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陈友华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02-15

陈友华

陈友华,男,1962年7月生,自1980年起先后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和德国马尔堡大学社会科学与哲学系,并分别获得理学学士、理学硕士与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社会学、人口学、社会工作、公益与慈善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一项、重点项目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两项,省部级及横向课题近百项,出版专著多部,发表学术论文220多篇。获省部级优秀成果一至三等奖11次,2007年获“全国优秀青年人口****奖”称号。

科研成果
学术访问与国际会议
主持完成和承接的科研项目
获奖情况
其他

(一)主要专著
1、陈友华:《中国和欧盟婚姻市场透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
2、陈友华、杜骏飞:《中国名村调查报告》,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年。
3、陈友华:《中国人口与发展:问题与反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327页。
4、陈友华、方长春:《向恶?向善?中国公益观察201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
5、陈友华、吕程:《香港房地产神话》,中国发展出版社,2014年。
(二)主要学术论文
1、陈友华:中国女性初婚、初育年龄变动的基本情况及其分析,中国人口科学,1991年第5期。P39-45,12
2、陈友华:中国妇女未避孕原因分析,中国人口科学,1992年第2期。P61-64,40
3、虞沈冠、陈友华:孩次递进比的确定因素与近似估计,中国人口科学,1992年第5期。P22-27
4、陈友华:一类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应用数理统计,1993年第1期。
5、陈友华:孩次递进比数学模型的建立与生育表的构造,中国人口科学,1993年第3期。P58-63
6、陈友华、虞沈冠:中国妇女孩次递进比的变动趋势与生育政策分析,人口与经济,1993年第2期。
7、陈友华、虞沈冠:八十年代中国两性人口平均初婚年龄研究,南方人口,1993年第4期
8、陈友华:计划生育工作在中国妇女生育率下降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江苏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
9、陈友华:关于人口老化标准问题的理论思考,人口学刊,1994年第4期。P34-43。人大复印资料《人口与计划生育》全文转载。
10、陈友华:孩次——类龄别递进人口发展模型,中国人口科学,1994年第6期。P29-34
11、陈友华:生命表及其在人口性别构成分析中的应用,人口与经济,1995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人口与计划生育》全文转载。
12、陈友华:江苏省育龄妇女节育情况分析,人口学刊,1995年第5期。P15-21
13、陈友华:关于计划生育指标评估体系的构想,西北人口,1995年第1期。P35-38
14、陈友华:2000年前江苏省宫内节育器市场需求状况分析,市场与人口分析,1995年第3期。P43-45
15、陈友华:江苏婚姻市场不同年龄人口供需情况分析,市场与人口分析,1996年第1期。P21-24
16、陈友华:谁的爱巢难筑——来自江苏省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报告,江苏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P151-155
17、陈友华:节育方法选择模型及其在避孕江苏避孕用品市场需求预测中的应用,中国卫生统计,1996年第3期。
18、陈友华:江苏妇女避孕节育的回顾与展望,人口研究,1996年第5期。
19、马瀛通、冯立天、陈友华:创立出生性别比新概念与构建马冯陈(MFC)数学模型,人口与经济,1997年第5期。P3-12,51。人大复印资料《人口与计划生育》全文转载。
20、陈友华:人口年龄结构指数构造及在我国的应用,南方人口,1998年第1期。P23-25
21、陈友华:新生命素质指数的构造与应用,人口学刊,1998年第2期。P16-18,22。人大复印资料《人口与计划生育》全文转载。
22、陈友华:关于人口现代化几个问题的理论探讨,人口研究,1998年第6期。P14-18
23、陈友华: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所面临的形势与对策,人口与经济,1999年第4期。P3-6
24、陈友华:2000年全国普查所面临的人口环境与对策,人口学刊,1999年第4期。
25、陈友华:近年中国人口初婚情况的基本估计,人口与计划生育,1999年第5期。P20-22
26、陈友华:中国生育政策调整问题研究,人口研究,1999年第6期。P21-27
27、陈友华:关于计划生育经费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人口学刊,2000年第4期。P59-61
28、陈友华、米勒?乌尔里希:中德婚姻市场供需情况的比较研究,人口与经济,2000年第5期。
29、陈友华、米勒?乌尔里希:人口性别年龄结构分析方法及其在德国的应用,人口研究,2001年第3期。P47-54
30、陈友华、米勒?乌尔里希:中国的男性人口过剩——规模、结构、影响因素及其发展趋势分析,市场与人口分析,2001年第3期。P1-11
31、陈友华、米勒?乌尔里希:战后德国的男性人口短缺——规模、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南方人口,2001年第2期。P10-15
32、陈友华、米勒?乌尔里希:中国婚姻挤压研究与前景展望,人口研究,2002年第3期。P56-63
33、陈友华:人口老龄化与城市社区老年服务网络建设,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P28-34。被《社会学文摘卡》2003年第2期转载。
34、陈友华:上海、南京、杭州外商投资环境的比较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P190-195
35、陈友华:人口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第3期。P60-66
36、陈友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学海,2003年第4期。P117-123
37、陈友华、陆建新:中国生育率的地区差异及其政策选择,人口与经济,2003年第4期。P14-20。人大复印资料《人口与计划生育》2003年第6期全文转载。
38、陈友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南方人口,2003年第4期。P20-25
39、陈友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1期。P90-98。(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04年第4期全文转载)
40、陈友华:人口老龄化、经济发展与老年社会福利设施建设,人口学刊,2004年第2期。P20-25
41、陈友华:SARS危机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P90-95
42、陈友华:百姓眼中的社会与发展,中国国情国力,2004年第5期。P23-26
43、陈友华:学习型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9期。P81-86
44、陈友华:近喜远忧的持续超低生育率——以苏州为例,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P188-193
45、陈友华:计划生育先进地区人口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启示——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人口与经济,2004年第5期。P1-6
46、陈友华:现代化指标体系构建及其相关问题,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第2期。P104-108。
47、陈友华:中国人口现代化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人口学刊,2005年第2期。P30-34。人大复印资料《人口与计划生育》2005年第5期全文转载。
48、Chen Youhua: A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Concept of an All-round Well-off Society.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Winter 2005. p112-116
49、陈友华:关于超低生育率的几个问题,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年第4期。P32-35
50、陈友华、徐燕南:持续超低生育率的社会经济后果,学海,2005年第6期。P20-24。
51、陈友华:人口红利与人口负债:数量界定、经验观察与理论思考,人口研究,2005年第6期。P21-27。人大复印资料《人口学与计划生育》2006年第2期全文转载。
52、陈友华:关于现代化时间表制定中的若干问题。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6期。P127-130。
53、陈友华:关于出生性别比的几个问题——以广东省为例,中国人口科学,2006年第1期。P86-94。
54、陈友华:世界人口现代化进程评价,学习与实践,2006年第5期,P109-115。
55、赵德兴、陈友华、李惠芬、付启元:城市文化竞争力指标体系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P20-25。
56、陈友华:中国可持续发展人口条件综论,市场与人口分析,2006年第3期。P22-27。
57、陈友华:户籍制度改革与计划生育工作调整,人口研究,2006年第6期。P82-88
58、陈友华、方长春:社会分层与教育分流——一项对义务教育阶段“划区就近入学”等制度安排公平性的实证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P229-235。
59、陈友华、吴凯:人口现代化对人口结构的影响分析,人口学刊,2007年第2期。P3-8。人大复印资料《人口与计划生育》2007年第3期全文转载。
60、陈友华:出生性别比偏高的治理对策研究——以广东省为例,人口与经济,2007年第2期。P60-65。
61、陈友华:关于进一步完善生育政策的若干认识问题,市场与人口分析,2007年第1期。P30-41。
62、陈友华:全球视野中的中国人口增长态势——缅怀马寅初先生其人其学的启示。市场与人口分析,2007年第2期,P29-31。
63、陈友华:出生高峰与出生低谷:概念、测度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学海,2008年第1期:P13-26。
64、陈友华:关于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障的几个认识问题,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保障制度》2008年第7期全文转载。
65、陈友华、吴凯:社区养老服务的规划与设计——以南京为例,人口学刊,2008年第1期。
66、陈友华:关于生育政策调整的若干问题,人口与发展,2008年第1期。P24-35
67、陈友华:仅仅性别偏好不足以导致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人口与发展,2008年第2期。
68、陈友华:人口红利与中国的经济增长,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69、陈友华、吴凯:年老型社会与人口红利并存:矛盾及其根源,南京师大学报,2008年第5期。
70、陈友华:中国流动人口问题的建构与误导,人口与发展,2008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人口学》2009年第1期全文转载。
71、吴凯、陈友华:美国的人口学及其决定因素,人口学刊,2009年第1期。
72、陈友华:春运与社会风险——论“春运”难题的制度性建构与长期的统筹解决方案,人口研究,2009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人口学》2009年第3期全文转载。
73、陈友华:二孩政策地区经验的普适性及其相关问题,人口与发展,2009年第1期。P9-22。
74、陈友华:教育统计数据估算生育率时存在的问题与低生育率后果,人口研究,2009年第4期,P33-38。
75、陈友华:独生子女政策潜在的社会风险,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7期,P11-13。
76、陈友华:人口变迁与国家和民族的兴衰,人口与发展,2009年第5期,P40-50。
77、陈友华:中国现行生育政策的法理依据研究,南方论丛,2009年第3期,P22-27。
78、陈友华、徐愫:性别偏好、性别选择与出生性别比,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P35-41
79、陈友华:从分化到趋同——世界生育率转变及对中国的启示,学海,2010年第1期。P26-34。《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0年第5期转摘,P136-138。
80、陈友华:德尔菲法、聚类分析与因子分析在民生调查中运用研究——以南京市建邺区为研究个案,华东经济管理,2010年第1期,P122-128
81、陈友华、徐愫:生育关怀行动若干问题思考,人口与发展,2010年第1期,P44-48。
82、陈友华:迁徙自由、城市化与贫民窟,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P93-98。
83、陈友华、沈晖:关于人口老龄化七大认识问题的反思,探索与争鸣,2010年第6期。P20-23。
84、陈友华、苗国:春运难题的建构与消解,广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85、陈友华:独生子女政策风险研究,人口与发展,2010年第4期。P19-32
86、胡小武、陈友华:城市永续发展的战略与路径——张鸿雁教授“城市文化资本论”评述。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12期,P81-87。
87、陈友华、沈晖:独生子女政策与脱贫致富,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88、陈友华、徐愫:中国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福利需求与前景,人口学刊,2011年第2期:34-39。
89、陈友华、吕程:剩女:一个建构失实的伪命题,学海,2011年第2期。
90、陈友华:经济增长方式、人口增长与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探索与争鸣,2011年第7期。P46-49。
91、陈友华、胡小武:低生育率是中国的福音?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第8期。53-59。
92、陈友华、吕程:香港公共住房制度:给予还是剥夺?中国名城,2012年第1期:P4-11
93、陈友华、胡小武:社会变迁与出生性别比转折点来临,人口与发展,2012年第1期。P13-18。
94、陈友华:中国养老制度设计问题与认识反思,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P59-66。
95、陈友华、苗国、彭裕: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及其面临的体制性难题,思想战线,2012年第3期。P28-33。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工作》2012年第9期。
96、陈友华、祝西冰:家庭发展视角下的中国婚姻法之实然与应然,探索与争鸣,2012年第6期。P42-46。
97、陈友华:居家养老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人口学刊,2012年第4期。P51-59。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工作》2012年10期。
98、陈友华、陈双德:关于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的几个问题,人口与发展,2012年第4期。P100-105。
99、陈友华:关于人口老龄化几点认识的反思,国际经济评论,2012年第6期。P110-123。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人口学》2013年2期。P40-48。
100、陈友华、佴莉:跨境学童:缘起、问题与反思,江苏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P114-118。
101、陈友华:仅靠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难以应对人口老龄化,人民日报,2013年4月14日。第5版“观察”。
102、陈友华:减少婚姻焦虑,须从完善公共政策做起,探索与争鸣,2013年第5期。P20-22。
103、祝西冰、陈友华:中国家庭政策研究:回顾与相关问题探讨,社会科学研究,2013年第4期。P111-119。
104、陈友华、苗国: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海外购物及其形成机制——以外部性因素视角反思扩大内需何以在境外成为现实,国际经济评论,2013年第5期。P77-85。
105、陈友华:社会变迁与老年文化重构,人口与发展,2013年第5期。P78-88。
106、吕程、陈友华:“国五条”背景下楼市调控热点问题探讨,现代经济探讨,2013年第12期:P64-68。
107、周长洪、陈友华:带补偿生育的政策总和生育率测算模型及其应用,中国人口科学,2013年第3期:P10-18。
108、陈友华:住房公积金制度:问题、出路与思考,山东社会科学,2014年第3期。P40-47。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社会保障制度》2014年第6期全文转载。
109、陈友华、吕程:土地即权力:城市化进程中房价与地价的互动机制及其运行逻辑,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P51-59。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区域与城市经济》2014年第8期全文转载。P44-52。
110、陈友华、祝西冰:中国的社会组织培育:必然、应然与实然,江苏社会科学,2014年第3期。P90-95。
111、陈友华、苗国:制度隔离背景下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何以可能?人口与发展,2014年第3期,P11-14。
112、陈友华:市场驱动、制度隔离:继发型性别失衡,探索与争鸣,2014年第9期。P27-29。
113、陈友华:制度消融、人性关怀与幸福生活,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P31-33。
114、陈友华、佴莉:人的全面发展:内涵、测度与主体责任,人口与社会,2014年第4期。P3-9。
115、陈友华、苗国: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单独二孩政策为何遇冷,探索与争鸣,2015年第2期。P48-53。
116、陈友华:清明节、清明精神与清明社会,学海,2015年第2期。P91-98。
117、陈友华、苗国:人类发展指数:评述与重构,江海学刊,2015年第2期。P90-98。
118、陈友华:历史视角下的“常态”:概念、特征与思考,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P57-65。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人口学》2015年第5期全文转载,P64-71。
119、陈友华、苗国:老年贫困与社会救助,山东社会科学,2015年第7期。P104-113。《学术界》2015年第8期转摘。
120、陈友华:计划生育:从机构改革到转型发展,人口与社会,2015年第2期。P42-50。
121、陈友华:中国老龄产业的发展规模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现代经济探讨,2015年第11期。P44-49。
122、陈友华、施旖旎:时间银行:缘起、问题与前景,人文杂志,2015年第12期。P111-118。
123、陈友华、苗国:低生育率陷阱:概念、OECD和“金砖四国”经验与相关问题探讨,人口与发展,2015年第6期。P7-18。
124、陈友华、祝西冰:家庭能力建设亟需新一轮制度设计,人口与计划生育,2015年09期。P25-27。
125、陈友华:全面二孩政策与中国人口趋势,学海,2016年第1期,P62-66。
126、陈友华:全面二孩:生还是不生?唯实,2016年第2期:P54-56。
127、陈友华:正视二孩政策放开后的新问题,群众·决策资讯,2016年第1期:P52-53。
128、陈友华:人口新政及其经济社会影响,探索,2016年第1期:P66-70。
129、陈友华、吕程:纽伦港:臆想还是现实?——全球化时代的世界城市竞争,中国名城,2016年第2期:P78-84。
130、陈友华:异地养老:问题与前景,江苏社会科学,2016年第2期:P127-132。
131、陈友华:饮鸩止渴抑或凤凰涅槃——去库存背景下中国房地产几大议题,探索与争鸣,2016年第5期:P28-31。
132、陈友华:生育与生命的意义,人口与发展,2016年第3期。P27-29
133、陈友华、佴莉:社区共同体困境与社区精神重塑,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年第4期:54-63。新华文摘,2016年第24期:15-17。
134、陈友华、佴莉:从封闭小区到街区制:可行性与实施路径,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50-55。
135、陈友华、祝西冰:中国社会工作实践中理论视角的选择——基于问题视角与优势视角的比较分析,山东社会科学,2016年第11期:P73-79。
136、陈友华:理性化、城市化与城市病,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107-113。
137、陈友华、施旖旎: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以房养老的美国经验与在中国的实践,国际经济评论,2016年第6期:P146-157。
138、江克忠、陈友华:亲子共同居住可以改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吗?——基于CLHLS数据的证据,人口学刊,2016年第6期:P77-86。
139、陈友华、苗国:社会变迁背景下的低生育率:新机制与新特点,人口与发展,2016年第5期:P15-23,14。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人口学》2017年第2期全文转载,P90-98.
140、陈友华、艾波、苗国:养老机构发展:问题与反思,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P75-79+93+96。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工作》2017年第4期全文转载。P19-24.
141、方长春、陈友华:生育率的阶层差异将形塑M型社会,探索与争鸣,2016年第1期。P59-63。
142、陈友华,施旖旎,季春梅.学区房的形成机制及其社会后果研究[J].社会科学文摘,2017(10):56-58.
143、陈友华,施旖旎.公平视角下的住房限购政策研究:以J市为例[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7(05):58-64.
144、陈友华,庞飞.专业社区服务:何以可能又如何可能?[J].山东社会科学,2017(08):82-89.
145、侯学元,陈友华,沙荣胜,李大伟.现代民政视角下的老年社会救助研究[J].社会政策研究,2017(04):82-98.
146、陈友华,施旖旎,季春梅.学区房的形成机制及其社会后果研究[J].学海,2017(04):122-127.
147、陈友华,艾波.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J].唯实,2017(07):15-17.
148、陈友华,许加明.社会工作专业权威建构:现状、问题与思考[J].人文杂志,2017(06):101-110.
149、江克忠,陈友华.土地征用对农民生活满意度和未来信心的影响——基于CFPS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J].社会发展研究,2017,4(02):57-72+243.
150、陈友华.全面小康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09):80-89.
151、陈友华,施旖旎.雾霾与人口迁移——对社会阶层结构影响的探讨[J].探索与争鸣,2017(04):76-80+88.
152、陈友华,祝西冰.全面二孩政策下女性就业歧视问题辨析[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7(02):37-42.
153、陈友华,崇维祥.混合型组织:未来的方向[J].学习与探索,2017(12):27-33.



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人口发展态势与劳动力供给研究》,项目批准号为:2009JJD840018,20万元,2009年。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性别失衡与社会风险控制研究,项目批准号:**,42万元,2011年。
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研究,项目批准号:11AZD025,25万元,2011年。
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生育政策研究》,项目批准号为:14JJD840007,20万元,2014年。
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实现积极老龄化的公共政策及其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为17ZDA120,60万元,2017年。

1、“关于妇女孩次递进比的系列研究”于1994年1月20日获国家计生委首届中国人口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个人)。
2、“江苏省人口与经济关系的研究”于1996年3月24日获国家计生委科技进步三等奖(个人)。
3、“节育指标的创立与节育措施选择模型的构造”于1998年5月12日获国家计生委第二届中国人口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个人)。
4、“出生性别比新理论与应用”于2002年6月11日获国家计生委第三届中国人口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集体)。
5、“中德婚姻市场供需情况的比较研究”于2002年6月11日获国家计生委第三届中国人口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个人)。
6、《中国和欧盟婚姻市场透视》于2005年获江苏省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个人)。
7、《关于出生性别比的几个问题——以广东省为例》于2007年获国家人口计生委第四届中国人口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个人)。
8、2007年获“全国优秀青年人口****奖”(国家人口计生委与中国人口学会,2007年7月15日)。
9、2008年《社会调查方法》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排名3/5)(国家级精品课程负责人为风笑天教授)。
10、“从分化到趋同——世界生育率转变及对中国的启示”于2010年7月2日获国家人口计生委第五届中国人口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个人)。
11、“关于人口老龄化几点认识的反思”于2014年7月30日获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第六届中国人口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个人)。




相关话题/南京大学 社会学院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郭未
    郭未郭未,男,四川南充人,九三学社社员,博士,副教授。任教于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为本科生与研究生开设《社会研究方法》、《人口学经典著作导读》、《人口迁移流动与城市化》、《老年社会工作》等课程。先后获得首届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优秀青年****奖、第四届钱学森城市学金奖提名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十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02-15
  •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刘柳
    刘柳刘柳,女,1983年生。于南京大学社会学系获得法学学士、法学硕士学位;于南京大学-霍普金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获研究生证书;于香港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行政学系获哲学博士(PhD)学位。2012年2月起在南京大学工作,现为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可指导社会学专业与社会工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02-15
  •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李春凯
    李春凯李春凯,男,1989年生于山东省寿光市。2016年获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福利哲学博士学位。2016年8月起在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工作,现为南京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副教授,为本科生与研究生开设《循证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理论》、《社会工作量化研究》等课程。主要研究兴趣为青少年儿童健康与福祉、可持续减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02-15
  •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彭华民
    彭华民四川大学经济学学士(77级),教育部南开大学社会学专业班(1981年),南开大学社会学硕士(81级),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福利博士(00级)。现任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工作与政策系教授、博导,社会建设与社会工作研究院院长、MSW教育中心主任、中国南京大学-日本福祉大学社会福利中心主任。曾任南京大学社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02-15
  •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沈晖
    沈晖沈晖,女,自1998年起先后考入西北师范大学心理系和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并获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党委副书记、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副教授、硕士生指导教师,江苏省社会心理学学会常务理事、江苏抗衰老学会副理事长。哈佛-燕京学社访问****(2012.8-2013.7),曾挂职南京市民政局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02-15
  •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田蓉
    田蓉田蓉,香港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行政学系博士,南京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副教授。科研成果学术访问与国际会议主持完成和承接的科研项目获奖情况其他A、学术论文1、RongTian,CherylHiu-KwanChui&XiaowuHu(2018)Emergentmodelsandstrategieso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02-15
  •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徐愫
    徐愫徐愫,女,先后考入南京大学经济学系和社会学系,并获经济学学士学位、法学硕士学位和法学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人口学、社会统计学和社会工作。出版《生活质量论》等个人专著和论文。开设和承担的课程主要有人口社会学、人口经济学、社会统计学和人类行为与社会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02-15
  •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肖萍
    肖萍肖萍,女,1974年4月出生。1990-2000年于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学习,1994年获学士学位,1997年获硕士学位,2000年获博士学位。从2000年8月开始在南京大学社会学系任教。现为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受聘南京市建邺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02-15
  •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胡明
    胡明教育背景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孙分校博士2013年9月至2017年8月主修:非营利与社区研究辅修专业:社会学博士论文题目:理解当代中国人的志愿服务动机、参与机制与满意度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礼来家族慈善学院硕士2011年9月至2013年8月主修:慈善研究硕士论文题目:非营利组织联盟的解散:来自中国的经验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02-15
  •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刘昱君
    刘昱君刘昱君,女,1990年出生。先后于南京大学社会学院获得法学学士和社会工作硕士学位,2018年12月于香港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行政学系获得哲学博士学位。2019年1月入职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任助理研究员。研究兴趣为人口流动与城市化、健康与精神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宏观社会工作、证据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