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学术报道:心理学院陈庆荣副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实验报告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基因”_南京师范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免费考研网/2018-05-12

学术报道:心理学院陈庆荣副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实验报告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基因”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艾略特指出“诗比任何艺术都更顽固地具有民族性”。陈庆荣副教授紧扣中国古代诗歌的典型特征,采用高时间和空间分辨率的眼动仪考查中国人自然阅读诗句的认知过程,进而基于时空间数据探究驱使中国人写东西喜好在文章中用对仗、押韵文句的传统文化“基因”机制。该研究成果以“古诗阅读的认知机制:来自眼动的证据”为题,在《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第3期发表。


该研究发现:(1)押韵规则在早期时间窗口被快速激活,从而影响诗歌的第一遍阅读过程,表现出反映早期认知加工的眼动模式的异常。押韵规则违反显著增加了被试阅读关键字的首次注视时间和凝视时间,呈现出规则违反的阻碍效应。(2)在晚期时间窗口,押韵规则和语义合理性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表现为押韵规则在晚期窗口对诗歌语义理解的调节作用。符合诗歌押韵规则时,被试阅读语义合理诗句关键相押字的总注视时间、总注视次数、重读时间以及首句入韵关键字的时间均显著低于语义不合理诗句。押韵规则违反时,语义合理性的促进效应消失,其眼动模式和语义不合理诗句没有显著差异。在理论层面,研究者认为,这种全时程的效应反映了押韵预期在韵律生成和诗意理解两个层次的作用机制。


该研究成果在2017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上以长篇实验报告形式发表,全文29页。我校心理学院陈庆荣副教授是论文第一作者,同时该论文得到作者之一杨亦鸣教授(****特聘教授,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江苏高校语言能力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导师)主持的973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联合资助。

综上,古诗阅读的认知机制研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语篇加工机制的初步探讨,属于传统文化“基因”研究工程的一部分。陈庆荣副教授及其所在团队仍在采用眼球追踪、神经电生理、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以成人和儿童为研究对象,基于横断和纵向追踪研究范式,围绕中国古代诗歌阅读及其关联的文化“基因”驱动机制开展系统深入的科学研究。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这些诗词从小就嵌在学生们的脑子里,会成为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以科学态度对待优秀传统文化,要讲清楚其独特创造和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开展中国古代诗歌认知机制系列研究使用的实验范式、运用的当代认知科学技术手段和积累的经验可以为推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研究和中国传统文化“基因”探索工程提供初步范型。(心理学院供稿)

相关话题/阅读 基因 文化 心理学院 社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