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树林生长区,包括中国大陆南部和东南部海岸以及海南岛全部海岸和台湾岛西部海岸,岸线长度约为14000公里。以有限的时间、人力、财力对如此广阔、庞大的生态系统进行调查、制图等工作,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并且红树林分布于地势开阔平坦的潮间带浅滩,实地调查方法难以进行,常规手段进行准确定位和描绘费时费力,且周期长,时效性差。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地理景观遥感学科组的科研人员历经6年时间,进行了覆盖整个中国沿海红树林湿地分布区的野外调查,构建红树林湿地样本库,利用120余景Landsat卫星影像,采用面向对象和决策树分类方法,进行中国红树林空间分布信息的遥感提取,总体精度在78%~94%;从而构建了第一个中国红树林空间分布及其变化数据集—CAS_Mangroves。该数据集目前包括1973、1980、1990、2000、2010和2015年共6期中国红树林空间分布数据,并将持续进行更新。通过对1973~2015年全国红树林分布信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73~2000年其间,中国红树林损失了60%;但2000~2015年期间中国红树林面积增加了12%,中国红树林保护政策自2000年开始初见成效。1973年、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5年,中国红树林的总面积分别为48801 hm2、28246 hm2、20450 hm2、18702 hm2、20776 hm2和22419 hm2。2)通过对7个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际重要湿地进行分析,发现自保护区建立起,保护区内红树林明显增加;保护区周边红树林面积同样有所增加,但是略微滞后于保护区内,建立保护区有效地保护和恢复了大面积红树林。3)对比分析了中国与亚洲其他国家的红树林保护措施和效果,结果表明,中国红树林的保护效果明显优于亚洲其他国家。
此研究从遥感视角出发,在国家尺度上量化了近42年中国红树林面积和空间分布的变化,并结合红树林保护和管理政策,评估了中国红树林保护成效。该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理解我国的红树林湿地的损失和恢复进程,也为其他生态资源的大尺度、长时间序列遥感调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对于我国履行国际湿地公约、进行环境外交也具有积极意义。
该研究由东北地理所贾明明助研、王宗明研究员、毛德华副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张渊智教授、武汉大学王超副教授等共同完成,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1601470)和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17FY100706)共同资助。 相关结果发表在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
Jia M., Wang Z., Zhang Y.,Mao D., Wang C., 2018. Monitoring Loss and Recovery of Mangrove Forests during 42 years: The Achievements of Mangrove Conservation in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 73, 535-545.






1973~2015年中国红树林分布变化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树林分布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