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周年兴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02-27


性别

职称
教授、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旅游景观
电话
**

电子邮件
09182@njnu.edu.cn
传真


办公地点
K3-212室
邮政编码
210023


通讯地址
南京市亚东新城区文苑路1号南师大地科院

周年兴,男,教授。1976年5月生,浙江江山人,中国自然资源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旅游学会副秘书长,江苏省风景园林专业委员会委员,南京师范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2004年6月获得北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一直从事旅游景观规划和设计的研究。

研究项目: 主持的主要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景观美景度评价的多尺度响应机制与系统集成,60万,2017-2020;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景观生态与景观美学的耦合机制研究:以庐山森林景观为例,60万,2013-2016;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旅游地景观格局演变机制及优化研究:以武陵源为例,18万,2010-2012;
主要科研论文:

[1]王芳,周年兴,关健,彭鹏.中国民歌文化景观基因空间分布特征及形成机理[J].热带地理,2015,35(6):797-803.(通讯作者)

[2]胡美娟,周年兴,李在军,亓秀云.南京市三维生态足迹测算及驱动因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5,31(1):91-95. (通讯作者)

[3]胡美娟,周年兴,李在军,亓秀芸.江苏省县域消费水平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地理,2014,34(6):48-53. (通讯作者)

[4]谢慧玮,周年兴,关健. 江苏省自然遗产地生态网络的构建与优化[J]. 生态学报,2014,34(22): 6692-6700.(通讯作者)

[5]梁艳艳,周年兴,谢慧玮.庐山森林景观格局变化的长期动态模拟[J].生态学报,2013,33(24):8156-8168.(通讯作者)

[6]周年兴,梁艳艳.同里古镇旅游商业化形成机制及特征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6(4):119-124.

[7]周年兴,黄震方,梁艳艳.庐山风景区碳源、碳汇的测度及均衡[J].生态学报,2013,33(13):4134-4145.

[8]周年兴,黄震方,蒋铭萍,等.庐山森林景观美学质量与景观格局指数的关系[J].地理研究,2012,31(7):1224-1232.

[9]蒋铭萍,周年兴,梁艳艳.基于集聚分形的江苏省旅游空间结构演变[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21(Z2):65-71.(通讯作者)

[10]周年兴,黄震方,林振山.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景观格局变化[J].地理研究, 2008,27(4):734-744.

[11]周年兴,林振山,黄震方.世界自然遗产地面临的威胁及中国的保护对策[J].自然资源学报, 2008,23(1):25-32.

[12]周年兴,林振山,黄震方.南麂列岛旅游生态足迹与生态效用研究[J].地理科学,2008,28(4):571-577.

[13]周年兴,黄震方.国家公园运动的经验、启示和教训[J].山地学报,2006,24(6):721-726.

[14]周年兴,俞孔坚,黄震方.绿道及其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 2006,26(9):3108-3116.

[15]周年兴,俞孔坚,黄震方.关注遗产保护的新动向:文化景观[J].人文地理,2006,19(5):61-65.

[16]周年兴,俞孔坚,李迪华.2005.风景名胜区规划中的相关利益主体分析[J].经济地理,25(5):716-719.

[17]周年兴,俞孔坚..风景区的城市化及其对策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4,149:57-61.

[18]周年兴,俞孔坚,李迪华.信息时代城市功能和空间结构的变迁[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2,0(2):69-72. (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19]周年兴..旅游心理容量的测定[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9(2):102~104.

[20]周年兴.自然遗产地保护分区模式探讨——以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为例[J].中国园林.2003,(7):17-19.(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21]周年兴,俞孔坚.农田与城市的自然融合[J].规划师,.2003,19(3):83-85.

[22]周年兴,沙润.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形成过程与生命周期初探[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17(1):55-58.

[23]周年兴,李小凌,俞孔坚(译).生命的景观:景观规划的生态学途径[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4]俞孔坚,周年兴,李迪华.不确定目标的多解规划研究[J].城市规划,.2004,28(3):57-61.




相关话题/南京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