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程现场](https://news.nju.edu.cn/DFS//file/2020/09/21/20200921124127988vjzfwi.jpg)
“美丽中国梦”环境学院开学第一课暨环保产业的创新创业课程开讲
任洪强介绍了南京大学环境学院的发展史。从1993年环境学院成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到如今全国首家以环境技术服务为主业的“南大环境”上市,学院形成了学科与产业的良性循环转化,实现了全链条人才培养、全链条科技创新。任洪强谈到,在高质量、高水平的平台中,每位南大人应当认真思考学科内涵与个人定位,寻找适合自己的学术特色,努力成为支撑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
![2、任洪强院士授课](https://news.nju.edu.cn/DFS//file/2020/09/21/202009211241272487q8xlq.jpg)
任洪强讲授环保“科技—标准—产业”的创新
任洪强围绕环保“科技-标准-产业”的创新,讲解了背景与需求、科研经验体会、国家创新趋势和水处理的未来四个方面的问题。他认为,技术、标准和产业三者之间存在着创新、引领和驱动的互促关系。科技创新满足日益提高的社会发展水平,推动形成新的标准;标准创新引领和规范科技和产业健康发展;产业创新能够提供优质的水处理产品和服务,进一步驱动科技创新。面对日新月异的新生化合物、日益复杂化的废水水质、日趋严格的环境管控升级,生物处理工程科技面临着持续抗逆和增效的创新需求。围绕科技-产业-标准,他带领团队在生物处理强化理论、技术和装备方面取得了系统创新成果,开拓了我国复杂废水生物处理增效调控技术与工程应用研究新领域,在化工、制药、印染及其园区废水处理达标排放、增效提标、再生回用工程实践中作出重要贡献。任洪强强调,标准是企业和产品服务通向市场的通行证、制高点和话语权,也是国家、行业间交流互促的通用语言。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团队构建环境领域技术标准化体系,建设了国际标准化组织工业水回用分委会(ISO/TC282/SC4)和国家标准化(水环境技术与装备)创新示范基地,逐步拥有国际标准领域话语权,引领产业健康发展。
任洪强分析了面向2035年环境领域科技发展的战略需求。他认为,实现青山绿水蓝天、生态环境与人居环境跨越式提升、研发颠覆性与革命性技术占据全球环境治理制高点、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是我国力争实现的目标。关于水处理的未来,他指出,全面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通过制定满足人体健康、适应生态安全的水质指标及标准化体系,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理论创新与突破、技术装备研发升级和绿色流域构建三种途径,力争到2035年实现水环境整体质量良好、水生态系统质量好转、水科技创新引领世界和水产业造福带路国家的总体目标。
任洪强指出,未来水处理领域的“芯片级”核心是通过新材料、新生物技术和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全面适应生态文明建设需求,推动产业发展。其中,大数据是支撑未来产业持续创新发展的基石,水处理未来的变化要以此为契机,从经验依赖过渡到科技精准。他表示,水处理的未来必将是通过大数据、功能材料、生物重构和智能装备等科技的进步,围绕“技术—标准—产业”的促进引领,朝着研发原创化、成果专利化、专利标准化以及标准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课堂最后,同学们就科技创新与技术规范的关系等问题向任洪强请教。他认为,两者是相辅相成的,随着科技创新的发展,技术规范日趋完善,同时技术规范的进一步要求,刺激了科技创新的进步。最后,他鼓励同学们要满怀热情、怀揣动力地对待科研,更多地去为国家、为人类的未来谋幸福、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