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刘伟庆

南京工业大学 免费考研网/2013-12-27

Prof.Dr.LIUWeiqing刘伟庆刘伟庆,男,1964年4月生,江苏武进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土木建筑学科群首席教授,江苏省土木工程与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主任,江苏省绿色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刘伟庆教授主要从事结构减震控制、现代木结构、复合材料结构、混凝土结构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美地震工程科技合作等项目2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0多篇,出版教材译著6部,获发明专利授权20余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全国优秀建筑结构设计一等奖2项。被评为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刘伟庆教授兼任国际隔震与消能减震控制学会(ASSISi)执行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工程安全与防护分会、中国现代木结构建筑技术产业联盟副理事长,中国力学学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江苏省力学学会、江苏省振动工程学会、江苏省复合材料学会副理事长;《建筑结构学报》、《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防灾减灾工程学报》、《建筑结构》等期刊编委。?受教育经历1981/09–1985/07,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专业,学士。1985/09–1988/04,东南大学,结构工程专业,硕士。1990/09–1995/05,东南大学,结构工程专业,博士。?工作经历1988/04–1994/11,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助教、讲师。1994/12–1998/05,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系主任、副教授。1998/06–1999/05,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系主任、教授。1999/06–2001/05,南京建筑工程学院,院长助理。2001/08–2004/07,南京工业大学,校长助理。2004/08至今,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近几年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项目名称、编号项目来源起止年月负责内容动态服役环境中的地下结构材料全寿命期性能演化机理(2011CB013800)973计划课题2011.11-2016.08负责人新型纤维增强结构复合材料的体系创新与关键基础理论(512380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13.01-2017.12负责人考虑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高层减震控制结构灾变机理与数值模拟(9081501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2009.01-2011.12负责人新型夹层结构材料的结构性能及一体化设计方法研究(5097813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0.01-2012.12负责人新型复合木结构的结构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5057807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6.01-2008.12负责人大跨桥梁阻尼消能减振技术研究(5037804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4.01-2006.12负责人采用单元重组速生木材的新型木结构基础研究(2002CCCD1700)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973前期)2002.02-2005.12负责人城市地下空间建设政策与标准体系研究(2006BAJ27B01-02)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2006.11-2010.12负责人木建筑住宅关键技术研究(2006BAJ04A02-10)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2008.01-2011.12负责人基于随机地震反应的隔震结构性能设计方法研究(建设部,防灾应急12)国家住建部专题项目2008.01-2011.12负责人考虑场地盆地效应的土—高层建筑群动力相互作用研究(SLDRCE10-MB-06)同济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重点基金项目2011.01-2013.12负责人?代表性论文[1]LiuWQ,XuXL,WangRG.VibrationreductiondesignoftheHangzhouBaycable-stayedbridges.StructuralEngineeringandMechanics,2006,24(3):1.(SCI)[2]WangH,LiuWQ,ZhouD,WangSG,DuDS.Lumped-parametermodeloffundationsbasedoncomplexChebyshevpolynomialfraction.SoilDynamicsandEarthquakeEngineering,2013,50:192~203.(SCI)[3]ChenJB,LiuWQ,PengYB.Stochasticseismicresponseandreliabilityanalysisofbase-isolatedstructures.JournalofEarthquakeEngineering,2007,11(6):903~924.(SCI)[4]WangJD,ZhouD,LiuWQ.Sloshingofliquidinrigidcylindricalcontainerwitharigidannularbaffle.PartII:Lateralexcitation.ShockandVibration,2012,19(6):1205~1222.(SCI)[5]FangH,LiuWQ,LuWD.Flexuralpropertiesofgroovedperforationsandwichcomposites.JournalofWuhanUniversityofTechnology:MaterialsScienceEdition,2010,25(4):583~587.(SCI)[6]FangH,LiuWQ,WanL.Mechanicalpropertiesofinnovativesandwichcompositesfabricatedbyvacuuminfusionmoldingprocess.JournalofCentralSouthUniversityofTechnology,2007,14(2):7~11.(SCI)[7]ChenG,LiuWQ.Specialissueonearthquakeengineeringandstructuralmechanics-Preface.StructuralEngineeringandMechanics,2006,24(3):I.(SCI)[8]刘伟庆,杨会峰.工程木梁的受弯性能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08,29(1):90~95.(EI)[9]刘伟庆,徐秀丽,吴晓兰,王仁贵.大跨度斜拉桥结构横向消能减震设计方法.振动工程学报,2006,19(3):426~432.(EI)[10]刘伟庆,王曙光,林勇.宿迁市人防指挥大楼隔震设计方法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05,26(2):81~86.(EI)[11]刘伟庆,董军,王曙光,周有根,尹士公,蓝宗建.宿迁市文体综合馆基础隔震设计.建筑结构学报,2003,24(2):20~24.(EI)[12]刘伟庆,王曙光.耗能支撑钢筋砼框架结构的工程应用.振动工程学报,1999,12(2):267~272.(EI)[13]刘伟庆,魏琏.摩擦耗能支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振动台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1997,18(3):29~37.(EI)[14]刘伟庆,魏琏.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摩擦阻尼支撑框架的试验研究.土木工程学报,1996,29(5):3~10.(EI)[15]杜东升,刘伟庆,王曙光,李威威,李昌平.SSI效应对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及损伤影响分析.土木工程学报,2012,45(5):18~25.(EI)[16]王滋军,刘伟庆,叶燕华,孙仁楼,魏威.钢筋混凝土开洞叠合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12,33(7):156~163.(EI)[17]王海,刘伟庆,王曙光,杜东升,李昌平.土-结构相互作用下消能减震结构损伤分析.建筑结构学报,2012,33(10):53~58.(EI)[18]陆伟东,刘伟庆,吴晓飞,束伟农,王曙光.昆明新国际机场航站楼A区结构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11,32(6):27~33.(EI)[19]徐德良,刘伟庆,周叮,奚爱峰.胶合木与胶合木螺栓连接力学性能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11,32(7):93~100.(EI)[20]徐晓珂,刘伟庆,王曙光,杜东升.不同连梁跨高比框架-核心筒结构抗震性能分析.土木工程学报,2010,43:53~60.(EI)[21]唐俊华,刘伟庆,王曙光,杜东升.常州东经120主题公园景观塔MTMD风振控制研究.土木工程学报,2010,43:243~248.(EI)[22]王曙光,刘伟庆,徐秀丽,钟栋青.大跨连续梁桥纵向消能减震振动台模型试验.中国公路学报,2009,22(5):54~59.(EI)[23]杨会峰,刘伟庆.FRP增强胶合木梁的受弯性能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07,28(1):64~71.(EI)[24]王曙光,刘伟庆,王文斌,王仁贵.大型海中平台结构的消能减振设计方法研究.土木工程学报,2005,38(12):65~69.(EI)[25]唐兴荣,刘伟庆,钱奕技.空间钢构架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04,25(5):22~28.(EI)?代表性著作[1]罗福午,刘伟庆.土木工程(专业)概论.第4版.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2]刘伟庆.建筑节能技术及应用.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3]蓝宗建,刘伟庆,梁书亭,王曙光.混凝土结构(上册).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4]蓝宗建,刘伟庆,梁书亭,王曙光.混凝土结构(下册).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5]刘伟庆,李爱群,吴胜兴.建筑结构新进展.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6]刘伟庆,欧谨译.世界名建筑抗震方案设计.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科研与教学奖励[1]周福霖,刘伟庆,王曙光等.大型复杂结构隔震减震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11.[2]刘伟庆,苏经宇,王曙光等.高层建筑隔震设计方法研究与应用及装置产业化开发.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09.01.[3]吕志涛,冯建,汪凯,俞伟根,刘伟庆等。新型住宅结构体系的研究与应用.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05.12.[4]刘伟庆,王曙光等.建筑结构隔震减震新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5.12.[5]刘伟庆,王曙光,杜东升.宿迁海关业务技术综合楼.中国建筑学会,全国优秀建筑结构设计,一等奖,2011.12.?授权发明专利[1]王曙光,刘伟庆,杜东升,姜昕.分阶段屈服型软钢阻尼器,2012.01,ZL201010556734.X.[2]刘伟庆,王曙光,杜东升,姜昕.墙型软钢弯曲耗能阻尼器,2011.11,ZL201010556733.5.[3]刘伟庆,万里,方海.一种复合材料槽罐,2009.12,ZL200710021393.4.[4]刘伟庆,王俊,方海,陆伟东,胡世俊,赵慧敏.复合材料板桩及制备方法,2011,12,ZL201010604399.6.[5]刘伟庆,王俊,祝露,方海,陆伟东.双管加强复合材料组合桩柱,2011.12,ZL201010227334.4.[6]庄勇,刘伟庆,张广,陆勤丰,方海,陆伟东.桥梁承台防撞缓冲袋,2011.12,ZL200910213086.5.[7]刘伟庆,庄勇,方海,陆伟东,张广,陆勤丰.复合材料桥梁防撞装置,2011.7,ZL200910213081.2.[8]刘伟庆,庄勇,方海,陆伟东,张广,罗昕.桥梁承台复合材料防撞柱,2011.7,ZL200910213082.7.[9]刘伟庆,方海,陆伟东.复合材料煤矿支护柱,2011.7,ZL200910213080.8.[10]庄勇,刘伟庆,张广,王应良,方海,陆伟东.自浮式复合材料桥梁压水防撞装置,2011.2,ZL200910213083.1.[11]刘伟庆,陆伟东,徐秀丽,李雪红,周亮亮.应用于装配式或预制组装式梁桥的减隔震方法及结构,2010.10,ZL200910181459.5.[12]刘伟庆,方海,万里,陆伟东.一种拉挤成型组装式复合材料电线杆,2011.10,ZL200910032800.0.[13]刘伟庆,李清春,方海,陆伟东.一种板材拼接节点构造,2010.12,ZL200910032797.2.[14]刘伟庆,王俊,方海.浮动式复合材料桥墩消能防撞组合装置,2011.11,ZL200910026358.0.[15]刘伟庆,王俊,方海.具有缓冲吸能作用的复合材料格构夹心管约束混凝土墩柱,2011.7,ZL200910024804.4.[16]王俊,刘伟庆,钟建驰,吉林,冯兆祥,陈策.拉索运营状态智能判别方法及系统,2010.09,ZL200910024802.5.[17]王俊,刘伟庆,韩晓健,葛晓永.土木工程结构地基约束能力动态检测方法及装置,2010.08,ZL200910024803.X.[18]刘伟庆,方海,鲍相宇,万里.一种复合材料装配式房屋,2010.09,ZL200810022037.9.[19]刘伟庆,方海,万里.格构增强型复合材料夹层结构,2010.05,ZL200710021396.8.[20]刘伟庆,方海,万里.齿槽式复合材料夹层结构,2009.06,ZL200710021398.7.?主要研究方向结构减震控制、复合材料结构、现代木结构、混凝土结构。?招生专业(包括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硕士研究生: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联系方式Email:wqliu@njut.edu.cnTel:025-58139862
相关话题/土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