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岩土工程学报》2013第7期摘要_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版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版 免费考研网/2018-05-14

某垃圾填埋场污泥坑外涌及其引发下游堆体失稳机理
詹良通1,罗小勇1,2,管仁秋1,曾 兴1,兰吉武1,陈云敏1,林伟岸1



(1. 浙江大学软弱土与环境土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 杭州 310027;2.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 200092)
摘 要:中国许多垃圾填埋场接纳高含水率的市政污水污泥,对填埋场运营构成了严重安全隐患。介绍某填埋场污泥坑上堆填垃圾过程中引发污泥外涌及下游堆体失稳事故,根据填埋场失稳破坏现象及事故前后下游堆体边坡中渗滤液水位和顺坡向位移监测结果,对堆体失稳的力学机理及失稳过程进行反分析。现场监测数据与堆体失稳分析结果表明:在未加固处理的污泥坑上堆填垃圾会显著降低下游垃圾堆体的稳定性。其力学机理:①流态状污泥将上覆垃圾荷载等量转化为对周围垃圾体的侧压力(对下游垃圾堆体为下推力);②污泥受压挤渗入周边垃圾和衬垫系统中导致堆体抗剪强度降低。垃圾堆体中高液气压力是造成堆体失稳的重要内因,降低堆体中渗滤液水位可显著提高污泥坑下游堆体的稳定性,有效控制失稳堆体继续滑移。污泥坑加固处理后再堆填垃圾,可显著降低发生失稳和污泥外涌的风险。
关键词:填埋场;污泥坑;堆体稳定;渗滤液水位;水平位移
填埋场污染物在有限厚度土层中一维对流–扩散–吸附解析解
张文杰,黄依艺,张改革
(上海大学土木工程系,上海 200072)
摘 要:为避免垃圾填埋场对地下水的污染,衬垫系统的截污性能至关重要。针对卫生垃圾填埋场衬垫底部设有地下水导排层的工程要求,建立了污染物在有限厚度土层中一维对流–扩散–吸附解析模型并求解,其中模型底部采用Cauchy边界模拟渗滤液污染物透过衬垫向零浓度环境传质。算例结果表明,解析解与商用软件数值解所得浓度场分布完全吻合;参数分析表明,吸附、扩散和对流参数对击穿曲线均有较大影响,为延长击穿时间,应尽可能采用吸附性能好的土层并严格控制衬垫上的水头高度。
关键词:污染物;压实黏土衬垫;对流–扩散–吸附;向零浓度传质;击穿时间
土石坝坡极限抗震能力的下限有限元法
杨昕光,迟世春
(大连理工大学海岸与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辽宁 大连116024)
摘 要:基于极限分析下限定理,假设材料严格服从Mohr–Coulomb屈服准则,同时考虑了堆石料内摩擦角较大以及抗剪强度具有非线性的特性,提出了一个用于求解土石坝坝坡极限抗震能力的有限元计算方法。该方法通过静力平衡条件、应力间断面连续条件、边界条件、屈服条件以及所求极限荷载,形成标准的二次锥规划数学模型,并用内点法进行优化迭代求解,得到土石坝坡极限抗震能力的下限值。对一条形基础地基承载力进行下限极限分析,通过与已有计算结果比较表明所提方法的具有很高的计算精度。运用所提方法对一典型心墙土石坝进行抗震极限分析,其计算结果符合土石坝坡在地震作用下的一般破坏规律,证明此方法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土石坝;极限抗震能力;下限定理;二次锥规划
非饱和土半空间中单桩竖向振动特性研究
王星华1,2,章 敏1,2
(1. 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5;2. 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湖南 长沙 410075)
摘 要:从三维轴对称的非饱和土波动方程出发,考虑土中基质吸力对剪切模量的影响,对端承桩在纵向简谐荷载作用下桩土耦合振动特性进行了研究。利用算子分解和分离变量法直接对耦合方程进行解耦,在求得非饱和土层振动模态形式和阻抗因子的基础上,结合桩土界面处的衔接条件以及桩端刚性支承形式,对桩的一维波动方程进行求解,得到了桩顶复刚度函数、土层阻抗因子的频域形式解答,并讨论了主要参数对桩基动力行为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随着饱和度的减小,桩顶动刚度因子和等效阻尼的振幅随之减小,但桩土体系的共振频率则基本不受其影响。在桩土模量比的分析中,应区别对待土和桩弹性模量引起的不同反应。模型揭示了土体动力响应从单相到饱和两相介质条件下的完整演化过程,为描述实际土体环境下桩基动力行为提供了较为完备的理论框架。
关键词:非饱和土;端承桩;纵向振动;阻抗函数
考虑软土结构强度的次固结特性试验研究
雷华阳1,2,3,张文振1,丁小冬1,王学超1,陈 丽1,黄茂松3
(1. 天津大学土木工程系,天津 300072;2. 天津大学滨海土木工程结构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072;
3. 同济大学岩土及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92)
摘 要:常规的次固结系数Ca计算方法并没有考虑土体结构性的影响。对原状土和人工结构性土进行了一系列的次固结压缩试验,研究了结构强度q对软土次固结系数Ca的影响。研究表明所提出的先期固结压力pc计算方法有效地降低了Casagrande 法的误差;人工结构性土能够很好地反映结构性对土体固结特性的影响;结构性的存在能够减小土体进入次固结阶段所需时间;当荷载接近或超过土体的结构屈服应力σk时,土体残余的结构性有利于次固结变形的发展;软土的次固结系数Ca随着结构强度q的增加呈较好的线性增长关系;所提出的次固结系数Ca计算方法引入了结构强度q,为预测结构性软土的次固结变形提供依据。
关键词:软土;结构性;人工结构性土;先期固结压力;结构屈服应力;结构强度;次固结
采用减沉路堤桩处理大面积地面堆载下软土地基的设计与实践
黄绍铭,岳建勇,黄昱挺
(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上海 200041)
摘 要:基于20世纪70年代起瑞典、芬兰等北欧国家在软土地区的路堤下广泛采用传统路堤桩,以及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上海等软土地区多层建筑下大量采用沉降控制复合桩基等两方面的工程经验,介绍了一种对大面积地面堆载下软土地基采用减沉路堤桩处理的新技术,该技术具有工期短、造价低和质量容易控制等显著优点。首先研究探讨了减沉路堤桩的一般概况和主要受荷与工作性状,然后提出了减沉路堤桩技术的主要设计步骤与方法,最后简要报导了采用减沉路堤桩处理的上海国际赛车场赛道地基工程实例。
关键词:大面积地面堆载;软土地基处理;减沉路堤桩;传统路堤桩;沉降控制复合桩基;赛道
考虑非规则荷载下土体残余应变的时域积分方法



及其应用
荣棉水1,2,李小军1*
(1.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81;2.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北京 100085)
摘 要:非规则荷载下土体残余应变发展模型是一个目前仍在探索的问题,现有的土层时域积分方法难以考虑土体的残余应变效应阐述了一种在规则和非规则荷载下土体残余应变的表示方法,将其与双曲线型动态骨架曲线相结合,推导出一种能较好考虑非规则荷载下残余应变效应且方便程序实现土体应力–应变关系。将此土体应力–应变关系应用于土层地震反应时域积分方法中,获得了一种考虑土体残余应变效应的时域积分方法,基于MATLAB平台编制了RS-DYMATLAB计算程序。利用实验数据对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本方法是一种合理可行的、能较好地考虑土体的残余应变效应的土层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关键词:非规则荷载;土体残余应变;时域积分方法
水泥固化重金属污染土干湿循环特性试验研究
查甫生,刘晶晶,许 龙,崔可锐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
摘 要:水泥固化/稳定法是修复污染土地基的常用方法,修复后的固化土在外界环境干湿循环作用下的稳定性如何是事关修复成败的关键所在。通过系统的室内试验,着重研究了水泥固化Pb2+、Zn2+污染土在干湿循环作用下的强度特性、淋滤特性以及微结构变化规律,揭示了水泥固化重金属污染土的微观作用机制。试验结果表明,固化土体的强度及淋滤特性随着水泥掺量的增加得到了显著改善。固化重金属污染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随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先增大,达到峰值后,随干湿循环次数的继续增大而减小。污染物掺量较低时,重金属离子的滤出浓度在干湿循环作用初期略有降低,此后则有所增加,但变化幅度较小;高污染物掺量时,滤出液中的重金属离子浓度较高,且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而不断增大。低污染物掺量下,水泥对Pb2+及Zn2+固化效果相差不大;高污染物掺量下,水泥对Zn2+的固化效果较好。经过干湿循环作用后的固化土的扫描电镜试验结果与与其宏观力学及淋滤特性指标变化规律一致,从微观角度揭示了固化土工程性质的变化机制。
关键词:固化/稳定法;重金属污染土;干湿循环;淋滤特性
基于滑块平衡法顶部加箍碎石桩承载力计算方法
陈昌富,吴梦婷
(湖南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082)
摘 要:针对工程实践中出现的顶部加箍碎石桩复合地基形式,分析了其破坏模式。引入滑块平衡法,考虑土体自重效应和加箍段桩侧摩阻力影响,分别基于计算深基础承载力的Meyerhof法和Terzaghi法,建立了顶部加箍碎石桩在深层鼓胀破坏模式下的两种计算模型,并利用随机优化算法搜索临界滑裂面及其所对应的极限承载力。通过与实验结果以及与既有方法的对比分析发现:本计算方法更符合工程实际,而且就承载力而言,顶部加箍碎石桩的最优加箍深度约为4倍桩体直径。
关键词:复合地基;碎石桩;极限承载力;滑块平衡法;随机优化算法
水位变化诱发粉土边坡失稳离心模型试验
杨春宝1,2,朱 斌1,2,孔令刚1,2,韩连兵1,陈云敏1,2
(1. 软弱土与环境土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 杭州 310058;2. 浙江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58)
摘 要:粉土具有明显的非饱和土力学特性,坡内外水位变化诱发粉土边坡失稳是常见工程灾害之一。分别针对坡内和坡外水位变化诱发的粉土边坡失稳情况,开展了相应的离心模型试验研究,结合非饱和土力学相关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揭示了粉土边坡在两种情况下的变形及失稳模式和发生机制。结果表明:当坡内水位超过1/3坡高后,在坡内渗流作用下,粉土边坡呈现逐级侵蚀剥落、从坡脚向坡顶、由浅层向深层的多级滑坡失稳;坡外水位上升将导致松散粉土边坡发生显著湿陷变形,而坡外水位骤降将造成粉土边坡的多重浅层牵引式滑坡。粉土边坡的失稳模式和发展与粉土的非饱和土力学特性密切相关。最后根据模型试验结果提出了相应的粉土边坡渗流失稳工程控制措施。
关键词:粉土;边坡;渗流;失稳;非饱和土力学;离心模型试验
深覆盖土层Rayleigh阻尼矩阵建模问题的讨论
楼梦麟,邵新刚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92)
摘 要:分别应用时域和频域分析方法对土层的地震反应进行了计算,通过比较时域和频域的计算结果,探讨了深覆盖土层地震反应时域分析中Rayleigh阻尼矩阵合理建模的重要性。数值结果表明:在深覆盖土层地震反应时域分析中,Rayleigh比例阻尼矩阵不同建模方式对土层加速度反应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影响很大,而对土层位移反应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影响非常有限。建议当土层基频高于基岩地震波的主要分量激励频率时,确定Rayleigh阻尼矩阵比例系数的第2个自振频率 可选取土层第2或第3阶低阶自振频率,而当土层基频接近于、低于特别是远低于基岩地震波的主要分量激励频率时,应重视土层高阶振型共振效应对土层地震反应的贡献,此时 应选取为输入基岩地震波反应谱的峰值频率
关键词:Rayleigh阻尼;时域;频域;深覆盖土层;反应谱峰值;阻尼系数
基于电阻率CPTU的饱和砂土液化势评价研究
邹海峰,刘松玉,蔡国军*,杜广印
(东南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 江苏 南京 210096)
摘 要:饱和砂土的液化是地基基础震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对饱和砂土的液化势进行有效的评估是非常重要的。由于获得无扰动试样的困难和成本限制,原位测试方法通常用于砂土液化势的评价。目前出现了许多基于静力触探的液化评估方法,然而还没有出现哪一种方法最可靠的结论,高风险项目中通常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评估,而新的液化评估方法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以宿迁—新沂高速公路建设为工程背景,采用电阻率孔压静力触探(RCPTU)对饱和粉质砂土进行了土层电阻率测试。首先,分析了归一化锥尖阻力与电阻率的关系,对建立电阻率液化评估方法具有指导意义。其次,以Robertson修正方法给出的周期阻力比为参考值,研究了联合电阻率和土类指数的周期阻力比计算方法,并研究了薄黏土层和过渡层对本文所提出电阻率方法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电阻率和土类指数能够对饱和砂土的液化势进行有效评估,然而应用于薄黏土层和过渡层时会低估土的周期阻力比。
关键词:电阻率;孔压静力触探;液化;土类指数;周期阻力比
预置管法静力触探检测水泥搅拌桩现场试验
李国维1,2,姜 微1,2,吴玉财3,魏曙红4,罗增益5,戴 剑1,2
(1. 河海大学岩土力学与堤坝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210098;2. 河海大学岩土工程科学研究所,江苏 南京210098;
3. 广东肇阳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510850;4. 安徽省地勘局第二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安徽 芜湖 241000;
5. 河海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210098)
摘 要:水泥搅拌桩是软土地基加固常用的方法,桩体检测是其中的质量控制环节,现行规范以抽芯检测作为指定方法。针对抽芯检测法周期长、造价高、效率低的问题,通过现场及室内实验进行了水泥搅拌桩质量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研究表明,预置管法静力触探可以实现对水泥搅拌桩体连续检测的目标;不同土层7 d龄期的静力触探锥尖阻力与芯样28 d强度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性,线性参数随土体中黏粒含量的提高而减小;试桩阶段采用锥尖阻力联合钻孔芯样抗压强度制定静力触探法检测标准曲线,形成施工阶段水泥搅拌桩的快速检测标准,达到缩短检测工期,提高检测速度,降低检测造价,提高检测结果可靠性的目标。
关键词:搅拌桩;预置导管;静力触探;取芯
饱和土非等温固结和不排水剪切的热力学本构模型
张志超,程晓辉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北京 100084)
摘 要:基于非平衡态热力学理论,建立了一种无需屈服面、流动法则等概念的非弹性多物理场力学模型。该模型引入耗散力、耗散流及颗粒熵概念,将土体颗粒层次的耗散机制及其引发的宏观能量耗散统一地描述为一组迁移系数和能量函数模型,从而得到非弹性变形的本构关系。考虑了温升时孔隙内原本无法自由流动的结合水向自由水转化并激发相应能量耗散的过程,以描述饱和土体的非等温固结行为。应用该模型对不同超固结比(OCR)饱和黏性土的非等温固结及温度对不排水剪切的影响进行了模拟并和实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模拟结果表明:饱和土体的非等温固结行为与OCR值密切相关,且具有不可逆特性,在循环温度荷载作用下将产生变形累积;而温度对饱和土体不排水剪切强度的影响则依赖于土体类型及OCR值等因素。
关键词:非平衡态热力学;本构模型;非等温固结;不排水剪切;温度效应
考虑变围压因素的饱和软黏土循环纯压动力特性试验研究
谷 川1,王 军1,蔡袁强1,2,王 鹏1
(1. 温州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2. 浙江大学软弱土与环境土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 杭州 310027)
摘 要:饱和土体的动力特性表现出对应力路径的依赖性。越来越多基于变围压动三轴的试验结果表明:循环围压应力路径对砂土等颗粒材料的变形和回弹特性存在较大的影响。基于变围压动三轴试验,通过循环偏应力与循环围压的耦合模拟真实交通荷载下竖向循环正应力与水平循环正应力的耦合,研究了循环围压对饱和软黏土孔压、永久和回弹变形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不排水条件下,与常规恒定围压动三轴试验结果相比,循环围压的存在较大程度地改变了孔压的发展规律,减少了永久变形的累积速度,同时增加了回弹变形(即减少了回弹模量);循环围压幅值与循环偏应力幅值的比值(RPD)越大,永久应变的减少值与回弹应变的增加值越大;并进一步建立了考虑循环围压因素的饱和软黏土永久沉降和回弹模量预测模型。
关键词:动三轴;交通荷载;循环围压;变形;回弹变形
不同水环境下高分子材料改性粉土的试验研究
董金梅1,2,徐洪钟1,朱定华1,边 疆1,朱 华1



(1. 南京工业大学交通学院,江苏南京 210096;2. 重庆交通大学水利水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74)
摘 要:针对粉土的不良工程特性,采用高分子材料对粉土进行改性。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干密度与含水率的变化曲线确定其最优含水率;对最优含水率的改性粉土进行渗透试验、毛细水上升试验、抗冲刷试验以及干湿循环作用下强度特性试验。研究表明:①改性粉土渗透系数得到了明显的降低;②改性粉土毛细水作用得到了明显改善,毛细水作用的上升高度大幅度降低;③随降水时间的延长,试样质量损失呈递增的变化规律,但递增量很小,表明改性粉土有较好的抗冲刷能力;④随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强度衰减较弱,破坏应变与最大应力变化很小;⑤土经高分子材料改性后,有较好的水稳定性,适于粉土地区高速公路建设中,作为路基填土使用。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粉土;水环境;最优含水率
糯扎渡心墙堆石坝防渗土料的设计、研究与实践
张宗亮1,2,3,冯业林1,2,3,相 彪1,2,3,袁友仁1,2,3
(1.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051;2. 国家能源水电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高土石坝分中心,云南 昆明 650051;
3. 云南省水利水电土石坝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 昆明 650051)
摘 要:糯扎渡水电站心墙堆石坝最大坝高261.5 m,心墙防渗料采用天然土料掺入人工级配碎石的掺砾土料。为解决超高心墙堆石坝防渗料的技术难题,在糯扎渡工程设计与实践中针对土料进行了料源勘察、土料特性试验、现场工艺试验、填筑压实质量控制以及安全监测与反馈分析等方面的综合研究,简要介绍了以上几方面所取得的科研设计成果。
关键词:堆石坝;防渗料;心墙;糯扎渡水电站
层状地基中PHC管桩的静压残余应力试验研究
寇海磊,张明义,白晓宇
(青岛理工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山东 青岛 266033)
摘 要:静压桩贯入过程中,因桩顶卸荷残留于桩身的应力较为显著。通过成层土地基中5根桩身预埋准分布式FBG光纤传感器的静压桩足尺试验,对开口PHC管桩沉桩过程中施工残余应力性状、沉桩结束17 d内桩身残余应力的发展变化情况及其对后续静载荷试验影响进行了阐述。试验表明,开口PHC管桩桩身残余应力及桩侧平均残余摩阻力随贯入深度呈折线型分布,中性面深度与贯入桩长比值介于0.66~0.92之间,其大小与桩端持力层密实度及桩端残余应力呈正相关关系。土塞效应成为制约开口PHC管桩桩端残余应力不同于其他桩型的主要因素之一;休止期内桩身残余应力逐渐趋于稳定,中性面处桩身残余应力降低幅度介于3.2%~29.88%之间,桩端残余应力降低幅度介于10.78%~32.39%之间;静载荷试验过程中不考虑施工残余应力将高估中性面以上桩侧摩阻力约53.46%,低估中性面以下桩侧摩阻力及桩端阻力分别56.62%,10%。研究成果可为进一步研究开口PHC管桩施工残余应力性状提供依据。
关键词:开口PHC管桩;残余应力;FBG光纤传感器;时间效应;桩基承载力
双隧道对群桩影响的三维离心模型试验研究
马少坤1,2,吕 虎3,Wong K S3,吴宏伟3,赵乃峰4
(1. 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2. 广西大学工程防灾与结构安全重点实验室,广西 南宁 530004;
3. 香港科技大学土木及环境工程系,香港;4. 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上海 200092)
摘 要:在膨胀土地基中进行了双隧道对群桩影响的三维离心模型试验,目标地层损失比为2%,着重研究引起的地基沉降槽、附加弯矩、轴力的变化规律。试验得出:膨胀土地基中每个隧道开挖形成的地表沉降槽仍符合Peck高斯曲线,双隧道共同作用形成的沉降槽可以看作是每个隧道单独作用形成的沉降槽的叠加;两个隧道开挖引起的前后桩弯矩规律类似,最大附加弯矩均出现在拱冠附近,但存在明显的前桩遮拦效应;随着第一个隧道开挖的临近及远离,前后桩轴力会发生明显不同变化,而第二个隧道影响明显不同,附加轴力最大值约为工作荷载的10%。
关键词:双隧道;三维离心模型试验;群桩;膨胀土
循环荷载下冻土的滞回圈演化规律
焦贵德1,2,3,赵淑萍1*,马 巍1,罗 飞1,孔祥兵1
(1.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 730000;2. 兰州大学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甘肃 兰州 730000;3. 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
摘 要:对-1℃的冻土试样在频率5 Hz的循环荷载下进行了单轴压缩试验,探讨了冻土在循环荷载下的滞回圈演化规律。结果表明:累积应变与循环次数的关系曲线可分为破坏型和稳定型。对于破坏型曲线,循环过程中滞回圈表现出从稀疏—紧密—略微稀疏的变化特征,滞回圈的不闭合程度和面积都呈现出从大—小—略微变大的特征;对于稳定型曲线,循环过程中滞回圈表现出从稀疏—紧密的变化过程,滞回圈的不闭合程度和面积整体上看都比较小,且有逐渐变小的趋势。无论破坏型还是稳定型曲线,各个循环的卸载段始终表现出应变滞后于应力;对于破坏型曲线,初始循环的加载段应变滞后于应力,到一定循环次数后应变基本与应力同步,滞回圈呈柳叶型;对于稳定型曲线,初期循环的加载段应变基本与应力同步,到一定循环次数后应变超前于应力,滞回圈呈新月型。最大动应力越大,滞回圈的面积越大,每个循环中的能量耗散越多,试样越容易破坏。
关键词:冻土;循环荷载;滞回圈;演化规律
砂岩地层渗流过程非饱和厚度变化的地电测试
孙 强1,2,3,刘盛东1,2,姜春露1,王 勃2
(1.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2. 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江苏 徐州 221116;
3.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工程地质力学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
摘 要:通过砂岩地层渗透过程中不同部位的地电场响应特点试验,获得了砂岩断面渗水过程中地电场参数瞬时响应规律。注水渗透过程中,模型各电极测试点位置的自然电位均呈现为升高的趋势,并且砂层非饱和厚度与自然电位值之间体现出很好线性相关关系。在水位上升至测点位置后,激励电流出现阶跃突变,之后呈现为一个相对平稳的数值。利用渗流过程中不同位置自然电位和激励电流的变化特征,可判定砂层中水的渗流方向、渗流速度和渗漏点位置。
关键词:砂岩;渗流;地电场;非饱和层厚
生物反应器填埋场中水平沟回灌渗滤液
非饱和–饱和渗流分析
冯世进1,2,张 旭1



(1. 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上海 200092;2. 同济大学岩土及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92)
摘 要:水平沟回灌是生物反应器填埋场中渗滤液回灌的主要模式之一,为研究水平沟回灌时生物反应器填埋场中渗滤液的非饱和–饱和运移规律,垃圾体的饱和与非饱和区域采用不同水流控制方程,饱和区域的水流控制方程采用饱和Richards方程,对垃圾体非饱和区域,由质量守恒原理,以修正的Darcy定理为基础,结合Elagroudy等提出的垃圾体沉降模型,建立了考虑垃圾体沉降的非饱和渗滤液运移控制方程。基于建立的考虑沉降特性的二维非饱和–饱和水平沟回灌计算模型,研究了水平沟回灌时渗滤液在生物反应器填埋场中的运移规律,提出水平沟回灌系统的设计方法。
关键词:生物反应器填埋场;渗滤液回灌;水平沟;运移规律
数字图像相关法测定岩石Ⅰ-Ⅱ复合型裂纹应力强度因子
代树红1, 2,马胜利1,潘一山2
(1.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试验室,北京 100029;2.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力学与工程学院,辽宁 阜新 123000)
摘 要:提出了一种通过数字图像相关方法测定岩石Ⅰ-Ⅱ复合型裂纹尖端位置和应力强度因子的试验方法。试验通过数字图像相关方法测定裂纹尖端区域位移场数据,将位移场数据带入极坐标系下位移场方程,计算裂纹尖端位置和应力强度因子。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可以准确的测定岩石Ⅰ-Ⅱ复合型裂纹应力强度因子、裂纹尖端位置及裂纹扩展长度,解决了以往研究方法因不能准确测定裂纹尖端位置和扩展方向,而无法准确测定岩石应力强度因子的难题。
关键词:数字图像相关方法;Ⅰ-Ⅱ复合型裂纹应力强度因子;裂纹扩展长度;岩石断裂
盾构管片接头接触面缺陷模型分析
董新平
(郑州大学交通工程系,河南 郑州 450002)
摘 要:为合理确定盾构管片接头节理单元(goodman单元)法向刚度,首先采用经典弹性接触理论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在经典弹性接触理论的接触面光滑、弹性假设与试验数据发生背离的背景下,提出了“接触面缺陷”假设,认为计算模型中的节理单元实质上是用来描述物理模型中的因“接触面缺陷”引起的初始非线性位移,而节理单元法向刚度实质上是轴力与接触面初始非线性位移关系的割线刚度。并以此为基础,提出节理单元法向刚度的确定方法以及相应的验证方法。与试验数据的比较和验证表明,以本方法确定的参数进行的反分析结果与实测的管片轴向位移以及弯矩-转角曲线非常吻合,本方法可得到试验数据的有力支持,是可行的。
关键词:隧道工程;管片接头;节理单元;法向弹簧刚度;接触面缺陷
扁铲侧胀仪的改进及应用
刘学彦1,2,朱定华3,袁大军1,2
(1.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北京 100044;2. 北京交通大学隧道及地下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北京 100044;
3. 南京工业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09)
摘 要:由于具有对土体扰动小、试验点连续、能较好地反映原位土的力学性质等优点,扁铲侧胀试验被越来越广泛应用于实际工程。但是,在扁铲侧胀试验测定过程中,加压速率等因素对试验结果有一定影响,这些因素对试验结果影响程度多大,测试结果误差如何衡量和修正却无从给出,而且扁铲侧胀试验不能直接测定孔隙水压力。为此,添加微型位移传感器和孔压传感器,对传统扁铲侧胀仪进行改进,成为孔压位移扁铲侧胀仪(pore pressure and displacement flat dilatometer)。使得扁铲试验具有自校准功能并兼备孔压测定功能。介绍了孔压位移扁铲侧胀试验的原理、过程和方法,并分析了孔压位移扁铲侧胀试验与传统扁铲侧胀试验的异同。通过与传统扁铲的对比试验得出,孔压位移扁铲侧胀试验测试结果更加稳定、准确,并首次在纬三路试验场地通过孔压位移扁铲侧胀试验确定了原位静止土压力,进行了成功应用。
关键词:孔压位移扁铲侧胀仪;自校准;孔隙水压力;对比试验;原位静止土压力

相关话题/工程 计算 力学 土地 上海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海洋工程》2013年第3期摘要_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版
    超深水混合缆绷紧式系泊系统非线性循环动力分析连宇顺,刘海笑,黄维(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天津300072)摘要:由于高强聚乙烯(HMPE)和聚酯(polyester)缆绳具有各自独特的材料性能,因此提出在超深水绷紧式系泊系统中,采用高强聚乙烯和聚酯组成的混合缆作为系缆。以一系泊在超深水处的FPSO为 ...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版 免费考研网 2018-05-14
  • 《岩土工程学报》2013年第5期摘要_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版
    3种胶结岩土材料本构模型中破损规律的离散元验证蒋明镜1,2,张伏光1,2,孙渝刚1,2(1.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上海200092;2.同济大学岩土及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摘要:采用离散元法(DEM)对胶结岩土材料本构模型中的破损规律进行验证。首先,根据胶结颗粒间胶结特性, ...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版 免费考研网 2018-05-14
  • 《岩土工程学报》2013年第4期摘要_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版
    关于土工合成材料加筋设计的若干问题李广信(清华大学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4)摘要:目前土工合成材料加筋技术被广泛应用,但人们对于加筋土中筋材与土间的相互作用的机理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因而在设计中总体上趋于保守。结合岩土工程的设计理论,指出土工合成材料在设计方法方面的不合理 ...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版 免费考研网 2018-05-14
  •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13年第2期目录和摘要_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版
    2013年4月第2期(总第138期)(双月刊)目次涌潮的水槽模拟及验证&he ...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版 免费考研网 2018-05-14
  • 《海洋工程》2013年第2期摘要_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版
    沉入式大圆筒码头稳定性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分析王元战,蔡雅慧,王禹迟(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天津市港口与海岸工程重点实验室,天津300072)摘要:由于作用荷载复杂,沉入式大圆筒码头结构设计计算需要考虑不利情况下的各种荷载组合,难以应用现有的有限元加载系数法进行稳定性分析。有限元强度折减法目前已广泛应 ...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版 免费考研网 2018-05-14
  • 《岩土工程学报》2013年第2期摘要_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版
    基于块体集上限法的砂土中条形锚板抗拔承载力分析黄茂松1,2,余生兵1,2(1.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上海200092;2.同济大学岩土及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摘要:运用块体集上限法详细分析了砂土中条形锚板的抗拔承载特性。首先分析了砂土中水平条形锚板的抗拔承载力,并与已有文献 ...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版 免费考研网 2018-05-14
  • 《岩土工程学报》2013年第3期摘要_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版
    用简单原位试验确定切线模量法的参数及其在砂土地基非线性沉降分析中的验证杨光华1,2,4,骆以道2,3,张玉成1,4,王恩麒1,4(1.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广东广州510610;2.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072;3.深圳市勘察测绘院有限公司,广东深圳518028;4.广东省岩土 ...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版 免费考研网 2018-05-14
  •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13年第1期目录和摘要_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版
    2013年2月第1期(总第137期)(双月刊)目次钱塘江河口泥沙特性及河床冲淤研究潘存鸿,曾 ...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版 免费考研网 2018-05-14
  • 《海洋工程》2013年第1期摘要_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版
    海岸沙坝近底悬移质通量实验研究吴国强,邹志利,张海飞(大连理工大学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辽宁大连116024)摘要:为了研究海岸沙坝的产生和演化机理,对不规则波和波群作用下沙坝上方的近底悬移质通量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短波、长波和平均水流对悬移质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种波况下平均水流和长波 ...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版 免费考研网 2018-05-14
  • 《岩土工程学报》2013年第1期摘要_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版
    饱和土弹塑性理论的数理基础纪念黄文熙教授李相崧(香港科技大学土木及环境工程系,香港)摘要:大量土工问题是具有不规则甚至不确定边界条件的多维问题,面临的荷载不仅限于明确定义的单调荷载,还包括时变与随机往复荷载。而土作为一种天然材料,其力学行为极为复杂。多相性、非均质性、各向 ...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版 免费考研网 2018-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