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等离激元纳米结构实现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可以带来强的光场束缚效果,这意味着能量可以被有效控制并压缩在微米或纳米尺度上。小的光模式体积对于器件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在诸如构造超表面材料,突破衍射极限,实现高集成度光学元件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是由于等离激元结构中金属部分的存在,较大的欧姆损耗往往是不可避免的。众所周知,损耗会直接降低器件的效率,而对于热光系数大的材料(诸如常见的半导体硅等),热损耗还会导致材料特性发生改变,造成器件工作状态的不稳定。因此,如何利用模式耦合等方法,在保证小的光模式体积的前提下降低结构的损耗,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该课题组科研人员利用激光直写等手段,制备了两种多层硅-铝复合光栅结构。在第一种结构中,利用交替排列的五层硅-铝薄膜构成了对称的金属-介质-金属波导,激发的表面等离激元会在介质层波导中形成F-P谐振,使反射谱具有明显的频率选择特性和线性可调谐特性。谐振峰波长可以通过对称波导理论严格求解,所得结果与时域有限差分仿真结果高度吻合。在第二种结构中,复合光栅由光栅条带和深槽结构两部分组成。除了F-P谐振以外,深槽结构会激发腔效应产生,引入其他的谐振模式。在倾斜光入射条件下可以观察到新模式的产生,这些模式在特定的波长会耦合在一起,形成C-S杂化模式。另外,通过改变光栅波导的宽度,F-P谐振模式与腔效应谐振模式会有规律地耦合产生杂化模式。该现象已经通过实验得到了准确验证。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om.201700496/full

图1. 复合光栅的制备过程、形貌以及近红外反射谱。

图2. 复合槽形光栅的形貌、不同光栅条带宽度对应的反射谱,以及不同模式下的电场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