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河南日报》走进郑州航院特别策划:为社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_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辅仁网/2017-07-30



5月17日,《河南日报》刊文报道我校强化“航空为本,管工结合”办学特色,从“人才培养彰显航空特色”、“科技创新瞄准社会需求”、“勇当智囊助力战略决策”三方面介绍我校致力服务地方经济的举措和成就。 (新闻中心

报道原文:

为社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刚刚结束的2017郑州航展上,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参展设备“龙之眼”分外亮眼。它不仅吸引了专家和观众的目光,更引得现场参展单位抛出橄榄枝,希望与研发方郑州航院马鹏阁教授的团队合作。
航展上的这一幕,只是郑州航院科研成果转化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高校义不容辞的时代使命。郑州航院院长李勇介绍,航空经济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是当前世界发达国家经济的新增长极。作为我省唯一一所航空类高校,郑州航院瞄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及区域经济建设的实际需求,把高校的人才优势、知识优势、创新能力等转化为发展优势,不仅开创了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新局面,也促进了学校自身的发展。
今天,古老的中原大地因航空经济的发展备受世人瞩目。砥砺前行的郑州航院也因新的发展机遇更加生机勃勃。
人才培养彰显航空特色
当前,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现代化、国际化进程,高校办学逐渐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从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发展,更加强调分类建设、特色办学、开放办学。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独有的办学特色在这个时代尤显重要。
郑州航院与共和国同龄,原隶属于航空工业部,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一直面向航空工业、地方经济社会培养人才,确立了在航空企业管理和工程应用研究领域中的较强优势。
而今,放眼世界,航空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枢纽经济等方面将发挥更大作用。就我省来说,2013年,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成为全国首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2016年3月,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加快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支持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今年4月,省委、省政府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的若干意见》。
这不仅是河南建设发展的重大机遇,也是郑州航院借风高飞的历史机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该校确立了强化“航空为本、管工结合”的人才培养特色,坚持管工并重、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建设思路,立足航空产业,服务区域经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建成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的发展定位。
目前,国家正在实施“双一流”战略,我省对高校实行分类发展,引导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郑州航院为进一步彰显办学特色,在学科建设方面积极进行优化调整:紧紧围绕航空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调整优化学科布局,凝练学科方向,增强学科特色和优势;实施优势特色学科工程。构建航空优势特色学科、扶持航空新兴学科,打造学科群与航空产业链关联度高、学科布局与区域经济吻合度高的学科体系,强化学科群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积极对接国家“双一流”工程及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在通用航空、交通运输等领域,着力培育学科增长点,服务航空和地方战略新兴产业需求,培育航空维修、无人机、智慧冷链、跨境电商、航空经济等特色学科群;成立郑州航空产业技术研究院和“航空经济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航空经济研究中心”,搭建服务航空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协同创新平台。
齐心协力绘蓝图,砥砺奋进谱新篇。“十二五”期间,该校学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航空技术与经济学科首批进入河南省特色学科建设行列,3个学科成为省重点一级学科,4个学科成为省重点二级学科。新增3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科技创新瞄准社会需求
“飞机起飞时,航行线路上如果有无人机、固定翼飞行器、热气球、飞艇等‘低、慢、小’目标飞行器,就会对起飞造成干扰甚至危险。”郑州航院马鹏阁教授说,“‘龙之眼’可以在公共场合中探测到这些飞行物,有效防范‘低、慢、小’航空器可能造成的安全威胁,提高对其探测、识别和处置能力。”
惊艳亮相郑州航展的“龙之眼”主要用于民航领域,而此前,“龙之眼”长期运用于军事领域。此款光电吊舱在技术层面上已处于国内同类技术产品的先进水平,洛阳市航空警察部队已装备了“龙之眼”,为空中执法保驾护航。
全力进行科技创新,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落地生根,郑州航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为鼓励科技创新,该校多措并举:
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主动对接地方和行业重大科技发展需求,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培育重大(重点)项目;围绕通用航空(无人机)、航空电子装备、飞行器检测与维修、跨境电商等领域,实施一批影响学校长远发展、体现学校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专项。
提升科技创新效能。依托航空经济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主动对接政府决策需求,组织科研人员开展相关领域课题研究,打造河南航空经济产业发展、航空特色文化发展高端智库平台。
促进成果推广应用。依托郑州航空产业技术研究院创新创业综合体,开展应用研究,打造社会服务品牌,培育高新技术产业。
加强创新团队建设。推进科研创新模式由“个人单干”向“团队协作”转变;推动跨学院、跨学科团队建设,促进学科交叉融合,鼓励联合开展跨界研究,实现协同创新;重点支持与学科高峰、高原相关的研究团队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团队;优先支持方向明确、结构合理、基础扎实、特色鲜明的科研团队建成教育部创新团队。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11月19日,郑州航空产业技术研究院在郑州航院揭牌成立,主攻航空产业技术领域前沿及共性技术与产品的研究开发,以及技术转移与科技成果产业化等。目前,中航爱创客合作项目、微软中国合作项目、深圳市格特隆光电有限公司合作项目、万创刀具合作项目等郑州航空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合作项目正在有序推进。
“十二五”期间,郑州航院科研能力进一步提升,取得了累累硕果:承担科研项目2469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3项,省部级项目762项,获得科研经费6822万元,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36项;获得授权专利177项,其中发明专利21项。

勇当智囊助力战略决策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在全国大局和河南发展战略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为深度融入航空产业、融入区域经济,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及区域经济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2013年8月,作为我省唯一一所与航空工业有深厚渊源的高校,郑州航院作为牵头单位组建了“航空经济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该中心在观长远、谋大局、出实招方面肩负重要任务和光荣使命,成立以来,面向航空经济科学研究前沿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河南自贸试验区、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国家战略的建设需要,坚持需求导向、全面开放、深度融合、创新引领的原则,以机制体制改革为核心,以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为保障,突破大学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壁垒,探索高校、政府、企业联合的创新模式,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聚集和培养了一批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致力于打造航空经济理论研究的学术高地、航空港发展决策的高端智库、航空经济特色人才的培养基地以及航空经济建设的国际交流平台。
成立3年多来,航空经济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在机制改革、平台建设、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合作交流、服务社会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绩。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张可圈可点的成绩单:该中心专家提出的航空经济“郑州模式”,全面支撑了航空港实验区科技创新和核心竞争力提升。创新的航空经济理论,巩固了实验区的国家战略突出地位。创新的航空技术,突破了航空产业技术转移转化瓶颈。打造的航空经济高端智库,科学解决了制约航空产业发展的共性问题,提出的实验区发展核心动力基本理论模式,形成了航空经济发展前沿理论和应用体系,解决了与实验区产业发展顶层设计相关的一系列问题。
该中心主持完成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纲要》等10项规划课题,使实验区“十三五”规划发展目标更清晰;提交的自贸区系列研究课题助推河南自贸试验区的申建,成立的中国(郑州)跨境电商研究院成效显著;在航空材料、技术创新管理、质量控制、发动机、质量工程、电子通信、机场安全等领域取得的百余项科研成果,使航空产业发展军民融合特色突出。航空经济“郑州模式”研究和交流平台搭建强力推动了河南经济转型、产业升级。
该中心还是汇聚海内外人才的平台,聘任国际著名航空经济专家约翰·卡萨达、世界机场城市大会执行副总裁亚历山大·科比、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宁、河南大学耿明斋、清华大学蔡临宁为首席科学家,在他们的指导下组建了四大平台八大团队,产出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航空经济研究成果:发明与专利28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奖励64项,研究论文343篇(其中CSSCI、SSCI78篇),任务完成率为476%;国家级项目32项,省部级项目74项,经费2322.19万元,完成率为175%;出版航空经济专著44部,完成率为314%;中心重点围绕航空港实验区建设开展服务应用研究,提供横向咨询报告163项,被政府采纳的决策建议53项,服务政府、企事业单位110项,完成率为626%。建成航空经济数据库1项。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郑州航院党委书记梁晓夏信心满满地表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战略定位之一是建成‘全国重要的国际航空物流中心’,而河南自贸试验区是‘一带一路’落地河南的重要平台。新形势下,我们大有可为,通过强化航空特色,以服务求发展、以创新求发展、以特色求发展,一定能开创学校跨越发展的新局面,进入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行列,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报道链接:

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17-05/17/content_147264.htm
相关话题/航空 经济 学科 创新 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