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南京大学社会学理论部分参考答案

南京大学 /2014-05-24

 经典时代:

一.迪尔凯姆:

机械团结 2009,失范型自杀 2008 2010,有机团结 2005,2001,社会事实 2002
简述迪尔凯姆有关社会分工的观点。2006
简述腾尼斯和迪尔凯姆有关社会形态划分的异同。2007
迪尔凯姆有关解决与防止社会动乱的途径的观点。1999


1、有机团结(2):迪尔凯姆认为,发达的社会就像一个有着各种器官的有机体一样,其中每个人都按照社会的分工执行着某种专门的职能,这种社会中出现的新的社会类型即是有机团结。有机团结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机械团结:它是在不发达的社会结构中产生的。机械团结是建立在社会中个人之间的相同性和相似性特质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社会联系。它通过根深蒂固的集体意识将同质性的诸多个体凝结成一个整体。)

2、失范性自杀:迪尔凯姆将自杀分为四种类型:利己主义自杀、利他主义自杀、失范性自杀和宿命性自杀。失范性自杀是发生在社会控制瓦解时(可能是进步也可能是危机时导致)发生的一种自杀类型。正常社会条件下,个人愿望总是受到社会规范的引导和约束,个人愿望大致可以与运用的手段相一致,但是当社会控制减弱、社会规范遭到破坏时,个人欲望不受控制,生活目标和个人实现目标的手段难以协调,人们面对难以实现的个人愿望,往往挫折感丛生,自杀率也相应上升。(失范性自杀是指由于社会规范瓦解、个体愿望无法实现,难以忍受失望和挫折而用自杀来解脱的自杀方式。)

3、社会事实:是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提出的一个概念,而且在迪尔凯姆那里,社会学是以社会事实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科学。迪尔凯姆认为,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句话说,社会事实是外在于个人但又具有控制个人的强制力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感觉方式。社会事实的类型可分为物质性的和非物质性的,前者如劳动分工、法律等,后者如集体意识、集体良心等(3分) 其显著性特征是:客观存在性、强制性和普遍性。(2分)

(社会事实分为物质性社会事实和非物质性社会事实;前者如社会、社会结构性组成、社会的形态成分,后者如道德、集体意识、集体表象和社会潮流。)

答:

1、理想类型(2):理想类型的概念是由社会学家韦伯最先阐述的。为了简化研究程序,增进学科理性,研究者往往从研究对象中抽离出共同特征经过建构加工形成一种概念工具,以使人们对个别和特殊现象的研究能够上升到一般和普通的高度,这种概念工具就是理想类型;它是研究者思维的一种主观建构,既源于现实社会而又不等同与现实社会。它是一种理想化的典型,但并不是凭空虚构的,而是体现着某个时代社会文化现象的内在逻辑和规则。它就价值而言是中立的,并是理念性的。理想类型是我们的认识工具,通过它我们可以增加对客观事物的理解。

2、感召权威:韦伯在探讨权威的合法性问题时,认为权威可以有三种基本的理想类型:感召权威、传统权威、法理权威。感召权威是建立在某种特殊的人格品质基础上的权威,也称克里斯玛权威,在这里,克里斯玛是一种领袖人物的人格魅力,它能够激发特定的大众对某个公众人物(政治领袖或军事统帅)的忠诚或情感。具有这种人格魅力的人,常常被认为具有某种超凡脱俗的力量或品质。在不同历史时期,感召权威具有不同的形态。具有相当的革命性,也具有同样的不稳定性,是一种非常态的统治形式。

3、科层制:科层制或曰官僚制,是“法理权威运作最纯粹的类型”。作为一种组织类型,科层制的基本单位是职务或职位,这些职务或职位按照规则功能、文件以及各种强制手段组织成层级的形式,分科执掌,分层负责。科层制是理性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4、理性化:“理性”(又译合理性),主要指在社会行动以及社会形成物当中,行动者所赋予的明确、理智而又系统一贯的主观意向。而“理性化”(又译为合理化)这个概念则强调相应的过程,在韦伯眼里,理性或合理性在西方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一步步彰显的过程可称之为理性化,它实质上就是社会生活突出地体现为形式理性,逐渐讲求效率和可计算性,及事物运作方式和结构的可预测性,它是人们不断驱除神秘性去人性化的过程。

(理性或合理性形式—形式理性和实质理性。形式理性是一种客观的合理性,它涉及不同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判断,主要体现为手段和程序的可计算性,因此又被称为工具理性;实质理性是一种主观的合理性,它涉及不同价值之间的逻辑关系判断,主要体现为目的和后果的价值,因此又被称为价值理性。韦伯指出,只有形式理性才是伴随着西方工业社会的到来而彰显出来的。形式理性概念的提出与马克思的“抽象劳动”概念相似—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不具特殊的质,只在量上可以衡量。)

5、价值中立:价值中立的基本含义是:其一,一旦科学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选定了研究课题,他就必须停止使用自己或他人的价值观,而遵循他所发现的资料的引导。无论研究的结果对他或对其他什么人是否有利,他都不能将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于资料。从这个意义上说,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作为科学家应该受科学精神的支配。其二,既然事实世界和价值世界是两回事,你就不能从实然的判断推导出应然的判断。

6、简述韦伯理想类型概念及基本特征。

答:韦伯的理想类型是使我们对个别和特殊现象的研究能够上升到一般和普遍的高度。

基本特征是:(一)          二位学者对现代性所使用的概念不同。

涂尔干对于现代性使用了“工业主义”这一概念,他认为现代性起源于法国大革命和工业革命。韦伯对于现代性使用了“理性化”这一概念,他认为现代性起源于资本主义的来临,起源于精神动力。

(二)          二位学者研究的主题不同。

在古典社会学家那里,涂尔干眼中的现代性是机械团结经由社会分工向有机团结过渡;韦伯论述的现代性则是社会生活的“祛魅”与合理化过程,他更关注现代社会的负面影响。

(三)          二位学者对社会发展趋势所持的态度不同。

涂尔干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认为现代社会所带来的益处远远超过它可能产生的危害。涂尔干认为工业主义最终会形成一种和谐完美的社会生活。韦伯与其不同,他对现代性持悲观的看法,他把现代社会看作是一个自相矛盾的世界,人们要在其中取得任何物质的进步,都必须以摧毁个体创造性和自主性的官僚制的扩张为代价。

 

三、齐美尔:

陌生人 2007,货币哲学 2006
齐美尔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论述2009

齐美尔的数量群体理论。2010
【论述】齐美尔如何论述货币经济对于现实社会生活的影响?2008

1、陌生人:又称作外来人、异乡人或局外人。指的是那些并没有完全融入其所属的那个社会或文化体系当中。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社会距离”。齐美尔的“陌生人”概念对现代社会学的意义不仅在它是一种社会类型,更重要的是它体现出了现代社会的一个本质特征。因为外来人的生存境遇在相当的程度上反映出失去家园感、注定了天涯漂泊的现代人的生存方式

2、货币哲学:《货币哲学》是齐美尔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书中主要阐释了自近代以来的货币经济现象以及与它相关的社会文化现象;齐美尔以其独具特色的形式互动理论,揭示互动对于社会关系本质的影响,他详尽研究了社会交换关系,特别是以货币为媒介的社会交换关系所产生的社会后果。齐美尔认为,正是以货币为媒介的社会交换关系,导致了现代社会中个人与劳动产品之间的日渐分离,导致了社会关系的客体化。因此,他将对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和文化矛盾分析的重点,放在了经济交换关系,特别是货币关系上。虽然说并不是所有的经济交换都是以货币为媒介,但从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在交换过程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

3、齐美尔关于个人和社会关系的描述。
答:在个人和社会关系的解释上,齐美尔希望在唯名论和唯实论之间获得一种调和,他认为由个人组成的社会和社会化的个人总是保持着一种双重关系
一、         结构功能主义——帕森斯

 

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 2009,模式变项 2000 2010
简述帕森斯的AGIL功能体系2007
简述帕森斯与迪尔凯姆在论述“社会秩序”问题上的思想联系。 2002
帕森斯构造理论的方法 1999
帕森斯的社会均衡理论 1992
1、普遍与特殊主义: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是帕森斯用来描述模式变项的一组基本类型,用来表明行动者做出选择的一种可能行动途径。它表现为在某一互动情景中,行动者对他人的评价和判断是否适用于所以行动者。如果这种评价和判断适用于所有行动者,则是一种普遍主义的规范原则;反之,如果评价和判断适用于特殊的行动者,则是特殊主义的规范原则。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代表了行动者的取向方式。

2、模式变项:帕森斯认为,行动者在互动中为获取一定的目的而发生行动,他一方面寻求妥当的途径,利用文化规范所允许的范围增加获取一定目的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会避免困扰,减少阻碍。帕森斯认为行动者有五种可能的行动途径,行动者在完成行动时就已经做了抉择。这些可能的途径,帕森斯谓之曰:“模式变量”。模式变量有五组基本类型,分别是:普遍主义—特殊主义;泛布性—专门性;情感性—情感中立性;自致性—先赋性;自我取向—群体取向

11

1、区隔分化:是当代德国社会学家卢曼提出的一种社会分化类型,卢曼认为,区隔分化将整体社会系统切割为结构相似的次系统。简单的原始社会是区隔分化的典型,其主要的分化是氏族、住处或两者的结合,部落与村落之间,虽存在贫富差异,但地位都是相等的,人们彼此间的依赖性不大,透过经济、政治和婚姻上的简单互动,相互形成一个较大的共同体,即整体社会结构。

(另外两种社会分化类型分别是:阶层分化和功能分化。前者与区隔分化相反,它是讲社会划分为等级不同的次系统,高级文明社会,像中世纪的欧洲便是阶层分化的社会。卢曼认为,阶层分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就是在超越面对面互动的、规模大与复杂性高的社会里,促成许多人之间的平等互动和沟通,使人能在认清其他阶层特征的同时,界定自己的身份和归属。功能分化,把以前整体社会所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分别集中于如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科学、宗教等不同的功能系统,是将功能由整体社会层次转移到此系统层次的过程,西方现代社会,便是高度功能分化的社会。)

2、简述卢曼有关社会分化的观点

答:社会分化就是在系统中复制系统,以增强掌握、选择、化约复杂性的能力。卢曼提出了三种社会分化类型:

(1)区隔分化。它将整体社会系统切割为结构相似的次系统。简单的原始社会是区隔分化的典型。

(2)阶层分化。它将社会划分为等级不同的次系统。卢曼认为,阶层分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就是在超越面对面互动的、规模大与复杂性高的社会里,促成许多人之间的平等互动和沟通,使人能在认清其他阶层特征的同时,界定自己的身份与归属。因此,卢曼指出:“阶层是楔入不平等中的平等”。

(3)功能分化。它把以前整体社会所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分别集中于如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科学、宗教等不同的功能系统,是将功能由整体社会层次转移到次系统层次的过程。西方现代社会,便是高度功能分化的社会。卢曼指出,在功能分化的社会里,功能系统既不平等而又平等。没有任何一个功能系统可由内部来代替整个社会。

综合:

简述功能主义的基本观点。2006

答:

1、强制性协作团体

答:具有一定权威结构的群体,达伦多夫称之为“强制性协作团体”,这是达伦多夫进行社会分析的基本单位。这些群体包括如企业组织、政党、政府以及工会、教会等各种非官方的社会组织。在这些组织中人们的结合并非基于组织成员的“共同意志”,而是基于权威──服从的压制性力量。

2、达伦多夫的社会冲突理论与韦伯和马克思学术观点的内在联系

答:

1、试述霍曼斯关于人类社会行为的一般命题系统。

答:霍曼斯认为交换是社会的基础,他结合经济学和心理学的概念与观点,阐述了自己的理论目标,即为:把社会行为视为一种至少在两人之间发生的、或多或少要获得报酬或付出成本的、有形或无形的交换活动。他试图通过一般命题系统演绎出经验规制,解释人类行为。霍曼斯关于人类社会行为的一般命题系统包括:

 

1、             单面社会

答:马尔库塞认为,当代发达的工业社会正在成为“单面社会”,即“没有对抗的社会”,对现存秩序只有肯定面而没有否定面的社会。

2、马尔库塞的单面社会理论评述。

答:马尔库塞认为,当代发达的工业社会正在成为“单面社会”,即“没有对抗的社会”,对现存秩序只有肯定面而没有否定面的社会。

“单面社会”的主要表现为:

4、             如何理解哈贝马斯所谓“系统对于生活世界的殖民化”?(2)

答:哈贝马斯认为,生活世界是一个借由沟通行动“达致理解的过程的脉络形成背景”,也就是说,生活世界中蕴含了大量的使沟通得以可能的相互理解的前提假设和知识储备。哈贝马斯关心的是生活世界的理性化,或者说,生活世界中日益理性的沟通。生活世界的理性化,表现为生活世界中的各种要素的分化。生活世界由文化、社会和人格构成,各自对应于一种解释模式或背景假设。在生活世界中,进行着文化的再生产、社会的整合和人格的形成。而这些文化再生产、社会整合和人格形成是发生在系统的层面。系统的根源在生活世界,但最终形成自己的结构特征。随着这些结构的进化,它们也就离生活世界越来越远,取得更大的自足性,并反过来对生活世界施加越来越大的驾驭能力,限制了生活世界中共识的发生。也就是说,这些理性结构不是促进沟通和达成共识的能力,而是通过施加外部的控制来威胁这些过程。这就是哈贝马斯所谓的“系统对于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带来的现代性问题:哈氏认为,生活世界和系统作为社会的两大构成要素,二者应该彼此在自己的“轨道”之内进行各自的合理化,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和完成现代性的伟大事业,但是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系统命令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对关系已经消失不见而正是这种关系揭示了社会现代化的矛盾”从生活世界中“成长”起来的系统却以其日益精细和复杂的结构和体系入侵了作为理性交往“知识储存库”的生活世界,这样,“随着生活世界结构的不断分化,社会病理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人们的行为和生活世界都被来自系统的金钱和权力所控制和侵蚀,生活世界日益萎缩,日常生活被金钱和权力所主宰,效率至上的理念渗透到家庭、教育和娱乐之中,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物只注重感性的取舍而不作深层的反思,金钱和货币的交换取代了语言的交往而成为人们之间相互联系和结合方式,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是一种工具关系,人们之间那种真诚的情感交流荡然无存,已经蜕化为依赖与各种媒介的物化的交往关系,话语功能被弱化以至于失去了社会整合的作用,人们对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已经深感无能为力了,人类的创造物已经成为奴役自己的外在力量;不仅如此,这种裂变还反应在文化方面,文化脱离了人的生活,脱离了生活世界,专家文化和大众文化发生分裂,传统文化的价值受到严峻挑战,社会整合功能也随即丧失,它不能再被用来进行文化再生产、社会群体的团结和个性的形成。总之,在资本主义现代社会中,社会日益分化为一个按照功能进行分割而又相互配合的系统,生活世界只不过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生活世界的再生产受到了系统的控制,在这个意义上系统整合在这里取代了社会整合并成为社会结合的方式,整个社会陷入了“生活世界殖民化”的泥潭之中。)

5、哈贝马斯的批判认识模型 1998

答:1、             知识考古学

答:所谓“知识考古学”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应用“考古学”的意识和方法来对“知识”和“观念”的构成(前提、条件、机制)与演变过程进行考察和分析的方法。福柯所讲的“考古学”,并不确切地指一门学科,而是指他要考查的一个研究领域,是对“真理体制”的一种分析,即它要挖掘的是社会特有的潜在的知识。(真理体制即在一段历史时期内,一个社会存在一些基本条件,来保证区分哪些现象可以看做事知识的对象,哪些知识可以看作是真理,在将知识构成真理的过程中,需要完成哪些实践过程。)他所谓的“知识”,也不是狭义的各门学科中的具体的见解和认识,而是人类对于自己所面对世界的全部理解和把握。福柯在其考古学中关心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这些“知识”是如何形成的,不是历史上发生了什么,而是什么东西构成了所发生事件的基础。其目的是“重新发现在何种基础上,知识和理论才是可能的;知识在哪个秩序空间内被构建起来;在何种历史先天性基础上,在何种确实性要素中,观念得以呈现,科学得以确立,经验得以在哲学中被反思,合理性得以塑成”。福柯运用考古学对“真理体制”进行分析,是要向我们揭示这些“真理体制”得以建立的各种社会条件,特别是各种实践过程,以破产人们对这些“真理体制”想当然的态度,使我们能够以更加清醒和更具批判性的态度来对待知识和真理。

2、福柯的话语形态分析。

答:作为福柯考古学对象的话语实践首先是一种话语实践,也即“述说”,话语分析就是要对各种述说进行纯粹的描述。而考察话语事件,离不开对话语之间关系的探讨,也即对话语形态的分析。“话语”意味着一组按照一定的顺序安排组织起来的符号,这种安排赋予这些符号一些特定的存在模式,这种依据特定顺序排列的符号系列的法则,即是福柯所谓的“话语形态”。因此,话语形态就是支配一组言语表达行为的一般性述说系统。

3、简述福柯对权力的论述2009

答:福柯注重探讨权力关系得以发挥的场所、方式和技术,从而使权力成为批判以及社会转变的工具。

 

1、布希亚的消费社会的基本观点

答:

贝克:
【论述】为什么说现代社会是高风险社会2009

答:伴随现代发达国家工业生产的无法预测的后果转变为全球的生态困境,全球性风险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关于风险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起源于对环境相关事件的讨论。风险研究经历了从专家和公众对技术和环境的关注到对社会的制度基础的关注。

 

19、【论述】试述聚合行为的有关理论。2001

答:聚合行为又称集合行为或大众行为或集群行为,是指不受社会规范制约的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其特征为:人数众多,无组织性,行为者相互依赖。聚合行为发生的条件为:一、人们试图摆脱结构性压力或灾难性事件带给他们的心理压力;二、聚合行为一般是由某些突发性事件或突然的信息刺激引起的,前提是民众对政府的信任越来越低,当某个诱发因素发生,会引发利于群众个人利益表达的社会情绪;三、正常的社会控制能力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集合行为的参加者通常处于昂奋、激动、冲动的精神状态,比如悲伤、失望、愤怒或者对未知的恐惧等,这种状态使他们对周围的信息失去冷静、理智的分析判断能力,他们期望缩短人际的距离以减少或消除不安心理,于是在群体中便互相模仿,相互依赖,盲信盲从,以致一哄而起。在这样的机制作用下,恐慌的情绪在人群中以异常的速度蔓延开来。


21、【论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流动有哪些重大变化。2001

答:

相关话题/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