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南京古生物所科学家参加第十届国际白垩纪大会_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免费考研网/2018-05-14

第10届国际白垩纪大会(The 10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Cretaceous,简称10th ISC)于8月17日至28日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本次大会由维也纳大学地球科学中心主办,来自全球39个国家230余名代表参加了此次大会。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沙金庚研究员、王永栋研究员、杨小菊研究员、泮燕红副研究员、王亚琼副研究员、李亚助理研究员、董重助理研究员、李莎助理研究员、饶馨助理研究员、房亚男助理研究员、李丽琴助理研究员、李鑫助理研究员共12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并开展了相关学术交流活动。

  国际白垩纪大会每4年举办一次,本次会议是继2000年第6届白垩纪大会之后第二次在维也纳举办,下一届国际白垩纪大会将于2021年在波兰华沙举行。本次会议设置了7个专题,下设38个分会场,共计199个口头报告,100个展板报告,提交论文摘要313篇,内容涉及古生物学、沉积学、地球化学、地质年代学、古海洋学、古气候学等多个分支学科及研究领域,展示了近年来白垩纪研究方面取得的诸多研究进展和最新研究成果。

  本次大会期间,沙金庚和王亚琼在<白垩纪陆相/非海相研究>分会场分别作口头报告“晚中生代东亚地区湖相系统对于华北克拉通破坏的响应”、“中国滦平盆地介形虫研究显示侏罗系/白垩系界线不在大北沟组和大店子组中”;王永栋和杨小菊分别在<白垩纪海陆相记录对比>和<特提斯地区白垩纪构造及演化>分会场作口头报告“中国中生代木化石多样性变化与古气候意义”、“拉萨西北部晚中生代植物化石”;泮燕红在<白垩纪古生物学>分会场作口头报告“缅甸琥珀中昆虫表皮原始颜色及其保存潜力”;李亚、董重、李丽琴在<古植物学与孢粉学>分会场分别作口头报告“华北中新世地层中的千屈菜科Superiortrapa 属”、“中国西北地区早白垩世保存完好的球果化石Pityostrobus及其演化意义”及“塔里木盆地早白垩世孢粉学记录揭示的古气候及古地理”;李莎、房亚男、李鑫分别在相关分会场作口头报告“松辽盆地白垩系/古近系界线轮藻研究及中国轮藻生物带校准”、“准噶尔盆地侏罗/白垩系界线沉积特征:构造及古气候意义”、“特提斯地区巴雷姆期-阿普特期放射虫组合及大洋缺氧事件(OAE 1a)”;饶馨作展板报告“新材料揭示固着蛤起源演化和古地理分布”。

  通过这些学术报告,向国际白垩纪研究同行展示了南京古生物所科学家在古生物学、沉积学等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加强和推动了与各国学者之间的深入交流和合作。会议期间,部分参会人员还参加了阿尔卑斯山脉白垩系-古近系地层的野外考察。

相关话题/国际 副研究员 植物 昆虫 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