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原名东北大学,建校于1946年,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1949年定址于长春。1950年,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易名为东北师范大学。东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张学良将军的胞弟张学思为学校首任校长,著名教育家张如心、成仿吾、丁浩川等先后担任学校主要领导职务。现任党委书记盛连喜教授、校长史宁中教授。
学校现有各类在校生2.5万余人。其中全日制本专科生14931人,博士、硕士研究生3632人,外国留学生406人,函授生6419人。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1271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人,教授274人,副教授408人,博士生导师184人。历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人,****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3个,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教师1名,列入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教师5人。
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学科专业体系以及以生命科学、历史学和汉语言文学等为代表的、在我国学术界有较高地位的优长学科。全校现有21个学院,56个本科专业,101个硕士学位点,40个博士学位点,设有研究生院。中文、生物、应用经济学、教育学、历史学、数学、化学和地理学8个学科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生物、历史和地理学科是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教育学原理、世界史、细胞生物学、生态学等4个学科是国家高等学校重点学科、草地生态工程实验室是国家级专业实验室,植被生态科学实验室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设有教育部农业基因工程中心、教育部高校湿地资源和环境保护研究中心。历史、中文和生物学科是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农村教育研究所和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东北师范大学研究中心、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心、中国赴日本国留学生预备学校、教育部东北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教育部东北高师师资培训中心等全国性培训研究机构设在我校。学校还设有继续教育学院、附属中学等4所附属学校和以出版教育类书籍而饮誉海内的高校出版社等。
东北师范大学被誉为“人民教师的摇篮”。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洗礼,学校形成了“勤奋创新、为人师表”的优良校风,已有15万名毕业生从这里走向四面八方,成为祖国教育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各类专门人才。特别是近年来,毕业生以专业思想巩固、教育素质高、基础知识宽厚、基础理论和专业基本功扎实受到社会广泛欢迎和好评,在基础教育界享有较高声誉。1998年以来,在教育部直属高校本专科生一次就业率排行榜中,始终稳居前10名,位列师范院校榜首。
学校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每年承担科研项目达300余项,科研经费3000多万元。10年来共出版学术专著、编著、教材200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5万篇,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等各级政府奖励近400项,sci论文引用数量连年提高,2人两次单篇论文被引用数列全国第一位。学校还组建了东北师大理想软件有限公司等高新技术企业。
学校注重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已经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日本、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9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聘请了以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为代表的208名外籍专家学者为名誉教授、客座教授。每年派出近百名教师出国访学、进修,开展国际学术交流。近年来,举办了40多个国际性和区域性学术会议,促进了学校的建设发展,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和国际知名度。
东北师范大学素有“花园式”学校的美誉,夏日的校园,绿草如茵,杨柳依依;冬日的校园,瑞雪飘飞,银妆素裹。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舒适环境和良好条件。学校建有2.46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图书馆,图书总藏量232万册,是全国最大、东北地区藏书最丰富的高校图书馆之一。建有1.16万平方米的田家炳教育书院、8600平方米的现代化教学楼、17幢学生公寓,4个多功能学生食堂和国内高校一流的塑胶田径运动场、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旱冰场、游泳场等。在公共服务体系方面,学校建成了现代化校园计算机网络,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的体育馆和室内田径馆以及12万平方米的自然博物馆正在拔地而起。
展望未来,东北师范大学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迈进新世纪,东北师范大学正努力践行“尊重的教育”理念,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指导思想,以教育教学为“立校之本”,以科学研究为“强校之本”,以依法行政为“治校之本”,围绕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发展建设目标,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工程以及软环境建设工程,坚持教育创新,突出办学特色,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综合性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
网址:http://www.nenu.edu.cn/inde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