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农作物秸秆的产量约为每年50亿吨。作物残体还田不仅有利于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还能为下一季作物提供营养物质。并且可通过减少化肥施用量来缓解土壤和水源的污染问题。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和饲料作物,每公顷玉米每年平均产生11.8吨秸秆,可以提供40-80公斤的氮素。
玉米-大豆轮作是东北黑土区主要的种植模式。然而,由于植物-土壤-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玉米秸秆还田如何改变大豆氮吸收模式仍不清楚;量化下一季大豆对玉米秸秆氮的利用,对于优化氮肥的施用策略,促进黑土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为此,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的研究人员于2013年在黑龙江省海伦市设立田间定位试验,基于玉米-大豆轮作体系,在玉米生长季正常施用化肥,研究了大豆生长季(1)不施肥(2)施用化肥和(3)玉米秸秆还田对大豆氮吸收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玉米-大豆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处理与施用化肥处理之间的大豆产量没有显著差异(P > 0.05)(图1),秸秆还田处理大豆的收获指数明显提高,这很可能是因为玉米秸秆还田改变了下茬大豆对氮的积累模式。为此,利用稳定同位素15N标记的方法,深入研究了大豆对肥料氮、土壤氮、秸秆氮和共生固氮的利用,探讨了秸秆还田对大豆植株体内不同来源氮素的积累影响以及与大豆产量形成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揭示了秸秆还田可增加大豆生长后期的氮吸收量,但R5-R8期营养器官氮素的再利用量却显著下降(图2),发现秸秆还田对大豆氮素积累影响主要来自对共生固氮的促进作用,表现为根瘤数量、质量和密度显著提高。进一步的机制研究发现,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大豆根际固氮nifH基因拷贝数且改变固氮微生物群落结构(图3),固氮菌对结瘤位的竞争能力增强。基于此研究结果,我们认为黑土玉米-大豆轮作体系可以通过秸秆还田的方式来达到减少氮肥施用,提高大豆固氮生态效应,进而实现大豆稳产、高产。
图1. 2014、2016和2018年秸秆还田对大豆产量和干物质累积量的影响
图2. 秸秆还田对大豆籽粒氮素来源的影响
图3 秸秆还田、不施肥和施用化肥固氮菌群落结构PCoA分析(A)和聚类分析(B)
该研究有助于优化黑土区大豆生产过程中养分管理策略,丰富大豆氮素吸收模式生态理论,对于如何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提供了理论支持。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农林科学领域国际主流期刊Field Crops Research和Plant and Soil上,主要工作由东北地理所农田分子生态学科组谢志煌博士研究生、李彦生副研究员、于镇华副研究员、金剑研究员和刘晓冰研究员等共同完成。该项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771326)和中科院A类先导专项(XDA28020201)的资助。
论文详细信息如下:
Zhihuang Xie#, Yansheng Li#, Zhenhua Yu, Guanghua Wang, Caixian Tang, Ulrike Mathesius, Xiaobing Liu, Junjie Liu, Judong Liu, Stephen J. Herbert, Junjiang Wu & Jian Jin*. Incorporation of maize crop residue maintains soybean yield through the stimulation of nitrogen fixation rather than residue-derived nitrogen in Mollisols. Field Crops Research, 2021, 272, 108269.
Zhihuang Xie#, Zhenhua Yu#, Yansheng Li, Guanghua Wang, Caixian Tang, Ulrike Mathesius, Xiaobing Liu, Junjie Liu, Judong Liu, Stephen J. Herbert, Junjiang Wu & Jian Jin* Linking rhizospheric diazotrophs to the stimulation of soybean N2 fixation in a Mollisol amended with maize straw. Plant and Soil, 2021, 463, 279–289.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7842902100215X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2Fs11104-021-04904-1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东北地理所在黑土区秸秆还田影响大豆氮吸收及产量形成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12
相关话题/地理 黑土 大豆 秸秆 产量
东北地理所在湿地信息遥感提取新方法方面获得3项国家发明专利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王宗明研究员、贾明明副研究员、毛德华副研究员等完成的三项湿地信息遥感提取相关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名称分别为“一种基于遥感影像的水体提取方法及系统”(专利号:ZL201810775695.9)、“一种遥感影像中水陆区域的红树林提取方法及系统”(专利号:ZL201 ...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12东北地理所在OsMKKK70正向调控水稻粒型和叶倾角方面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水稻是世界范围内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球近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食。粒型和株型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而MAPK级联信号途径在水稻株型和粒型的调控上发挥重要作用。典型的MAPK级联途径通常由MAPKs、MAPK激酶(MKKs)、MKK激酶(MKKKs)组成。水稻中已报道的MAPK级联途径有OsMK ...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12东北地理所在黑土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释放耕地资源潜力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东北地区农村人口流失造成以宅基地大量废弃闲置为主要特征的农村空心化问题日益突出。乡村聚落空间优化与重构能够释放黑土区耕地资源、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乡村振兴。 东北地理所城市地理学科组研究人员,面向黑土保护和乡村振兴战略需求,以吉林省为例,采 ...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12东北地理所在盐碱地改良为水稻田对区域气候的影响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盐碱地在吉林西部分布广泛,面积约为160多万公顷,是吉林省为国家增产千亿斤粮食能力的重要土地后备资源.目前,随着盐碱地种稻技术的日趋成熟以及国家和地方政策的支持,近年来,吉林西部大面积的盐碱地正在向水稻田转变(图1)。盐碱地改良种稻极大地改变了地表生物地球物理特征,显著影响地表和大气之间的能量和水分 ...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12东北地理所在褪黑素与聚苯乙烯纳米微粒互作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
近年来,随着塑料制品的大量生产与广泛应用,塑料污染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环境问题。聚苯乙烯纳米微粒在土壤中的大量积累严重威胁了农作物生产和粮食安全。已有研究表明土壤中纳米塑料的积累改变了植物根际微环境,纳米塑料微粒可通过侧根出苗点进入植株,进而影响其生长发育过程。褪黑素是一种可以诱导植物生物胁迫和非生物 ...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12东北地理所在黑土耕层厚度影响作物养分吸收和产量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黑土耕层变薄,有机碳储量下降,作物生产力和土壤肥力降低,是侵蚀黑土农田的主要特征。由于土壤退化过程缓慢,很难评估土壤侵蚀与作物生产力的关系。目前,研究土壤侵蚀影响作物生产力的方法主要有剖面线法、小区比较法和人为加土和削土法等人工模拟的方法。作物产量对土壤侵蚀的响应,取决于作物类型、土壤性质、管理措施 ...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12东北地理所在农作物种植结构信息遥感提取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精确的农作物种植结构信息对于评估和预测粮食产量十分重要。此外,精准农业和作物管理也需要高精度农作物种植结构信息,例如不同作物需水量相差很大,需要根据作物种植分布情况指定科学的灌溉策略。遥感技术已发展成为农作物种植结构信息提取的主要手段。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一系列高分遥感卫星已进入商业化运作,为农作物 ...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12东北地理所在固定化微生物强化人工湿地耐盐脱氮方面取得新进展
盐碱地开垦、滨海水产养殖和工业生产中未经处理的含盐废水排放量日益增大,严重威胁水环境安全,但盐碱环境不利于人工湿地等生态净化技术对水体中典型污染物(如氮素)的去除。外源微生物强化技术在人工湿地去除含盐废水中氮素方面具有巨大潜力,但外源功能菌的快速流失和反复接种菌剂限制了该技术的实际应用。 针对这一 ...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12东北地理所在大豆基因组解析上取得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冯献忠研究员课题组联合菲沙基因等单位选择1份东北野生大豆、7份我国代表性栽培种,结合平均50×的三代测序和Hi-C测序,完成组装了高质量大豆参考基因组。组装的8个大豆基因组大小范围为986.1-1001.3Mb,ContigN50=1.4-6.1Mb,BUSCO完整 ...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12东北地理所在利用基因编辑调控水稻抽穗期方面取得新进展
水稻抽穗期是决定水稻种植的区域和季节适应性的重要农艺性状。通过对抽穗期的调节,可以扩大优良品种的种植面积。调控水稻抽穗期基因关系网络复杂,目前认为在水稻中存在2条相对保守的调控途径(Hd1-Hd3a/RFT1)和(Ghd7-Ehd1-Hd3a/RFT1)。Ehd1通过调控成花素基因Hd3a和RFT1 ...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