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导师简介
张俊秋,男,1979年6月生,工学博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工程仿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首批优秀青年教师(重点培养阶段)获得者,吉林大学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后备人选,长春市技术创新标兵,现任吉林大学吉林省工程仿生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兴趣
功能表面仿生,机械仿生,仿生传感招生意向
招收仿生科学与工程专业或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博(硕)士研究生。欢迎农机、仿生、机械、材料、汽车、生物、控制、力学、电子、化学及相关专业的优秀学生报考。联系方式
Email:zhangjunqiu2005@163.com/junqiuzhang@jlu.edu.cn简历
2011年7月,获吉林大学仿生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11年10月,进入吉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开展功能仿生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合作导师王慧远教授。2013年9月晋升副教授。2014年5月,入选首批吉林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重点培养阶段),同年6月被列为吉林大学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后备人选。2016年9月,入选长春市技术创新标兵。2017年12月-2018年12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机械工程系,访学学者。2018年9月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从硕士研究生阶段起师从韩志武教授,主要从事机械仿生方面的研究,作为项目第一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委科技委创新特区、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博士后科学基金等项目15项,部省级以上项目10项。作为第一发明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2件,已授权6件。相关研究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Nanoscale、Advances in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Langmuir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重要学术论文40余篇,SCI收录30余篇,EI收录4篇。系统研究了蝎子背部抗冲蚀功能和蝎子体表三种感受器的感知功能,发现了其作用机理和特征规律,建立了功能表面仿生模型,提出了典型功能表面多元仿生综合设计原理和跨尺度集成制造技术。与导师共同完成的仿生抗冲蚀方面的研究成果引起国内外科技、工业和航空界关注,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网站以基金要闻的形式专题评述,美国ACS News Service Weekly PressPac亮点评论,美国Scientific American、Air&Space、Science Daily、EurekAlert和英国The Economist等60余家国际科技杂志或科技网站专题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