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陆伟东

南京工业大学 免费考研网/2013-12-27

陆伟东男,1970年1月生,浙江湖州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兼任江苏省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江苏省土木工程与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办公室主任、先进工程复合材料研究中心副主任、现代木结构研究所所长、江苏省绿色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检测与评估研究所所长、南京工大建设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曾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江苏省抗震救灾先进个人”、“全国抗震救灾房屋鉴定技术援助先进个人”、“江苏省工程质量检测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兼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分会木结构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抗震试验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林学会木材加工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工程安全与防护分会理事、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竹木结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复合材料学会结构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地震学会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工程鉴定与加固专业委员会委员。担任江苏省建设工程质量鉴定检测专家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房屋安全鉴定专家委员会委员、常州市房屋安全鉴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受教育经历1988/09–1992/06,原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专业,工学学士。1996/09–1998/12,同济大学,结构工程专业,工学硕士。2003/09–2009/12,东南大学,结构工程专业,工学博士。?研究工作经历1992/07–1996/09,原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助教。1999/01–2001/05,原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讲师。建筑结构与材料实验室主任、建工综合实验室常务副主任2001/05–2005/03,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讲师、副教授(2004年7月起)。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副主任;土木工程教学实验中心副主任江苏省结构工程重点实验室办公室主任;2005/03至今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2010年7月起)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主任江苏省土木工程与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办公室主任江苏省绿色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所长(2008年3月起)南京工业大学先进工程复合材料研究中心副主任(2009年4月起)?承担的科研项目项目名称、编号项目来源起止年月负责内容高性能纤维增强木质复合材料结构性能及应用关键技术研究(2012AA03A204)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2011-2015主持木质结构工程材改性处理关键技术与示范(201304504)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重大专项2013-2016主持木和砖木结构震损建筑抗震评价、修复和加固研究(2009BAJ28B02)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9-2012主持西南地区木结构民房适宜性抗震技术研究(2011BAJ08B04)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1-2014主持考虑蠕变的大跨胶合木结构构件的结构性能及其设计方法研究(BK2010552)江苏省基础研究计划(自然科学基金)2010-2012主持绿色泡桐木夹层结构材料的制备与设计(09KJB560001)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面上项目2009-2011主持绿色建筑中木结构体系应用关键技术研究(JS2011JH18)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科技项目2011-2013主持阻尼消能结构体系及其抗震设计方法研究(JS200116)江苏省建设厅科技项目2001-2003主持雷达在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和检测中的应用研究(JS200616)江苏省建设厅科技项目2006-2007主持村镇建筑节能结构体系示范:姜堰市野沐村公共服务中心(2012SF02)江苏省建设领域科技示范工程项目2012-2013主持基于动力测试的建筑结构抗震鉴定方法研究(JS2009ZD08)江苏省建设厅科技项目2009-2010主持节约型木构绿岛集成技术在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中的示范应用(201205054)南京市科技发展计划重点项目2013-2014主持绿色青奥理念下现代木结构在园林景观工程中运用的关键技术研究(201215)南京市住建委科技项目2013-2014主持《绿色建筑木结构设计规范》标准编制(苏建财[2012]359号)江苏省省级建筑节能专项2013-2014主持国家工程建设标准《雷达法检测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编制(建标[2013]6号)国家工程建设标准编制2013-2014主持国家标准《胶合木结构构件用木质复合层板》编制(科标字[2013]12号)国家标准编制2013-2014主持国家标准《增强型胶合木》编制(科标字[2013]12号)国家标准编制2013-2014主持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材料全寿命周期性能演化机理(2011CB013800)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课题2011-2016参加新型纤维增强结构复合材料的体系创新与关键基础理论(512380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12-2015骨干高层减震控制结构考虑土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灾变机理分析与设计方法(9081501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2009.01-2011.12参加城市地下空间建设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城市地下空间建设政策与标准体系研究(2006BAJ27B01)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11-2010.12骨干住宅结构和施工关键技术研究及装备开发(2006BAJ04A02)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10-2010.12骨干建筑工程抵御特大地震灾害综合应用技术-新型材料填充墙体的抗震性能研究(2009BAJ28B00)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9.01-2012.12参加新型复合木结构的结构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5057807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6.1-2008.12骨干高层组合隔震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及性能设计方法(5060803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7.01-2009.12参加速生材胶合木构件的尺寸稳定性分级及其钝化可控性研究(3110041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2-2014骨干重型木结构植筋节点的粘结锚固机理与结构性能研究(5110823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2-2014骨干应急救灾用轻质复合材料路面与桥梁器材的研制与应用(BE2009678)省科技支撑计划(社会发展)项目2009-2011骨干昆明新机场航站楼工程抗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2008CA007)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2008.01-2010.06骨干?代表性论文论著[1]陆伟东,刘伟庆,吴晓飞等.昆明新国际机场航站楼A区结构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1,32(6):27-33.(EI)[2]陆伟东,宋二玮,岳孔,刘伟庆.FRP增强胶合木梁蠕变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材料学报,2013,16(2):301-304.(EI)[3]WeidongLu,ErweiSong,MinHe,KongYue,WeiqingLiu.ExperimentalStudyonBendingCreepBehaviorofReinforcedGlulamBeam[A].In:12thWorldConferenceonTimberEngineering[C].Auckland,NewZealand,July16-19,2012.(ISTP)[4]陆伟东,邓大利,木结构榫卯节点抗震性能及其加固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2,32(3):109-116[5]陆伟东,吴晓飞,刘伟庆,基础隔震和非隔震结构模型振动台试验对比研究,建筑结构,2012,42(4),34-37.[6]陆伟东,邓大利,居兴鹏等.中国木结构建筑分布及其震害[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11,43(4):464-469.[7]陆伟东,居兴鹏,邓大利,村镇典型木结构榫卯及木构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2,34(3):82-85.[8]陆伟东,杨会峰,刘伟庆等.胶合木结构的发展应用、及展望[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0,33(5):105~110.[9]陆伟东,蓝宗建,刘伟庆.采用消能支撑减小结构扭转效应的参数分析[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0,32(2):62-67.[10]陆伟东,蓝宗建,刘伟庆.阻尼支撑控制结构薄弱层的设计方法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1,33(2):60-66.[11]陆伟东,蓝宗建,刘伟庆,吕德鹏.某高层建筑结构动力测试与抗震性能分析[J],世界地震工程,2009,26(3):173-178.[12]陆伟东,刘学晨,文建国等,基于振动舒适度的建筑物楼板设计方法[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7,30(1):16-18.[13]陆伟东,吕西林.方钢管混凝土压弯构件受力-变形过程分析[J],世界地震工程,2002,18(1):150-154.[14]陆伟东,基于MATLAB的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的数据处理[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1,33(6):1-4[15]陆伟东、刘伟庆、陈瑜,宿迁市建设大厦消能减震设计[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24(5):92-96.[16]陆伟东,刘伟庆,汪涛.消能减震结构附加等效阻尼比计算方法[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9,31(1):97-100.[17]陆伟东,吕西林,方钢管混凝土柱截面承载力的计算,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0,2000年第4期:11-16[18]陆伟东,吕西林,方钢管混凝土压弯构件受力-变形过程分析,世界地震工程,2002,(18)4:150-154[19]陆伟东,韩晓健,杨放,强夯施工环境振动影响的评价方法,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2,(24)5:65-68[20]陆伟东,杨放,陈瑜,住宅结构温度应力与收缩应力的有限元分析,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3,(25)4:20-23[21]陆伟东,刘伟庆,汪涛,消能减震结构附加等效阻尼比计算方法,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9,(31)1:97-100[22]陆伟东、刘金龙、董军、刘学晨、刘春光,输电塔抱杆整体性试验应力状态分析,钢结构,2009,(24)2:31-33[23]陆伟东、刘金龙、路宏伟、杨放,混凝土结构厚度的雷达检测,无损检测,2009,(31)5:333-366[24]王曙光,陆伟东,刘伟庆,孙臻.昆明新国际机场航站楼基础隔震设计及抗震性能分析[J],振动与冲击,2011,30(11):260-265.(EI)[25]吕西林,陆伟东.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方钢管混凝土柱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0,21(2):2-11.(《建筑结构学报》30周年最优论文)(EI)[26]XilinLuandWeidongLu.SEISMICBEHAVIOROFCONCRETEANDSTEELCOMPOSITECOLUMNSUNDERCYCLICLOADING[C],12thWorldEarthquakeEngineeringConference,2000,paper:1416.[27]WeidongLu,WeiqingLiu.DesignoftheR.C.Frame-shearWallStructurewithEnergy-dissipatedBracesinSuqianConstructionBuilding[C],ProceedingsoftheThird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EarthquakeEngineering.(ISTP)[28]吴晓飞,陆伟东,基于偏心率的隔震层布置及优化方法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37(3):135-138.[29]刘伟庆,陆伟东,胡夏闽,王滋军等.5.12汶川地震绵竹市房屋震灾评估与分析[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9,31(1):9-14.[30]汪涛,陆伟东.粘滞阻尼支撑框架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8,38(3):303-307.[31]刘杏杏,陆伟东,郑维,胶合木框架-剪力墙结构性能有限元分析[J],结构工程师,2012,28(6):32-35[32]何敏,陆伟东,岳孔,宋二玮,FRP增强胶合木拱的蠕变性能,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3,35(2):107-110[33]杨放,陆伟东等,某高层建筑钢管混凝土柱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2,(2002)3:72-79[34]孙卫明,陆伟东,杨放,李宁,焊接空心球网架节点的焊接检测和节点试验,江苏建筑,2003,(2003)1:49-50[35]陈瑜,陆伟东,杨放,预制楼板挠度检测的影响因素分析,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3,(25)4:24-27[36]杨放、陆伟东、赵斌、王赫、张文彬,某市麻纺小区5号住宅楼结构可靠性检测和鉴定,江苏建筑,2004,(2004)3:29-32[37]华志明,陆伟东,消能支撑在框架-抗震墙结构减震中的应用,江苏建筑,2007,(2007)2:23-26[38]吕德鹏,陆伟东,徐秀丽等,高架道路交通荷载对环境影响的功率谱方法,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9,(31)2:57-60[39]陆伟东、路宏伟、刘金龙等.雷达法检测建设工程质量技术规程(DGJ32/TJ79-2009).江苏凤凰出版集团,2009年[40]陆伟东、吕德鹏、韩晓健等.工程结构动力特性及动力响应检测技术规程(DGJ32/TJ110-2010).江苏凤凰出版集团,2010年[41]陆伟东龚红卫缪汉良等.地源热泵系统检测技术规程(DGJ32/TJ130-2011),江苏凤凰出版集团.2011年.?科研与教学奖励[1]吕西林,周德源,卢文胜,施卫星,翁大根,钱江,赵斌,朱玉华,朱杰江,李学平,蒋欢军,李培振,陆伟东,周强,郭子雄.结构抗震防灾新理论新技术研究.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5[2]刘伟庆,苏经宇,王曙光,曾德民,冯德民,徐秀丽,裴友法,杜东升,赵亚敏,马东辉,陆伟东,王惠强,许彦龙.高层建筑隔震设计方法研究与应用及装置产业化开发.江苏省科技厅,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0.01[3]刘伟庆,王曙光,魏琏,周有根,陆伟东,董军,曾波.建筑结构隔震减震新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江苏省科技厅,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05.[4]孙伟民,陆伟东,董军,叶燕华,张大长.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江苏省人民政府,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7.[5]董军,陆伟东,黄炳生,张大长,郑廷银,韩爱民,杜咏,徐汛,熊中宏,朱婷婷.课程教学与实践创新良性互动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江苏省人民政府,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1.?获专利情况[1]陆伟东,刘伟庆,邓大利,居兴鹏.一种L型角钢加固的木结构榫卯节点,2011.05.04,中国,ZL201120137389.6[2]陆伟东,刘伟庆,邓大利,居兴鹏.一种耗能弧形钢板加固的木结构榫卯节点,2011.05.04,中国,ZL201120137388.1[3]陆伟东,刘伟庆,耿启凡,杨会峰.一种竖嵌FRP的增强层板及胶合木梁、柱构件,2012.10.11,中国,ZL201220519090.1[4]刘伟庆,陆伟东,徐秀丽,李雪红,周亮亮.应用于装配式或预制组装式梁桥的减隔震方法及结构,2009.07.16,中国,ZL200910181459.5[5]刘伟庆,李清春,方海,陆伟东.一种板材拼接节点构造及其专用扳手,2009.06.29,中国,ZL200910032797.1[6]刘伟庆,方海,万里,陆伟东.一种拉挤成型组装式复合材料电线杆,2009.06.29,中国,ZL200910032800.0[7]刘伟庆,庄勇,方海,陆伟东,张广,陆勤丰.复合材料桥梁防撞装置,2009.11.10,中国,ZL200910213081.2[8]刘伟庆,方海,陆伟东.复合材料煤矿支护柱,2009.11.10,中国,ZL200910213080.8[9]庄勇,刘伟庆,张广,陆勤丰,方海,陆伟东.桥梁承台防撞缓冲袋,2009.11.10,中国,ZL200910213086.5[10]刘伟庆,庄勇,方海,陆伟东,张广,罗昕.桥梁承台复合材料防撞柱,2009.11.10,中国,ZL200910213082.7[11]庄勇,刘伟庆,张广,王应良,方海,陆伟东.自浮式复合材料桥梁压水防撞装置,2009.11.10,中国,ZL200910213083.1[12]刘伟庆,方海,吴志敏,陆伟东.复合材料弓形结构梁,2010.01.28,中国,ZL201010102164.7[13]刘伟庆,王俊,祝露,方海,陆伟东,.双管加强复合材料组合桩柱,2010.07.15,中国,ZL201010227334.4[14]刘伟庆,王俊,方海,陆伟东,胡世俊,赵慧敏,.复合材料板桩及制备方法,2010.12.24,中国,ZL201010604399.6[15]刘伟庆,张建东,王俊,方海,陆伟东,赵慧敏,.桥墩加固方法及其装置,2011.01.07,中国,ZL201110002670.3[16]李清春,方海,陆伟东,刘伟庆.一种板材拼接节点构造,2009.06.29,中国,ZL200920256909.7[17]刘伟庆,黄宝宝,方海,陆伟东.一种复合材料桁架桥,2009.06.29,中国,ZL200920042912.X[18]刘伟庆,方海,万里,陆伟东.一种拉挤成型复合材料建筑模板,2009.06.29,中国,ZL200920042915.2[19]刘伟庆,方海,万里,陆伟东.一种拉挤成型组装式复合材料电线杆,2009.06.29,中国,ZL200920042914.8[20]刘伟庆,陆伟东,徐秀丽,李雪红,周亮亮.应用于装配式或预制组装式梁桥的减隔震结构,2009.07.16,中国,ZL200920047450.0[21]刘伟庆,庄勇,方海,陆伟东,张广,陆勤丰.复合材料桥梁防撞装置,2009.11.10,中国,ZL200920256907.9[22]刘伟庆,方海,陆伟东.复合材料煤矿支护柱,2009.11.10,中国,ZL200920256906.4[23]庄勇,刘伟庆,张广,陆勤丰,方海,陆伟东.桥梁承台防撞缓冲袋,2009.11.10,中国,ZL200920256913.4[24]庄勇,刘伟庆,张广,王应良,方海,陆伟东.自浮式复合材料桥梁压水防撞装置,2009.11.10,中国,ZL200920256909.8[25]刘伟庆,庄勇,方海,陆伟东,张广,罗昕.桥梁承台复合材料防撞柱,2009.11.10,中国,ZL200920256908.3[26]韩晓健,陆伟东.三向力传感器,2009.12.31,中国,ZL200920282784.6[27]刘伟庆,方海,吴志敏,陆伟东.复合材料弓形结构梁,2010.01.28,中国,ZL201020103123.5[28]刘伟庆,方海,王俊,祝露,陆伟东,赵慧敏.全复合材料格构桩柱,2010.07.15,中国,ZL201020259628.0[29]祝露,王俊,刘伟庆,陆伟东,方海.双管加强复合材料组合桩柱,2010.07.15,中国,ZL201020259629.5[30]陆伟东,刘伟庆,方海,陈宽,孙小鸾.一种空间纤维腹板增强型复合材料夹层结构件,2010.08.03,中国,ZL201010244313.3[31]刘伟庆,方海,孙小鸾,陆伟东,陈宽.一种空间纤维腹板增强型复合材料夹层结构件,2010.08.03,中国,ZL201020281310.2[32]刘伟庆,陆伟东,孙小鸾,方海,陈宽.一种新型复合材料装配式活动房屋,2010.08.03,中国,ZL201020281314.1[33]刘伟庆,徐以扬,陆伟东,方海.快速拼装分段式复合材料桁架桥,2010.10.28,中国,ZL201020579978.5[34]刘伟庆,王俊,方海,陆伟东,胡世俊.复合材料板桩,2010.12.24,中国,ZL201020678914.0[35]刘伟庆,张建东,王俊,方海,陆伟东,赵慧敏.桥墩加固装置,2011.01.07,中国,ZL201120003899.4[36]方海,刘伟庆,陈向前,张旻辉,陆伟东.一种复合材料预制受力模板,2011.03.15,中国,ZL201120066476.7[37]刘伟庆,祝露,王俊,方海,陆伟东.纤维复合材料筒约束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2011.04.06,中国,ZL201120097430.1[38]刘伟庆,庄勇,方海,陆伟东.筒状复合材料桥梁防撞装置,2011.05.10,中国,ZL201120145023.3[39]刘伟庆,方海,冒一锋,陆伟东.一种复合材料浮体结构,2011.12.30,中国,ZL201120564820.5[40]刘伟庆,方海,祝露,陆伟东.一种缓冲吸能型腹板增强复合材料防撞装置,2011.12.30,中国,ZL201120564825.8?主要研究方向建筑结构抗震与减震控制,新型混凝土材料与结构。?招生专业硕士研究生: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联系方式Email:xsoflwd@163.comTel:02558139868
相关话题/土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