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20
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State Key Laboratory of Lake Science and Environment)是在1991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湖泊沉积与环境开放实验室的基础上筹建的,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实验室2006年通过国家科技部全部评审论证程序,2007年9月科技部组织专家对实验室建设计划进行可行性论证,10月发文(国科发基字(2007)645号)批准建设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2009年12月实验室通过建设验收。实验室主任为沈吉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为徐冠华院士。
实验室总体定位、主要研究方向与目标
总体定位
实验室以探索自然与人文要素驱动下湖泊系统过程、格局及其相互作用规律为基础,针对保障湖泊水安全和维系区域生态安全为核心的国家紧迫需求和现代湖泊科学发展的需要,重点在湖泊形成与演化、湖泊水文与水资源、湖泊环境污染与生态修复及湖泊-流域相互作用与调控四个领域展开研究,揭示湖泊环境演变规律,发展湖泊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的原理与技术,建立湖泊-流域综合管理的理论与方法。
研究方向
湖泊形成与演化 探索湖泊形成演化过程与驱动要素,研究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化历史,量化自然因素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湖泊环境的影响,并进而开展湖泊环境变化模拟与趋势预测,寻求延缓湖泊消亡的对策。
湖泊水文与水资源 研究湖泊水文动力过程与环境效应,阐明自然和人类活动驱动下的湖泊水循环与水量平衡,量化湖泊生态需水量,优化水资源配置,为区域水资源合理利用和调控提供依据。
湖泊环境污染与生态修复 研究营养盐和有毒有害物质在湖泊中的行为及其环境效应,阐明湖泊营养盐循环与湖泊富营养化机制、湖泊复合污染形成过程与机理,探讨环境胁迫下生态退化的驱动机制,发展湖泊污染控制、生态修复的理论与技术体系,为湖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关键技术。
湖泊-流域相互作用与调控 研究湖泊-流域相互作用的过程、机制与效应,阐明湖泊功能演变特征与趋势,提出湖泊可持续利用模式和保护策略,发展流域综合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为湖泊-流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总体目标
实验室以建设国家级湖泊与环境科学综合研究平台为总体目标,下设湖泊沉积年代学、湖泊环境化学、湖泊生物与生态学、湖泊水文水动力学专业实验室及分析测试中心。拥有大型现代化仪器设备50余(套),3个野外观测试验台站及湖泊流域数据集成与模拟中心。
实验室人才队伍
队伍结构
实验室拥有一支以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为主,结合精干的技术支撑和管理人员,富有持久创新能力的科研队伍。结合实验室的发展方向,通过采用公开招聘、落实人才政策和营造宽松民主、潜心研究的科研环境,实验室加强人才培养和吸引的力度,进一步提高了科研人员的整体科研实力,主要学术带头人走向年轻化,高水平青年人才不断涌现。同时培养了相当数量的包括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在内的高质量后备科研人才,改善了人才队伍的结构。
实验室现有科研人员64名,其中研究员29名,博士生导师21名,45岁以下研究员18名,科研骨干均具有博士学位或国外科研合作交流经历。实验室有“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名,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国家重点基金项目首席科学家5名,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10名,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4名,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首席科学家6名。实验室流动人员包括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以及客座研究人员。现有在站博士后7名,在读博士生71名,硕士生54名以及客座研究人员25名。自实验室成立以来,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其中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1篇、院省优秀博士论文5篇,荣获中科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优秀奖等的有30余名。
团队建设
实验室积极开展团队合作,研究团队是争取重大科研项目、发展湖泊学分支学科的主体力量。根据实验室的总体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目前设置五个研究团队:湖泊形成与演化、湖泊水文与水资源、湖泊环境污染与生态修复、湖泊-流域相互作用与调控、湖泊环境工程研究团队。每个研究团队以一位首席科学家为首,负责制订该团队的发展规划,落实研究计划的实施。
各团队的研究队伍及主要学术带头人情况如下:
湖泊形成与演化研究团队 该团队目前有研究人员14人,其中研究员8人。主要学术带头人为:沈吉,于革,羊向东研究员。
湖泊水文与水资源研究团队 该团队目前有研究人员11人,其中研究员3人。主要学术带头人为:秦伯强,胡维平研究员。
湖泊环境污染与生态修复研究团队 该团队目前有研究人员21人,其中研究员10人。主要学术带头人为:孔繁翔,吴庆龙,刘正文研究员。
湖泊-流域相互作用与调控研究团队 该团队目前有研究人员10人,其中研究员5人。主要学术带头人为:杨桂山,姜加虎,张奇研究员。
湖泊环境工程研究团队 该团队目前有研究人员8人,其中研究员3人。主要学术带头人为:范成新,江和龙,李文朝研究员。
日常管理运行 实验室公用平台管理采取“四集中”的重要措施,即“设备集中、人员集中、实验用房集中、管理集中”,目前实验室公用平台的全部仪器已实现空间上集中放置,并纳入中科院仪器设备共享管理系统,通过网络预约使用。实验室公用平台由技术支撑团队负责管理和维护,大型仪器设备做到专人负责、专管公用。实验室所有仪器对本室科研人员及研究生开放,同时也面向社会开放共享,以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
质量管理体系 建立与实验室实际情况相适应的质量体系,公用平台相关仪器设备严格按照国际“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 CNAS-ISO/IEC17025)运行。运行方式在相应的“程序文件”与“质量手册” 的指导下进行闭路式管理。实验室自2004年获得实验室CNAS认可后,8年来对文件化管理体系进行了多次修订和3次换版,接受了CNAS的四次监督评审,并于2009年、2012年顺利通过了两次复评审。
公用平台使用情况
实验室目前拥有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检测仪器设备,如ICP-AES、ICP-MS、扫描电镜、气质联用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全自动测汞仪、离子色谱仪、快速溶剂萃取仪、同位素质谱仪、流动分析仪,元素分析仪、γ能谱仪、磁化率仪、气相色谱仪、连续流动分析仪、激光粒度分析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液体闪烁计数仪、遗传分析系统、实时荧光定量PCR仪、GPC凝胶净化系统等。纳入实验室公用平台的通用仪器设备共计50余台(套),仪器设备总值约4200万元。所有仪器运行正常,并一直对外开放使用,可以通过网络或电话进行大型仪器的预约使用。实验室公用平台使用状况良好,连续2年获得了中科院择优经费支持。
实验室承担课题及所获奖项
实验室目前承担着120余项国家重要科研项目,其中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国家基金委重大、重点项目,国家基金委面上项目及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重要方向项目等。实验室成员已发表专著20余册,并在国内外重要的学术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不少发表在国际权威刊物与国际重要会议上。近年来,实验室获准发明专利21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6项,其它部委级一等奖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