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座开始前,蔡立东为季卫东颁发“鼎新讲座”纪念牌,对季卫东多年来为吉大法学学科发展给予的指导支持表示感谢。

讲座中,季卫东首先引出韦伯与昂格尔关于中国现代化的讨论,并对“韦伯之问”和“昂格尔之问”的各种解答、辩驳及进一步探索进行总结,详细阐述了席卷世界的“法与现代化”运动的动力、基本特征以及假设前提;对中国式法制现代化历程中出现的四种历史类型与两个典型场景进行回顾与反思,认为改革开放引发的法制变迁对审判独立的程度和法庭技术的水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电脑量刑、智慧法院及其规则嵌入系统为例,指出信息技术可以为法治中国另辟蹊径。
季卫东从利维坦、网络平台和主权个人三个角度出发,主张20世纪末以来现代主权嬗变存在悖论,虽然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场景中,主权有所相对化和弱化。但是换个角度观察,主权也正在借助数字信息技术的力量重新抬头,并将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结合风险社会、数字国家以及监视社会的时代背景,他认为罗尔斯式程序思路对保障AI算法公正和价值对齐具有重大意义。
在交流互动环节,季卫东详细地解答了在场师生的问题,并基于学术和当前技术发展角度对相关领域的发展作出展望。

蔡立东在总结时指出,季卫东老师运用理论照亮现实,拨开云雾,运用经典理论解决现实问题,具有超越时代的重要意义;其在运用理论的同时也发展了理论,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解释我国社会现象,对中国式法制现代化具有重要影响,对高度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下法治中国的建设提供了更多可能,也为真学问的诞生推开了大门;希望季卫东教授在学术研究上为中国法治发展做出更卓越的贡献。
社会科学研究院、法学院相关负责人及200余位师生现场聆听了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