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大举办「文学中大」小型书展及创作交流会连结文学、校园与社会_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 免费考研网/2017-06-16

二零一七年四月十八日
中大举办「文学中大」小型书展及创作交流会
连结文学、校园与社会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中国语言及文学系(中文系)中国语文教学发展中心本学年举办第二届「文学中大」徵文比赛,主题为「山水.人文」,鼓励中大人将目光与视野由美丽的校园投向外面的世界,把人文关怀扩展至社会。比赛现已接受中大学生、校友及教职员报名,截止日期为5月31日。此外,中文系与商务印书馆合作,由即日起至5月31日于大学书店举办小型书展,展出两届「文学中大」徵文比赛评审的着作和书写中大校园、香港地景的书籍,包括王良和《山水之间》、陈智德《地文誌》、谢晓虹、韩丽珠《双城辞典》、郑政恆《记忆前/后书》以及《中大.山水.人文》、《二十一世纪中大的一日》等。欢迎各界人士参观。

第二届「文学中大」徵文比赛鼓励中大学生、校友及教职员描写校园内外所见山水或社区面貌,亦可从中提炼所思所感,把人文思考化为文字。「文学中大」筹委会早前在大学书店文化活动厅举行创作交流会,邀请两届比赛评审、香港教育大学文学及文化学系王良和教授与第一届得奖同学对谈,由中大中文系讲师徐霞博士主持,与公众分享创作心得,交流文学、校园、社会之间的种种关联与思辨。

交流会环绕数个主题:1)校园、文学、社会之间的关係为何? 2)年轻人如何寻找/提炼创作素材?3)文学的本质是什么?王教授提出校园是社会的缩影,小说或散文的题材往往来自现实生活,创作灵感则源自各种感官经验,反映写作与生活环境的互动关係。创作也应以内容为先,通过思考、感受,把外在体验转化为艺术形式。徐博士回应「个人即社会」,通过个人的创作,也可窥见校园生态,以至社会现象。王教授以《女马人与城堡》书中〈波仔记〉一篇为例,分享当年「言笑有时,飞扬有时」的中大岁月,带出生命经验的互换与累积。文章最后归结于一则社会新闻,抒发生命的荒诞且无常。王教授在剖析创作过程中故事情节的推演、内容与技法的取捨,也在展现联想力的推进,为在场的年轻人示範写作。

第一届(2015/16年度)「文学中大」徵文比赛公开组银奖得主曾旭蔚同学与铜奖得主梁莉姿同学也分享了过往的写作经历。梁同学谈到进入大学后,经历了各种政治事件、小至大学加宿费、连锁餐厅的进驻,周边太多信息、情绪的干扰,人需要排解、释放这些加诸身上的重量,其中一个办法就是书写。曾同学忆及当初写作得奖作品〈雾色〉,是迷惘过后重新写作的第一篇,那时正是阴雨绵绵的日子,天色忧郁,课业繁重。她感谢老师的鼓励,也鼓励在场同学创作。王教授总结写作是一种记录,是重拾自信心过程,也是对喜欢的事、物、人,再爱一次的过程。

「文学中大」小型书展:
日期:即日起至5月31日
地点:香港中文大学书店(康本国际学术园一楼101 室)
书店开放时间:星期一至星期五:上午10时至晚上8时
星期六:上午10时至下午6时
公众假期及星期日休息

第一届「文学中大」徵文比赛得奖作品:
http://literarycuhk.blogspot.hk/

「文学中大」Facebook专页:
https://www.facebook.com/litcuhk/

「文学中大」位于大学书店的主题书展「文学中大」位于大学书店的主题书展

中大中文系讲师徐霞博士(左)及「文学中大」徵文比赛评审王良和教授中大中文系讲师徐霞博士(左)及「文学中大」徵文比赛评审王良和教授

「文学中大」创作交流会「文学中大」创作交流会

(左起)第一届「文学中大」徵文比赛公开组铜奖得主梁莉姿同学(中文系四年级)、王良和教授、徐霞博士,以及第一届「文学中大」徵文比赛公开组银奖得主曾旭蔚同学(翻译系三年级)分享创作经验。(左起)第一届「文学中大」徵文比赛公开组铜奖得主梁莉姿同学(中文系四年级)、王良和教授、徐霞博士,以及第一届「文学中大」徵文比赛公开组银奖得主曾旭蔚同学(翻译系三年级)分享创作经验。


相关话题/文学 创作 中文系 社会 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