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地理学》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

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2014-01-22

 为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新要求,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遵照《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结合本所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培养目标

贯彻德、智、体、能全面发展的方针,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愿意献身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同时掌握坚实宽厚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和技能,达到规定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要求的地理科学人才,身体健康,为繁荣祖国地理科技事业和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具体要求是: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学风严谨,团结协作,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敬业精神。

 2.硕士研究生在《地理学》学科中相关的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领域内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博士研究生在《地理学》学科中相关的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领域内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3.硕士研究生能够熟练运用英语阅读本领域有关文献资料,并能撰写论文摘要,具有良好的英语听说能力。

博士研究生能够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英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能用外语撰写学术论文,并具有良好的外语听说能力以及进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4.具有健康的体质与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招生对象

(一)硕士

1、专业相同和相近的大学本科毕业生;

2985211等院校相同、相近专业的优秀本科生的推荐免试生优先录取.

(二)博士

1、专业相同和相近的硕士生;

   2、优秀在读硕士二年级学历研究生,可申请硕博连读,攻读同学科的博士研究生。主要申请资格如下:

1)已修完全部硕士课程,且全部课程成绩优良率一般达80%以上,无不合格记录;

2)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合理,科研成果突出,第一作者在SCISSCICSCD收录的期刊上公开发表研究论文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的可优先推荐和录取。 

三、培养类型和学习年限

1、培养类型

我所研究生培养分为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两个相对独立的培养层次。博士研究生按照招考方式可分为公开招考和硕博连读两种类型。

2、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实行基本学制基础上的弹性学制。硕士基本学制一般为3年。由于主客观原因,硕士生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经过申请和批准,可以适当延长。硕士生学习年限(含休学)最长不得超过4年。

博士研究生实行基本学制基础上的弹性学制。公开招考的博士生基本学制一般为3年。由于主客观原因,博士生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的,经过申请和批准,可以适当延长,博士生学习年限(含休学)最长不得超过6年。硕博连读进入博士阶段后的学习年限参照公开招考的博士生学习年限。 

四、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

根据当代科学发展的趋势、本所学科优势、师资队伍与技术设备条件,以及社会需求的变化和本学科的发展,本所在一级学科《地理学》下设置培养方案,体现专业特点,淡化二级学科,鼓励学科、专业交叉渗透。 

学科专业

研究方向

培养层次

A自然地理学

 

A1、水文与水资源

硕士、博士

A2湖泊沉积与区域环境演化

硕士

A3湖泊-流域相互作用与地表过程

硕士

A4资源开发与环境效应

硕士

A5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

博士

A6湖泊沉积与环境

博士

B、人文地理学

 

B1城市发展与区域规划

硕士、博士

B2产业发展与布局

硕士

B3运输地理与交通布局

硕士

B4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

博士

B5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

博士

C、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1、地理信息系统与专题制图

硕士

2、环境遥感机理与应用

硕士

3、湖泊环境遥感

    博士

4、流域水文与地表要素遥感

    博士

5、湖泊—流域系统数据处理

    博士

五、培养方式

1、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

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取“两段式”的培养模式,包括课程学习和科研实践两个阶段;实行导师或导师小组负责制。导师或导师指导小组关注研究生思想品德教育,负责研究生课程学习和科研工作的指导,并在严谨治学、团结协作等方面给予严格要求。配合、协助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做好研究生的各项管理工作。

硕士研究生入学后第一年在研究生院北京教学园区集中参加课程学习,期间遵循《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课程集中教学管理规定》,完成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学习。

硕士研究生从入学后第二年开始进入导师所在的研究室,依托导师所在研究室的科研项目、科研条件和科研设施,进行科研实践和开展学位论文工作,硕士研究生入学一年后在相关学科范围内作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培养研究生科学研究能力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能力。

2、博士研究生培养方式:

博士研究生培养以科学研究工作为主,结合科研工作进行相关课程学习,包括跨学科课程的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和实验研究能力。重点是培养博士研究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和创新研究能力。博士研究生入学一年后在相关学科范围内作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采取导师负责制,或采取导师负责制下的博士生指导小组制。导师或导师小组负责指导研究生科研工作,关心研究生政治思想品德,并在严谨治学、科研道德和团结写作等方面对研究生严格要求,配合、协助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做好研究生的各项管理工作。 

六、课程体系与学分

研究生课程实行学分制管理,研究生获得学位所需的学分,由课程学习学分和必修环节学分两部分组成,二者不能相互替代。

根据地理学研究方向多、综合性强的特点,设置必修的公共学位课程和较多的专业学位课程以及非学位的选修课程。各个不同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可针对需要选择相应的专业学位课程以及非学位的选修课程。

1、硕士研究生学习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共30学分。学位课程分为AB两类,其中A类为公共学位课程(9学分),B类为专业学位课程(含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12学分), 非学历课程为C类(选修课程)。(见附表:硕士学习课程设置表) 

附表         硕士学习课程设置表

课程名称

课程类型

学分

学位课程

非学位课程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A

 

1.5

自然辩证法概论

A

 

1.5

英语

A

 

6

湖泊学概论

B

 

3

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学

B

 

3

区域发展与规划

B

 

3

水环境化学及实验

B

 

3

环境科学导论

B

 

3

流域资源管理导论

B

 

3

湖泊沉积学

B

 

3

城市发展与城市地理

B

 

3

其它相关课程(由导师建议3-5门)

 

C

3∕门

注:其它相关课程(由导师建议3-5门)可以到其他高校、研究所选修。

 2、公开招考博士研究生在申请博士学位前,必须取得学位课程学习总学分不低于7学分,其中包括A类博士政治理论课和英语等二门公共学位课(3学分),2-3B类或C类的专业学位课程(4学分)。博士专业学位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按研究方向设置,选修课主要以二级学科设置。(见附表:博士学位课程设置表) 

附表         博士学位课程设置表

 

课程名称

课程类型

 

学分

学位课程

非学位课程

博士政治

A

 

1.5

博士英语

A

 

1.5

区域发展与规划

B

 

2

湖泊学概论

B

 

2

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学

B

 

2

流域资源管理导论

B

 

2

环境科学导论

C

 

2

其它相关课程(由导师建议)

C

 

2

 

 

 

 

注:其它相关课程(由导师建议)可以到其他高校、研究所选修。

 3、硕博连读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在硕士阶段按照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要求执行,在博士阶段按照公开招考博士研究生课程学习要求执行(硕士学位课程不可替代博士学位课程)。 

七、必修环节与要求

研究生的必修环节(共5个学分)包括开题报告(2个学分)、中期考核(1个学分)、学术报告(1个学分)和社会实践(1个学分)等四项内容。

1、开题报告:根据二级学科,成立导师负责小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调研、查阅中外文相关文献,了解本学科专业或本研究方向国内外研究进展,确定研究内容。入学1年 后在相关学科范围内完成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包括选题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主要研究内容、拟采取的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预期成 果、论文工作时间安排等。导师负责小组根据开题报告的质量作出同意开题或重新开题的决定。同意开题的,需导师负责小组三位及以上成员签字认同。开题不合格 者,需在3个月之后重新开题。

2、中期考核:硕 士和博士研究生在学位论文工作的中期,要接受一次由研究生部组织的有学位委员会成员参加的中期考核检查,对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学位论文工作进展以及工作态 度和精力投入等进行全面考核,重点检查学位论文的进展情况。考核通过者,准予继续进行论文工作。考核不合格者,需要在导师指导下重新工作并接受下一次考 核。中期考核距离申请答辩的时间不得少于半年。

3、学术报告:在学期间,硕士生进行一次公开的学术报告,博士生至少进行二次学术报告,以配合中期考核检查。考核不合格者,需要在导师指导下重新进行一次学术报告。

4、社会实践:在学期间,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应参加至少一次社会调查、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撰写一份社会实践报告。

5、学位论文预答辩:在毕业学位论文正式答辩前3个月内进行预答辩。导师负责小组根据预答辩情况,提出同意按期答辩、延期答辩的决定。决定须由导师负责小组三位及以上成员签字认同。

 八、科学研究成果

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者,一般应在国内外本专业核心刊物上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至少一篇(含已接受)研究论文。

自然地理学专业博士生申请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者,应以第一作者在国际检索SCI刊物收录的期刊上公开发表一篇(含已接受)研究论文;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博士生申请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者,应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含已接受)至少一篇SCI收录的学术期刊论文,或者以第一作者在近五年CSCD100种学术期刊上发表(含已接受)论文至少三篇;人文地理学专业博士生申请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者,应在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与本专业有关的研究论文至少三篇(含已接受)以上。

如 果学位论文答辩者在申请答辩时未满足论文发表的规定要求,但满足毕业条件,允许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答辩通过者,可先予毕业,但所学位评定委员会暂不审议其 学位,直至在规定期限内(硕士生毕业后一年,博士生毕业后两年)满足发表论文的基本要求后,由本人申请再审议其学位问题。 

九、相对标准考核制度

1、一般考核

学习课程实行考试、提交学习报告等方式进行考核。申请学位人员必须通过 学位课程考试且成绩合格,获得规定学分,同时完成必修环节中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学术报告、社会实践,预答辩等方可取得学位论文答辩的资格;对于不能按期 按量完成学位课程或考试不及格者,按照《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学生管理实施细则》,视其情况可作补考、延迟毕业、终止学业等方式进行处理。

2、相对标准考核

为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在研究生培养环节过程中实行相对标准考核制度,抓住开题报告这个关键环节,实行相对考核和淘汰。具体考核方案详见《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相对标准考核方案》。 

十一、学位论文

学 位论文是培养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研究生进行独立工作和创新研究的主要途径,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学位论文是对研 究生进行科学研究全方位训练的重要措施,也是衡量研究生综合能力和能否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因此,学位论文工作应包括立题、方案论证、研究进展检查,论文 写作和答辩等程序:

1、论文选题应与导师的科研任务挂钩,必须与国际同类学科前沿衔接,在选题确定后,必须作开题报告,经导师指导小组审核论证后,开始工作。

2、在论文研究实施过程中,结合中期考核,对研究进展进行定期检查。

3、硕士论文至少用一年时间完成,博士论文至少用二年时间完成。论文答辩前,必须经过所学位委员会的资格审查。

4、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应由3-5位本学科专业或相关学科专业的副研究员以上职称(或具有相当专业技术职称者)组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应由5-7位本学科专业或相关学科专业的研究员(或具有相当专业技术职称者)组成,其中至少应有2位外单位的同行专家,所学位评定委员会1-2人。

5、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委员具体人选由其导师于一个月前按12的比例向所学位评定委员会提出,经所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后聘请。

6、学位论文评阅人一般应参加论文答辩委员会。答辩人导师不作为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但应参加论文答辩会。

本方案自20109月颁发实施。 

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相对标准考核方案》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学位评定委员会

2010617

相关话题/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