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日报】 数字报手机版 5月9日 记者 龚保华
“纵观书史,只有品位纯正的书法家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而流传后世,这些作品连接起来构成了书法的正统。我们要做的是传承、发展。面对传统这座仰之弥高的大山,哪怕是我们迈出艰难的一小步,对整个时代来说就是前进了一大步。”这是我省书法家苏显双的书法心语。
正是基于以上想法,多年来,苏显双在书法追求上一直朝这样几个方向在努力——
首先是求古。在苏显双看来,求古就是浸淫传统,绝去尘俗,在回归经典、深化经典之后,才能谈到活用经典。他认为,现在很多人之所以盲目跟风就是因为对传统理解不够,没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很多有才华的书坛青年之所以停步不前大多因此所致,为此他深为叹惋。所以,他一直告诫自己:“你做你的洪水,我做我的石头”“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坚守传统,不为所动。他更清醒的是:求古并非墨守成规,重复古人。入古是为了出新,只有深入古人精髓,才能达到“楚调自歌,不谬风雅”的境界。这,正是他所努力的第二个方向——求新。
求新,但要古中求新,亦古亦新。苏显双力求冲破已有模式的束缚,其求新既包括风格上的也包括表现形式上的。以其这几年获奖的楷书为例,风格上就是唐楷和魏楷的结合。对唐楷,苏显双颇下过一番苦功。在他小的时候,因为所见字帖有限,只能学柳公权的《玄秘塔》,却不期然做到了精深一家。以后又融合了欧、虞、禇的一些风格,但仍觉得无法克服唐楷的刻板单调。如何激活唐楷、变程式化为艺术化,使笔下更加生意盎然、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苏显双尝试加进了北魏楷书的一些意趣,并辅以行书笔意,使唐楷紧张单调的书写变得生动自如,意外之趣顺势而生。这种风格如果用“端庄杂流利,刚健含婀娜”来概括,还是足以当之的。这也是其观点使然——真正入古者是直取古人精神气息,要出新自然水到渠成。
苏显双的第三个努力方向是求精。“精美出于挥毫,巧妙在于布白”,无论临帖还是创作,苏显双都力求精益求精,从不率尔操觚,任笔为体。他认为,书法技巧的训练是每个书家一生都要做的功课。精巧要精致而富有巧思,否则会流于匠气。如孙过庭所说“若运用尽于精熟,规矩谙于胸襟,自然潇洒流落,翰逸神飞。”巧思是通过貌似“生拙”的方式得以呈现的,正是老子所说“大巧若拙”。巧与拙相对,拙是生拙感,是在雅致之外复生出关于“古”的想象与回味。最精致的巧看上去是不谙于机巧而显得天真烂漫。纯粹的小巧与一味的稚拙,其境界都无法与“大巧若拙”相提并论。至于如何得巧,宋曹《书法约言》中说得好:“熟则生巧,又须拙多于巧,而后真巧生焉。”
巧中寓拙、大巧若拙、返朴归真,是苏显双书法追求的极致。具体到挥笔落墨时,他总是尽量做到徐缓,控制好节奏,在从容自信的状态中完成从用笔到结构再到章法的丰富表现。苏显双告诉笔者,在用笔上,无论是擘窠大字还是蝇头小字,他都喜欢侧锋直入,以柔毫去表现碑刻的刀痕。他对启功先生强调的“透过刀锋看笔锋”,有独特的理解和看法。他说:“凡事要一分为二地看,刀砍斧斫正利于表现骨力和变化形态,可以矫正帖之靡弱,这是碑帖结合。王僧虔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张怀瓘说‘风神骨气者居上。’都强调了一个‘神’字。我以为神采风神恰恰来自深刻爽快的用笔。我对书法的追求是大胆恣肆又不失含蓄内敛,求古拙而不失怪诞,求新意而不失古雅。我是个完美主义者,不论做什么事,要做就做到最好,否则宁肯不做。这种倔强劲虽让我吃了不少苦头,但付出和所得是成正比的。正如刘熙载《艺概》所云:‘书要心思微,魄力大,微者条理于字中,大者磅礴乎字外。’文质并重才能得赏音于千古。”
苏显双1999年考入吉林大学攻读书法硕士学位,又在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从文俊教授的悉心指导下,艺术观念和书法实践不断蜕变升华。毕业后他在高校执教书法,书艺渐入佳境。其作品多次在国家级书法大展赛中参展获奖。虽取得了不俗成绩,但他却为自已又取了个“日新”的署名,意在不追流俗转,每日开一新境界,可见其心志。
有业内人士这样品评苏显双其人其书:植根传统帖学,并注重对当代书家成就的吸收借鉴,入古出新,试图站在传统和时代的立脚点上早日写出自家面目。其作品即有传统气骨,又具时代面目,在笔墨线条中体现出儒雅潇洒、生机盎然的清新景象。
原文网址:
http://jlrbszb.cnjiwang.com/pad/paper/c/201705/09/content_23925.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