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湘潭大学碧泉书院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余乃忠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08-19


一、基本情况
余乃忠,男,1961年9月生,江苏盐城人。1983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数学系,获理学硕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浙江大学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湘潭大学碧泉书院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欧洲大陆哲学、人类学、现代自然哲学、毛泽东哲学思想、中国道路。2008年以来以独立作者或第一作者在《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教学与研究》、《学术月刊》、《江海学刊》、《学术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CSSCI论文70篇,出版专著2部《后现代主义批判》和《现代性批判》,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8项。
二、主持科研项目
1、主持“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文化品牌成长性研究”,湖南省社科联课题,2011
2、主持“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文化产业品牌优化研究”,湖南省软科学课题,2011
3、主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系列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研究”,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2
4、主持“现代性问题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课题,2012
5、主持“国家公务人员媒介信息素养教育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协会,2013
6、主持“湖南省文化品牌竞争力的战略对策研究”,湖南省省情与决策咨询课题,2013
7、主持“湖南省新型城镇化的定位、模式与推进路径研究”,湖南省软科学重点课题,2014
8、主持“马克思政治哲学的边界研究”,湖南省教育厅重点课题,2015
9、主持“治国理政思想的方法论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15
10、主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湖南省社会基金课题,2016
11、主持“马克思公人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湖南省社科联课题,2017
三、发表学术论文

2008年以来以独立作者或第一作者发表的CSSCI论文
70、《大数据时代的实践论转向》,《天津社会科学》2017.1
69、《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哲学新思维》,《中州学刊》2016.10
68、 《论改革攻坚期我国经济矛盾的机制创新》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
57、《论女性本质的技术介入》,《自然辩证法通讯》2015.5
66、《现代技术溢出的女性“增量自由”》,《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5.3
65、《大数据时代的形而上学基础》,《中州学刊》2015.5
64、《现代性政治话语的本质——论对语言的控制就是对思维的控制》,《江汉论坛》2015.2
63、《论马克思“公人”概念——兼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和2版译文的差异》,《哲学研究》2014.11
62、《“中国道路”的概念世界与事物世界——基于马克思与施蒂纳关于中国民族性的论争》,《教学与研究》2014.10
61、《诱惑”的滥觞与勾兑——西方现代性批判的历程与范式》,《人文杂志》2014.8
60、《论“善”的规定性——接叙尼采对西方传统“善”径的异解》,《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59、《非政治介入的政治哲学式微——兼论马克思政治哲学特质》,《理论探讨》2014.3
58、《后现代语境下的现代性语言法则——铭写现代形而上学的隐蔽与放纵》,《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57、《现代性概念辨析——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勘释》,《湖南社会科学》2014.3
56、《解放辩证法与后马克思主义的“剩余投资”——兼论拉克劳对齐泽克的批判》,《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
55、《现代性话语四绎》,《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3.6
54、《“回到马克思”的问题、方法与原则——兼评若干英美马克思主义的文本演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4
53、《裂变于柏拉图主义与黑格尔主义的终结处——尼采与马克思的哲学对话》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52、《后哲学的思想之刃》 ,《云南社会科学》2013.3
51、《现代性“正义”进程中的十个“逆”向量 》,《学术月刊》2013.3
50、《毛泽东哲学的实践理性——兼评诺曼·莱文“马克思主义正统”》 ,《湖南社会科学》2013.2
49、《现代性知识主体的“波粒二象”性 》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6
48、《庄子哲学与后现代思想》 ,《哲学研究》2012.11
47、《文化品牌成长性研究》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46、《语言演进的现代性镜像》 ,《天津社会科学》2012.1
45、《社会管理模式的检讨与“适切”原则——基于当代中国亚稳态现状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2.1
44、《布尔迪厄发生学结构主义的马克思复写》,《学术研究》2011.10
43、《论知识的现代性丕变》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42、《悟语极照顿成正觉——中国佛学的思想境域与后现代境遇》,《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
41、《现代性精神政治的秘密》 ,《江汉论坛》2011.9
40、《“权力”矩阵论》,《河南社会科学》2011.5
39、《“人化自然辩证法”的“人化”之伪——兼与俞吾金教授商榷》,《贵州社会科学》2011.8
38、《反对恩格斯:语境还原抑或年代学消融——兼评英美马克思主义文本考》,《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1.4
37、《论德里达“延异”的非概念化解构》 ,《社会科学研究》2011.4
36、《走出历史唯物主义“失效”的关隘——兼评张文喜教授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向度”》,《理论探讨》2011.3
35、《如何向着自身的未来开放——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对话》,《宁夏社会科学》2011.3
34、《知识的现代性策略批判——论当代中国学术批评的缺失》,《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33、《马克思主义经典问题的再沉思——评陈先达教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思辨”》,《广东社会科学》2011.2
32、《当代中国学术批评的困境与反思》,《中州学刊》2011.2
31、《现代性话语三相》,《学术界》2010.11
30、《后现代公共性的非规范场论》,《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0.5
29、《“后现代”概念的谱系学悬疑》 ,《学术月刊》2010.8
28、《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思想弧线的切点与拐点》,《云南社会科学》2010.4
27、《马克思“消灭”哲学的彻底意识与出场语境——与俞吾金教授商榷》,《宁夏社会科学》2010.4
26、《扑面抑沉思: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后现代地貌》,《人文杂志》2010.4
25、《辩证法的限度与虚拟的是非》,《河南社会科学》2010.4
24、《概念的“非”:现代性“亢奋”的四大症候》,《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6
23、《亚稳态症候:现代性向后现代性变频之殇》,《江汉论坛》2010.6
22、《资本的逻辑:现代性膨胀的五大原则》,《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3
21、《否定的迂回:后现代主义的五重囿困》,《江海学刊》2010.3
20、《尽人性,则尽物性——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角》,《甘肃社会科学》2010.2
19、《德里达“延异”后的马克思幽灵》,《理论探讨》2010.2
18、《与物反矣,乃至于大顺——老子大道玄德思想的后现代主义理路与构境》,《江西社会科学》2010.1
17、《中国传统核心价值体系的非传统测度》 ,《广东社会科学》2010.1
16、《后现代主义的马克思影像》,《教学与研究》2009.9
15、《精神分裂的漫游:德勒兹欲望政治学的“域外之境”》,《云南社会科学》2009.4
14、《从统一到同一:后现代虚拟的“异化”与回归》,《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4
13、《“启蒙”的复变:后现代主义逆流的多阶编导》,《江汉论坛》2009.5
12、《统治与服从:走向政权系统的末梢——福柯权力谱系学的边缘性“关切”》,《南京社会科学》2009.4
11、《习性:“具有席卷一切的解释力”­——布尔迪尔建构的结构主义神话》,《现代哲学》2009.1
10、《否定的力量: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三重变奏》,《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
9、《生命当做积累,死亡当做期限”:现代性死亡法则的绝境——鲍德里亚死亡谱系学的虚构性策略》,《人文杂志》2009.1
8、《权力范围与知识限度:福柯知识考古学的恶之花》,《浙江社会科学》2009.1
7、《拟像乌托邦——黑格尔式形而上学的后现代复活》,《社会科学研究》2008.6
6、《象征交换的吊诡:鲍德里亚权力结构的死码》,《广东社会科学》2008.6
5、《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要义研究 》,《理论与改革》2008.5
4、《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大基本原理的后现代解读》,《江汉论坛》2008.9
3、《从“误解”到“同居”:虚拟文化与和谐文化的历史性际遇》 ,《云南社会科学》2008.4
2、《多元与特色的交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解释功能》 ,《社会主义研究》2008.2
1、《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经验》,《甘肃社会科学》2008.2

四、出版学术著作
1、《后现代主义批判》,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后现代主义批判》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后现代主义不同代表人物的各种理论表达、研究方法进行全面剖析,深入揭示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话语裂变与思想困顿。这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意识形态以及中国当前所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现代性问题,研究和发展中国模式,具有积极意义。《后现代主义批判》指出,后现代主义是产生于现代化社会内部的一种心态,一种社会文化思潮,一种生活方式。它旨在批判和超越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困境,即剥离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及其所继承的历史沉积。但是,后现代主义在批判资本主义的过程中,既离不开资本主义的文化沃土,也离不开西方文明的优越感,因此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并不能贯彻到底。
2、《现代性批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现代性批判》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现代性与现代化的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对现代性问题作了理论解构,并切入具体的案例分析,揭示了现代性在政治、经济、文化、话语、道德、学术等领域的各种理论表达和实践形态。这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以及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深层次问题、研究和发展中国道路,具有积极意义。《现代性批判》指出,作为历史性概念,对现代性的认识是在不同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和关注领域的对话、共通、分歧中推进。然而,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解释更受到学术界和公众的期待。这种解释优势并不预设为马克思主义的话语凌厉,主要是立于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现代性批判本质。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依据的现代性概念可以概括为:运行资本逻辑和价值规律,遵循资源被充分利用和利益最大化原则的制度建构、行为方式与社会心理。

五、获奖情况
1、2007-2008年度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创新奖学金、光华奖学金、理论创新奖学金、社会工作志愿者奖学金一等奖
2、中国人民大学2009年度学术新星(第三届)
3、2011年度长沙理工大学教学优秀奖
4、2012-2014长沙理工大学优秀教师
5、2013年长沙理工大学“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6、全省“为改革攻坚”暨第五届(2014年)湖南省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征文一等奖
7、2016年长沙理工大学“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联系方式
jsycynz@126.com
相关话题/历史文化学院 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