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https://news.nju.edu.cn/DFS//file/2021/07/29/20210729105647163y4i1rg.jpg)
图1:研究范围和黑臭河道分布
经过两年持续的观测,研究发现,NGOs将水体环境信息反馈给政府后,水体的总体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尤其是在原本不达标的水域。而将信息反馈给民众并没有显著效果。换言之,民众获知附近水道污染严重后,并没有促进其督促地方政府提高水质量,也没有增加其对水质量的讨论或者志愿活动。研究为我国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环境治理和社会治理提供了系统的分析,并有利于设计更好的公众参与和监督机制。
![2](https://news.nju.edu.cn/DFS//file/2021/07/29/20210729105647130bj1pr6.jpg)
图2:公众监督对河道水质和居民环境行为的影响
该研究成果近期以“Citizen monitoring of waterways decreases pollution in China by supporting government action and oversight”为题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全文链接为:https://www.pnas.org/content/118/29/e2015175118。环境学院环境政策与风险管理团队张炳教授与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Mark Buntaine教授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本项目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71921003)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825005)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