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9年9月
职称副教授
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部
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近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办公电话
传真
E-mailfengk243@nenu.edu.cn
个人简介
1997年于吉林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东北师范大学马列部(马克思主义学部前身)工作至今。2000年7月,被聘为讲师。2004年7月,破格晋升为副教授。2004年12月,聘任硕士研究生导师。2008年11月-2013年2月曾任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 现为马克思主义学部副教授。
自毕业参加工作至2006年初一直在本院毛泽东思想概论教研室(现中国近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系前身)任教。主要从事本科公共课《毛泽东思想概论》和国际政治本科专业《国际战略学》的教学工作。主讲《西方政治学说史》、《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等硕士研究生课程。
2006年初,为适应院内国际政治学科建设的需要,调整到国际政治系国际关系教研室工作,任教研室主任。主讲国际政治本科专业的国际政治学概论、现代政治学原理、国际战略学等专业主干课,讲授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国际关系理论基本问题研究,国际关系理论经典文献与前沿问题研究,大国关系与大国战略问题等课程。
2009年秋,为适应学校专业调整需要,回中国近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教研室(现中国近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系前身)任教。主讲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及研究生《世界近现代史专题问题研究》等课程。
自工作至今,先后在《高校理论战线》、《社会科学战线》、《南京社会科学》、《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东北师大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现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现代社会变迁中的“中国问题”研究、中国近现代理论选择及发展道路问题研究。。
工作经历
学术观点
基本治学理念为:“在理论的异构中追寻问题的同源性”。
1、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以持续深入的根基与理论基石,亦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灵魂
2、“中国问题”,是指在中国现代社会变迁的整体进程中,对其变迁的模式选择、目标取向、理论建构、实践路径、历史命运等基本问题起着决定性的规定和制约作用,具有社会存在本体论意义的根本问题,也可称之为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元问题。“中国问题”的本质特征及其内在结构,规定着中国现代社会变迁的历史逻辑,亦规定着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进程。
3、“中国问题”作为总问题内在地规定着中国近现代历史基本问题的结构关系及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历史逻辑。所谓中国近现代基本问题研究,其实就是要研究这个总问题规定下的若干基本问题的内在逻辑结构及其历史展开、历史演进的基本规律与基本经验。
学术兼职
教学工作
工作至今的主要讲授课程:
本科:国际战略学、国际政治学概论,现代政治学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
研究生:国际关系理论基本问题研究,国际关系理论经典文献与前沿问题研究,大国关系与大国战略问题,世界近现代史专题研究。
指导研究生情况:已毕业硕士研究生13名,现指导硕士研究生5名。
科研方向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现代社会变迁中的“中国问题”研究、中国近现代理论选择及发展道路问题研究。
科研项目
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
(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马克思主义观问题研究》(2007年)
(2)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委托项目:《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子课题: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的历史演进和基本经验研究(2004年)
(3)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素质教育结构中的德育目标、地位与作用问题研究》(2004年)
(4)东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基金项目:《超越、虚无与重构:我国文化现代化的历程及基本特征研究》(2001年)
另外,参加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
科研成果
1、专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12月。自著
2、《边界、结构、功能与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建设问题的几点思考》,载于程恩富、张恩茂主编:《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9月。独撰
3、《“及时回答实践提出的新课题”是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规律》,《东北师大学报》2011年第6期。第一作者(CSSCI)
4、《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科学发展观》(教育部论文集),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6月。第一作者
5、《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观》,《东北师大学报》2009年5月。第一作者
6、《东北亚区域安全:困境、价值与前瞻》,《东北师大学报》2007年2期。独撰(CSSCI)
7、《学科对象、学科功能与学科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高校理论战线》2006年9期。第二作者(CSSCI)
8、《论邓小平政治气魄的思想理论基础》,载于《邓小平与20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第二作者
9、《邓小平同志的政治气魄》,载《邓小平理论与吉林改革发展》(吉林省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论文集),2005年3月版。第二作者
10、《铸就辉煌伟业的关键—追思邓小平政治气魄的世界观基础》《吉林日报》(理论版)2004年7月23,第二作者
11、《论毛泽东的国情观及其哲学底蕴》,载于《毛泽东与20世纪的中国》,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作者
12、《论邓小平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思想教育研究》2004年第6期。第一作者(重点刊物)
13、《论邓小平的政治气魄》《高校理论战线》2004年第6期。第二作者(CSSCI)
14、《论危机重叠下中国近代的文化选择》,《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3期。独撰(CSSCI)
15、《“世界历史”转折与民族命运的双重理论回响》,《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年第3期,独撰(重点刊物)
16、《“内战”中的抗战筹策——“华北事变”前国共政治微妙调整的评析》,《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独撰
17、《论毛泽东的国情观及其思想理论启示》,《思想教育研究》,2003年第12期,第一作者(重点刊物)。
18、《塑造新世纪吉林文化精神》,《吉林日报》(理论版)
19、《制度现代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东北师大学报》(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2周年特刊),2003年6月,独撰
20、《由“双重超越”到“双重虚无”的文化畸变——中国文化现代化历程的回顾》,《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8期。独撰(CSSCI)
21、《浅析全球化对民族-国家主权与行政管理的影响》,《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2年7月,独撰
22、《下寺湾会议与中共奠基陕北》,《东北师大学报》2002年第2期。独撰(CSSCI)
23、《从新三民主义到新民主主义━━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化范式选择的历史性转折》,《东北师大学报》2001年7月。独撰
24、《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的文化现代化》,《东北师大学报》2001年10月 ,独撰
25、《从“苏维埃革命”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载于《“三个代表”与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版,独撰
26、《关于我国现代文化重构问题的回顾与前瞻》,《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12月。独撰
27、《刘少奇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中的贡献》,《吉林日报》(理论版)
28、《红军长征全史》(5卷本)第一卷,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29、《论抗日战争在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载于《不屈的民族 伟大的胜利》,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年版
鉴定成果
获奖信息
1、 “吉林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奖,吉林省委宣传部,一等奖,2005年。
2、“全国高校邓小平生平和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奖,教育部,不设等级,2004年。
3、“吉林省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奖,吉林省委宣传部,一等奖,2004年。
4、 2001——2002学年获校优秀教学奖,东北师范大学, 2002年。
5、 吉林省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奖,吉林省党史学会,一等奖,2001年。
6、 吉林省纪念刘少奇诞辰100周年“刘少奇生平和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奖,吉林省委宣传部,不设等级,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