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大社会工作学系发表「医护人员对香港儿童及青少年纾缓服务的意见」调查结果须加强儿科医护人员纾缓服务培训、政策及资源上的支援_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 免费考研网/2016-06-27

二零一五年三月二十六日
中大社会工作学系发表
「医护人员对香港儿童及青少年纾缓服务的意见」调查结果
须加强儿科医护人员纾缓服务培训、政策及资源上的支援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学系(中大社工系)一项针对儿科医护人员的意见调查显示,受访者普遍对照顾危疾儿童及青少年感到困难,认为有需要在制度及资源分配等方面加以改善,以完善现时本港的儿童纾缓服务。

根据医院管理局(医管局)的统计,于2012年,儿童及青少年(20岁以下)患上癌症的新增人数为294人,因癌症死亡的则有49人。虽然数字远不及成年人及长者,患有危疾的儿童及青少年有其独特的需要,其家人亦面对不同的压力及困扰。儿科医护人员为危疾儿童及青少年提供纾缓服务时,亦同样面对有别于照顾其他儿科病人的挑战。儿童纾缓服务泛指提供予患有危疾的儿童、青少年及其家属的服务,强调全人的关顾及生活质素。现时医管局没有设立正式的儿童纾缓治疗病房,只有非政府机构「儿童癌病基金」与五间设有儿童肿瘤科的医院合作,向癌症病童及其家人提供纾缓服务。

为了更全面了解儿科医护人员对儿童纾缓服务之意见,中大社工系助理教授陈智豪博士与儿童癌病基金合作,在2013年 12月至2014年8月,向680名儿科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当中93.2%为医管局的儿科医生及护士。调查邀请受访医护人员在不同题目上表示他们感到困难或冲击的程度(由1分至5分,5分为最困难,3分为中间值),再由研究员以统计学方法将类近题目分类,计出每个範畴的平均分。

研究发现,在知识、进阶医护技巧、个人专业身份的冲击,以及工作环境四个範畴中,大部分的困难程度评分都高于中间值。64.2%认为在知识方面(例如纾缓服务的知识、有关处理死亡或死亡过程的知识等)的困难程度高于中间值、76.4%在进阶医护技巧方面(例如与病儿或家属讨论预设临终照顾计划、向病儿及家属交待恶耗、向家属交待病儿突然死亡等)感到困难、61.5%认为对个人专业身份的冲击程度(例如对病儿的离世或所受的痛苦感到无能为力、专业身份为个人情感带来的压力等)高于中间值、70.6%在工作环境方面(例如人手问题、不同部门/单位间沟通等)觉得困难。

结果反映,儿科医护人员普遍在照顾危疾病儿所需的知识及技巧方面感到困难,个人专业身份受到冲击,在工作环境方面亦遇到不同挑战(见附表1)。其中以只有5年以下工作经验的医护人员,在知识及医护技巧方面会有较大的困难,个人专业身份上亦面对较大的冲击。

另一方面,问卷邀请医护人员以1至5分评价不同项目需要改善的急切性,结果显示,人手、资源及医院服务与社区服务的衔接方面的分数最高,整体平均分分别为4.20、3.75及3.76,显示受访者普遍认为这几方面急需改善(见附表2)。

陈智豪博士表示:「儿童纾缓服务与一般的儿科服务不同,需要关顾病儿身心灵的需要,亦需要与病儿家属在照顾上或与死亡有关的内容上作出商讨及支援。我们建议当局应为年资较浅的儿科医护人员增加有关纾缓服务的培训;并提供政策及服务上的支援,包括医院对儿童纾缓服务的重视程度、人手安排与资源配合等,例如社区服务的配套及对丧亲家庭的关顾。」

(左起)中大社工系助理教授陈智豪博士、儿童癌病基金专业服务经理(家居及纾缓护理服务)林国嬿女士和病童家长李太。(左起)中大社工系助理教授陈智豪博士、儿童癌病基金专业服务经理(家居及纾缓护理服务)林国嬿女士和病童家长李太。

附表

附表 ( 英文版)


相关话题/儿科 青少年 知识 资源 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