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学院现有教职工71人,其中专职教师67人,教授5人,副教授16人,其中有10人具有博士学位,硕士生导师7人。河南省教师教育专家、河南省教学名师、河南省教师教育专家11人。硕士学位人员48人,二者合占专任教师的 85%。教师获全国优秀教师、省优秀专家、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省教师教育专家、教学名师等各类优秀人才称号12余人次。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为培养合格本科生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院始终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院、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以教学科研为中心,实施“知行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形成教育学专业做精、心理专业做特、小学教育专业做强的专业建设思路,加大实验实践基地和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培养高素质基础教育师资和适合进一步深造的高层次教育研究人才。
一、河南省重点学科
2017年,“教育学原理”获批为河南省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为杨光钦教授。
学科下设三个研究方向:
1.教育理论与人的发展。主要围绕教育哲学、生命教育、儿童身心发展等开展研究。
2.教师发展与教育改革。主要围绕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师专业发展、课程与教学改革等开展研究。
3.学校治理与教育评价。主要围绕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学校高效治理、特色发展、教育质量评价等开展研究。
二、洛阳师范学院特色建设学科
2015年,“课程与教学论”获批为校级特色建设学科。学科带头人为刘岸英教授。
学科下设四个研究方向:
1.卓越教师培养课程建设与评价机制研究。主要开展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优化、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变革、课程评价机制改革、课程文化创新等方面的研究。
2.生命课堂与教学主体性研究。主要开展教学文化创新、创生性有效教学、建构性主体学习等方面的研究。
3.课程信息化与数字教学资源建设研究。主要开展学校课程信息化建设、数字化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与设计、教师信息化教学系统设计能力的培养、智慧学习等方面的研究。
4.区域基础教育高位均衡与特色发展研究。主要开展薄弱学校改造、乡村学校特色发展、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研究。
三、师资力量
◎晋银峰
教授、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课程论专业委员会理事,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培计划”专家组成员。近年来,在《中国教育学刊》、《课程·教材·教法》《教育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50篇。主持《小学全科教师教育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基于新课程的教师教学话语转型研究》等国家级、教育部、省级等各类项目20多项,出版《基础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现状与策略》《教学文化的传统与变革》《小学新课程教学设计和理论与实践》《中学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等学术论著4部,参编其他学术论著5部。成果多次获得特等奖、一等奖。
◎赵丹妮
副教授,延边大学博士,河南大学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高级礼仪师、就业指导师。中华青少年组委会特聘生命教育讲课专家、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生命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吉林省生命安全教育协会常务理事、从事生命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主要讲授生命教育课、教师素养与生命教育、心理健康等课程,期间在《中国高等教育》等期刊发表生命教育系列文章14篇,其中CSSCI核心期刊3篇,国家级期刊9篇。主持、参研生命教育系列教研、科研项目8项,其中国家级课题2项。主编《医学生生命教育》、副主编《大学生生命教育教程》和《生命教育十三讲》等教材4部。获得教学、科研成果奖等个人奖项13项。
◎郭利强
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信息化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省级培训团队成员,洛阳师范学院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教育学会教育技术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承担图形图像处理、计算机网络、小学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先后主持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河南省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现代教育技术》、河南省政府招标课题、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项目等多项省级课题;参与国家级、省级课题十余项,在SCI、EI、《图书情报工作》、《光子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获得省级以上教学奖励五项;主编著作一部。
◎徐 凯
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文化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近年来,在《心理科学》、《求索》、《中国学校卫生》等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主持《农村基督徒政治认知的社会—文化—心理机制研究》、《基于性别角色冲突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升策略下的师资建设研究》等国家级、省级等各类项目10项,出版《信仰下的生活与认知》学术论著1部,副主编《中学生心理健康与指导》、《小学生教育心理学》国家级和省级规划教材2部,主持和参与撰写内参报告、国家智库报告多篇。成果曾获得厅级一等奖。
◎宋红霞
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近年来,先后在《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研究》《青海社会科学》《教育探索》等专业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经验哲学意蕴与教师专业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等省部级及其他课题10余项,出版专著1部《社会阶层与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相关性研究》,参编其他论著2部。主持并主讲《教育学》河南省级成人高等教育在线开放课程1门。成果多次获一二等奖。
◎刘岸英
心理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教师教育专家,河南省教学名师。兼任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理事、河南省心理学会理事、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劳动厅心理咨询师评审专家等学术团体职务。长期从事心理学教学、研究和心理咨询工作。学术研究突出,撰写论著8部,主持和参与省部级项目20余项,在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曾获得洛阳师范学院“优秀教师”、“优秀教学奖”、洛阳师范学院大学生最喜爱的教师、两次荣获洛阳市“三八”红旗手、洛阳市第五届“十大女杰”提名奖等荣誉称号。
◎孟宪乐
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南省教学名师,全国第五届教育硕士优秀教师,河南省教育厅首批中小学教师教育专家,中国教育学会中青会、河南省教育学会等理事。主持的《中学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设计》荣获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称号。主持教育部和省级研究课题10余项,厅级重点课题等20余项。系列研究成果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6项,河南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3项,一、二等奖多项。出版专著《教师专业化发展与策略》、《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设计》等多部,系列成果在《课程·教材·教法》、《中国教育学刊》、《全球教育展望》等核心期刊发表。
◎赵虹元
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改革、教师教育。全国课程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河南省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河南省教师教育专家。先后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等6项省部级课题;在《中国教育学刊》、《课程.教材.教法》、《教师教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3部。
◎张春玲
教育学硕士,中共党员,教授。1987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教育系,本科,教育学学士学位。2007年获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硕士学位。现为洛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原理和课程与教学论。工作以来,主要从事教育学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讲《教育学》、《教育学原理》、《家庭教育学》、《中外教育名著导读》等课程。先后在《中国教育学刊》、《全球教育展望》、《教育评论》等专业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 13 篇,参与编写《教育学》等著作3部,主持厅级课题5项,获厅级学术成果奖励6项。
◎胡灵敏
硕士,副教授,从事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在教师教育、基础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主持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创新人才成长的基础性问题研究”“城市拓展区新市民科技文化素养提升问题研究”等10项;获河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8项,河南省优秀教育科研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在《中国高等教育》《教师教育研究》等专业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创新人才培养》《陪伴成长》《教师教育的相似理论与实践》等教育专著3部。
◎姚景照
副教授,博士。在《心理科学》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二十篇,主持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新时代人民幸福感的测量、现状、机制与增强策略研究》,参与翻译《心理学》一书,合著《角色与品格》一部学术著作。
◎徐 凯
副教授,博士,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研究领域:文化与认知;政治与宗教心理;健康与咨询心理;社会科学与心理学研究方法。代表性的学术观点:汉字释梦;(基督徒)双重认知框架;(基督徒)身份流变。学术兴趣:转型期中国心理学的社会服务面向,为社会的运作与治理提供学术解释;文化传统与信仰在心理层面对个体认知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其在个体-群体-组织-社会层次上的功用和建设;心理学及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本土方法论问题。
◎梁玉珍
副教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化教育应用,正面管教家长讲师,河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省级培训团队成员,。近年来,在《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管理》、《远程教育杂志》等刊物发表文章20余篇,主持《师范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构建与实践探索》省教师教育改革项目1项,主持《基于微课的大学生移动学习模式研究》等厅级项目多项,主编《网络中的虚拟世界》著作一部。
◎陈晓燕
教育学硕士,副教授。曾受指派赴北京师范大学访学。主要研究领域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目前已参与和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参与编著的著作有《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发表学术期刊论文二十余篇。获河南省教师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河南省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成果三等奖等多项奖励。
◎靳 君
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后获得洛阳师范学院“优秀教师”、“师德先进个人”、“十佳杰出青年”等多项荣誉称号。连续十一年指导学生参加河南省高等学校师范教育专业毕业生教学技能大赛获得一等奖。在《教学与管理》、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新课程背景下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调查与发展研究》等省级厅级项目十余项。参编《教育技术与教育学》、《中外家庭教育比较》等学术论著2部。研究成果多次获得一等奖、二等奖。
◎杨红军
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比较教育专业,任韩国映像大学、日本大学特聘教授,研究方向为比较教育。在社科文献出版社、高教出版社等出版著作6部,在《比较教育研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等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和参与国家、省级、地厅级和校级教改、科研课题10余项,多次获得青年骨干教师、优质课教师、文明个人、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孟凡芹
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大连理工大学教育管理专业博士,师从教育部专家、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朱泓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评价。近五年在主持及参与省部级以上项目10余项,发表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高校教育管理》、《中国大学教学》、《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等CSSCI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其研究成果之一荣获2017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其系列研究成果被青岛理工大学推广应用效果良好,并荣获山东省第八届教学改革成果奖一等奖。主讲课程:《高等教育学》、《中国教育史》、《学校管理学》等课程。
◎杨德新
在读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领导与管理。科研成果:近几年在《河南社会科学》、《黑龙江高教研究》、《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发表论文12篇;主持省厅级项目《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生态学视域下豫派教育家教育信念叙事研究》;参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建设教育强国的日本经验与中国路径研究》。
◎白文昊
博士,毕业于武汉大学,学位论文获得武汉大学优秀博士论文。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共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其中在《中国特殊教育》、《高等教育管理》、《现代教育管理》、《黑龙江高教》等CSSCI源刊和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篇。参加国家级、教育部课题3项,是国家社科“十三五”规划教育学课题“云资源整合视域下学生个性化学习推荐机制研究”的主要参与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