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王泽应

湖南师范大学 免费考研网/2015-12-13


王泽应,男,1956年11月生,湖南祁东人,汉族,中共党员,哲学博士,现为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伦理学会会刊《伦理学研究》副主编。兼任湖南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共湖南省纪律检查委员会特约研究员,湖南省第十届政协委员,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伦理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伦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经济伦理学会副会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与创新工程第三批重点教材《伦理学》首席专家。1982年7月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政治系政治教育专业,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88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伦理学专业,获哲学硕士学位。1998年在职获哲学博士学位。1993年3月被评为副教授,1997年7月被评为教授,1999年9月被遴选为伦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伦理学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任教过“伦理学原理”、“现代西方伦理学”、“应用伦理学”、“经济伦理学”和“思想道德修养”等课程。已出版《义利并重与义利合一—社会主义义利观研究》、《自然与道德——道家伦理道德精粹》、《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研究》、《义利观与经济伦理》等著作21部(其中独著11部,合著3部,外文译著1部,古文今译类2部,主编教材4部),参编著作11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动态》、《光明日报》、《孔子研究》、、《高校理论战线》、《道德与文明》等刊物发表《王夫之义利思想的特质与贡献》、《论东亚地区经济发展的伦理动因》、《从伦理学的角度看公平》、《论中国传统德育思想的基本特征》、《新世纪伦理学的特质及其建构》、《论人的尊严的五重内涵及意义关联》等学术论文220余篇。担任《哲学大词典》、《伦理学大词典》、《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哲学卷》等大型工具书编委,参与修改《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并新撰应用伦理学等20余条词目。独立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3项,教育部重点课题1项,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4项。获湖南省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一等奖等多项科研奖励,获湖南师范大学教学最佳奖(全校2人)、湖南省精彩一课一等奖、湖南师范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主要参加者)、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主持)和第五届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主要参加者,排名第三)等多项教学奖励,1998年被评为湖南省思想品德系列优秀教师,2002年5月获湖南省首届优秀青年社会科学专家称号。曾赴美国密歇根州阿德里安学院、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日本爱知学院大学、韩国忠州大学等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作学术访问。主要事迹被收入《北大人》、《中国社会科学家》(英文版)、《中国高等教育专家名典》和《世界名人录》等辞书。2008年入选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伦理学》首席专家。
联系电话:**(办)**(宅)**(手机)
电子信箱:wangzy0936@sina.com或wangzeying2008@qq.com)
一、著作
1、学术专著(独著)《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2、学术专著(独著)《义利并重与义利统一:社会主义义利观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5月版。
3、学术专著(独著)《义利观与经济伦理》,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版。
4、学术专著(独著)《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国传统德育思想的开发与现代转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6月版。
5、学术专著(独著)《船山伦理与西方近代伦理比论》,国际展望出版社1991年11月版。
6、学术专著(独著)《现代新儒家伦理思想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版。
7、学术专著(独著)《自然与道德:道家伦理道德精粹》,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版。
8、学术专著(独著)《道莫盛于趋时:新中国伦理学50年研究的回溯与前瞻》,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年1月版。
9、学术专著(独著)《新教伦理与儒家伦理:韦伯伦理思想研究》,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3年2月版。
10、学术专著(独著)《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发展史》(第一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版。
11、学术专著(合著)《20世纪中国伦理思潮问题》(与唐凯麟合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版。
12、学术专著(合著)《20世纪中国伦理思潮》(全国研究生教学用书,唐凯麟、王泽应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版。
13、学术专著(合著)《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与詹万生等合著,撰写第三编“义利论”,计18万字)中国工人出版社1996年版。
14、编著教材《伦理学》(国家精品课程系列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4月版。
15、主编教材《新伦理学教程》(魏英敏主编,王泽应副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二、代表性论文(个人独立,不含合作)
1、《21世纪新伦理学的理论特质及其建构》,《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2年第4期全文转载。
2、《从伦理学的角度看公平》,《哲学动态》1998年第7期。
3、《伦理学的活力在与时俱进》,《广西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1期。
4、《从伦理的角度看三个代表》,《伦理学研究》2002年创刊号。
5、《论道德目的论与道德工具论》,《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伦理学》2002年第2期全文复印。《中国哲学年鉴》2002年观点介绍。
6、《大力加强高校诚信教育》,《光明日报》2004年5月23日理论版。
7、《论诚信》,《光明日报》2004年11月23日理论版。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精神文明导刊》2005年第3期全文复印。
8、《今天,我们还要不要道德敏感性》,《中国教育报》2004年6月23日理论版。
9、《我国政治伦理学研究的回溯与展望》,《中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伦理学》2005年第1期全文复印。
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特征》,《光明日报》2007年4月3日。
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本质规定性及路径选择》,《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5期。
12、《论道德与生活的关系及道德生活的本质特征》,《伦理学研究》2007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伦理学》2008年第3期全文复印。
13、《改革开放30年伦理学的发展与启示》,《道德与文明》2008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伦理学》2008年第3期全文复印。
14、《论道德生活史研究的独特视阈及原则要求》,《伦理学研究》2008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伦理学》2009年第4期全文复印。
15、《改革开放时代中国伦理学创化之历史价值》,《湖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16、《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公民道德建设的关系》,《道德与文明》2010年第6期。
17、《中庸之为伦理学研究方法的独特价值》,《河北学刊》2010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伦理学》2011年第2期全文复印。
18、《谈谈尊严》,《光明日报》2011年8月2日。《新华文摘》2011年第21期全文转载。
19、《先富与共富的伦理审视》,《新东方》2011年第1期。
20、《伦理精神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核心和根本》,《道德与文明》2011年第5期。
21、《伦理精神、文明盛衰机理探论》,《齐鲁学刊》2011年第6期。
22、《论人的尊严的五重内涵及意义关联》,《哲学动态》2012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伦理学》2012年第6期全文复印,《新华文摘》2012年第16期“论点摘登”。
23、《忠德论》,《河北学刊》2012年第1期。
24、《征集提炼湖南精神的深度思维》,《新湘评论》2012年第5期。
25、《去留肝胆两昆仑》,《新湘评论》2013年第3期。
2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思想体系探论》,《伦理学研究》2013年第1期。
27、《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的义利之辨及其理论分析》,《道德与文明》1990年第3期
28、《论义利之辨在中国文化总体结构中的功能与地位》,《求索》1992年第3期。
29、《儒家义利之辨新探》,《孔子研究》1992年第4期。《新华文摘》1993年第3期“论点摘登。
30、《论东亚地区经济发展的伦理动因》,《孔子研究》1997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伦理学》1997年第12期全文复印。收入丁冠之、王钧林等主编《儒家道德的重建》(第379——396页)齐鲁书社2001年4月版;收入刘思平主编《亚太经济初探》(第288——302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31、《认识儒家伦理与东亚经济发展的应有视角》,《道德与文明》1998年第1期。
32、《论社会主义义利观的本质内涵》,《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33、《义利之辨与社会主义义利观》,《道德与文明》2003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中心《伦理学》复印资料2004年第4期全文复印。
34、《论马克思恩格斯义利学说的性质和基本特征》,《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4期。
35、《论义利问题之为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华中科技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4期,《新华文摘》2011年第23期全文转载。
36、《论市场经济伦理的生成和构成》,《河北学刊》2000年第2期。
37、《生态经济伦理学论纲》,《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新华文摘》2001年第11期“论点摘登”。收入中国伦理学会编《以德治国与道德建设》(第十次全国伦理学学术讨论会文集)(第260——274页)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版。
38、《关于生态经济伦理学的几个问题》,《东南学术》2002年第2期。收入王小锡等主编《中国经济伦理学20年》(第163——176页),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版。
39、《从生态经济伦理视角看绿色消费》,《消费经济》2001年第5期。
40、《生态经济道德的本质特征》,载卢风、刘湘溶主编《现代发展观与环境伦理》,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版。
41、《论生态经济道德》,收入陆晓禾(美)乔治·恩德勒编《发展中国经济伦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5月版。
42、《生态经济道德何以可能》,《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伦理学》2004年第3期全文复印。
43、《论企业道德责任的依据、表现与内化》,《道德与文明》2005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伦理学文摘》2005年第3期摘登。收入陆晓禾、(美)金黛如主编《经济伦理、公司治理与和谐社会》(第279——290页),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44、《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伦理基础》,《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伦理学》2005年第9期全文复印。
45、《生态经济公平:公平观念的新内涵》,《江汉论坛》2006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伦理学》2006年第9期全文复印。
46、《节欲主义:现代消费伦理的基石》,《光明日报》2007年9月27日。
47、《应用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南通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新华文摘》2013年第11期详摘。
48、《应用伦理学的基础理论问题》,《理论探讨》2013年第3期。
49、《国德系乎国运兴衰论》,《道德与文明》2013年第1期。
50、《节俭:兴国旺家的伦理美德》,《中国教育报》2013年6月13日
51、《论道家政治伦理的合理因素》,《中国文化月刊》1999年11月号,总第234期。
52、《道家伦理思想的精神实质论》,《湖南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新华文摘》2001年第9期全文转载。
53、《儒家伦理与东亚经济发展》,《伦理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出版。
54、《儒家伦理教育的现代价值》,韩国忠州大学第七届韩中伦理学国际学术会议入选论文,《21世纪国民伦理教育的方向和展望》韩国国民伦理学会2000年7月版。
55、《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基本特征》,《求索》2000年第2期。
56、《爱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凝聚力》,《中南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57、《中国古代社会腐败周期率探论》,《求索》1996年第1期。
58、《论中国传统德育思想的基本特征》,《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伦理学文摘》2005年第3期摘登;《新华文摘》2005年第21期详摘。
59、《论先秦道德生活对后世的影响》,《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60、《中庸之为伦理学研究方法的独特价值》,《河北学刊》2010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伦理学》2011年第2期全文复印。
61、《论王夫之关于人的本质学说》,台湾《中国文化月刊》1990年2月号。
62、《王夫之与康德人学思想的比较研究》,台湾《中国文化月刊》1993年6月号。
63、《王夫之人性范畴辨析》,《船山学报》1988年第2期,《中国哲学年鉴》1989年研究进展介绍。
64、《船山伦理对中华伦理文化的卓越贡献》,《王船山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1993年10月版。
65、《斯宾诺莎与王夫之伦理思想之比较》,《船山学报》1989年第2期。
66、《论王船山伦理思想的世界意义——兼与西方近代伦理思想比较》,《船山学刊》1992年第2期。纪念王夫之逝世300周年大会发言。
67、《王夫之义利思想的特点和意义》,《哲学研究》2009年第8期。
68、《论王夫之的理欲观》,《哲学研究》2013年第6期。
69、《中国伦理学史研究回眸》,《光明日报》2000年8月29日。
70、《百年中国伦理学研究回眸》,《东南学术》2000年第5期。
71、《新中国伦理学研究三论》,《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72、《邓小平伦理思想的独特地位——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伦理学研究》2004年第4期。
73、《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发展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年第7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中心《伦理学》复印资料2005年第12期全文复印。
74、《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与伦理文化的伟大变迁》,《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75、《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理论成果和历史地位》,《道德与文明》2007年第2期。《新华文摘》2007年16期“论点摘登”,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中心《伦理学》复印资料2007年第6期全文复印。
76、《邓小平义利学说探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8年第8期全文复印。
77、《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产生的必然性和发展的独特性》,《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3期。
78、《新中国伦理学60年的发展与启示》,《河北学刊》2009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伦理学》2009年第9期全文复印。
79、《论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本质特征》,《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伦理学》2009年第12期全文复印。
80、《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伦理思想探论》,《伦理学研究》2011年第4期。
81、《科学发展观伦理思想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伦理学》2012年第2期全文复印。
82、《毛泽东的人格尊严论及其深远影响》,《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年第6期。
83、《业贵专精,思贵独创——读万俊人著〈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上卷)》,《现代哲学》1991年第3期。
84、《石蕴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中国教育报》1993年5月18日。
85、《评万俊人〈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上下卷》,《人文杂志》1993年第6期。
86、《萨特伦理思想研究简评》,《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5期。
87、《西方传统义利之辨的总结与评价》,《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伦理学》1999年第10期全文复印。
88、《韦伯伦理思想的世纪之争》,《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89、《韦伯儒家伦理观的理性反思》,《价值与文化》第4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90、《韦伯跨文化经济伦理思想探论》,载《应用伦理:经济、科技与文化》,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版。
91、《祛魅的意义与危机——韦伯世界的祛魅及其影响探论》,《湖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92、《韦伯新教伦理命题的世纪之争与理性之思》,《南通大学学报》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伦理学》2010年第8期全文复印。
93、《The Ethics of an Ecological Economy》,《Developing Business Ethics in China》,p35_44,PALGRAVE MACMILLAN New York 2006.3
94、《池田大作人道主义思想研究》,载《关爱人性 善待生命——池田大作思想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版。又马来西亚城市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版;香港公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版。
95、《二十世纪的伦理先知——读〈展望二十一世纪〉》,载《中外学者论展望二十一世纪》,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版。
96、《池田大作人性善恶与伦理实践思想探论》,载《多元文化与世界和谐——池田大作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三、承担研究课题:
1、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最新成果研究,(08AKS001)
2、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社会主义义利观研究(97BZX024)。1999年10月已结题。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新中国伦理学研究50年的回溯与前瞻(00BZX036)。2002年6月已结题。
4、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发展研究(04BKS030)。
5、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研究(2009JJD720009)。
6、主持: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国优秀传统德育思想的开发与现代转化研究(DEB010541)2002年6月。
7、与万俊人、焦国成联合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第三批重点教材《伦理学》(08MZD005),2012结项
8、主持:湖南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义利观与经济伦理,2003年5月。湖南省宣传部文。
9、主持:湖南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惩治腐败与教育、监督、法制研究(湖南省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2000年10月20日文)。
10、主持:湖南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应用伦理学基础理论研究(2007年5月)
11、主持: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非法集资的性质和责任担当研究(08ZDB061),2009年5月结项。
四、教学科研获奖:
1、《20世纪中国伦理思潮问题》获湖南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著作一等奖(2002年5月)。获奖者为唐凯麟、王泽应。
2、《社会主义义利观研究》获湖南省首届社会科学基金课题评奖二等奖(2002年5月)。获奖者为王泽应。
3、《现代新儒家伦理思想研究》获湖南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著作三等奖(1999年12月)。获奖者为王泽应。
4、《中国传统道德·德行卷》获湖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著作二等奖(1997年12月)。获奖者为唐凯麟、张怀承、王泽应。
5、《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当代价值》获湖南省首届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二等奖(2002年5月)获奖者为唐凯麟、张怀承、王泽应、罗能生。
6、伦理学研究生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2003年获湖南师范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和湖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9月获全国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获奖者为唐凯麟、张怀承、王泽应、李培超、杨君武。
7、崇尚诚信、注重素质——《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2004年获湖南师范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和湖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奖者为王泽应、李培超、李桂梅、杨君武、彭定光。
8、建构机制,创新模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伦理学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2008年获湖南师范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2009年获湖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奖者为唐凯麟、王泽应、李培超、李桂梅、陈文珍。
9、《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发展史》(1——4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获湖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一等奖(全省一等奖仅此一项)(2005年11月24日)。获奖者唐凯麟、张怀承、王泽应、邓名瑛、李培超。
10、2002年5月王泽应获湖南省首届青年社会科学优秀专家,排名第二。
11、2003年10月获湖南师范大学首届科研标兵。
12、2009年8月获湖南师范大学第四届教学名师。
13、2009年9月获湖南师范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
14、2012年获湖南省思想政治教育十佳先进个人,并记一等功。
相关话题/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