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会中,高地教授从科研和教学的关系入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如何完成教学和科研的良性互动,避免教学和教研的分裂,成为教学科研型教师的问题。高地指出,科研的实质是创新,教学的实质是分享,高校教师要成为有思想、有影响的人。
就如何形成教学科研良性互动,高地强调,要学经典、抓热点、强思维、建团队。学经典是力量之源,要把读经典作为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精神、升华境界、指导实践;抓热点是灵感之媒,要时刻保持热点敏感性,常听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讲话、读有关部门最新政策文件、学前沿理论成果;强思维是创新之要,要重“维度”,反“套路”,彰显思辨之深、逻辑之美;建团队是制胜之要,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教育科研都是成千上万人的事业,要认认真真干好自己的事,无怨无悔做好大家的事。
杨亚庚在总结讲话中表示,高地教授的分享为全体教师在论文选题、研究视角、维度构建等问题上提出了科学合理的建议,帮助我们重新梳理了教育和科研的关系。她强调,科研能力直接关系到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的后续发展,提升教师科研能力,是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为此,吉林省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基地近些年始终在通过规划引领,指明提升教师科研能力的方向;强化培训,夯实教师提升科研能力的基础;立足实践,激发教师提升科研能力的动力;借势提升,搭建教师提升科研能力的平台;注重激励,优化教师提升科研能力的机制。接下来,基地将继续开展相关活动,助力全校教师科学研究工作。
本次讲座为我校教师提供了解前沿学术成果,拓宽研究视野的良好的平台。下一步吉林省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基地将继续进一步提升学术活动质量,服务科研高端引领,凝聚协同创新力量,促进全校教师队伍科学研究能力的提升。
![](http://news.ccsfu.edu.cn/__local/3/1C/44/4EED652F5E221109DBCEB514D04_6ACF73B0_C447.jpg)
(通讯员 迟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