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系锌电池凭借其卓越的安全性、环境友好性以及丰富的原料来源,在大规模储能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尽管一系列先进技术和工具已用于提升正、负极和电解质的性能,但自放电问题仍严重限制了水系锌电池的实际应用。虽然已有研究尝试通过电极工程、隔膜改性、电解液添加剂和负极保护等方面来缓解自放电,但这些措施主要集中在电池界面改善上,而忽略了电解质物化性质以及系统内串扰效应等关键因素。因此,自放电的深层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索,以期找到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本文通过电压和容量这两个关键指标,深入剖析了水系锌电池的自放电特性,并将其分为三个阶段:IR Drop(欧姆降)、Activation-controlled(活化控制)和Diffusion-controlled(扩散控制)。同时,有效区分了可逆和不可逆的自放电成分占比。该研究深入揭示了电池正极、负极与电解质之间的复杂交互作用,并提出了一种创新策略,即通过添加特定的电解质添加剂(如DMSO和EG)以及采用PAM凝胶基质,实现了对可逆和不可逆自放电的显著降低,从而提高了Zn||V2O5·nH2O电池的容量保持率和开路电压,为推动水系锌电池在大规模储能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该论文第一作者为物理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孙杰,通讯作者为吉林大学物理学院魏英进教授。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专项资金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