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组目标:
• 立足化学基础研究,在先进材料与应用催化并引申至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创造基础及应用研究成果。
• 培养基础扎实、思维活跃、作风严谨的创新型学术研究与产业人才。
课题组人员:
学术指导:陈懿
课题组负责人:丁维平
教师:丁维平,郭学锋,彭路明,薛念华
秘书:王瑶
地点: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鼓楼校区化学楼内。
电话:025-83595077,83686115
传真:025-83595077
研究方向:
* 先进材料的设计、合成、表征
– 研究课题性质:
• 化学化工、能源、新材料领域中有深刻应用前景的基础研究,特别是针对有现实产业需求,蕴含先进学术思想,理念创新,可带来现有产业技术升级换代的科学创造性基础研究。
– 材料类型:
• 人工纳米结构(纳米颗粒;纳米棒、线;纳米管)
• 孔结构材料的合成与修饰;
• 上述材料的复合。
• 特定表面结构催化材料,如特定外露晶面催化材料。
• 表面金属有机配合物材料等。
* 应用催化研究
– 应用:优先考虑催化用途;相关新材料;新型能源技术
– 催化:
• 基于传统固体酸材料改性修饰,着眼大宗化学品生产的催化剂技术创新
• 基于纳米团簇、纳米棒、纳米管、纳米复合结构、新型孔结构催化剂的选择氧化与加氢反应
• 追求类酶性能的超级催化剂
• 与国民经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基础与应用催化反应课题
– 新能源技术:
•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 新型储能材料研究
• 生物质利用中的催化技术创新
课题来源与交流合作
• 自然科学基金委
– 现有执行中基金项目:5项
• 国家科技部
– 现有执行中973课题:负责1项,参与2项
• 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 以本课题组为核心组成的催化材料与技术联合实验室(2007~2016)
– 战略合作,涉及催化剂材料创新与反应新技术研究
• 浙江宇达化工有限公司
– 基于本课题组的先进无机材料技术化学联合实验室(2010~2015)
– 战略合作,立足于新材料设计、合成与实际应用研究
• 索普集团
– 基础研究合作,立足于煤化工企业的科技创新
• 卓群纳米科技有限公司
– 长期合作,无机新材料科学技术以及新能源研究
• 国泰华荣有限公司
– 锂离子电池材料研究
• 天膜科技有限公司
– 天然气利用的新技术研究
• BASF
– 工业催化研究与人才培养
• UOP
– 磷酸盐型催化材料的研究
课题组设备
• 课题组自用:
– 气、液相化学合成以及高温高压水热合成设备
– 超声波辅助化学合成与反应装置
– 气固相常压及高压微型催化反应器与产物分析装置
– 常压、高压液相反应器
– TPD,TPR,TPSR,H-D交换装置等
– FT-IR,HPLC,四级质谱仪等
– 原位红外、Raman光谱研究装置
– 加热、处理、成型设备
– 等离子喷涂,电学性能测量设备等
• 介观化学实验室:
– 固体核磁共振波谱仪(Bruker,DSX400,AVANCE III)
– 热分析-质谱联用仪(TG-DSC-MS)
– 比表面及孔径分布测定仪
– X射线衍射仪等
• 化院平台:
– TEM,SEM
– 核磁共振、多种质谱仪、元素分析、磁测量等
• 校平台:
– 光电子能谱等
人员与课题:现在课题组工作的部分人员及相关课题
郭向可: 纳米结构磷酸盐设计、合成与性能
董厚欢: 纳米复合结构催化剂与FTS
解明江: 有序介孔碳及其表面修饰的精细催化性能
张冬冬: 基于整体催化剂的催化反应器
刘 宏: 甲醇芳烃烷基化反应催化剂
程立媛: 分子筛中金属团簇材料合成、表征与催化性能
崔玉明: 烯烃转化催化剂研究
卢 菲: 过渡金属表面配合物的催化研究
赵建波: 某些分子的原位氧化偶联反应研究
吕 东: 纳米颗粒的表面功能化与聚合
陶文梅: 分子筛织构与形貌控制合成
郑素娟: 17O同位素固体核磁
纪文旭: 阴离子掺杂对过渡金属氧化物材料的结构稳定性影响
李 磊: 人工纳米结构合成与非匀相催化性能
李明起: 氧化铝纳米管的合成与催化研究
李 轩: 金属纳米团簇的合成与选择氧化反应性能
符 滕: 限域条件下的反应行为
赵 理: 固体核磁共振用于催化材料研究
叶 霜: 高活性过渡金属氧化物的表面修饰与人工组装催化剂
陈兰花: 富电子材料的纳米结构合成与催化应用
鞠生兰: 新型高活性氧化铝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沈 睿: 过渡金属氧化物的结构稳定性与储能
邵文杰: 电场对金属催化剂吸附与催化行为的影响
王元星: 过渡金属表面化合物的吸附与催化作用研究
齐 哲: 17O同位素研究水滑石结构
唐 盛: 水滑石的层间组装与核磁共振研究
李慕凡: 高均一合金纳米复合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部分校友:
周幸福 南京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南京)
乐 琳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无锡)
余定华 南京工业大学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南京)
祝 艳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
沈晔茜 江苏团省委(南京)
张丹羽 阿克苏诺贝尔防护涂料有限公司(苏州)
莫 敏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长沙)
柳 娜 西安科技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西安)
丁世磊 中电电气公司(南京)
王 立 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上海)
吕建刚 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上海)
郭向可 南京大学(南京)
陈向科 Syngenta Crop Protection Inc., Switzerland
赵 新 天膜科技有限公司(南京)
张 娟 中国华为公司(福州)
钱杰书 University of Toronto, Toronto, Canada
金介夫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王宫华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University of Nebraska-Lincoln, Lincoln, NE
宋 旭 Genzyme Corporation,香港
聂 磊 University of Oklahoma, Chemical Engineering, Norman,Oklahoma
马 涛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y(Rutgers),Newark,New Jersy
徐 静 美国
李欣蔚 美国
彭 博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Munich, The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丁梦宁 美国
宋 鹏 美国
马千里 美国
贾 磊 加拿大Waterloo大学化工系
邢 丽 山东省日照市环保局
钟肇辉 美国密执安大学电子工程系
高 卫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马 嫣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赖 敏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宋贲贲 美国
叶 涛 美国
王 军 美国
韩 凌 美国
盛 蔚 美国
沈 翰 美国VenturePoint
徐 非 上海
陈 红 珠海
高国兵 青岛海信
秦 洁 美国
冯 剑 美国
陈枢仪 美国;康奥克科技有限公司(厦门)
李 媛 美国
贺经建 法国巴黎高工;法国罗地亚公司
沈 逸 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
马媛媛 美国
宋 鹏 美国
招生与招聘:
• 2011年招收博士研究生5~7人、硕士研究生6~8人。
• 招聘研究助理两名,要求研究生以上学历,催化化学、工业催化方向优先
• 招聘专职研究人员,要求博士学位,可申请南京大学专职副研究员、研究员岗位。
• 聘请博士后研究人员(年薪八万起)。
部分论文与专利:
1. Ding WP, Guo XF, Mo M, Zhu Y, Chen Y “Progress of the Study on the Synthesis and Catalytic Property of Noncrystalline Alloy Nanotubes”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31(8), 887-894, 2010
2. Xue NH, Liu N, Nie L, Yu Y, Gu M, Peng LM, Guo XF, Ding WP “1-Butene cracking to propene over P/HZSM-5: Effect of lanthanum” 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A-CHEMICAL 327(1-2), 12-19, 2010
3. Lv JG, Shen Y, Peng LM, Guo XF, Ding WP “Exclusively selective oxidation of toluene to benzaldehyde on ceria nanocubes by molecular oxygen”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46(32), 5909-5911, 2010
4. Xie ZK, Liu ZC, Wang YD, Yang QH, Xu LY, Ding WP “An Overview of Recent Development in Composite Catalysts from Porous Materials for Various Reactions and Process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11(5), 2152-2187, 2010
5. Liu ZQ, Chen ZX, Ding WP, Kang GJ, Li Z “A density functional study of pentacoordinated phosphorus species in ZSM-5 zeolite” JOURNAL OF MOLECULAR STRUCTURE-THEOCHEM 948(1-3), 99-101, 2010
6. Ding SL, Liu N, Li XW, Peng LM, Guo XF, Ding WP “Silica Nanotubes and Their Assembly Assisted by Boric Acid to Hierachical Mesostructures” LANGMUIR 26(7), 4572-4575, 2010
7. Liu L, Qian JS, Li B, Cui YM, Zhou XF, Guo XF, Ding WP “Fabrication of rutile TiO2 tapered nanotubes with rectangular cross-sections via anisotropic corrosion route”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46(14), 2402-2404,2010
8. Mo M, Han L, Lv JG, Zhu Y, Peng LM, Guo XF, Ding WP “Noncrystalline NiPB nanotubes for hydrogenation of p-chloronitrobenzene”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46(13), 2268-2270, 2010
9. Cui YM, Liu L, Chen Y, Yu DH, Zhou XF, Xu NP, Ding WP “Assembly of NaTAO(3) porous microspheres via imperfect oriented attachment mechanism” SOLID STATE SCIENCES 12(2), 232-237, 2010
10. Liu N, Nie L, Xue NH, Dong HH, Peng LM, Guo XF, Ding WP “Catalytic Ammonia Synthesis over Mo Nitride/ZSM-5” CHEMCATCHEM 2(2), 167-174, 2010
11. Liu L, Li B, Yu DH, Cui YM, Zhou XF, Ding WP “Temperature-induced solid-phase oriented rearrangement route to the fabrication of NaNbO3 nanowires”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46(3), 427-429, 2010
12. Wang L, Ma T, Sheng W, Guo XF, Ding WP, Chen Y “Prepar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Properties of Ferric Molybdate Nanotubes for Propene Epoxidation by Air”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30(8), 711-713, 2009
13. Liu H, Xue NH, Peng LM, Guo XF, Ding WP, Chen Y “The hydrophilic/hydrophobic effect of porous solid acid catalysts on mixed liquid phase reaction of esterification” CATALYSIS COMMUNICATIONS 10(13), 1734-1737, 2009
14. Guo XK, Ma QL, Guo XF, Ding WP, Chen Y “Biomimetic synthesis of aluminophosphate nanorolls induced by mixed organoamines”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23, 3443-3445, 2009
15. Wang L, Peng B, Guo XF, Ding WP, Chen Y “Ferric molybdate nanotubes synthesized based on the Kirkendall effect and their catalytic property for propene epoxidation by air”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12, 1565-1567, 2009
16. Xue NH, Nie L, Fang DM, Guo XF, Shen JY, Ding WP “Synergistic effects of tungsten and phosphorus on catalytic cracking of butene to propene over HZSM-5” Applied Catalysis A: General 352 (2009) 87–94
17. Liu H, Xue NH, Peng LM, Guo XF, Ding WP, Chen Y, The hydrophilic / hydrophobic effect of porous solid acid catalysts on mixed liquid phase reaction of esterification, CATALYSIS COMMUNICATIONS 2009, 10, 1734-1737
18. Xue NH, Guo XF, Ding WP, Chen Y, “Advances in Research of the Stability of Molecular Sieve Catalysts for Olefin Cracking”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29(9), 866-872, 2008
19. Zhu Y, Guo XK, Mo M, Guo XF, Ding WP, Chen Y, “In situ synthesis of horizontally aligned metal-boron alloy nanotubes on a silicon substrate with liquid crystal template” NANOTECHNOLOGY 19(40), Article Number: 405602, OCT 8 2008
20. Zhou XF, Hu ZL, Fan YQ, Chen S, Ding WP, Xu NP, “Microspheric organization of multilayered ZnO nanosheets with hierarchically porous structures”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112(31), 11722-11728, AUG 7 2008
21. Yu DH, Wu C, Kong Y, Xue NH, Guo XF, Ding WP, “Structural and catalytic investigation of mesoporous iron phosphat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111(39), 14394-14399, OCT 4 2007
22. Xue NH, Chen XK, Nie L, Guo XF, Ding WP, Chen Y, Gu M, Xie ZK “Understanding the enhancement of catalytic performance for olefin cracking: Hydrothermally stable acids in P/HZSM-5” JOURNAL OF CATALYSIS 248(1), 20-28, MAY 15 2007
23. Zhu Y, Guo XK, Shen YQ, Mo M, Guo XF, Ding WP, Chen Y, “Preparation and catalytic property of a non-crystalline alloy of iron-boron with one-dimensional nanostructures” NANOTECHNOLOGY 18(19), Article Number: 195601, MAY 16 2007
24. Yu DH, Qian JS, Xue NH, Zhang DY, Wang CY, Guo XF, Ding WP, Chen Y, “Mesoporous nanotubes of iron phosphate: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catalytic property” LANGMUIR 23(2), 382-386, JAN 16 2007
25. Zhou XF, Zhang DY, Zhu Y, Shen YQ, Guo XF, Ding WP, Chen Y, “Mechanistic investigations of PEG-directed assembly of one-dimensional ZnO nanostructures”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 110(51), 25734-25739, DEC 28 2006
26. Zhu Y, Liu FP, Ding WP, Guo XF, Chen Y, “Noncrystalline metal-boron nanotubes: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catalytic-hydrogenation properties” 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 45(43), 7211-7214, 2006
27. Yue L, Gao W, Zhang DY, Guo XF, Ding WP, Chen Y, “Colloids seeded deposition: Growth of titania nanotubes in solu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28(34), 11042-11043, AUG 30 2006
28. Zhou XF, Zhao X, Zhang DY, Chen SY, Guo XF, Ding WP, “Hollow microscale organization of Bi2S3 nanorods” NANOTECHNOLOGY 17(15), 3806-3811, AUG 14 2006
29. Zhou XF, Chen SY, Zhang DY, Guo XF, Ding WP, Chen Y “Microsphere organization of nanorods directed by PEG linear polymer” LANGMUIR 22(4), 1383-1387, FEB 14 2006
30. Chen SY, Feng J, Guo XF, Hong JM, Ding WP One-step wet chemistry for preparation of magnetite nanorods MATERIALS LETTERS Volume: 59 Issue: 8-9 Pages: 985-988 Published: APR 2006
部分专利:
1.Hydroxylapatite nanotube, its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to bone repair. Guo, Xuefeng; Guo, Xiangke; Ding, Weiping. (Nanjing University, Peop. Rep. China). Faming Zhuanli Shenqing (2010), 12pp. CODEN: CNXXEV CN 101786615 A 20100728 Patent written in Chinese. Application: CN 2010-10123277 20100312. Priority: CN 2010-10123277 20100312. CAN 153:337838 AN 2010:952659 CAPLUS (Copyright (C) 2011 ACS on SciFinder (R))
2. Method for preparation of -alumina nanotube with (111) face preferentially exposed. Ding, Weiping; Guo, Xuefeng; Lv, Jiangang; Yang, Weimin; Zhang, Haolong. (Nanjing University, Peop. Rep. China). Faming Zhuanli Shenqing (2010), 9pp. CODEN: CNXXEV CN 101774533 A 20100714 Patent written in Chinese. Application: CN 2009-10035950 20090928. Priority: CN 2009-10035950 20090928. CAN 153:275027 AN 2010:887472 CAPLUS (Copyright (C) 2011 ACS on SciFinder (R))
3.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12-18 carboxylate radical protected ceria nanocrystal catalyst for liquid-state selective oxidation of toluene into benzaldehyde. Ding, Weiping; Lv, Jiangang. (Nanjing University, Peop. Rep. China). Faming Zhuanli Shenqing Gongkai Shuomingshu (2010), 10pp. CODEN: CNXXEV CN 101745429 A 20100623 Patent written in Chinese. Application: CN 2009-10263123 20091216. Priority: CN 2009-10263123 20091216. CAN 153:177772 AN 2010:794063 CAPLUS (Copyright (C) 2011 ACS on SciFinder (R))
4. Low-temperature preparation method of magnesium hydroxide nanotubes as halogen-free flame retardant using low-cost anionic surfactant as template. Guo, Xuefeng; Xu, Jing; Ding, Weiping; Yang, Hu; Zhou, Dao. (Nanjing University, Peop. Rep. China; Nanjing Dingfeng Plastic Co., Ltd.). Faming Zhuanli Shenqing Gongkai Shuomingshu (2009), 10pp. CODEN: CNXXEV CN 101555027 A 20091014 Patent written in Chinese. Application: CN 2009-10031331 20090508. Priority: CN 2009-10031331 20090508. CAN 151:511541 AN 2009:1287248 CAPLUS (Copyright (C) 2011 ACS on SciFinder (R))
丁维平 教授,博士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获得学士学位,1983~1986年在扬州大学任教,1992年在南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93年至1995年在南京大学物理系微结构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1996年进入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工作,任副教授,1999初~2000年底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工系任访问教授,2000年底返回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任南京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与材料系材料化学教授,兼任物理化学教研室主任。2004年整年在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学系任访问学者。2007年任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南京大学催化材料与技术联合实验室主任,2008.7~2011.1 任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学术兼职:中国能源学会理事,中国颗粒学会理事,中国催化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第十四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秘书长。发表研究论文140余篇,国际专利6项,国内专利12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2001年获华英文化教育基金会华英学者奖。(电话:025-83595077;邮件:dingwp@nju.edu.cn)
郭学锋 教授,博士生导师。1973年生,1995年浙江大学生物化学工程专业毕业,1995年~2000年在南京大学化学系学习并获得物理化学理学博士学位,2001年3月~2003年10月先后为香港浸会大学、法国Montpellier University II博士后,2003年11月到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工作,任职副教授。2009年5月~2010年7月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化工系访问(华英学者),2010年12月晋升为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 长期从事新型纳米结构材料与催化化学领域的研究,参与国家973课题两项,863课题一项,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基金两项,承担中国石化课题两项。已在Angew. Chem. Int. Ed.、J. Am. Chem.Soc.、Chem. Commun.、Langmuir、J. Phys.Chem. C等国际国内刊物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电话:025-83686393;guoxf@nju.edu.cn)
彭路明 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7年进入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系本科学习,2001年本科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同年进入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Stony Brook)化学系,师从Clare P. Grey教授,专业方向为材料化学和固体核磁共振,2006年获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是《固体核磁共振对酸性催化剂的研究》(Solid-state NMR Studies of Acidic Catalysts)。2006年至2008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地质和环境科学系Jonathan F. Stebbins教授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为玻璃态材料的固体核磁共振研究。2008年8月回国到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介观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10年至今)。(电话:025-83686547;邮件:luming@nju.edu.cn)
主要科研工作经历:
自 2001 年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开始攻读博士学位起至今,本人一直从事固体核磁共振和材料化学方面的研究。
我的博士课题是使用固体核磁共振方法表征沸石和类沸石材料的酸性和结构。通过仔细选择和精心设计核磁共振实验,已经解决了材料化学中一些其它手段无法胜任的难题。具体来说,选择沸石HY作为研究在催化中起决定作用的Brønsted酸的模型系统,对其局部结构做深入的研究。
不同的酸位之间的距离对于双活性位催化反应(bifunctional catalysis)有着重要意义,然而此方面信息却从未通过核磁共振手段得到过。利用精心设计的含有2个磷原子的探针分子,结合31P单脉冲和双量子魔角旋转核磁共振实验,我们成功地测定了沸石HY上不同Brønsted/Lewis酸位之间的距离。这一创新性的方法和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杂志《美国化学会志》和《微孔介孔材料》等杂志上(Peng et al., J. Am. Chem. Soc., 2004, 126, 12254; Peng et al., Micropor. Mesopor. Mater., 2008, 116, 277)。其中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的“Measuring Brønsted Acid Densities in Zeolite HY with Diphosphine Molecules and Solid State NMR Spectroscopy”一文被美国化学会的刊物《化学与工程新闻》重点报道(‘Science Concentrates’ on Chemical and Engineering News, 2004, 82(39), 22.)。报道中写道:纽约州立大学的科研小组,Clare P. Grey,彭路明和Peter J. Chupas通过运用含有2个磷原子的探针分子,展示了一种全新的基于核磁共振探测催化剂活性位的方法。这一方法现在已经用于真实催化体系的研究,将会提供信息让我们进一步了解这一类催化反应的机理。
通过17O核磁共振研究沸石是近来的又一个热点。虽然说探测到沸石骨架结构中的17O共振信号并非难事(上世纪80年代初即以实现),然而近20年来,虽经众多科学家的努力,还从未能检测到直接连接Brønsted 酸位的氧原子的信号。通过高场17O-1H双共振魔角旋转技术,我们终于第一次探测到了这一“神秘”的信号。实验结果表明,Brønsted酸位的17O 核磁共振参数和普通骨架结构的17O显著不同,而且这些参数对于对于气体吸附十分敏感。所以这一方法将可以用来跟踪催化反应过程中氧位的所可能发生的任何变化。这一重要发现发表在《自然材料》上(Peng et al., Nature Mater., 2005, 4, 216)。之后,我们进一步的双共振和多量子实验和数值模拟,以及深入的量子化学从头算的结果,把沸石HY上2种不同的Brønsted酸位区分开来,并且得到了比衍射法精确许多的O-H的距离。测定O-H距离,不仅对催化剂的酸性研究极为重要,对于研究生命科学中最重要的氢键更是意义重大。这些结果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和《微孔介孔材料》上(Peng et al., J. Am. Chem. Soc., 2007, 129, 335; Peng et al., Micropor. Mesopor. Mater., 2008, 109, 156)。
在与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Prof. John B. Parise 课题组合作期间,我负责使用固态核磁共振表征他们合成的新型钪磷/铟磷三维结构。所得到的核磁共振结果直接支持了他们通过衍射得到的结构数据,并且帮助解决了一些本不清楚的结构方面的问题。这些工作发表在2 篇合作文章上(Bull et al., Chem. Mater., 2003, 15, 3818; Park et al., Chem. Mater., 2004, 16, 5350)。在其它的科研合作中,我运用变温核磁共振研究金属卤化物类沸石骨架结构和含氢固体酸燃料电池材料的相变,都获得了一些很有价值的结果。
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地址和环境科学系做博士后期间,我的研究主要是通过核磁共振探索一系列有实际用途的玻璃材料的结构。比如,含有锗的玻璃广泛用于光纤通讯,然而,锗的添加对玻璃结构的改变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我通过17O和23Na核磁共振研究增加碱金属含量对钠锗玻璃的结构的影响,特别是其中非桥式氧和5 配位或6 配位的锗的形成与相互转化,对结构的变化做了详细和系统性的研究和论证。研究结果发表在非晶领域权威的《非晶固体杂志》上(Du et al., J. Non-Cryst. Solids, 2007, 353, 2910; Peng et al., J. Non-Cryst. Solids, 2007, 353, 4732)。
加入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介观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任副教授后,我的研究兴趣是利用固体核磁共振解决新材料设计和运用的关键问题:功能和结构的关系。目前主持南京大学引进人才启动计划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一项(“新固体核磁共振方法研究纳米氧化物催化材料的表面活性位和性能”,2090305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17O固体核磁共振研究水滑石类层柱材料”,2107308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英国皇家学会合作交流项目一项(“核磁共振研究纳米材料和催化过程中氧的作用”,21010249)以及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和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联合实验室纳米催化项目一项(“纳米晶水相催化氧化对二甲苯制对苯二甲酸”),参加国家科技部973 项目子课题一项(“金属及氧化物组装修饰的多孔催化材料”)。
薛念华
简历:1981年生,讲师。2002年毕业于聊城大学化学系,获得学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获得博士学位。2007~2008南京大学化学系博士后,2008~2009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博士后。2010年至今,南京大学化学系讲师。发表研究论文10余篇。
研究方向:基于生物质能源转化的催化剂体系研究
目标:实现基于催化剂作用机理的基础创新
在研课题: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南京大学科研启动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苗圃项目
邮件:nianhua@nju.edu.cn
2010年6月部分课题组成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