、智能优化算法及其在天线、电磁兼容、射频技术、电波传播等领域中的应用。

3、无线通信与电磁兼容:主要研究无线通信中的各种关键技术、无线通信中的电磁兼容理论和技术、超宽带无线通信技术、无线信道及其电波传播理论与技术、无线通信干扰及其兼容性技术、无线电频谱资源理论与工程技术、无线通信中的EMC标准与监测管理、无线通信网络及系统规划与优化技术、无线通信系统的性能评估预测和质量分析的理论与技术、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电磁环境建模、预测和评估理论与工程技术、通信系统的防雷及电磁防护技术。

(五)085400电子信息(电子与光学工程)(全日制、非全日制)

1、智能光电技术:开展面向未来通信和信息技术的智能光电技术研究,重点研究新一代智能光通信技术及其应用,包括高速光传输网技术、光接入网技术、全光通信技术和光信息处理技术及其应用;研究智能光电材料的设计、制备及性能,开展光—电、电—光和光—光等智能光电器件的设计、制备及其应用研究;研究高速网下特种光纤、特种光纤器件及其在高速光纤通信、光纤传感等领域中的应用,包括特种光纤材料设计和器件的制备和性能测试,以及在高速通信系统、激光加工、光电检测等方面领域的应用;研究智能光电传感器机理与性能,并探索其应用于国防军事、航空航天、工矿企业、生物医学、计量测试、自动控制等领域。

2、智能微纳电子器件及集成:主要研究微纳光电子材料、磁性材料和新型二维材料的结构预测、制备技术和电光特性,以及在其光电子和磁性特性基础上的电路和功能器件设计制备技术;光电传感、检测与传输原理与技术,及其光电子工程应用;柔性电子器件的制造及其在能源、传感、光学方面的应用;量子结构与多粒子关联效应,及其量子计算、量子通信与量子调控方案研究等。

3、电路系统与信息处理:面向电子信息处理研究和开发领域,重点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理论研究,以及信息处理的软、硬件设计能力。主要研究智能信息处理及其应用,以通信系统与网络为应用背景研究通信信号与信息处理的理论、算法和技术、智能大数据处理及深度学习算法等;生物电子学及应用,包括脑电(EEG)和脑磁(MEG)信号的机器学习及数据挖掘、脑机接口(BCI)技术、基于脑电控制的智能系统、图像处理、医学信号处理等;电子信息系统及其应用,包括嵌入式系统、复杂网络建模、网络传播行为、故障诊断、同步与控制,及其在有关工程领域的应用等。

4. 射频集成与无线技术:以开发利用射频频谱资源为目标,以通信、雷达、制导、遥感、成像等系统应用为背景,以基础理论和基础技术研究为核心,在射频应用系统、计算电磁学、电磁兼容技术等方面展开研究。具体研究无线通信与探测系统中的天线、射频无源器件与有源电路的设计理论与集成技术;天线、射频电路与电波传播的仿真与建模方法,包括电磁场问题仿真方法、电磁波传播建模方法;无线通信电磁兼容理论与技术,包括频谱管理、电磁防护等。

003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

南京邮电大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聚焦通信集成电路与先进封测、宽禁带半导体与功率集成、微纳电子器件与微纳系统三个重点方向,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探索集成电路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持续推进产学研合作,勇担服务国家集成电路创新发展之责任。聚焦后摩尔时代信息电子技术发展,瞄准国家战略、行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在集成电路新兴交叉前沿领域开展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形成鲜明的特色。2021年我校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是18个全国首批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之一,并且是仅有的两所省属高校之一。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院拥有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等国家级师资培育平台,在集成电路相关的材料、器件、电路和系统方面形成人才聚集优势,拥有中科院院士(双聘)1人、国家级特聘专家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1人、江苏省特聘教授3人、江苏省双创人才2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3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4人、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1个、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2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人和江苏省科协托举人才3人。

学院拥有电子科学与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信息电子技术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入选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在国内率先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培养的学生创新能力突出。近五年来,学生获互联网+金奖,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最高奖瑞萨杯,挑战杯一等奖等国家级奖项百余项。

学院拥有射频集成与微组装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创芯SPACE国家众创空间等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了南京邮电大学南通研究院和南京邮电大学镇江研究院等产学研合作机构;与通富微电合作建成一站式集成电路封测公共服务平台,已经服务全国200多家集成电路设计企业。

(一)080903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1、微纳电子材料及器件。本方向主要研究各类半导体电子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学、光学和磁学特性,主要包括各类低维纳米材料、碳材料、铁电材料、有机材料等。在此基础上,研究各类新型的硅基和化合物功率器件、纳米电子器件、传感器、能源存储与转化器件、存储器以及光电器件等;研究有机、氧化物、二维半导体晶体管及相关的存储器与光电探测器;超宽禁带半导体氧化镓晶体和薄膜外延生长、物性研究及在深紫外传感器件、功率器件、阵列成像器件等方面的应用研究。

2、微纳机电系统。本方向研究融合了微电子、材料学、力学等多门学科,在人工智能以及物联网时代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主要开展新型微纳机电系统(MEMS/NEMS)模型、设计、机理、工艺、检测、可靠性及应用;MEMS/NEMS传感器、功率MEMS、能量收集器等设计、仿真与实现;射频MEMS开关及其阵列、匹配网络和功能电路的设计、制作和封装。

(二)140100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

1、通信集成电路与先进封测。本方向主要研究:(1)集成电路设计。包括集成电路设计基础理论和方法,射频与毫米波通信集成电路设计技术,数字/模拟/数模混合集成电路设计技术,新型智能芯片设计等。(2)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包括集成电路设计方法学,集成电路辅助设计技术,时序分析技术,设计验证技术,敏捷设计技术,设计自动化数学模型、算法和工具技术;(3)集成电路先进封测技术。包括集成电路封装可靠性模型和测试方法,芯片封装系统的协同设计和仿真技术,智能化DFT,存储器测试技术,模拟与射频集成电路测试技术,Chiplet测试技术。

2、宽禁带半导体与功率集成。本方向主要研究:(1)超宽禁带半导体氧化镓薄膜的生长、物性及器件应用;(2)大尺寸氧化镓单晶衬底的开发与应用;(3)宽禁带半导体器件和集成技术,包括III-V族、II-VI族化合物基新型功率器件、射频器件、传感器件、光电器件及和纳米器件的设计优化、理论建模、表征测试和系统集成技术。

3、微纳电子器件与微纳系统。本方向主要研究:(1)面向下一代集成电路的新型半导体材料、低维纳米材料与器件技术。包括器件表征、建模和模拟技术,以及在MEMS/NEMS传感器、能源存储与转化器件、存储器、光电器件上以及逻辑器件上的应用;(2)新一代智能器件的材料体系。包括材料制备工艺、物理机制、器件表征/建模/仿真技术、系统架构设计技术等;(3)器件与工艺/电路/系统的协同设计优化。包括基于集成系统的设计、模拟、建模和测试技术,研究器件与工艺、电路和系统的协同设计优化。研究范围涉及新型集成功率器件与射频器件、功率驱动和电源管理集成电路、光电探测集成电路、微传感器集成电路、光纤通信和微波集成电路等。

(三)085403集成电路工程(全日制、非全日制)

1、集成电路设计与封测。本方向主要研究包括集成电路设计基础理论和方法,射频与毫米波通信集成电路设计技术,数字/模拟/数模混合集成电路设计技术,新型智能芯片及系统架构设计技术;集成电路设计方法学,集成电路EDA技术,时序分析技术\敏捷设计技术,设计自动化数学模型、算法和工具技术;封装可靠性模型和测试方法、芯片封装设计和仿真技术、集成电路与系统芯片测试技术等。

2、半导体材料与微纳器件技术。本方向主要研究宽禁带和超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的生长、物性、大尺寸单晶衬底的开发;III-V族、II-VI族化合物基新型功率器件、射频器件、传感器件、光电器件及和纳米器件的设计优化、理论建模、表征测试和系统集成技术;低维纳米材料与器件、新型MEMS/NEMS传感器、能源存储与转化器件、存储器、功率MEMS、射频MEMS以及逻辑器件的结构设计与研发等。

3、智能硬件与智能系统。本方向主要研究嵌入式智能运算技术。包括嵌入式主流芯片架构、指令集;基于RISC-V开源架构处理器设计方法;主流嵌入式操作系统移植与应用程序开发;基于FPGA、嵌入式CPU、GPU的智能系统级开发。

004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计算机学院拥有“网络空间安全”博士点1个,并共建“电子信息”专业学位博士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和“网络空间安全”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其中,“软件工程”学科获批为江苏省优势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网络空间安全”获批为江苏省重点学科;拥有“电子信息(计算机与软件技术)”1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计算机科学学科已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2‰。

学院现有在校生3886人,其中博士生34人,硕士生968人,本科生2884人。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161人,其中教授35人,副教授67人,博士生导师21人,硕士生导师109人。现有中科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1人,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名师各1人、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人,江苏省杰青1人,入选省“333工程”、“青蓝工程”和“六大人才高峰”40余人次;拥有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和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等创新团队。(数据截止至2022.5)

学院拥有江苏省无线传感网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大数据安全与智能处理重点实验室、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南京分中心、江苏省高性能计算与智能处理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密码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计算机技术研究所、高性能计算与大数据处理研究所等科研平台,挂靠有南京邮电大学大数据研究院、南京邮电大学盐城大数据研究院等机构。

学院一贯注重学生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国内享有良好的声誉。学院研究生毕业生理论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大多数毕业生进入通信运营商、通信制造商、移动互联网企业、国家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等工作。多年来,学院毕业生在工作单位中表现优良,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一)08120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智能计算技术与应用:研究智能技术方法以及相应的计算机体系结构实现。包括:神经网络的学习能力以及体系结构;智能算法及其实现技术;智能计算能力的计算机硬件体系结构(非冯结构)和基础软件;新型智能计算方法的硬件系统和软件实现,智能计算方法在计算机、机器人、模式识别、信息处理、通信等领域中的应用等。

2、分布式计算技术与应用:研究高性能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及其相关网络协议机制和控制策略;基于网络环境之上的分布并发计算模型、应用层协议机制和控制策略;通信、控制和信息处理等领域的分布式系统设计;同构和异构并行/分布式处理结构的研究与应用,研究网络端到端控制协议、应用/服务模型以及相关电信软件系统的设计、实现、测试和重用的技术和方法。

3、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研究智能数据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高维复杂数据的分类和聚类、半监督学习、主动学习、迁移学习、多示例多标记学习、流形学习、代价敏感学习、多视图学习、仿脑计算和稀疏表示等。同时研究将计算模型应用于大数据的处理、社会网络分析、图像和视频内容分析、自然语言处理、生物信息处理和信息安全等领域。

4、物联网与传感网:研究物联网与传感网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包括物联网与传感网体系架构与协议设计、数据采集与处理、安全与隐私保护,系统软件与开发技术、硬件设计与接入技术,面向应用需求的物联网与传感网系统实现及其测试技术等。

5、大数据分析与处理:主要研究数据科学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包括大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和处理技术,大数据处理平台的构建与优化,数据挖掘算法与工具,R语言,大数据应用分析建模技术、深度学习及大数据可视化技术等。

6、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嵌入式系统体系结构及算法;软件硬件协同设计方法与构建技术、可重构设计技术嵌入式系统性能测试与评估方法;硬件/软件调试与验证技术;SoC、MPSoC和NoC体系结构及算法;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移植与软件开发技术;嵌入式系统软硬件设计与实现及其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等。

(二)083500软件工程

1、软件工程理论与方法:主要研究软件开发过程中新的理论、技术、方法和工具,包括需求分析技术及形式化方法,软件体系结构、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分布式系统与网络软件技术、部件技术,以及逆向工程和再工程、静态与动态软件分析、软件演化,软件测试、软件缺陷分析与修复、软件度量技术、软件工具环境技术、项目管理等。

2、软件安全与可信计算:研究可信软件理论与方法,包括高可信软件平台及其体系结构与机理,软件可信性的度量与保障技术,可信软件模型与形式化方法,面向电信业务和移动通信的各种可信软件设计和开发技术。

3、数据挖掘与智能软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模式鉴别分析理论及生物特征识别应用软件,线性鉴别分析、二维鉴别分析、非线性鉴别分析理论和方法,以及人脸、掌纹等生物特征的识别和信息检索软件等;数据挖掘、知识提取、数据挖掘中的现代智能技术等;智能信息获取、分析、处理技术及应用软件。

4、信息网络软件理论与技术:主要研究物联网、卫星网、网格计算、对等计算、云计算、分布式计算等网络环境下的软件体系结构、软件开发平台、软件工程方法与技术;包括网络管理软件、网络协议模型、异构网络互连技术及应用软件、无线网络及应用软件、泛在网络技术及应用软件、下一代互联网及应用软件、自组织网络及应用软件等,以及智能Agent、软件形式化、软件建模、软件分析与测试、模糊逻辑等软件理论和方法等。

5、分布式软件及网络系统:主要研究分布计算与网络环境中计算机软件理论与方法,包括面向云计算、对等计算、普适计算等分布计算系统的软件体系结构与构建技术,面向互联网的软件开发模型、软件体系结构以及电信软件系统的设计、实现、测试和重用技术等。

(三)083900网络空间安全

1、通信与网络安全:研究计算机通信网络、通信系统信息安全有关理论和技术,主要包括数据加密,密钥管理,数字签名与身份认证,网络安全及安全协议,信息隐藏技术,智能卡安全等。重点涉及无线通信网的信息安全,电子商务系统与安全、入侵检测技术、防火墙技术、诱骗网络技术、信用支付系统与安全、计算机网间互联技术与安全、计算机网络环境与安全、移动计算技术与安全、无线网络安全等。

2、软件与系统安全:主要以基于主机系统与网络平台的软件安全与可信计算的研究为核心,研究内容包括:软件安全理论与技术、安全软件开发技术;云计算、物联网和对等网等新型网络计算系统中的可信机制、软件安全性与可信性评估与度量机制等研究方向。

3、密码学理论与应用:主要研究密码学基础理论以及密码学在网络通信与信息处理过程中的应用,包括密码学基础算法的设计与分析、密码学算法的可证明安全性、编码与密码学、认证与签名技术、密钥管理和协商技术、信息隐藏技术等。

4、数据与内容安全:主要研究信息加密理论与技术、信息隐藏技术、信息加密与伪装技术、认证与签名技术等;电子证据获取、保全技术,电子证据分析、鉴定技术,电子证据的有效性证明、取证与反取证技术,计算机取证的工作标准和规范等。

(四)085400电子信息(计算机与软件技术)(全日制、非全日制)

1、计算机网络:研究现代通信网络与计算机网络的互联与融合技术,计算机技术在通信中的应用等。包括计算机通信网络的体系结构,协议的分析与实现,基于IP的下一代通信网络的关键技术和网络融合技术;网络路由与交换技术及网络设备中的关键技术;网络服务质量的分析和改善,网络业务的识别、用户行为分析、网络性能的监控、测量、管理和优化;网络的安全检测和分析、控制技术;网络传输技术,网络管理技术,网络应用模式等;网络的流量特性和控制技术,网络业务、计费,网络信息的识别、分析和管理。

2、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嵌入式系统的理论、设计及其应用,包括嵌入式系统基础理论、嵌入式系统硬件构架、嵌入式系统的设计技术及软件技术、嵌入式系统性能测试与评估以及面向工业生产、信息安全等需求的嵌入式系统软硬件设计与实现及其在系统中的应用等。

3、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研究人工智能领域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包括数据科学与通信大数据技术、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智能装置与系统、生物智能等,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在基于大数据的机器学习、机器人智能和物联网系统中的学习决策等方面的应用。

4、软件工程及软件体系结构应用:软件开发过程中技术、方法和工具的应用,包括大型数据库技术、下一代WEB技术和应用、海量数据检索和信息挖掘技术、测试技术、安全软件开发技术、软件质量与复用技术等。研究软件系统的分析、建模和设计方法;分布计算、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对等计算、普适计算等分布式计算系统的软件体系结构与构建技术,以及面向互联网的软件开发模型、软件体系结构以及电信软件系统的设计、实现、测试和重用技术等。

5、云计算、大数据与物联网技术:研究云计算、大数据与物联网的理论与技术,包括云计算架构技术、云计算资源管理与优化、云计算开发技术、大数据平台的设计、管理和优化、大数据处理、近距无线传输技术、二维条码技术、数据采集与处理、智能感知与移动计算、物联网安全技术、物联网组网技术等。

6、网络软件与数据安全:研究在网络环境中计算机软件的各种应用技术,包括网络安全与系统安全、密码理论及应用、电子商务、信息管理系统、网络远程管理、网络协议验证、图形图像处理、网络应用软件、数据仓库、知识库系统,在网络环境中数据安全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等。

005自动化学院、人工智能学院

自动化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是南京邮电大学主干工科学院,是国家“世界一流学科”“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学科群”方向之一“智能系统与复杂网络”的建设学院,具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支撑条件。学院拥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和“电气工程”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电子信息”和“电气工程”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为江苏省“十四五”重点学科。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28人,专任教师中98.02%以上具有博士学位,其中博士生导师17人,硕士生导师88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江苏省特聘教授1人,江苏省杰青1人,江苏省333工程5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3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人才10人,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治学严谨的学术梯队。

近年来,学院教师出版专著和各种教材10余本,发表高水平论文五百余篇,每年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近百篇。学院目前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先进控制技术,模式识别与计算机视觉、先进传感及智能测试系统、新能源发电与智能电网技术等,承担了包括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其它各类纵横向项目,科研经费较为充足。

学院教师及研究生每年参加国际及国内学术交流活动数十次人次。学院和美国、澳大利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国内多家大型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学术和科研合作关系。毕业生遍布信息、电力、工业制造等行业和部门,深受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一)080400仪器科学与技术

1、机器人信息感知与人机交互,该方向以康复机器人、移动服务机器人为研究对象,融合机器人视觉、机器人学习及智能控制等技术,主要研究:(1)移动机器人环境认知与交互;(2)康复机器人自然交互与柔顺控制;(3)灵巧手智能抓取控制。

2、设备与结构健康监测,该方向面向风电、智能制造等领域,针对系统及结构的故障监测与检测问题,采用先进传感技术与诊断理论,主要研究:(1)故障/缺陷监检测机理;(2)先进设备与结构信息感知技术;(3)设备与结构健康监检测系统技术。

3、智能检测与智能装备,该方向以传感器与智能感知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嵌入式计算机技术、通信与网络技术等为基础,主要研究:(1)智能感知技术与智能终端;(2)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3)网络化测控技术与系统。

(二)080800 电气工程

1、智能电网信息技术:

该方向主要研究智能电网领域的信息通信与信息安全技术及安全防御策略的设计,研究智能电网不同系统及架构之间的联系,为有源配电网安全可靠运行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内容:(1)面向有源配电网的电网信息安全智能防护技术;(2)智能电网信息采集及决策分析关键技术研究;(3)智能电网信息分析优化与管理;(4)智能电网优化控制与人工智能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等。

2、电力系统规划、运行与控制:

该方向基于电网络理论、自动控制原理、人工智能等先进理论与技术,研究“双碳”目标下新型电力系统的运行与控制。主要研究内容:(1)新能源并网发电与控制;(2)新型电力系统分析与运行;(3)有源配电网智能控制;(4)电力市场理论与技术;(5)人工智能在电力系统中的关键技术。

3、现代电机驱动控制;

该方向主要研究开关磁阻电机、无轴承电机、磁悬浮电机、无刷直流电机等各类特种电机的驱动与控制的相关理论和技术,主要研究内容:(1)电动车驱动电机及控制;(2)高速电机的驱动与控制;(3)磁悬浮系统驱动与控制;(4)风力发电、飞轮储能系统设计与控制;

4、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该方向研究电工理论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电磁能量和电磁信息的处理,以电能技术控制与利用为目的,与其它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形成多种新技术。主要研究内容:(1)强磁场和磁悬浮技术;(2)脉冲功率技术;(3)新型电源技术;(4)无线供电与信息协同传输技术。

5、功率电子变换技术:

该方向主要研究电气工程领域中利用先进电力电子器件,实现电能高效可靠变换和控制的技术。主要研究内容:(1)高功率密度开关电源技术;(2)新能源发电变流器技术;(3)电动汽车充电与电机驱动控制技术;(4)无线电能传输技术;(5)不间断电源供电技术等。

(三)081100控制科学与工程

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该方向研究通信系统与网络中的控制、管理和优化理论,研究建立系统模型的理论与方法以及判断系统运行状态和异常情况,以及机器人运动控制、智能控制等相关理论与技术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1)网络化控制理论和技术;(2)复杂网络模型、动态、控制、管理与优化;(3)单机器人系统的建模、控制理论技术研究,多机器人系统的协调操作与控制;(4)机器人系统智能控制理论与技术;(5)基于系统辨识理论的复杂系统故障诊断以及自适应控制。

2、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该方向研究计算机监测控制系统的工程设计方法,先进功率变换网络拓扑结构、统一调制理论、方法与技术,以及面向复杂系统的系统分析、优化设计、智能控制和综合管理。主要研究内容:(1)无线传感网络在工业监控系统应用中的关键技术;(2)计算机监测控制系统的软件体系及过程可视化技术、工业现场监控设备研发;(3)先进功率变换网络拓扑结构、统一调制理论、方法与技术;(4)网络传播的复杂适应性系统理论。

3、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该方向以各种传感器为信息源,以数学与计算机为主要工具,在对各种信息进行处理、分类、理解的基础上,研究构造具有某些智能特性系统的方法与实现,以提高系统性能。主要研究内容:(1)计算机视觉理论与应用研究;(2)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理论与应用研究;(3)以深度学习、强化学习为代表的机器学习理论与应用研究;(4)以智能机器人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理论与应用研究。

(三)085400电子信息(控制与仪器技术)(全日制、非全日制)

1、网络化系统与优化控制,该方向研究以智能电网为代表的网络化系统的分析与控制问题,开展多时空尺度协同优化与网络化控制的相关研究工作,致力于解决智能电网“源-网-荷-储”互动运行所涉及的优化调度、协调控制等难题。

2、混沌系统与复杂网络控制,该方向以混沌系统与复杂网络为研究对象,致力于混沌系统同步与控制、基于大数据的网络建模、含时空信息的网络动力学、复杂网络可控性及控制方法、系统辨识与故障诊断等方面的研究,并将理论成果应用于保密通信及实际工程系统。

3、机器人信息感知与人机交互,该方向以康复机器人、移动服务机器人等为研究对象,融合机器人视觉、机器人学习及智能控制等技术,主要研究:(1)移动机器人环境认知与交互;(2)康复机器人自然交互与柔顺控制;(3)灵巧手智能抓取控制。

4、模式识别与智能信息处理,该方向主要研究数据挖掘、图像与视频信息的分析与处理,包括:(1)海量视频信息的分析与检索;(2)复杂背景下的多目标跟踪;(3)异常监控视频事件检测;(4)生物特征图像或者特征信号的识别;(5)数据挖掘中的现代智能技术。

5、智能检测与智能装备,该方向以传感器与智能感知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嵌入式计算机技术、通信与网络技术等为基础,主要研究:(1)智能感知技术与智能终端;(2)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3)网络化测控技术与系统。

(四)085801电气工程(全日制、非全日制)

1、智能电网信息技术方向主要研究智能电网领域的信息通信与信息安全技术,研究智能电网不同结构与组件之间的联系,为电网操作提供可靠的枢纽平台。主要研究内容:(1)电网信息安全技术;(2)统一信息平台研究;(3)智能电网信息分析优化与管理;(4)智能电网优化控制与人工智能等。

2、电工与电能新技术方向以新理论、新原理、新技术及新工艺在电工领域里的应用为核心。主要研究内容:(1)新能源与新型发电技术;(2)电气化交通;(3)超导电工技术;(4)电力系统电磁兼容。

3、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方向主要研究电力系统自动化装置以及保证电网安全运行中的监测与控制技术。主要研究内容:(1)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2)配电网自动化;(3)用户需求侧管理;(4)智能保护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

4、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方向主要研究新型电力电子器件、电能的变换与控制、功率源、电力传动及其自动化等理论技术和应用。http://baike.baidu.com/view/19220.htm主要研究内容:(1)高频开关电源技术;(2)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3)不间断电源设备(UPS);(4)电动汽车的驱动与控制系统;(5)太阳能、风能等各种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006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材料院”)是依托信息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研究院)建设的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基地。是南京邮电大学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学院,学院的化学和材料科学学科双双进入ESI学科排名全球前0.5%,是南京邮电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机光电子学”学科二次入选江苏省新材料领域优势学科,2018年“光学工程”获批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项目。学院以有机电子学为基础,以显示材料和信息传感为应用目标,面向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紧扣有机电子的科学前沿问题,围绕“有机电子学”、“有机显示材料与器件”及“信息传感与成像技术”等三个研究方向开展原创性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融合了信息、电子、材料、物理、化学、生物和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解决重大前沿科学难题、突破共性关键技术瓶颈、打造工艺核心竞争力,集聚和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为国家和江苏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智力支持。

在国家、江苏省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学院建设有省部共建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生物传感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信息显示与白光照明工程中心、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江苏省有机光电子学科综合训练中心、江苏-新加坡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联合实验室、中央(财政部)与地方共建“有机电子”、“信息材料与信息显示”和“材料加工和分析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作为主要协同单位参与的“江苏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国家“2011计划”首批建设名单,是江苏省入选的4所高校之一;2014年获批建设“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协同创新中心”,2017年获滚动支持。目前学院拥有各类材料表征和器件制备等专业仪器设备共计4739台,总资产原值近2亿元,其中十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273台套,总价值1.52亿元,包括高分辨透射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核磁共振波谱仪、X射线单晶衍射仪、X射线粉末衍射仪、瞬态/稳态荧光光谱仪、荧光共聚焦显微镜、流式细胞仪、光声成像仪、等离子体质谱仪、飞行时间质谱仪、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原子力显微镜,以及各类光谱、色谱、热分析仪、电化学工作站等。学院已建成2000平方米的超净实验室、2000平方米的仪器测试实验室、5000平方米的材料合成/制备实验室。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17人,教授(含校长专聘教授)47人,副教授(含校长专聘副教授)49人,讲师21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973”计划青年科学家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1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青年拔尖人才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2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撑计划”5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江苏省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1名,“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6人,江苏省特聘教授15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2人、第二层次7人、第三层次10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入选者15人,“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7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8人。专职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比例达到100%,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成员达70%以上,高级技术职务比例达82%。

  近五年来,材料院共承担包括国家重大科学计划项目、“973”课题、青年973项目(首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和重点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230余项,科研经费累计到账2.1亿元。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3项,江苏省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1项,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学院教师在Nature、 Nature Materials、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Chemistry、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SCI论文860余篇,获授权中国专利360余项,涉及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当前的技术热点和下一代技术关键,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专利保护群。

材料院现有“光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有机电子学”和“生物电子学”二级学科博士点,以及“电子信息”工程博士学位点;“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有机电子学”、“生物电子学”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以及“电子信息”专业硕士学位点。2012年“光学工程”一级学科参与了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学科评估,位列全国第18名。2016年光学工程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排名B+(位列江苏省第一)。“有机光电子学”2011年获批江苏省优势学科,2014年验收时被评为“优秀”,同年获得二期滚动支持,2018年二期项目以标志性成果通过项目验收,同年“光学工程”获批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项目。2022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入选“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名单。根据汤森路透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2022年5月最新公布的数据,材料科学和化学两个学科ESI学科排名分别为全球前2.34‰和3.33‰。目前在校生1433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07人、硕士研究生617人、本科生709人。

材料院设有3个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材料物理系和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系,开设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物理和新能源材料与器件3个本科专业,学院拥有“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学院以科研活动为纽带,构建新型的师生协作关系,搭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已毕业的近三届本科生学位授予率达97%,考研率达50%以上。

(一)080300光学工程

1、光电信息材料主要研究具有特殊结构和优异性能的各类有机、无机及有机无机杂化光电信息材料的设计策略、制备方法、结构表征及性质研究。具体包括:有机电致发光材料、有机太阳能电池材料、有机激光材料、有机传感材料、有机存储材料以及一些配套材料的设计、性能优化和相关机理探索。

2、光电子器件主要研究基于各类有机、无机及有机无机杂化光电信息材料的光电器件的制备、优化及器件性质研究。具体包括:电致发光、太阳能电池、电存储、场效应晶体管、传感、激光器等器件的制备、界面修饰、性能优化及相关机理研究。

3、有机光电子学主要研究有机光电材料的电子过程、光学、电学性质及其与化学结构的关系。具体包括如:有机光电材料的激发态性质、光学性质、电学性质及其构效关系和相关机理的研究。

4、生物光电子学主要利用电子学原理和技术研究生物体系本身的电子学特性、生物体系中的信息存储和信息传递;利用光学材料和光学理论解决生物分子识别、信息传递、信息标记问题;应用光电信息科学的理论和技术解决生物信息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发展生物医学检测技术及辅助治疗的新方法和新技术,如生物体的成像、探测和操纵,临床疾病探测、诊断和治疗等。

(二)080500材料科学与工程

1、材料学主要研究材料的成分、组成及结构、合成制备、加工与性能调控,为光电功能材料、生物信息传感材料、催化材料等特色研究方向相关材料设计、制备与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2、材料物理与化学主要研究开展有机光/电材料的结构及物理与化学性质的研究,揭示微观结构、凝聚态物理与宏观材料光/电性能之间的内在关联,形成聚焦光电材料设计、制备、性能表征和器件应用的特色研究方向。

3、有机光电材料主要研究开展光电功能有机/聚合物材料的分子设计、合成及功能应用研究,推进柔性电子和印刷电子技术与相关工艺的发展,形成有机小分子光电材料、高分子光电材料等特色研究方向。

4、能源纳米材料主要研究利用纳米材料独特的结构与性能优势,开展能源及纳米光电材料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形成高能量/高功率动力电池材料、柔性储能器件材料、高转化效率太阳能电池材料、光电功能纳米材料等特色研究方向。

(三)0809Z1有机电子学

1、有机半导体与器件主要研究有机半导体材料的设计、合成、性能及有机光电子器件的制作表征、性能评价、工作机制及功能应用。重点在于设计开发新型的有机半导体材料体系,研究有机半导体光电性质,阐明材料结构与光电性能的内在关系,研究器件结构设计、制膜工艺、薄膜形貌调控、器件物理机制、器件性能优化、器件寿命评价和光电功能拓展等。

2、有机光电显示与存储主要研究有机/高分子功能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在电致发光器件、硅基液晶显示器件以及电存储器件中的应用。这些功能材料包括:有机半导体材料、有机导体材料、有机发光材料、有机/聚合物和金属配合物(聚合物)电存储材料等;涉及的器件物理包括:载流子注入、输运、复合等机制以及有机发光器件、有机二极管存储器和有机晶体管存储器中的工作机理等。

3、有机薄膜晶体管主要研究有机材料及其在薄膜晶体管中的应用,包括p型、n型有机半导体材料和有机绝缘材料的设计合成,制备其作为半导体层或有机绝缘层的有机薄膜晶体管并优化其器件性能,具体包括提高晶体管载流子迁移率、优化有机薄膜晶体管器件制备工艺、研究开发大面积柔性有机薄膜晶体管以及有机薄膜晶体管在信息显示、信息存储、光探测和传感等领域的应用。

4、有机太阳能电池主要研究有机/高分子功能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这些功能材料包括:有机半导体材料、有机导体电极材料、有机吸光材料、有机绝缘界面修饰材料等;涉及的物理过程包括:激子形成、激子解离、电荷输运、载流子提取以及器件老化机制等。

5、柔性电子学作为化学、物理、材料和电子等多种学科相互渗透交叉而发展起来的一个研究分支,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柔性电子材料及其在柔性电子器件与系统中的应用。柔性电子材料主要研究材料的成分、微观形态、内部组织结构和缺陷、加工工艺及其化学和物理性能,重点突破柔性电子器件中柔性发光材料、传感材料、界面材料、柔性衬底材料、智能材料和电极材料的设计、可控制备、特性调控等加工技术;柔性电子器件与系统主要研究柔性半导体器件、柔性有机光电子器件、碳基光电子器件、固体光电子器件,和相应的柔性电子器件集成技术、柔性系统通讯与接口技术、柔性智能传感系统等,熟悉柔性电子器件和系统的力学表征、加工工艺,探究柔性器件与系统在航空航天航海、清洁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应用。

(四)0809Z2生物电子学

1、化学与生物传感主要研究各种与环境、食品安全和重大疾病密切相关的重要化学物质(如重金属离子、环境毒素、毒品等)和生物分子(如基因、蛋白质、肿瘤标志物等)的高特异性和高灵敏度检测,以及相关生物传感器与生物芯片的研制。

2、分子影像主要研究新型光(荧光/磷光)、磁多功能探针的构建及其在重大肿瘤疾病的分子影像诊断与治疗方面的应用。

3、载药与治疗主要研究刺激响应性、靶向性智能纳米载药体系,用于精准医疗,降低毒副作用,实现肿瘤等疾病的个体化医疗目的。

(五)085400 电子信息(信息材料)

1、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主要研究有机/无机光电信息材料的分子设计、合成方法、结构及光电性质表征,以及其作为功能材料的有机信息显示、固态照明、信息存储、光电探测以及长余辉信息加密等器件的制备,性能优化以及物理机制。

2、生物传感材料与技术主要研究面向健康、环保、材料等领域关系密切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主要研究新型纳米探针的开发,纳米生物传感器的新方法和新技术以及纳米生物学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

007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以下简称“化生院”)是南京邮电大学重点建设的研究型学院,是南京邮电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重要支撑力量。学院依托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生物传感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聚焦原始创新,重点围绕柔性电子、生物电子、健康电子、先进化学、智能材料、智慧诊疗等方向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促进化学、生物、物理、材料、电子信息和生命科学等多个学科高度交叉融合,发展颠覆性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增强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的能力。2011年,“光学工程”获一级学科博士点,“有机光电子学”被评为江苏省优势学科。2012年“有机与生物光电子学”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材料化学专业入选江苏省重点专业。2014年“有机光电子学”入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013年和2018年,连续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学院所属的材料科学和化学学科分别进入ESI学科排名全球前2.34‰和3.33‰。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29人,教授14人,副教授8人,讲师7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高层次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973”计划青年科学家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1名,江苏省特聘教授6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2人、第二层次2人,江苏省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2人。专职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比例100%,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成员达70%以上,高级技术职务比例达76%。

(一)070300化学

1、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主要研究光电功能高分子的光、电、磁、热等性质,发展新聚合方法、聚合物新单体以及光电高分子在光电子器件和生物传感等领域的新应用。

2、有机化学主要从分子设计和绿色合成出发,发展功能有机半导体的高效制备方法,形成了有机半导体合成方法学、复杂有机光电分子全合成等特色研究方向。

3、无机与纳米化学主要研究先进光电功能材料,发展光电材料的高效合成与制备方法,研究其组成、结构、性质、反应及其与光电功能、存储性能及生物医学功能之间的构效关系,形成了光电磁功能配合物化学、能源纳米化学等特色研究方向。

4、生命分析化学主要围绕生物医学应用开展生命分析化学研究,通过构建生物探针及生物传感器,结合先进检测与影像等分析手段,实现与疾病相关的生物分子体内/体外高灵敏、实时检测,形成了生物医学分析、生命医学诊疗等特色研究方向。

008物联网学院

物联网是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我国已将物联网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项重要组成内容。物联网学院成立于2009年9月,依托学校大信息学科背景,面向“大智移云物”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交叉融合,培养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物联网创新创业高级专业人才。2020年8月,学院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合作产教融合共建“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简称华为ICT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和“5G物联网实验室”。目前,学院设有“信息网络”二级学科博士点、“信息网络”硕士点和“电子信息””专业硕士学位点。

学院建有教育部和江苏省宽带无线通信与物联网重点实验室、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江苏省网络与通信工程研究中心、物联网应用技术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通信运营商和中兴、华为等IT企业联合共建的创新实验室等实践教学基地,拥有比较完备的实验系统与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学院拥有优秀的师资队伍,有一批主持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重点项目、产业化项目和企业委托项目等研究工作的专职教师,其中院士1名,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5人,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5人,江苏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5人,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45人,江苏省产业教授20人。近五年,学院获批国家级项目60项,部省级项目62项,市厅级项目38项;获部省级科技奖28项,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数(SCIE、EI、CSCD)267篇,申请技术发明专利345件,获得国家专利授权109件。

学院十分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科学制订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突出工程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体系;与政府、国内外高校与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办学模式、项目实训与企业实习相结合的培养过程;培养的学生符合战略型新兴产业的需要,以满足社会对信息网络人才的需求,促进信息网络产业的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优秀的信息网络人才与管理人才,同时成为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

(一)0810Z2信息网络

1、无线通信与智能组网:主要研究无线局域网、无线传感网、移动互联网、5G/6G等无线通信与智能组网的理论、技术和应用,包括大规模MIMO、OFDM、扩频、多址技术、自适应天线技术、在低信噪比或者高频谱效率时接近Shannon极限的信道编/解码技术、新型数字调制和解调技术、信道建模与信道估计技术、压缩感知信号处理和应用、自适应干扰消除技术、室内高精度定位技术、软件定义无线电(SDR)和软件定义网络(SDN)、协同通信系统、认知无线电理论与技术和无线自组织网络(Ad hoc)、可见光通信、跨层联合优化理论和设计等,以及无线网络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在人机交互、无人驾驶、无人机、智能机器群协同等方面的应用和实现智慧家庭、智慧社区、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农业、智能制造、智能电网、智慧应急等万物互联的解决方案设计和系统部署。

2、网络通信与协同控制:主要研究多网融合体系架构与多域协同的理论、技术和应用,包括无线泛在网络、物联网、5G/6G系统、卫星通信系统等,无线传感器网络节能与路由技术、Ad hoc网络无线信道接入技术、大规模多跳无线网络建模分析与性能优化,基于智能标识的网络寻址机制、网络通信安全机制和QoS服务保障机制,面向各类网络场景(泛在通信、超密集通信、M2M、卫星网络、融合系统等)的智能协同技术、软件定义技术及中间件技术、网络资源分配策略和通道控制技术、计算模型及其优化处理算法和实施技术,多网络多终端的通信服务与协同控制应用平台的搭建、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和产业化应用等。

3、信息网络虚拟化技术:主要研究基于SDN、大数据、云计算平台和面向智慧化应用的高性能信息网络虚拟化理论、技术和应用,包括高性能的信息网络虚拟化模型、架构及协议,基于SDN的信息网络虚拟化方法,物理空间到网络空间的虚拟化映射,信息网络虚拟资源的动态自适应调度,多域虚拟化资源的协同优化与虚拟化管控,移动虚拟资源的策略随动自适应机制,信息网络控制与业务分离及协议功能虚拟划分,面向虚拟化网络的网络行为建模,跨平台虚拟资源的迁移,信息网络虚拟化性能评估等。

4、信息系统与智能处理:主要研究信息系统数据感知、智能处理与管理等领域的理论、技术及其应用,包括数据感知传感器、RFID等自动感知识别技术,数据科学理论、数据预处理(数据清洗、转换、集成、融合、脱敏和标注等)、分布式计算、云计算、边缘计算、云边协同、数据挖掘、机器学习、可视化等智能处理理论与技术,以及大数据存储与管理平台的构建与优化,面向车联网、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慧医疗、智能家居等应用信息系统的搭建与部署。

5、信息网络安全技术:主要研究现代信息系统和网络空间安全相关领域的理论、技术和应用,包括传感器件安全及可靠性技术、终端设备感知安全,组网安全与协议分析、信息网络安全态势感知与度量、网络攻防与隐蔽通信技术,云计算与边缘计算安全、信息系统安全技术,隐私保护、电子取证、可信计算、区块链、新型密码技术等智能信息处理安全技术,以及智能应用业务安全保障技术等。

(二)085400电子信息(物联网技术)

1、物联网传感控制技术:主要研究物联网(IoT)的传感控制器件、传感控制网络和传感控制应用。传感控制器件研究各种传感器件和设备的设计和制造,包括各种传统感知器件,如环境(温度、湿度、气体、压力、震动等)、信号(位置、射频、光、语音图像、视频等),以及新的微型、微功率感知IC和MEMS,如血压、心跳、和可植入体内的微型机器和微型生物传感;传感控制网络研究5G/6G中的IoT技术和功能、无线传感网、无线ad hoc网络、传感器与微处理器集成组网等;传感控制应用研究如何有效利用传感控制器件和网络实现物与物、物与人,万物与网络的连接、识别、智能管理和控制,面向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智慧小区、智慧家庭、智能农业、智能制造、智能化应急等无线组网方案设计。

2、物联网与移动通信:主要研究未来网络体系结构及标准化、泛在无线通信与物联网、多网融合与多域协同、综合信息智慧服务与云计算等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包括物联网及海量信息处理、认知无线电、认知网络与无线传感网络、网络编码、基于压缩感知和自适应信号处理的无线网络环境感知与预测、协作通信与多无线电技术、多媒体无线通信、异构网络融合等,物联网寻址技术、移动终端技术、网络软件与协议、流量识别与控制、可信网络环境构造等,泛在网络系统智能定位技术及定位优化算法,以及定位技术在无线资源动态分配和系统性能优化中的应用。

3、物联网与大数据:主要研究物联网与大数据领域数据收集、智能处理、挖掘、管理等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包括物联网大数据收集体系结构、多源异构数据收集、并行数据仓库等技术,大数据集成、融合处理、统计分析、数据挖掘、预测及结果呈现等技术,云存储/分布式存储、云计算、边缘计算、虚拟化、机器学习、可视化和海量数据管理等关键技术,及其车联网、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慧医疗、智能家居等行业应用。

4、物联网智能应用系统:主要研究基于物联网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大数据管理与智能分析、云计算资源智能管理等物联网智能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包括时空信息智能采集、室内外多模融合定位、数据挖掘与增强学习等,面向高效解决图像识别、声纹识别、行为分析和语义分析等问题的协同感知和多维感知、新型深度学习等技术,机器学习、边缘计算、区块链等人工智能方法在物联网领域的新技术研发与应用,面向工业物联网、智慧家居、智慧交通、无人机、机器人、军事作业等实际场景与具体需求设计终端产品、规划可视化平台、搭建系统服务,以及可靠实现相应的创新型智慧化业务功能。

5、物联网与信息安全:主要研究物联网及相关应用场景中的信息物理安全、采集安全、控制安全、传输安全、处理安全、业务安全、安全测试与评估等领域的理论、技术和应用,包括物联器件与芯片可靠性优化技术、物联设备及接入安全技术、信息采集安全技术、传感控制安全技术、有线与无线网络安全技术、感知数据处理安全技术、数据隐私与安全保护技术、物联网信息系统安全以及物联网相关应用领域的业务安全保障技术等。

009理学院

理学院现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数学和物理学; 2个学术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数学和物理学;1个专业型硕士学位授权点——应用统计。有数学、物理学两个校级重点培育学科;有信息物理研究院,以及基础数学研究中心、计算数学研究中心、随机数学研究中心、应用数学研究中心、晶体物理研究中心、计算物理研究中心等多个研究院或中心;有信息与计算科学(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省重点专业、省特色专业)、应用物理学(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省重点专业、校特色专业)、应用统计学(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省重点专业、校特色专业)等3个本科专业;有数学实验教学中心、物理实验教学中心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科学计算与系统建模、现代信息物理实验室等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以及江苏省新能源技术工程实验室。

理学院现有教职工185人,其中教授、副教授97名,博士生、硕士生导师76名,省教学名师1人,省特聘教授1名,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4名,省“青蓝工程”人才9名,省“六大人才高峰”1名,省 “双创博士”21名,校“鼎山学者”1名,校“鼎新学者”8名。“数学实验与数学建模”和“大学物理”2个教学团队分别获江苏省教科系统“工人先锋号”称号。理学院近三年在各级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有200余篇高水平论文被国际权威机构收录。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9项。

(一)070100数学

本学科涵盖基础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等专业领域,其理论和方法在电子通讯、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管理科学、自动控制和神经网络等领域有直接和重要的应用。本学科不仅注重自身的发展,而且充分发挥专业特长与优势,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和相互交叉,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代数、几何与动力系统:本方向是基础数学的重要研究方向,涉及:环论、广义逆理论、李群、李代数、微分几何以及动力系统等,主要感兴趣的的研究领域包括:刻画环的正则性、clean性和morphic性,以及环中元素的多种广义逆存在性与表达式;李群、李代数在芬斯勒几何上的应用;混沌、分形和遍历论等相关理论及其应用等。

2、数值计算方法与应用:本方向是伴随着计算机的出现而迅猛发展起来的新方向,涉及计算物理、计算化学、计算力学、计算材料学、环境科学、地球科学、金融保险等众多交叉学科。它运用现代数学理论与方法解决各类科学与工程中的计算问题,分析和提高计算的可靠性、有效性和精确性,研究各类数值软件的开发技术。主要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包括:大规模科学计算,高精度数值方法,偏微分方程高分辨数值解法,分数阶偏微分方程,组合优化算法,图像处理算法等。

3、应用概率统计与数据科学:本方向是揭示自然界、工程技术、人文社会等领域中含有随机或不确定因素的现象中客观规律的一个重要的随机数学方向,它在工业、农业、生物、医药卫生、军事、经济、金融、保险、管理及高新技术等领域中有众多应用,主要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包括:马氏过程,随机服务系统理论,随机微分方程解的存在性、唯一性、稳定性、采样控制等,风险理论,结构方程,大数据统计方法,信息统计与决策服务,人口与社会统计等。

4、信息科学与非线性分析理论及应用:本方向依托学校大信息学科背景,开展数学在信息科学及非线性分析中的理论及应用研究,关注数学理论与实际应用交叉领域的相关问题,主要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包括:现代信号信息处理的理论和方法,随机谐振信号处理,偏微分方程与图像处理,非线性偏微分方程,非线性泛函微分方程,非线性信息系统,复杂非线性动态网络,网络化非线性多智能体系统等。

(二)070200物理学

物理学科紧跟国家重点发展量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集成电路、高性能芯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面向国际前沿领域开展科学研究。依托学校信息学科背景,在光学、凝聚态物理、量子信息物理等学科领域的不同方向上开展信息特色的研究工作。

1、量子信息物理:量子力学与信息科学相结合发展起来的量子信息科学,能突破经典信息系统的极限,增强信息安全,引起信息技术的革命。本方向面向国家量子科技发展的战略需求,结合学校信息特色优势,主要研究量子信息基本理论,动量-坐标测不准关系、能量-时间测不准关系、量子性及经典性、量子测量基本理论;量子保密通信理论,量子纠缠浓缩、纠缠纯化,量子态指示放大等信道噪声处理技术,;量子信息与统计物理交叉,低维体系中量子相变现象。

2、计算物理:本方向通过第一性原理、从头算/经典分子动力学、巨正则蒙特卡洛和非平衡格林函数等计算模拟方法,研究凝聚相中不同层次、不同结构及其形成与转变规律,探索纳米材料结构对气体分子的吸附、分离、提纯性能,阐述电子态、自旋态的控制方法与电子元器件的工作原理,探索新材料、发现新现象、研究新规律,预测和解释凝聚态物质所展现的各种物理性质,为发展新材料和拓展其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3、光电信息物理与器件:本方向以两大信息载体--光子和电子为主要研究对象,关注新型功能材料、微纳制造技术、先进光电子物理与技术等前沿领域的交叉与结合。基于现代物理学的前沿研究和最新发现,从先进功能材料的设计制备出发,通过微纳制造技术制备微米至纳米尺度的光电器件,利用电、磁、光、声等调控技术,研究开发信息处理、传感、存储等高性能信息技术器件。

4、微尺度物理与微电子器件:本方向主要研究量子点、纳米线、二维材料及范德华异质结等微观、介观体系的物理性能和应用,揭示微观、介观体系的组态、分布、相互作用与宏观物理性质的内在联系,并将计算机模拟和先进实验技术相结合,探索、设计和制备不同类型的新型微观、介观体系材料和微纳尺度电子器件,研究其物理机制、物理性能、新效应及新应用。

5、新能源物理:本方向主要关注能量转换与存储的设计原理与制备方法,从物理机制视角揭示材料及器件的性能影响实质。主要研究新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效率和寿命的提升机制及工艺优化策略;新型低维材料光/电催化分解水制取氢气、氧气的机理及应用;新型储氢材料的微观、介观结构的理论设计及电子-原子尺度下储氢材料性能的关键突破技术;高效热电材料的制备和相关电子-声子协同调控理论,开发环保高效新型热电材料。

(三)025200应用统计(信息统计与数据分析)

应用统计的培养目标是利用统计学及相关学科的基本思想、理论和方法,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和统计软件为平台,结合数值计算方法,对来自于自然、社会、经济以及工程技术等领域的大量数据进行处理,为政府、大中型企业、研究和咨询机构的科学管理与决策,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服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存储、分析、展示、解释、推断、预测和决策等。本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信息统计与决策服务:本方向借助于统计推断、贝叶斯方法等统计学理论对来自于自然、工程技术以及管理等领域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揭示其内在规律及科学特质,为数据的应用提供预测和决策服务。

2、社会统计与人口健康:本方向利用抽样调查、人口统计、结构方程等统计学方法,针对环境、家庭、健康等领域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为社会与家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3、统计建模与数据挖掘:本方向以数理统计为基础,结合多元分析、统计计算及机器学习,针对科学和工程、商业和工业、医药和生物技术等领域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建模,为大数据分析提供有效的统计方法。

010地理与生物信息学院

地理与生物信息学院现有“生物医学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拥有“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科学(原地理信息系统)”、“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生物医学工程”等4个本科专业。建院十年来,专业建设受到南京邮电大学电子信息国家一流学科强力支持,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向上逐步形成结合现代网络与信息技术探索地理空间、生命健康等领域前沿理论与技术的鲜明特色,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70余人,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其中正高职称11名、副高职称17名;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33人;有校级学科、学术带头人2人;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为95%,约50%教师具有海外或国内著名高校、科研机构学习、进修或博士后研究经历;多名教师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江苏省社科文化英才、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以及南京邮电大学“鼎山学者”、“鼎新学者”、“教学标兵”、“健康信息大数据分析创新团队”等荣誉称号。学院拥有一支活跃在多交叉学科前沿、治学严谨、水平较高、充满活力的教学科研队伍。每年发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会议的论文数十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十余件;近年来先后主持和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863”计划研究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数十项部、省、市级科研项目和横向合作项目等。

学院具有良好的教学、科研基础条件。是我校“泛在网络健康服务系统”教育部工程中心的共同建设单位,拥有江苏省“智慧健康大数据分析与位置服务”工程实验室,形成了智慧健康服务技术与系统、空间位置服务与GIS软件开发、3S技术集成与应用、智慧城乡规划等特色发展方向。

学院现有3个教学系、一个实验教学中心、2个本科生实验与实习教学中心,实验、实践条件充分,拥有中地共建“移动GIS”实验室和“多源信息虚拟可视化”实验室,以及“遥感信息处理”、“GNSS(北斗)卫星导航与定位”、“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生物医学基础”、“生物生理信息感知与分析”、“智慧城乡规划”等专业实验室,实验室面积近1500平方米,实验设备价值近千万元;学院已与10余个相关企事业单位共建了“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一)081600测绘科学与技术

1、摄影测量与遥感主要研究多源感知数据的快速获取与建模、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地物目标自动分割与提取、多源数据3D/4D场景重建方法与应用等。

2、导航与位置服务主要研究位置智能服务技术与应用、多源无线信号与卫星导航系统的室内外无缝定位技术、位置智能服务的隐私安全保护等。

3、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主要研究空间数据挖掘、面向智慧服务的GIS工程集成与开发、物联网/传感网观测数据的共享服务等。

(二)083100生物医学工程

1、医学信号处理及医疗设备主要研究基于无线网与传感技术的穿戴式智能医疗系统和器械研发、医疗健康信息的采集和分析等特色研究,辅助诊断疾病和监测人体健康状态,利用无线传感网技术开发智慧健康研究—疲劳监测器、运动康复监测与评价系统等设备,研究基于脑电有向复杂网络的癫痫病灶定位。

2、医学影像处理及分析主要研究基于泛在网络技术的云电子病历系统、移动医生工作站和智慧医院无线通信系统;研究基于多模式医学影像的智慧健康和智能辅助诊断技术,进行抑郁症负性认知神经网络机制的磁源性成像研究。

3、生物传感与生物信息学主要研究高性能生物传感材料、基于基因组等多层次组学数据的健康信息分析。开发大规模制备二维原子晶体材料方法和纳米孔测序技术。通过挖掘生物分子数据,发现与胆囊癌、女性妊娠等重大疾病相关的影响因素或肿瘤标志物,从分子层次早期感知、诊断和治疗重大疾病。

011现代邮政学院

现代邮政学院和现代邮政研究院成立于2016年,由江苏省人民政府和国家邮政局联合发文共建,旨在抢抓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和“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发挥学科优势,围绕建设普惠邮政、智慧邮政、安全邮政、诚信邮政和绿色邮政的发展战略,探索行业人才培养的崭新模式,努力培养经济转型升级亟需的邮政行业人才,并积极推动与科研机构以及与邮政、快递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加强科技创新,为邮政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现代邮政学院现有“电子信息”和“物流工程与管理”2个专业硕士学位点。现代邮政研究院下设邮政大数据分析与应用、邮政网络运行与优化、“互联网+”物流、邮政管理与金融等多个研究所。

学院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一支教学和科研经验丰富,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富有朝气的教职工队伍。专任教师中100%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有江苏省“333工程”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等多人。学院教师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发改委信息安全专项、省部级科研项目等30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在各级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100多篇被SCI、EI等国际权威检索工具收录。

学院将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学科梯队建设为核心,深化教育改革,大力促进专业建设,把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将学院建设成为我国邮政行业的科技研究基地和现代化人才培养基地。

(一)085400电子信息(大数据区块链技术)

1.物流大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

该方向主要研究物流大数据采集与传输的物联网关键技术。包括用于物流信息采集的传感器、RFID等自动感知识别技术;用于物流信息互联互通的WSN、WiFi、NB-IoT、5G等无线网络接入技术等。

2.物流大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

该方向主要研究物流大数据的存储、挖掘、分析及其智能应用技术。包括用于物流大数据存储的分布式存储、列存储、图存储、云存储及相关的压缩、索引及优化技术;用于物流大数据分析的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数据挖掘、运筹学、专家系统及云计算等智能处理技术;用于物流车辆调度、路径优化、智能分拣等应用的物联网体系架构及关键技术等。

3.物流大数据隐私与安全保护技术

该方向主要研究物流大数据的隐私信息与安全保护技术。包括混合数据源的可编程、可重构、模块化数据加密算法;基于区块链与人工智能的物流大数据隐私保护技术;基于角色挖掘和风险自适应的邮政数据访问控制方案;面向云平台的物流大数据网络入侵检测技术;基于时空序列模型的邮政数据异常检测方法等。

4.物流区块链技术及应用

该方向主要研究区块链技术及其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包括区块链交易流程、区块链网络、共识机制、区块链数据、智能合约、隐私保护等技术;区块链技术在物流运输、物流金融以及物流平台中的应用等。

5.物流大数据软件定义网络

该方向主要研究物流大数据软件定义网络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包括网络基础架构虚拟化技术、网络负载均衡技术、网络路径最优化技术、带宽动态分配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等。

(二)125604物流工程与管理

1.现代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

研究包括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其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包括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协议的分析与实现,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网络相关技术及其应用,以及物流大数据的收集、传输、存储、管理、分析等关键技术及其智能应用等,为物流企业提供战略规划、运营管理、行为分析和决策支持等。

2.物流系统规划与优化

研究物流系统的规划与优化,包括物流系统的设计与资源优化配置、物流运作过程的计划与控制,物流系统的集成、运行与维护,以及包括Anylogic、Emplant、Flexsim、Supply Chain Guru等仿真平台的建模与仿真以及物流系统建模与性能分析等。

3.物流工程管理

研究物流网络工程和信息管理技术,包括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的规划理论和方法,物流信息网络的结构与模型,物流组织网络的运作模式与创新机制,以及子网络间衔接机理和服务协调的均衡方法,物流服务资源配置的网络化整合方法,物流网络的绩效评价体系,供应链与物流系统的信息共享理论,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理论与应用,物流系统模拟与仿真,物流信息系统规划与合理性评价等。

4.物流产业发展战略与策略

研究邮政快递、电子商务、供应链等在内的物流产业管理问题,包括邮政文化与产业管理、物流园区规划、物流系统评价、供应链风险管理、供应链协调、服务供应链等,以及冷链物流、食品物流、应急物流以及危险品物流等特殊物流运作模式及管理等。

(三)086100交通运输

1.交通信息与控制

该方向主要研究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控制理论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包括综合交通信息采集、处理及协同服务技术、智能交通管理与控制技术、交通信号的控制与协同技术、智能物流运输车辆控制技术、城市公交交通以及轨道交通的管理与控制技术等。

2.邮政工程与管理

该方向主要研究邮政物流车辆调度、路径规划与智能化分析方法。包括基于邮政、物流调度建模与分析方法、城市多模式运输网络的设计与优化方法、多式联运网络设计与优化方法、智能AGV小车的调度与路径优化、面向应急调度的车辆路径智能规划、车路协同背景下的车辆调度与路径优化等。

3.智能交通系统

该方向主要研究智能网联技术应用背景下的交通系统协同、诱导、预测与控制技术。包括车联网与车路协同技术、自动驾驶汽车技术、智能网联交通诱导与协同技术、智能网联交通状态预测技术、智能网联交通安全技术、智能网联交通背景下的出行特征识别技术等。

012传媒与艺术学院

传媒与艺术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年创办的教育技术系。2005年成立传媒与技术学院。2008年,根据学校发展战略,更名为传媒与艺术学院。学院现有广告系、数字媒体艺术系、动画系、基础部、实验教学中心、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南京邮电大学画院、艺术与传播研究所、数字媒体研究中心、数字艺术作品展示中心等教学和科研机构。

学院现有“艺术”(艺术设计领域)、“新闻与传播”2个专业硕士学位点,“广告学”“数字媒体艺术”“动画”3个本科专业(其中“广告学”为国家级一流专业,“数字媒体艺术”“动画”为江苏省一流专业)。

学院现有教职工54人,其中专职教师41人,拥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43.90%,高级职称28人,硕士生导师22人。教师队伍中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1名,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培养人选1人,江苏省第六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2人,南京市领军型科技创业“321计划”项目人才3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5人,江苏省美术家协会艺委会委员3人,江苏省传媒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1人,江苏省电视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1人,江苏省动漫艺术家协会理事1人等。学院教师大多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江南大学及德国包豪斯大学、英国南安普顿大学、英国利兹大学、法国巴黎国立BOUR-LA -REINE音乐学院、韩国Daebul University等高校。

学院努力提升办学条件,为培养理、工、文、艺交融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提供坚实保证。现有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数字媒体技术实践教育中心,省级研究生工作站3个,平面设计、动画制作、虚拟演播室、视频摄录及非线性编辑、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等实验室、专业画室、艺术展览厅等超过3500平方米,校外实习实践基地20余个。

学院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近年来,获得国家级一流课程3门,精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2门,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课程3门;江苏省重点教材2部。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中国动漫金龙奖、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江苏省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等国家级、省级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专业上的优势、不断深化的校企合作以及学生本身具备的较强的实践能力,使得我院高质量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并获得较高的就业满意度。

学院大力提升科研创新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现有江苏省社会科学普及研发基地——南京邮电大学科普动漫研究所等教学和科研平台。近三年,教师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4项,横向科研经费到账336万元,发表高质量论文120余篇,出版专著5部,获得各类科研成果及行业奖项20余项。

学院坚持依托南京邮电大学信息特色的学科优势,立足大传播、新媒体,走信息技术向传媒和艺术领域延伸和交叉的发展之路,走工、文、艺学科交叉融合之路,力争成为特色鲜明、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135100艺术(MFA)

1.视觉传达设计

该学科方向以计算机辅助设计和网络传播为基础,研究视觉呈现与信息传达,对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并通过文字、图形、色彩、造型等基本要素进行设计创作,包括数字影像、空间展示、平面印刷、网页呈现等设计内容。本方向利用我校信息学科优势,强调信息技术与艺术有机结合,依托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江苏省图像处理与图像通信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以及校“信息文科”建设工程培育项目,形成信息艺术特征明显的学科方向特色与优势。

2.数字媒体艺术

该学科方向以艺术设计创意和信息技术应用为一体,融合数字媒体技术、艺术设计和网络媒体传播,表现为与信息技术结合的交互设计、影视艺术、图形图像处理等研究内容。本方向利用我校信息学科优势,强调信息技术与艺术有机结合,依托完善的实验教学平台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形成创作工具数字化、作品展示交互性与呈现多样性的学科方向特色与优势。

3.信息产品设计

该学科方向以现代信息产品应用为基础,以信息产品外观和APP内容等设计为研究领域,分析互联网时代用户对信息产品的多维体验,开展信息通讯产品、穿戴式智能设备、互联网APP应用等的智能化设计。本方向依托我校信息学科优势,强调信息技术与艺术有机结合,利用南邮与中兴、华为等设备制造商,以及与电信、移动等运营商紧密结合的行业优势,借助校企共建实验室和产学研合作项目,培养高层次实践型人才,为社会提供信息产品设计服务。

055200 新闻与传播

1. 网络文化与创意表达

该学科研究领域包括微时代粉丝文化、青年手机亚文化、网络小众文化、网络流行语传播、网络游戏竞技文化等。重点关注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在网络空间形成的文化活动、文化方式、文化产品、文化观念的集合。目前围绕这一方向,已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哲学社科项目3项、江苏省高校哲社科项目5项,并形成若干系列论文与学术专著,如《基于手机媒体的青少年亚文化研究》等。《网络传播概论》课程获第三届江苏省本科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

2. 数字广告与战略传播

该学科研究领域包括计算广告学、新媒体广告创意、数字品牌管理研究、数字影视广告创意、人工智能营销等。拥有《广告艺术鉴赏》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项,相关专业确定了以“网络传播”为核心,以“网络广告策划与创意”与“网络广告设计”为两翼的专业培养方向,并培养了大批复合应用型网络广告传播人才。论文《美国数字广告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获第三届中国广告教育学术奖二等奖。教师获“江苏省青蓝工程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信息化教学能手”等称号。

3. 全媒体传播实务

该学科研究领域包括移动媒体传播、短视频传播、智能媒体传播、全媒体发展与传播、全媒体与网络社会等。拥有江苏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数字媒体技术实践教育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冬奥会短道速滑智能化转播”,《中国影像方志》扬中篇、《中国影像方志》和县篇等作品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动漫广告艺术鉴赏》获批线上线下混合式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教师作品荣获国家广电优秀奖、国家广电“原动力”出版计划、国际星火奖、金猴奖等权威奖项。

013管理学院

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拥有一支综合素质好,学术水平高,教学和科研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员工16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30余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比6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75%。拥有4个省级创新团队,50余人次教师入选“333”工程、六大人才高峰、青蓝工程、社科优青等省级人才项目。

学院拥有工商管理和管理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工商管理专业硕士(MBA)、会计专业硕士(MPAcc)和工程管理专业硕士(MEM)三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管理科学与工程是江苏省“十四五”重点学科。

学院拥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电子商务等六个本科专业,其中工商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三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近五年,学院教师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工业与信息化部软科学等国家级和部省级科研项目近百项,科研经费总额五千余万元,一批成果获得了省部级以上奖励。

学院拥有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信息产业融合创新与应急管理研究中心”、江苏省决策咨询基地——“江苏现代信息服务业”研究基地、江苏省科协“科技思想库基地”,同时与江苏省知识产权局共建“南京邮电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也是江苏省通信学会“通信技术经济与管理现代化”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

学院拥有6门国家金课,涵盖四大金课门类。12门课程入选江苏省省级在线开放课程,有2门课程入选省级高校外国留学生英文授课精品课程。学院拥有7个国家与省部级实验平台:原信息产业部部级重点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4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经济运行与管理综合实验室”、“电信运营管理与服务体验实验室”、“网络社会安全与管理模拟实验室”、“创业情景模拟实验室”;江苏省高等学校经济管理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济运行与管理综合实验教学中心”,江苏省教育厅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商务实践教学示范中心”。

学院现有在校学生2600余人,其中研究生近600人。学院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为宗旨,坚持“基础厚、素质高、能力强”的原则,不断拓展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构建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学院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成绩斐然,先后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等国家级竞赛中摘金夺银。

建院以来,管理学院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出发点,教学与科研并举,贯彻落实“创新、特色”的办学理念,紧密结合社会信息化尤其是信息与通信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筑学院核心竞争力,努力创建信息与通信行业管理学院的强势品牌。

(一)120100管理科学与工程

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研究两化融合背景下企业网络信息系统综合集成理论、技术及方法。依托学校信息技术领域的优势,重点研究现代企业的工业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企业新一代移动信息系统的开发与集成、资源动态智能搜索问题、企业竞争情报系统设计和信息资源产业化实体化等问题,成为现代企业信息集成理论、方法与技术的重要研究基地,为工业与信息通信行业与企业培养既擅长信息技术又精通管理理论的高级复合人才。相关专业为江苏省重点品牌专业。

2、物联网复杂工程管理研究物联网复杂工程示范、大系统集成与产业引领。整合信息产业战略研究院与物联网研究院的资源优势,构建了基于3S系统为总体框架的物联网智能化信息服务系统,以物联网关键技术创新产品化和产业化为基础,在物联网复杂工程基本理论、系统优化、工程示范与产业引领等领域形成系列化成果。其中“面向IOT应用的一种智慧服务系统及其关键技术” 获得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智慧协同混合域生态环境监控服务系统及应用”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3、调度优化与智能决策研究以信息通信产业为代表的各类智能组织及复杂社会系统运营与决策支持管理。以数据驱动的管理决策模型和方法为依托,研究以信息通信产业为代表的各类智能组织及复杂社会系统运营与决策大数据分析支撑技术、价值发现、范式重构、机制设计与协同治理问题;在AI助力的智能供应链决策、互联网+信息产业全景式治理与管理领域、精准人口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等研究领域产生系列成果,目前为中国ICT高端管理人才培育基地。

4、知识与创新管理研究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大数据驱动下的知识传承、转化与协同创新管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知识管理与综合创新管理问题为对象,以大数据和云计算相关技术为支撑,重点研究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的知识转移、知识表示与知识库构建、客户知识获取及应用、颠覆式创新孵化等内部机制以及管制政策和治理环境等外部机制,提出产业创新能力提升的构建模式与发展保障等措施与建议。本研究方向理论针对性强,实践经验丰富。

5、舆情与信息安全管理研究公共危机和商务情报的舆情监测及信息安全管理。本方向以信息网络空间的社会和产业应急管理与决策为对象,以产业发展的技术图谱与专利图谱为支撑,从产业演化路径、消费需求驱动、网络危机应急处置等多视角为切入点,重点研究产业发展方向与路径。围绕公共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引入应急决策理论机制,针对网络舆情特质,研究网络舆情传播规律及话题演化动态机制,构建有效舆情应对和引导策略,推动信息安全管理理论的发展和应用。

(二)120200工商管理

1、组织创新与人力资源管理,主要研究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速发展中行业企业出现的团队管理和组织绩效等问题。本方向已在团队结构与团队绩效之间的关系、研发人员激励机制的建立模式、电信运营企业组织结构模式等方面形成了研究特色。本方向致力于研究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构建与运行等方面的理论与应用问题,并重视信息通信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构建、产业转型中制度创新等方面的问题。近三年来本方向骨干教师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

2、信息产业经济与管理,本方向运用管理学和经济学相关理论、技术及方法,以信息通信产业为主要研究对象,致力于研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构建与运行等方面的理论与应用问题,并重视信息通信产业、产业转型中的数量经济与管理科学,近年来多项研究成果在省委宣传部宣传工作动态《社科基金成果专刊》刊出并被相关部门采纳推广。

3、财务管理,本方向运用现代财务管理理论,重点关注创新环境下的金融和企业财务管理、复合资本结构和人力资本参与治理、企业预警及应急管理中的财务分析与评价等问题的研究;抓住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契机,将会计学、财务管理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研究信息化环境下企业的内部控制、全面预算、内部审计等课题;本方向拥有兼职导师多名,并与省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交流平台。

4、营销管理,本方向主要研究现代市场营销理论与实践,侧重于信息产业背景下的服务营销实务与应用,开展了基于信息通信企业的市场竞争战略研究、市场营销策划、市场经营分析,以及通信企业服务营销与网络营销等相关研究。近三年来,本方向共承担企事业单位委托课题和咨询项目多项,累计经费总额达到400余万元。

5、企业运营管理,本方向从现代通信网络技术发展对企业运营模式、竞争战略影响的角度,运用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逆优化思想和方法,开展了网格商务环境下信息通信企业运营过程中运营战略、运作模式,以及内部资源优化配置等相关运营管理研究。本方向与信息通信业和信息服务业结合紧密,相关教授是ITU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化局“因特网国际互联——流量与多要素”课题召集人和报告人。

(三)125100工商管理(MBA)(专业学位)

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理论与实务并重、适应全球化和信息化要求、具有复合知识结构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工商企业人才。在信息化环境和互联网时代下,更加注重培养具有信息化素养的职业经理人以及信息服务领域的高端管理人才。学习方向包括财务分析与投融资管理、创新与创业管理、大数据与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新兴产业战略管理等。

(四)125300会计(MPAcc)(专业学位)

1、通信企业业财融合本方向运用现代财务管理理论,重点关注创新环境下的通信行业企业运营及财务管理、影响企业价值管理的要素及其作用机制、资本运营等,培养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

2、数据分析与财务决策,本方向运用数据分析的理论和方法,重点关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成本、利润、运营管理等方面的财务决策,培养信息化环境下的应用型管理会计人才。

(五)125601工程管理(专业学位)

工程管理以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致力于培养理论与实务并重,适应全球化和信息化要求,具备“管理、经济、信息”复合知识结构和较强创新实践能力,能独立担负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工作,具有分析、设计、管理和运作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管理专门人才。

(六)125602项目管理(专业学位)

项目管理本方向主要培养复合型项目管理人才,培养工程项目管理管理人员把握项目启动、计划、实施、控制、收尾的全过程,并在时间、成本、质量、风险、合同、采购、人力资源等各个方面对项目进行全方位的管理,采用系统化、专业化和科学化的方法,综合运用项目管理学科及应用领域的知识,对项目从决策、实施、评审、项目组织建设、解散、项目沟通协调、项目物料采购、设备、能源和信息进行综合评估与管理,使其能够在要求的时间内实现项目管理目标。

014经济学院

经济学院是南京邮电大学大学信息文科建设支柱学院之一。目前有经济学系、经济统计系、国际经济与贸易系、金融系四个系;经济统计学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和金融工程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拥有“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应用统计”和“国际商务”两个硕士专业学位点;与江苏省统计局和江苏省统计学会合作共建有“江苏省统计科学研究基地”;有江苏省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济运行管理综合实验教学中心;是江苏省统计调查服务行业协会会员单位。此外,学院还拥有江苏省高校优秀社科创新团队,拥有2个省级企业研究生工作站。

目前学院有教职员工58人,其中专任教师48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比例52.08%、具有博士学位人员比例62.50%。教师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人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跨世纪学术带头人、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11人次。

近年来教师主持国家级课题12项, 教育部、全国统计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及其它各种省部级科研项目50余项。在《Economic Modelling》《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经济学(季刊)》《中国工业经济》《经济学动态》《统计研究》等SSCI、SCI、CSSCI收录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100多篇。研究成果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奖2项、江苏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成果奖4项、国家统计局表彰3项以及其它各级奖励/表彰30余项;《关于建立“区域生态认证制度”的研究报告》获江苏省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多份决策咨询报告得到国务院办公厅、江苏省政府领导批示和教育部采用。

(一)020200应用经济学

1、产业经济学方向,依托“江苏物联网产业发展研究基地”, 聚焦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趋向与路径,深入研究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商业模式和经济效益;依托“江苏现代信息服务业研究基地”,深入研究现代邮政、物流业、跨境电子商务等服务业向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型升级的模式与路径,发挥专家智库的决策咨询功能。

2、经济统计学方向,依托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依托学校“大信息”学科优势和大数据挖掘研究专长,系统探讨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统计与监测,为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依托“江苏统计科学研究基地”和“江苏大数据安全与智能处理重点实验室”,基于和国家统计局、省统计局等部门的紧密联系,对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开展统计研究,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3、金融学方向,基于计算机和统计学的学科优势,依托“江苏大数据安全与智能处理重点实验室”和“金融工程实验室”,运用大数据挖掘、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等先进技术手段,聚焦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以及大数据技术与金融业务融合的机制和趋势,重点分析区块链金融、供应链金融、大数据金融等金融科技的理论与方法,以及金融科技在银行、证券、保险等领域的深度应用。

(二)025200应用统计

应用统计专业综合运用统计学基本理论、方法和统计分析软件,对经济社会领域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预测与决策。特别是对大数据统计分析、社会经济统计、金融统计和风险管理等领域的理论与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和解决。

1、在大数据统计分析领域,主要基于统计学、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模式识别、数据库和可视化技术等,从大数据中挖掘知识和价值的数据分析方法和理论,研究分析各种信息服务网络数据、企业生产数据、客户数据、通信数据、经济金融数据等。

2、在社会经济统计领域,主要运用统计学、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研究社会经济统计活动的规律和方法,探索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关系。

3、在金融统计与风险管理领域,主要基于统计学、信息科学、数据库等技术对金融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为防范金融风险提供方法支撑,利用风险管理技术对股票、债券、期货期权等金融工具及其组合等方面的风险进行评估与预测,对风险进行有效管理与控制。

(三)025400国际商务

1、大数据与国际商务智能领域,重点面向国际商务领域,立足商务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商务智能决策与管理以及跨国公司开放式创新与知识共享,重点解决跨国经营企业的商务智能管理中涉及的诸多问题,以此形成培养“智能化国际商务”高级人才的教学特色和优势。

2、数字贸易与全球商务治理领域,致力数字贸易数据收集与处理、数字贸易平台管理、全球数字贸易产业链管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贸易发展和全球数字贸易关系协调等,重点研究信息学科与数字贸易经济的深度融合、数字贸易产业链的调整与重构和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培育等,为推动数字贸易发展、数字贸易产业链调整与重构提供决策依据。

3、跨国经营与国际投资领域,聚焦国际投资理论、国际投资政策与实务以及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以期解决国际投资中涉及的不确定性风险、制度质量与营商环境等难题,为实现国际投资高质量发展,促进新发展格局下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培育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提供经验支持。

015马克思主义学院

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11年3月,是江苏省乃至全国高校中较早成立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之一。学院主要承担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作。学院现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承担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工作。学院拥有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60人,其中专任教师52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有35人,硕士23人。有教授、研究员9人,副教授34人,硕士生导师24人,是一支结构合理业绩出色的教学科研队伍。近年来,学院数名教师入选了“江苏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江苏省青蓝工程”人才培养工程、南京邮电大学“鼎新学者”等重要行列。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团队”被评为南京邮电大学2015年度“1311人才计划”创新团队培养对象,成为我校文科类唯一入选的教学创新团队。学院是南京邮电大学着力发展“信息文科”的主要依托单位之一,承担着重要的建设任务。学院现有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和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各一个,拥有支撑有力的服务平台。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2018年软科发布的全国最好学科排名中位列50,百分位段进入全国前25%;2019年排名51,百分位段则进入全国前15%。

030500马克思主义理论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理论、基本范畴,是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理论表达。这一方向注重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整体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原则,积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聚焦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旨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社会实践、基本经验、基本规律、重要理论成果,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不断创新,深入探讨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和实践经验,并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代表人物和重要文献进行科学解读和系统研究,尤其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入研究与贯彻,强化“四个自信”。

3、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主要围绕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艰苦奋斗的历史进程,紧密结合“四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要求,深刻把握和领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逻辑,总结历史经验,系统阐释中国的发展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由谁来领导等核心问题,不断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从历史认知层面进一步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4、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社会、国家、阶级或社会集团自觉以某种思想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法制观念,特别是核心价值体系对其成员和国民实施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和影响的社会实践活动。该培养方向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人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本质和规律,以期教化、影响和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科。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研究;新时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研究;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培育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研究。

016社会与人口学院

社会与人口学院是南京邮电大学“信息文科”重点建设学院之一,社会与人口学院是南京邮电大学“信息文科”重点建设学院之一,拥有社会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社会工作硕士(MSW)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行政管理专业入选江苏省一流专业建设点,社会学一级学科入选江苏省“十四五”重点学科建设点。同时,学院还拥有公共事业管理(省级特色专业)、(省级一流本科专业、校级特色专业)等本科专业。学院科研平台江苏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校外研究基地“江苏智慧养老研究院”、“中国老龄协会研究基地”、“大运河研究中心”等聚焦服务于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下的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领域。学院设社会工作硕士(MSW)教育中心、社会学系、社会工作系、公共事业管理系(人口与健康教研室)、行管系等7个教学机构,设江苏智慧养老研究院、大运河研究中心等10个研究机构。另设院办公室、分团委、图书资料室、教学档案室等4个管理与教辅部门。

学院倾力打造具备国际化视野的卓越师资队伍、培养社会需要的一流人才。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国内外科研机构、高校的多位知名学者担任学院特聘(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学院现有专职任课教师73人,其中正高职称8人,副高职称31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占45%;专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29人。现有中国劳动经济学会常务理事1人、全国政府绩效管理研究会理事、全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1人,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人才库专家1人,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会员、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1人,全国教育策划学术委员会委员1人,江苏省区域发展研究会副会长1人,省“333工程”重点培养教师2人,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9人,社会学学科多名教师作为重要专家活跃在国内外各大学术机构。主办和承办了多次学术会议,在社会学及人口学等领域的学术活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获得同行的认可。

近年来,学院承担了二十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CSSCI收录期刊论文五十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十余部,获得省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十余项。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领域的学术研究、理论研究及实务推进特色鲜明,成果丰硕并广受好评,获得国务院、全国政协、农工民主党中央等领导批示、表扬,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和良好的社会声誉。

030300社会学

1、人口与社会依托人口学与信息学优势,在智慧养老、青少年健康发展等领域研究影响广泛;与国家卫健委、中国人口学会、发改委等合作建立了“国家流动人口数据开发中心”、“国情调研基地”、“江苏智慧养老研究院”等7个研究与实习基地,开展广泛研究。

2、信息与社会致力于运用社会学、信息科学等理论剖析、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创建运营、培训督导大量帮扶老年、青少年、妇女等弱势群体的品牌社会服务项目;开展社会企业系统理论研究,促进社会企业在有效解决中国社会问题中创新发展;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创新弱势群体的社会服务研究方法。

3、社会治理与社会政策充分发挥社会学、信息学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以大数据技术为主要研究手段,创新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保障体系,注重发挥社会政策在社会管理中的基础作用;开展网络与信息安全治理、个人信息安全法制建设、脱贫攻坚民主监督等方面研究。

035200 社会工作(MSW)(专业学位)(全日制、非全日制)

1、家庭社会工作主要培养学生运用社会工作专业原理、方法技能、大数据处理技术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社会工作介入、家庭辅导与家庭服务、促进家庭关系和谐、家庭功能正常发挥、家庭健康发展的能力。

2、老年社会工作(智慧养老)主要培养学生运用老年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理论、社会工作专业原理、方法和技能开展老年服务、养老服务管理的能力,学生能够独立或协助完成一般老年人和特殊老年人服务、督导与管理、能够开展智慧养老服务。

3、社区社会工作主要培养学生运用社会工作、社会治理原理和方法技能与大数据处理技术开展社区治理与服务的能力。学生能够独立或者协助完成依托社区开展社区社会组织培育与促能、社区矫正、养老服务、青少年服务、单亲母亲服务、等相关工作与服务的实务督导、评估、倡导、管理、研究工作。

4、智慧社会治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数据处理技术以及社会工作专业原理和方法开展智慧社会治理的能力。学生能够独立或协助完成社会治理中各项事务与事件的现状、导因、影响以及相应处理方法和流程的分析、预案、评估、决策优化等工作。

017外国语学院

南京邮电大学外语教育发端于1960年南京邮电学院设立的外国语专修科,1988年设立外语教研室,1998年发展为外语部,2000年外语系建立,2008年组建外国语学院。学院现有“英语”、“日语”、“翻译”三个本科专业,其中,英语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江苏省特色专业,翻译与日语专业为江苏省一流专业。。2012年,外国语学院获批二级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硕士学位授权点,下设“英语教育”和“英语翻译(科技英语翻译)”两个方向,2018年获批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翻译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本学科现有教授11人,副教授42人,硕士生导师23人,拥有博士学位教师49名。导师队伍中,正高专业技术职务占72%,具有博士学位者接近90%。学术队伍专业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呈现出了知识多元化、专业化以及优势互补与强大凝聚力等特点。

学院现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2名,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名,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名。近几年来,学院教师发表各类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发表在外语类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上的论文近200篇,出版论著、译著、工具书和教材40余部。《新世界大学英语系列教材读写教程1-4》入选“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主持或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项(含国家社科重点项目1项),主持或完成省部级项目近40项。目前,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在外国文学(英美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翻译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四个学科方向招收硕士研究生;翻译硕士招收英语笔译、日语笔译两个方向研究生。

(一)050200外国语言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外国文学研究(英美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翻译研究三个学科方向。

1、外国文学(英美文学)学科方向主要以英美文学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族裔文学研究、性别研究为学科特色,并涵盖英美诗歌、小说和戏剧等多种文类的研究。

2、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方向主要以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为研究对象,以音系学、语用学、语义学、应用语言学为学科特色,具体包括波兰语义学派研究、优选论、身份建构、语块、涌现论和概念迁移研究、神经语言学等。

3、翻译学学科方向主要以翻译理论研究、英汉对比翻译为学科特色,具体包括近现代翻译理论研究、汉语小说英译比较研究、中国典籍翻译研究、术语翻译研究、翻译认知研究等。

4、比较文学与跨文化方向学科方向主要以中外作家作品、文学思潮及理论比较为主要研究方向,以非裔流散文学、爱尔兰裔流散文学、中日译介学为特色,涵盖中外小说、诗歌、戏剧、文论与文化比较研究。

(二)055100翻译(专业学位)

翻译专业硕士下设英语笔译与日语笔译两个领域,具体方向为ICT翻译实务。

1、英语笔译下设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简称ICT)翻译实务方向。面向ICT及相关行业的语言服务,以培养ICT相关领域的文献资料英汉互译能力为导向,掌握不同文体领域语言转换与文化传递的知识与技巧,熟练运用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语料库翻译技术和本地化项目管理技术,并了解语言服务行业的其他相关技能。

2、日语笔译下设ICT翻译实务方向。面向ICT及相关行业的语言服务,以培养ICT相关领域的文献资料日汉互译能力为导向,掌握不同文体领域语言转换与文化传递的知识与技巧,熟练运用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语料库翻译技术和本地化项目管理技术,并了解语言服务行业的其他相关技能。

018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依托南京邮电大学信息学科的特色和优势,立足大信息、新媒体,走信息媒体技术向教育领域延伸和交叉发展之路,走工学、教育学和艺术学交叉融合之路。学院持续对学科领域、方法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等进行不懈创新探索,努力构建教育学科与信息学科交叉融合、学科方向设置科学、具有信息学科特色的教育类人才培养基地与社会服务平台。学院2011年获批“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21年“教育学”学科获批江苏省重点学科),设置“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学”、“工程教育”和“教育技术学”四个方向。其中“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学”和“工程教育”按照“教育学(招生代码:040100)”一级学科招生,授予“教育学”硕士学位,“教育技术学”按照“理学(招生代码:078401)”招生,授予“理学”硕士学位。同时,学院设有教育技术学(授理学学士学位)和数字媒体技术(授工学学士学位)2个本科专业。根据武书连全国大学专业等级排名,我院两个本科专业连续五年(2016-2020)位列A级(即全国排名前10%)。学院拥有多个省级、校级的科研与教学平台,有效支撑师生开展科学研究、项目开发和实验实践教学活动,包括: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教育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江苏省“数字媒体技术实践教育中心”、江苏省“教育人工智能”新文科实践基地、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教育信息大数据分析应用研究所等。

学院拥有一支综合素质好、学术水平高、教学和科研经验丰富、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富有朝气的多学科交叉师资队伍,有力推动了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学科共有正高级职称教师17人、副高级职称教师12人,中级职称教师1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6人,专任教师博士率达87%。此外,学院拥有兼职教授和行业专家10人,9名教师入选各类省级人才工程项目。近年来,学院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厅局级科研项目等9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2项。获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省高等教育学会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奖18项。发表学术论文被SCI、SSCI、CSSCI、EI等权威检索工具收录达160余篇。学院十分重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致力于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近5年,研究生就业主要面向高等学校、高职院校等教育机构,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电信运营商,腾讯、阿里、新东方等互联网企业及培训机构从事教育教学、教育管理、企业培训、教育信息化资源开发等工作,研究生就业率为100%,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040100教育学

1、教育学原理方向主要研究教育基本理论与现代教育基本问题,比如教育与人的关系、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行政与管理、教育公平、德育、信息社会与教育变革等问题。

2、高等教育学方向以信息时代高等教育运行形态和发展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信息时代高等教育活动的特点和内在结构、高等教育与人的发展和社会各方面的关系、高等教育史、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等,探求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和优化的实践途径。

3、工程教育方向以工程教育理念与实践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信息技术与工科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创新、多方协同的工程教育实践体系、工程教育认证与质量评价、STEM教育、工程教育伦理等,为培养具有大工程观、批判性思维、创新创业能力、工匠精神、家国情怀的新型工科人才提供支撑。

078401教育技术学

教育技术学方向围绕我国教育信息化实践发展的需要,积极实现教育学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和学习科学等新兴技术(领域)的结合,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原理、途径与方法,彰显“信息科学视角”的教育学研究特色。

019南邮波特兰学院(中外合作办学)

经教育部批准,南京邮电大学与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合作设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南京邮电大学波特兰学院。学院研究生招生专业为通信与信息系统。报考条件参照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同时,除具有境外本科学历的考生外,所有考生须满足: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成绩不低于425分,或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不低于520分,或雅思成绩不低于5.5分,或托福成绩不低于80分,或PTE成绩不低于50分。

南京邮电大学波特兰学院学生在我校学习期间,学费为每生每年5.5万元人民币;学生赴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学习期间,学费按照美方标准收取,中美两校不重复收取学费。

南京邮电大学波特兰学院学生报到后通过审核注册中美两校双学籍。学生第一年在南京邮电大学学习,可在第二年或第三年赴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学习研究。

学生毕业时,符合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及硕士学位授予条件者,颁发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授予南京邮电大学硕士学位。学生赴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学习研究后,符合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硕士学位授予条件者,由该校授予相应硕士学位;符合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及硕士学位授予条件者,颁发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授予南京邮电大学硕士学位。

081001通信与信息系统

1、移动与无线通信方向包含2个子方向。子方向1《移动通信》 针对5G、物联网、协同通信系统、认知无线电系统和无线自组织网络(ad hoc)等,研究MIMO、OFDM、自适应技术、协同技术、认知理论与技术、现代编码、新型调制技术、信道建模与信道估计技术、干扰消除技术、跨层联合优化理论和设计等。子方向2《宽带无线通信》 主要研究宽带无线通信中的新型多载波传输技术、先进多址技术、密集小蜂窝技术、多层异构网干扰管控技术、大规模MIMO技术、毫米波通信技术、基于压缩感知的信道估计和信道信息反馈技术以及人工智能在未来宽带无线通信中的应用技术。

2、通信网络与应用方向包含3个子方向。子方向1《下一代通信网络技术》研究下一代通信网的协议和控制技术、IP网络可靠传送技术、智能业务和应用技术、QoS和流量工程技术、软交换和IMS技术、SIP协议及应用技术、VoIP系统和终端技术、多媒体通信技术、移动IP技术、固定和移动网络融合技术、通信和计算机网融合技术、异构网络接入和互通技术、自组织网络技术、网络和用户管理技术。子方向2《网络与应用技术》 研究宽带通信网的结构、接口、协议、网络仿真和设计技术;网络管理的管理模型、接口标准、网管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可编程网络的体系、软件和系统开发;可编程网络的体系、软件和系统开发;TCP/IP网络技术、嵌入式系统设计及应用开发等。子方向3《现代通信理论》研究现代通信系统中的信源与信道最佳编译码、数字调制解调、信号复用与多址、传输过程中信号加解密、输过程中的抗干扰、软件无线电等理论与技术;同时研究这些技术在现代通信系统中的实现和典型应用。

3、卫星通信主要致力于宽带IP卫星通信技术、CDMA体制卫星通信技术、卫星通信高速调制解调技术、卫星抗干扰技术、便携式与车载式应急卫星通信系统、船载、车载、机载卫星通信系统、卫星通信相控阵技术以及新型农村卫星电话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4、光波通信主要研究高速、密集波分复用光波传输系统的关键技术和应用,包括新型光波,码型与调制,宽带光放大和色散调节等技术;新型光波通信技术和应用,包括光时分复用技术和光码分复用技术等;光网络技术和应用,包括自动交换光网络,光互联网技术和宽带光接入技术。

相关话题/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