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导介绍:胡翼青

南京大学 免费考研网/2013-12-01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导介绍:胡翼青
2012-07-17


  姓名:胡翼青 性别:男 
  职称:副教授  学院:新闻传播学院

  研究方向:传播理论与传播思想史

  祖籍广西博白,1975年7月3日生于江苏无锡。1993年毕业于江苏省无锡市一中,同年考入南京大学新闻系广告大专。1995年直升入94级新闻学本科学习,1996年9月起担任新闻系学生会主席。1998年本科毕业,获得当年“韬奋新苗奖”一等奖,直升研究生并留系任教。2002年6月提前获得硕士学位并获准攻读社会学博士,2006年12月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博士生导师为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周晓虹教授。现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自2008年9月起,获准在职进行博士后研究,目前师从黄旦教授进入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在站研究。目前教学与研究的重点为传播理论.传播思想史,也曾有过业界工作(曾在香港文汇报工作过一年,并在《中华工商时报》等多家媒体实习,发表过近20万字的各种新闻报道)和新闻业务课教学研究的经历。

  教学成果
  A.曾担任课程:
  1.专业主干课:新闻学概论.新闻采访.新闻写作.广告学基础.传播学概论.广告创意.广告文案写作
  2.专业基础课:基础写作.外国文学.社会心理学
  3.全校公选课:西方传播学思潮
  4.选修课:消费行为学.传播学名著选读
  B.主要教学奖项:
  作为第四完成人的教改项目“抓好实践教学环节,培养高素质新闻人才”获得了南京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以及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作为第四完成人建设的课题“新闻写作”获得江苏省二类优秀课程。
  自2003年以来,连续三次获得南京大学“学生最喜爱的教师”入围奖。
  曾获得1998年南京大学奖教金三等奖。
  科研成果:

  A.1999年以来撰写的专著及教材:
  1.《再度发言:论芝加哥学派传播思想》,独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国际新闻界》.《当代传播》等杂志发表了王怡红研究员.吴飞教授等学者的书评,有较好的社会反响。该书获得南京大学优秀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江苏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
  2.《受众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第二作者,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该书曾获得江苏省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
  3.《传播学:学科危机与范式革命》,独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该书出版后,《中国图书评论》.《学海》.人民网.中华传媒网等多家媒体发表了陈力丹教授等学者的书评,对该书以较高的评价。
  4.《深度报道原理》,第二作者,新华出版社,2001。该书获得2003年南京大学优秀社会成果二等奖。
  5.《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二作者,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6.《通讯写作》,第二作者,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
  7.《民生新闻概论》,参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8.《全球中产阶级报告》,参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9.《中国中产阶层调查》,参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0.《新闻写作教程》,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1.《加入WTO与中国新闻传播业》,合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该书曾获得江苏省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教育部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
  12.《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修订版)》,参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该书曾获得江苏省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
  13.《网络新闻事业管理》,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4.《新闻采访与写作》,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该书曾获得江苏省优秀教材奖。
  15.《广告文案写作教程》,参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16.《网络传播概论》,参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17.《网络记者》,参编,中国三峡出版社,2000。
  18.《中国实用文秘大全》,参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B.工作以来发表的主要论文(未作说明的文章均为独署):
  1.“双重学术标准的形成:对批判学派‘夭折’的反思”, 《国际新闻界》(来源期刊.核心),2008年第7期。
  2.“流言背后的结构性因素”,《新闻与传播研究》(来源期刊.一流),2008年第3期。
  3.“交流抑或控制:对传播内涵的再思考”,《现代传播》(来源期刊,核心),2008年第1期。
  4.“人本主义范式的兴起:论传播学的科学革命”,《淮海工学院学报》,2008年第3-4期。
  5.“互联网上的使用与满足——一项关于大学生网络使用的实证研究”(第一作者),《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6.“无影无形的统治——读《技术垄断》”,《博览群书》2008年第4期。
  7.“论传播研究范式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兼论中国传播学30年来的得失”,《新闻与传播研究》(来源期刊.一流),2007年第4期。
  8.“在希望的田野上:新闻传播前沿课题”学术研讨会综述”,《新闻大学》(来源期刊,核心),2007年第4期。
  9.“论民生类法制节目的传播形态”,第一作者,《新闻记者》(来源期刊.核心),2007年第9期。
  10.“大众传媒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念的传播效果分析”,《新闻界》(来源期刊.核心),2007年第5期。
  11.“从芝加哥学派到结构功能主义:论拉斯韦尔的思想转型——兼论美国早期传播思想发展的历史动因”,《中国传媒报告》,2007年第4期。
  12.“传播学四大奠基人神话的背后”,《国际新闻界》(来源期刊.核心),2007年第4期。
  13.“传播技术与文明变迁:传播学的永恒母题——基于传播学科的思考”,《新闻与传播研究》(来源期刊.一流),2007年第1期。
  14.“媒介素养与传播效果研究——基于大众传播理论创新的思考”,《新闻界》(来源期刊.核心),2006年第6期
  15.“试论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与传播学技术主义范式的建构”,《国际新闻界》(来源期刊.核心),2006年第8期。
  16.“网络交往行为:一项基于不同阶层的比较研究”,《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第二届网络传播学年会提交论文。
  17.“我国传媒与建设小康社会——基于发展传播学的思考”,《扬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18.“媒介学习型组织:现状与对策”,《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19.“对数码沟研究的质疑”,第二作者,《广播电视大学报》,2004第2期。
  20.“论网际空间的‘使用—满足’理论”,《江苏社会科学》(来源期刊.核心),2003年第6期
  21.“新闻工作者的视角:WTO与中国大陆媒体”,第一作者,《新闻界》(来源期刊.核心),2003年第5期。
  22.“受众观念变化对传媒发展的挑战”,第一作者,《新闻界》(来源期刊.核心),2003年第3期。
  23.“对当前平民化报道的反思”,《新闻知识》,2003年第4期。
  24.“对报纸广告的再认识”,《新闻知识》,2002年第4期。
  25.“深度报道的文体说与旨趣说”,第二作者,《新闻知识》,2001年第12期。
  26.“论深度报道的整合”,《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27.“试论21世纪受众在传播中的地位”,《新闻与传播研究》(来源期刊.一流),2000年第4期。
  28.“传播学学科地位的再认识”,《南京大学学报》(来源期刊.核心),2000年第5期。
  29.“新闻写作研究的新尝试”,《江苏社会科学》(来源期刊.核心),2000年第3期。
  30.“网络的传播学思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来源期刊.核心)2000年第4期全文转载。
  31.“论传播的经济功能”,《江苏社会科学》(来源期刊.核心),1999年第2期。

  主持或参与课题
  1.参与国家级重点课题“加入WTO对我国传媒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参与国家级课题“全国建设小康社会:我国新闻传媒的角色.功能与使命”;
  3.参与省级课题“中国网络新闻事业管理研究”;
  4.参与省级课题“传统媒体面对互联网的挑战研究”
  5.参与横向课题“杭州日报读者调查”;
  6.主持省级课题“新形势下网络媒体先进典型宣传的效果研究”
  7.主持校内课题“传播学前沿课题研究”;
  8.主持校内课题“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传播思想研究”
  9.主持横向课题“盐阜大众报改版策略研究”;
  10.主持学院预研基金课题“传播效果:从传统媒介到网络”;
  11.主持横向课题“农业新闻传播及其效果研究”。

2014考研政英短期抢分特训班 迅速提高分数!



相关话题/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