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系外行星空间超高对比度成像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_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

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 免费考研网/2018-05-14

寻找另一个存在生命的星球是人类有史以来一直追求的梦想。这需要探测围绕太阳光谱型恒星宜居带内地球质量的行星系统,通过光谱研究该类行星大气成分,以确定其上是否存在生命特征信号,从而最终解答“人类在宇宙中是否孤独?”这一基本科学问题。其挑战在于直接探测来自类地行星的光子信号,需要解决来自望远镜衍射产生的光子噪声(通过星冕仪进行抑制,参见Ren, Dou & Zhu PASP 2010)以及由光学元件等不理想表面介入波像差产生的散斑噪声,以最终达到10-10(百亿倍)成像对比度。国际团队多采用可变形镜(DM)对上述波像差进行校正。但是,由于受到DM有效单元数限制,其高对比度成像暗区面积非常小,这将导致未来空间类地行星成像探测效率较低。

  近期,南京天光所系外行星探测和高分辨率成像研究组在空间“超高”对比度成像技术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首次提出了一种在大面积工作区域内产生超高对比度成像技术方案。采用星冕仪结合液晶空间光调制器(SLM)波像差校正,可以获得与采用DM相当的成像对比度(10-10),而成像区域超过国际其他团队,这将有望极大地提高系外行星空间成像探测效率。该结果于11月18日发表在国际天文期刊Astrophysical Journal(具体参见文章Dou & Ren ApJ 2016, 832, 84)。图1给出了大面积超高对比度暗区成像系统理论模拟结果。基于上述技术,团队在2015年首次在大面积区域内获得高达10亿倍的成像对比度,实验结果见图2(或者参见文章Liu, Ren & Dou et al. RAA 2015)。

  

  

  1. 超高对比度成像系统理论模拟结果。上图:由相位校正单元提供的波像差(左),产生的大区域高对比度成像暗区(右);下图:成像对比度曲线(蓝色——散斑噪声占主导情况下系统成像对比度~10-7,红色——经过SLM校正之后在大工作区域内4~45λ/D获得高达100亿倍的成像对比度)。

  

  2. 超高对比度成像系统实验结果:未经过星冕仪校正,行星淹没在恒星散斑噪声之中(左);经过星冕仪精确校正之后,由系统静态波相差产生的散斑噪声被有效消除,使得较恒星光暗109倍的行星(白色圆圈内)清晰可见(右)。

  该研究先后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资助号:11433007)和中科院“空间科学预先研究(第二批,第三批课题,资助号分别为XDA04070600XDA04075200)”等项目的资助(负责人:窦江培)。目前,第三批课题“系外行星天文成像初步方案及关键技术试验研究”在2016年10月27日顺利通过了专家组技术评审。课题提出了具有创新性的空间系外行星成像探测方案,在关键技术攻关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满足任务书要求。

  前期,项目组提出的Cool Planet Imager(CPI)计划已被列入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空间天文2016-2030发展规划。下一步,项目组将对现有试验系统进行优化升级,有效压缩现有系统的体积,并将整套系统放置于真空罐中,进一步将成像对比度提高一个量级。这将为下一步搭载空间天文望远镜开展系外类地/类木冷行星的天文成像探测和大气光谱特征研究奠定技术基础。

相关话题/系统 空间 技术 天文 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