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7-25
应用化学(081704)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树立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思想。
1.硕士学位
具备良好的应用化学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训练,熟练的外语基础,初具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能胜任本学科有关教学工作并解决实际问题。
二、研究方向
应用化学是一门介于化学和化学工程之间的综合性应用学科,与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及能源和环境科学等密切相关。其研究方向为:
1.精细化工 2.新药研发 3.新材料及其过程 4.新型能源化学 5.生物与生命化学工程 6.绿色化学化工与过程技术
三、招生对象
硕士研究生:已获学士学位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在职人员,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合格,再经面试合格者。
四、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一般为两年半,其中课程学习一年,论文工作一年半。
五、课程设置
(-)硕士阶段
A类: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学分)
自然辩证法 (2学分)
英语 (4学分)
B类:
谱学基础(I) (4学分)
现代化学进展(研究生专题讲座) (1学分)
硕士生两年听满8场高水平专题报告
博士生两年听满6场高水平专题报告
C类:
分离过程专题 (2学分)
精细化学品合成原理与应用 (2学分)
化工过程的设计和模拟 (2学分)
量子化学 (4学分)
生物无机化学 (2学分)
配位化学 (3学分)
无机专题讨论 (1学分)
电分析化学基础 (3学分)
近代分子光谱法 (3学分)
高等有机化学 (4学分)
生物有机化学 (2学分)
计算量子化学 (2学分)
统计热力学 (2学分)
固体表面化学 (2学分)
高分子超分子化学 (2学分)
高分子结构研究法 (3学分)
高分子结构的光谱分析 (2学分)
D类:
计算化学 (2学分)
晶体结构分析 (2学分)
配位磁化学 (2学分)
固体无机化学 (2学分)
电子顺磁共振 (2学分)
金属有机化学 (2学分)
生物医用材料 (2学分)
化学学术论文写作 (1学分)
近代电分析化学 (2学分)
环境分析化学 (2学分)
生物分析化学 (2学分)
分离科学 (2学分)
表面光谱分析 (2学分)
介观材料化学(I)合成与分析 (2学分)
介观材料化学(II)结构与性质 (2学分)
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 (2学分)
现代有机合成化学 (3学分)
有机光化学 (2学分)
催化化学 (4学分)
分子动力学 (2学分)
胶体与界面化学 (2学分)
大分子物理化学 (2学分)
功能高分子 (2学分)
多相高分子 (2学分)
现代高分子物理 (2学分)
高分子合成化学 (2学分)
高分子实验 (高分子化学实验
和高分子物理化学实验) (2学分)
研究生综合实验(系里规定的有关学生参加实验操作考试后,确定是否修此课)
化学化工学院硕士生在D类选修课中本院开设的选修课程和有关研究方向的学位课程选修学分必须达到6个学分。
六、培养方式
(1)硕士生入学后三个月内进行师生双向互选,确定培养计划,导师负责全部培养工作。
(2)公共课(外语和政治)以讲授为主,辅以自学。基础课和专业课以自学为主,辅以重点讲授和提高。要求研究生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并阅读有关的专业文献。
七、考核方式
(l)公共课及基础课以笔试考核为主,由有关教研室负责考核工作。
(2)专业课除笔试考核外,要求写专题综述报告,以了解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对本学科发展掌握的情况。
(3)中期考核
为了保证研究生的质量,在入学后的第三学期末进行中期考核。由导师组成的研究生中期考核小组对研究生的学位课程、论文进展情况以及掌握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等方面进行考核,考核小组本着公正、负责、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生作出评价,评定成绩。对考核不合格或完成学业确有困难者,劝其退学或作肄业处理。
“研究报告”作为一门课程开设,不仅提高了博士生自身的口头表达及文字书写能力,而且对拓宽思路、广泛汲取各研究方向的精华,有着积极的意义。
八、学位论文
1.硕士学位
学位论文工作是硕士研究生受到科研能力全面训练的重要环节。选题应结合国民经济建设需要,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社会、经济效益。鼓励研究生进行跨学科或交叉学科的研究工作。
论文工作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应注意培养研究生的文献查阅能力、实验能力、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等。要求在国内外刊物上至少公开发表一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或专利,或至少有一项经过鉴定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除一般的论文报告外,亦可以是技术成果鉴定书(含技术研究开发报告等附件),发明专利申请书(含附件)等形式。
九、答辩和学位授予
1.硕士学位
由一级学科内9---11位专家组成的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对通过论文评阅和答辩者进行严格审核后,上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经批准可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十、质量监测
(1)每年检查一次培养方案执行效果,不断改进提高。
(2)对每届学生毕业论文情况进行合理的质量分析,以便作为方案改进依据之一。
(3)每两年进行一次毕业后研究生潜力的调查分析。 将上述情况汇总,得出规律,改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