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江和龙课题组的徐华成等研究人员在前期水华蓝藻EPS功能作用及组分表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传统分析和先进表征手段,以EPS与水体中污染物(金属及胶体颗粒)的界面作用过程及特征为研究出发点,在水华蓝藻EPS的环境效应方面取得初步进展:
EPS极易与水体中的矿质胶体颗粒发生界面吸附作用(qm:10 mg/g),该过程符合Langmuir模型及拟二级动力学过程。但是,EPS中各复杂有机组分具有不同的吸附亲和力及吸附速度,具体为:腐殖酸类>色氨酸类>酪氨酸类。ATR-FTIR及XPS结果同时表明EPS在颗粒界面的吸附行为是由静电吸附和表面耦合共同作用的结果。胶体颗粒吸附EPS后其稳定性显著提高,稳定性提高的机理可采用经典DLVO理论阐释。研究还发现EPS的存在同时促进了胶体颗粒的金属溶出分数,表明湖泊水华蓝藻EPS会提高水体胶体颗粒的环境潜在毒性。
原位采集水华蓝藻并于室内无破坏获取EPS,采用金属淬灭滴定结合PARAFAC分析方法,发现溶解有机质中酪氨酸类和腐殖类物质具有较高的金属络合能力,但EPS对色氨酸类物质具有更为明显的亲和力。EPS分级模型结果表明EPS的污染物络合行为具有空间异质性,紧密结合型EPS的污染物络合能力强于松散结合型EPS。结合蓝藻生长过程中EPS的组分变化,认为EPS的存在有助于藻细胞抵抗外界污染物的冲击。基于太湖草藻型生态湖区类型特征,结合紫外-荧光光谱分析技术,研究了不同类型湖区溶解有机组分的污染物结合特异性,发现草型区有机组分具有更多的污染物结合位点和更高的结合强度。基于PARAFAC无法表征EPS中非荧光物质信息的瓶颈,发展了二维红外相关光谱技术,可同步表征EPS中的荧光及非荧光物质的污染物结合信息,并首次证实了水华蓝藻EPS中非荧光物质对污染物络合的重要贡献。
上述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及青年基金的资助。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LOS ONE等期刊。

论文链接: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04389413006869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26974911400462X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4765131300393X
http://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112272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00184171400415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