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大获颁模範通识教育课程奖开创本地通识教育先河 全方位配套支援学习_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 免费考研网/2016-06-27

二零一五年十月十三日
中大获颁模範通识教育课程奖
开创本地通识教育先河 全方位配套支援学习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最近获美国通识及自由教育课程协会(Association for General and Liberal Studies,简称AGLS)颁发2015年通识教育优化模範课程奖(2015 Exemplary Program Award for Improving General Education),以嘉许中大的通识教育基础课程能因应学生的学习需要及成果,持续优化内容及教学方法,值得其他院校借镜。中大大学通识教育主任梁美仪教授及通识教育基础课程署理主任赵茱莉博士上月在美国威斯康辛州举行的AGLS年度会议中获颁授奖项并发表演说,分享在中大办通识课程的经验。

于2007至2014年间,共有14所美国院校获颁模範课程奖。AGLS于本年新增「国际组别」,以奖励世界各地表现杰出的院校。中大成为首间来自美国以外的获奖院校。奖项委员会由十多位美国高等教育界的领袖组成,主要四个遴选準则为:确立最重要的学习目标及果效、善用及培训校内师资以制定有效的学习策略、有效评估学生成绩及教学成效,以及持续优化课程。

中大大学通识教育主任梁美仪教授表示:「中大为迎接新学制的挑战,投入了不少心力和资源。大学通识教育部设计新课程时参考了不少教育学者的研究,同时又曾到中国大陆和美国不同类型大学访问,深入了解各式各样的核心课程,作为参考。新的通识基础课程对学生要求甚高,2012年全面推行后,学生反应正面,令我们十分鼓舞。这次获奖,进一步证明课程得到海外同行的肯定。AGLS是一个有超过50年历史的学会,不少创会成员在美国教育界中举足轻重,推动通识及自由教育的发展不遗余力。能作为学会新成立的国际组别奖项首间获奖院校,我们当然十分荣幸。但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藉着这次获奖,能与更多海内外大学交流合作,互相激励,让通识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可以更上层楼。」

必修基础课程大胆创新 创本地院校先河

中大自1963年创校即开设通识教育课程,为所有本科生必修的课程。多年来经过不断的重整,将全校各学系提供的众多课程分类纳入通识科目,让本科学生拓展知识视野、积极探讨人生不同的课题、加深认识中国文化,以及培养沟通表达、批判思考及自主学习能力。

中大藉2012年推行新四年学制的契机,锐意全面改革通识课程,推出本地院校独有的通识教育基础课程,供所有四年制新生修读。学生须阅读一系列中外古今的人文与科学经典,并在老师引导下,在课堂中讨论文本内容,并反思当下人生社会以致科学发展的切身问题。课程分为两部分共六学分,让学生探索科学与知识的世界(「与自然对话」),和追寻美好的社会与人生(「与人文对话」),同时提升阅读、讨论和反思等自主学习能力。课程已推出三个学年,修读人次逾20,000,全职教师团队亦由最初只有数位,扩展到现时27位。

中大原有的大学通识课程由全校四十多个学系提供超过二百多个学科,分为四个範围供学生选修。新的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则在此之上加入核心元素,整个课程的内容及教材都由基础课程的团队全新设计,所用的教科书亦是由团队亲自编製。通识教育基础课程署理主任赵茱莉博士表示:「通识教育基础课程的构思由2006年开始,至2012年正式全面推出。草创之初,教师们要率先从自己专研的舒适区走出来,广泛阅读聆听,于实践中学习。除了到海外取经及观课,我们又于2009至2011年分阶段开设先导实验班,收集学生意见,不断调整改进。课程全面推行至今,我发现他山之石固然有助课程自我完善,但也让我们确认中大基础课程的独特品质。『与人文对话』的十二选篇来自八个语言和文化传统,以区区三学分体现了『全球核心课程』的精神;将西方文化主导的经典课程,发展为融合其他文化的『全球核心课程』,这正是当前海外不少推行核心经典课程的大学提出的愿景。多方观摩交流,也发现即使在那些以核心课程闻名的大学,科学通识科目仍偏重近代或前端科学发现的成果,而忽略了研究『过时科学』的意义。反之,『与自然对话』让同学进入科学发展史的某些关键时刻,领悟科学的『真』,受着所处时代的想像和方法限制,科学的『真』在于其可被证立与可被推翻,因此并非绝对;课程也引导同学反思中国古代的五行阴阳说,与西方科学观作一对照。这些都是两个对话科优胜之处。」

学生反应出乎意料 获多方肯定

在通识教育基础课程中,学生须阅读及讨论自然及人文範畴各十多篇经典文章,例如《庄子》、《古兰经》、柏拉图的《会饮》、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李约瑟的《中华科学文明史》等,加以消化及讨论,对学生是一大挑战,也是推出课程前教师们忧心之处。大学通识教育部副主任王永雄博士表示:「我们希望做到与中学的通识课程有所不同,同时须顾及内容的深度及广度,让修读不同主科的学生,都能从中有所启发。由于这是必修科,学生的兴趣及能力会有很大差别,因此起初我们也很担心学生会感到吃力或艰深。但自课程正式推出以来,我们得到学生十分正面的评价。他们很珍惜能研读不同经典的机会,认为这大大扩阔了他们的视野,实在令我们感到十分鼓舞。」

为了让学生之间的讨论及交流产生最大的效果,中大一直坚持以小班教学形式,每班只有25位来自不同主修的学生。中大学能提升研究中心自2013年起,以问卷及焦点小组访谈等形式了解学生在课程中的学习经验,获得很理想的回应;在教资会辖下质素保证局最近所发布的《质素核证报告》中,亦对课程加以表扬及肯定。大学通识教育团队现正致力发展更全面的评估方法,希望能更準确掌握学生在修毕课程后的实际学习成果,同时参考外国及校外专家的做法及意见。

全方位学习支援配套 善用通讯科技

大学通识教育团队与校内不同的单位合作,按学生的学习需要,不断推出新的学习支援配套,持续改进。为配合学生用手机的习惯,通识教育团队与资讯科技服务处合作,去年试验推出专属的应用程式(DiaNable和Daimon,均适用于iOS及Andriod平台),作为导读经典文章的随身工具,非常受学生欢迎。应用程式会对艰深的概念加以注释,并透过小测验确认学生已正确理解文章。由于不少经典的原文是希腊文、法文、拉丁文等,课程更邀请校内多位精通外国语言的同事,录製主要名词的发音,增加同学研读的兴趣。应用程式将来会加入更多互动元素及图像,并全面推行。

中大亦参考了澳洲大学的做法,推出「同侪辅读计划」(Peer Assisted Study Sessions,简称PASS),邀请已修毕课程并获取优异成绩的学长担任辅读员,在接受正式的训练后,带领新生一起作课前讨论,处理艰深的文本和概念,巩固知识,帮助同学在轻鬆的学习气氛下,自行组织问题和找出答案。由于通识教育基础课程着重培养学生仔细阅读的习惯,并能清楚及有系统地透过书写与口述,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课程与大学的自学中心及英语教学单位合作,分别推出写作及阅读工作坊,并正研究将有关工作坊转化为网上课程。

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中大设立了通识教育论文奖,由校长亲自颁发,亦设立了通识教育奖学金,资助学生到牛津大学等海外学府作交流。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在2011年获郑承峰先生捐赠发展基金,有充足经费可用作奬励优秀学生及支援老师专业发展。

美国通识及自由教育课程协会简介

美国通识及自由教育课程协会(AGLS)旨在推动美国高等院校持续优化通识教育课程,期望学生在本科专业以外,建立广阔的知识基础、技能、价值观及全球视野。协会每年举办不同的会议、奖励计划及项目,推动院校在通识教育方面不断创新及持续进步。

中大通识教育基础课程网页:
http://www.cuhk.edu.hk/oge/gef

中大获美国通识及自由教育课程协会颁发2015年通识教育优化模範课程奖,成为首间来自美国以外的获奖院校。(左起)大学通识教育部副主任王永雄博士、大学通识教育主任梁美仪教授及通识教育基础课程署理主任赵茱莉博士。中大获美国通识及自由教育课程协会颁发2015年通识教育优化模範课程奖,成为首间来自美国以外的获奖院校。(左起)大学通识教育部副主任王永雄博士、大学通识教育主任梁美仪教授及通识教育基础课程署理主任赵茱莉博士。

通识教育团队与资讯科技服务处合作,推出课程专属的应用程式,作为导读经典文章的随身工具,非常受学生欢迎。通识教育团队与资讯科技服务处合作,推出课程专属的应用程式,作为导读经典文章的随身工具,非常受学生欢迎。

曾修读通识教育基础课程的学生倪晓安及王曰谦(右一及右二)表示很珍惜能研读不同经典的机会,认为这大大扩阔了他们的视野曾修读通识教育基础课程的学生倪晓安及王曰谦(右一及右二)表示很珍惜能研读不同经典的机会,认为这大大扩阔了他们的视野

梁美仪教授及赵茱莉博士在美国威斯康辛州举行的AGLS年度会议中获颁授奖项并发表演说,分享在中大办通识课程的经验。梁美仪教授及赵茱莉博士在美国威斯康辛州举行的AGLS年度会议中获颁授奖项并发表演说,分享在中大办通识课程的经验。


相关话题/课程 教育 基础 科学 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