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授权学科简介――导航
001 机电工程学院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 080201 )
机械电子工程( 080202 )
机械设计及理论( 080203 )
精密仪器及机械( 080401 )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080402 )
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学)( 087100 )
002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物理与化学( 080501 )
材料学( 080502 )
材料加工工程( 080503 )
冶金物理化学( 080601 )
有色金属冶金( 080603 )
003 车辆与动力工程学院
车辆工程( 080204 )
工程热物理( 080701 )
动力机械及工程( 080703 )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082304 )
农业机械化工程( 082801 )
004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080804 )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081101 )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081102 )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081104 )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081202 )
计算机应用技术( 081203 )
005 建筑工程学院
工程力学( 080104 )
结构工程( 081402 )
006 化工与制药学院
有机化学( 070303 )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070305 )
药理学(理学)( 077906 )
化学工艺( 081702 )
应用化学( 081704 )
007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071010 )
食品科学( 097201 )
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 083202 )
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083203 )
水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 083204 )
008 理学院
应用数学( 070104 )
凝聚态物理( 070205 )
009 政治与社会学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030501 )
思想政治教育( 030505 )
010 外国语学院
英语语言文学( 050201 )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050211 )
011 经济与管理学院
管理科学与工程(管理学)( 120100 )
区域经济学( 020200 )
企业管理( 120202 )
旅游管理( 120203 )
技术经济及管理( 120204 )
工商管理硕士 MBA ( 120280 )
012 医学院
人体解剖和组织胚胎学 (100101)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100104 )
药理学(医学)( 100706 )
013 法医学院
法医学 (100105)
014 农学院
植物学 (071001)
生态学( 071012 )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090101)
植物营养学( 090302 )
015 动科科技学院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090501 )
基础兽医学( 090601 )
016 林学院
果树学( 090201 )
植物病理学( 090401 )
017 图书馆
图书馆学( 120501 )
018 第一附属医院
内科学( 100201 )
神经病学( 100204 )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100207 )
外科学( 100210 )
眼科学( 100212 )
肿瘤学( 100214 )
019 河洛文化研究所
专门史( 060105 )
硕士授权学科简介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 080201)
本学科以网络制造和数字化集成制造理论为基础,融合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研究机械产品和零部件的现代制造技术和方法,开发高效、智能、精密、实用的制造装备。在智能制造与控制、 CAD/CAE/CAM及反求技术、网络与数字化制造、虚拟设计制造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
本学科是河南省重点学科,设有特聘教授岗位。现有教授 8人,副教授18人,其中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入选人员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河南省跨世纪学术及技术带头人1人,其中博士7人。目前承担有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杰出创新人才基金、教育部科研重点项目、河南省教育厅重点科研专项等研究课题。
主要研究方向:智能制造与数控技术、 CAD/CAE/CAM及反求技术、网络与数字化制造技术、图形识别技术、智能机械与机器人、精密测试理论与技术、机械虚拟制造与仿真技术、特种加工与高效精密制造技术、并联机构控制及复杂机械系统、人机工程、工厂设施规划与设计。
机械电子工程( 080202)
本学科集微机、电子、流体控制等领域的新技术开发于一体,主要研究机电液一体化动力系统的建模与仿真,研究工业过程控制、机器人控制及先进制造技术中的以现代控制理论为代表的智能控制方法,开发机、电、液、气一体化的新型控制系统与设备。在机电液系统仿真与机器人技术、大型设备的电液控制装置及智能系统、流体传动与测控技术、气动控制及真空技术等方面具有明显特色。
本学科现有教授 5人、副教授12人,其中博士5人。近年来承担或完成国家、省部级及企业委托科研项目近40项,其中获国家级科技奖1项,省部级奖10项,科研总经费600余万元。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被EI收录18篇,ISTP收录25篇。本学科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00多人,一半以上考上重点大学博士生。
主要研究方向:机电液一体化动力系统、流体传动与测控技术、机电系统的智能控制、制造系统工程、机器人及其控制技术、现代气动技术。
机械设计及理论( 080203)
本学科运用现代设计方法和计算机辅助技术,研究机械产品在高速度、高可靠性、精密传动、低噪音条件下的设计理论并开发实用设计软件,数字化设计、虚拟设计和动态仿真技术是本学科研究的重点。本学科在齿轮及轴承的理论研究和数字化设计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本学科是河南省重点学科(第一层次),设有特聘教授岗位。 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可以招收博士研究生。学科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河南省跨世纪学术及技术带头人1人,教授12人,副教授11人。近年来,获国家级科技奖励2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21项,科研成果转让35项。目前承担有国家及国务院各部门项目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防科研项目14项。在教学方面,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1 项,获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出版教材 8 部。
主要研究方向:机械 CAD/CAE/CAM、机械传动件的数字化设计、机器人设计技术、现代机械设计的方法与技术、滚动轴承的数字化设计与技术、机械虚拟设计与仿真技术、摩擦学与表面工程、工业设计方法及应用、现代数控装备设计技术。
本学科集机械、电子、光学、计算机等学科于一体,多学科相互渗透、紧密结合。主要研究现代精密机械及仪器、智能化微小型化机电系统,包括微型机械设计及理论、智能系统与技术、误差理论、信号分析与数据处理等。
本学科拥有一支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的学术梯队,教授 7人,副教授10人,讲师12人,其中博士学位人员7人,硕士学位人员10人。近年来,完成了科研项目21项,其中获部(省)级奖4项,发表学术论文 200余篇,被三大检索系统收录33篇。目前承担课题 22 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
主要研究方向有:精密测量技术、微型仪器设计、微型机器人等。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080402)
本学科主要研究动态测量不确定度理论和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在线精密测量技术、测量误差的重构技术,研发新的精密测量用传感器以及集光、机、电为一体的精密综合测量系统和精密测量仪器。在机械测试理论和技术、智能仪表及其开发方面具有特色。
本学科有一支由多名教授、博士组成的年轻学术队伍。已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动态测量中非统计不确定度理论的研究”、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 6项课题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其中SCI收录18篇。目前承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CSCW的仪表产品虚拟原型逼真设计关键技术研究”、河南省杰出创新人才基金、教育部科研重点项目、河南省教育厅重点科研专项等课题。
主要研究方向:计量测试监督理论和技术、智能测试系统与仪器、计量测试信息数据采集、传输与管理、网络测试与控制、基于网络的虚拟技术及仪器、生物医学中的测试计量技术。
本学科是综合性交叉学科,授予工学学位;侧重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现代管理科学方法和技术对人员、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诊断分析、评价、设计、改善和创新,以提高系统质量、效率和效益。
本学科是适应现代制造业迅速发展的新兴学科,具有知识、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的学术队伍及较强的科研水平,现有教授 3人,副教授2人,博士1人,在读博士3人,硕士7人。另外聘请多名国内知名学者、专家为兼职教授。现拥有现代物流技术实验室、物流仿真实验室、ERP实验室、人因工程实验室和装配模拟生产线等5个专业实验室。近年来,承担或完成国家及省部级项目5项,为企事业单位开展应用研究30余项,出版著作、教材5部,发表论文60余篇,获省部及地厅级科技成果奖8项、专利4项。
主要研究方向:工业与系统工程、物流工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生产运作管理、质量工程。
本学科主要研究材料成分设计、微观表征、微观组织及其与各种性能之间的内在关系。在多年的教学科研实践中,造就了一支专业理论扎实、学术造诣较高、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学科有博士生导师 3人,教授5人、副教授5人、博士6人,其中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二级人选1人,省部级学术带头人、优秀专家3人。近5年来,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8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多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 300多篇,其中被SCI、EI收录40多篇,出版专著作4部、国家发明专利多项。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河南省高校杰出人才创新工程项目等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10余项。学科拥有从事材料物理与化学研究的多种大型精密设备,研究基地完善,手段先进,是河南省材料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基地。
主要研究方向:材料微结构表征、功能陶瓷、材料表面防护与评价、医用生物材料和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微观理论。
材料学( 080502)
本学科主要研究包括金属、无机非金属、复合材料等在内的材料成分与结构、合成与制备、组织与性能及其相互关系。
材料学科 1986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是我校最早获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之一,也是河南省、原机械工业部重点学科及河南省特聘教授设岗学科。学科有特聘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3人、教授8人、副教授10人、博士10人,其中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二级人选2人,教育部优秀骨干教师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部级学术带头人、优秀专家3人。近5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及其他省部级课题40余项,获河南省、原机械工业部和兵器工业部科技进步奖等1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5部,发明专利多项,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100多篇。学科拥有先进的材料制备与合成、材料微观结构分析和材料性能检测大型精密设备,是河南省材料学科重要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之一。
主要研究方向:铜合金功能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磁性与电子材料、先进陶瓷、高性能耐火材料、计算材料科学、材料表面新技术、金属基复合材料和纳米薄膜技术。
本学科主要研究材料的加工理论与方法。包括材料加工设备及自动化、材料或结构的寿命及服役可靠性等。
材料加工工程学科于 1986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是我校首批获硕士学位授予权的河南省重点学科(第一层次),河南省特聘教授设岗学科。全国唯一的“耐磨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本学科点组建。学科有特聘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5人、教授14人、副教授14人、博士12人,其中有全国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部级学术带头人、优秀专家3人。本学科实验仪器设备先进、图书资料齐全,科研经费充足,科研成果丰硕。近年来,完成国家及省部级重大项目等30余项,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近20项,新型专利5项,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90多篇。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及河南省高校杰出人才创新工程项目等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20余项。学科拥有完善的研究基地,研究生培养质量高,是河南省材料加工学科重要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之一。
主要研究方向:材料摩擦学及表面复合强化;凝固过程及组织计算机模拟;高强韧有色合金成形技术;精密成形技术及 自动化 ;塑性成形数值模拟与智能优化;模具现代设计与制造技术; 先进焊接技术及自动化 和微电子连接技术、材料及可靠性。
本学科主要研究过程冶金的基本原理、材料制备过程物理化学、冶金过程及材料制备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冶金资源的综合利用、复合材料等,研究开发材料及冶金过程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新设备。
该学科研究成果先进,学术梯队层次高,结构合理,具有博士生导师 1人,教授4人、副教授4人,博士6人。其中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部级专家2人。近年来,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企业委托的技术开发项目8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8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与郑州轻金属研究院的合作,使该学科的研究设备更加先进,研究项目更具前沿性,为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
主要研究方向:稀土与能源电化学;金属结晶过程动力;资源综合利用;渣—金反应及冶金用新型耐火材料等。
有色金属冶金( 080603)
本学科从事有色金属资源开发利用和先进有色金属材料生产过程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研究。
该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实验设备齐全,具有博士生导师 1人,教授5人,副教授5人,博士7人。其中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部级专家2人。近年来,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32项,企业委托的技术开发项目8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该学科与郑州轻金属研究院形成牢固的合作关系,拥有多种材料微观结构分析和材料理化性能检测的大型精密设备,是中铝集团重要的研究、开发和人才培养基地。
主要研究方向:有色金属物理冶金与精密加工;铝合金多元联合电解与应用;有色金属凝固技术及连铸;有色金属及其化合物特种粉末及材料研制;粉末冶金新材料及粉末冶金新技术等。
本学科是河南省重点学科(第二层次),设有特聘教授岗位。近年来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科技攻关和企业委托项目 30多项,年平均科研经费200余万元,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2亿多元。在车辆系统理论与控制技术的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出版著作5部,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特聘教授 1人、博士生导师1人、教授4名、副教授9名、博士6名,具有20余年的研究生培养经验。与吉林大学、西安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本学科教学设备齐全、研究条件完善,从国外成套引进了汽车底盘测功和车辆综合性能试验设备、计算机图形工作站、ProE、IDEAS、UG等三维设计与分析软件,仪器设备总值2000余万元,已成为国内车辆工程学科重要的教学和科研基地。目前,正承担多项省部级和企业合作项目,科研总经费约700余万元。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车辆新型传动系统设计、车辆系统动力学、车辆系统人机工程、车辆系统智能测试与控制、车辆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车辆电子控制技术、电动车辆技术。
工程热物理( 080701)
“工程热物理” 学科主要致力于两相流动、传热与传质的研究与应用、微尺度传热理论和微动力技术研究与开发。
本学科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现有教授 4人、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9人、博士6人。近年来完成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近20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项,拥有专利6项,在国内外发表科研论文150余篇。目前承担有省部级科研项目和开发项目近30项,研究经费充足。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气液两相流动、传热传质及应用;微尺度传热与微动力开发;新能源应用与燃烧节能技术;制冷空调系统中的节能与优化技术;化石燃料的高效利用理论和能源利用过程中污染物迁移及控制等。
动力机械及工程( 080703)
“动力机械及工程”学科始建于 1972年,1987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本学科是河南省重点学科和河南省特聘教授设岗学科。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 4人、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11人、博士6人。近年来完成国家“九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近20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项,拥有专利6项,在国内外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本学科教学科研设备齐全、研究条件完善,目前承担有省部级科研项目和开发项目近30项,研究经费充足。
本学科主要致力于内燃机节能与低排放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主要研究方向有: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柴油机燃油喷射理论与电控技术;发动机清洁代用燃料及有害排放成分的控制; CAD/CAE/CAM在发动机中的应用;热能动力装置的测试技术等。
本学科主要研究交通运输系统及理论、现代物流系统及理论、运输车辆检测诊断理论和运输车辆安全行驶理论等内容。
在多年的教学科研实践中,造就了一支专业理论扎实、学术造诣较高、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本学科现有博士生导师 1人、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8人,其中,博士4人,硕士8人。本学科设有重点实验室,教学设备齐全、研究条件完善,近年来,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及企业委托的技术开发项目20多项,出版著作8部,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
已形成了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物流系统研究与开发、汽车故障诊断系统、运输系统与运输站场规划、汽车市场营销理论与策略等一定特色的研究方向。
我校“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的前身是洛阳工学院(机械工业部部属院校)的“农业机械设计制造”学科,是我校建立最早、并在国内享有盛誉的学科。本学科的任务是:根据我国农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及农业机械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农业机械的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运用机器视觉及图像处理技术进行自走式农业装备的自主智能导航系统设计,积极开展农业机械化领域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究;采用现代 DSP及嵌入式系统新方法,进行数字化农业装备设计开发;利用现代设计方法和最新研究成果,设计、开发具有可靠性高、性能好的农业机械工作部件,以及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联合作业机械,进而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
本学科主要特色在于紧密联系我国农业发展的新要求确定研究内容;通过智能化、数字化等现代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提升我国的农业装备水平;以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目标,从事新型农机产品的研究开发工作。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齐全、研究条件完善,已成为国内“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重要的教学和科研基地。现有教授 3名、博士4名、副教授6名。近年来,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出版著作6部,获专利20余项。尤其在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方面成绩显著,由本学科设计、开发的多种农机产品在全国各地投入生产使用,为企业创造了上亿元的经济效益。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是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交叉学科,它涉及到电能变换与控制、电伺服控制、自动控制及计算机应用等多个学科领域并相互渗透。本学科主要研究新型电能变换装置和电机驱动控制系统。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电力传动控制系统、电力电子技术与应用、电气智能化与网络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系统建模与仿真、楼宇自动化等;这些研究方向都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
本学科是我省仅有的两个硕士学位授权单位之一。现有导师 8人,其中教授4 人,副教授 4 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1 人 。 近年来承担多项重大科研项目,获各类 科技成果奖 6项,发表论文100余篇, 在研课题 30余项。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081101)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是研究自动控制系统理论和应用的综合性学科,是以工程领域内的控制系统为主要对象,以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为主要工具,研究各种控制策略及控制系统的建模、分析、综合、优化、设计和实现的理论与技术。本学科培养从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领域的研发和系统集成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理论上以建模、预测、优化及控制策略为主要研究领域;在应用上将理论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检测等技术相结合,研制出各种性能优良、实用性强的自动控制系统,并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部门。
本学科设有特聘教授岗位,是河南科技大学重点建设学科。本学科 1985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8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在几十年的教学科研实践中,造就了一支专业理论扎实、学术造诣较高,相对稳定的学术梯队。现有导师20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 13 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河南省骨干教师1人。近年来本学科获省部级奖11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在研课题30余项。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是工业自动化生产中获取、传输和处理信息的先决手段 , 是一门以应用为主、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它的应用遍及各个工程领域。本学科与自动化、计算机、控制工程、电子信息、机械等学科相互渗透,主要从事与控制、信息科学、机械等领域相关的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的理论与技术方面的研究。既从事本学科及相关科学领域的有关基础理论、建模与仿真、应用技术的研究,也进行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的系统设计和新产品研究开发等。本学科主要培养控制科学与工程领域中有关信息处理、微机测控、智能仪器及传感技术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学科 现 有导师 19 人,其中教授 5 人 ,副教授 14 人;河南省骨干教师 1 人。 近年来本学科获各类 科技成果奖 4项 ,发表学术论文 100余篇,在研课题10余项。
控制论是研究信息与控制一般规律的科学,信息与控制是控制论的核心。在控制论思想中,“信息与控制”是生物系统和人工系统共有的特性,模拟生物智能,是控制论的基本思想。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学科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为理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电子技术为技术手段,研究人工智能的原理和方法,并基于这些原理和方法,构造具有智能特性的系统和装置。本学科的研究领域涉及信息处理与认知科学、复杂系统智能控制、图形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数字文物、机器学习理论及应用、智能机器人系统等方面。
本学科 现 有导师 16 人,教授 5 人 ,副教授 11 人;河南省骨干教师 1 人。 近年来本学科获多项 科技成果奖 ,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目前本学科承担 多项省部级课题 。
本学科主要研究软件开发、维护以及使用过程中涉及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发展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软件体系结构与软件复用、面向对象方法与技术、分布式系统与网格计算、程序验证与形式化方法等研究方向。近年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模型驱动的软件开发、软件自动化、分布式系统构架及主要实现技术。在基于本体的网格服务描述和服务发现、实时调度算法、分布式中间件、基于 DNA 序列切片重组技术的信息加密算法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果。并将有关成果成功应用于多项软件项目的开发。针对中小型企业需求,正在研发一种基于组件通用系统框架。
本学科拥有软件工程实验室和分布式系统网络试验平台。现有导师 12 人,其中教授 3 人,副教授 9 人。近年获省级以上各类科技成果奖 6 项,发表论文 60 余篇,在研课题 10 余项。
计算机应用技术( 081203)
本学科着重研究计算机应用于各个研究领域所涉及的原理、方法和技术。主要包括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多媒体应用技术、基于网络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智能控制与机器人学、管理信息系统等。在人的认知和神经工作状态分析、人类视觉物体识别机理、信息编码机制、图形图像处理、信息融合等方面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在脑与认知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目前在研的重点项目主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类视觉物体识别编码机制”、“系统规范表示与验证的认识逻辑途径”、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物体识别关键技术研究”“文物数字化工程”等。
本学科是河南科技大学与中国航空研究院第 613研究所共建学科,是河南省省级重点建设学科,设有河南省省级特聘教授岗位。本学科1995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现有导师30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20人。近年获省级以上各类科技成果奖14项,发表论文500余篇,在研课题30余项。
本学科主要研究结构及其构件在外界因素 (如载荷、温度、电磁场等)作用下的变形与应力、破坏机理、振动、稳定性以及优化设计等方面的1门学科。本学科拥有工程力学实验中心和结构实验室,以及1个以锚索加固及安全检测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建筑工程安全与防护研究所。工程力学学科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研究员4人,副教授10人。近年来,本学科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出版有代表性的专著和教材4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工程结构优化设计及其安全可靠性分析与评估;工程结构振动与隔振;钢筋混凝土构件极限承载能力分析;绿色高性能砼的研制与开发;爆炸力学与防护工程;岩土锚固机理研究等。
结构工程是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本学科拥有一支由院士、博士、教授等人员为主要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科研教学团队,具有丰富的教学、科研与实践经验。本学科在结构优化设计、结构可靠性评估与分析、结构抗振与隔振、结构防护及混凝土材料损伤等研究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本学科拥有结构实验室和力学实验中心,以及一个以锚索加固及安全检测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建筑工程安全与防护研究所,并有共享院士一人。
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结构优化设计及其安全可靠性分析与评估;结构抗振与隔振;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与开发;爆炸与防护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塑性极限设计;锚固机理研究等。
本学科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分离、合成反应的原理、结构鉴定技术与构效关系的学科。该学科旨在进行新化合物的合成,重点对具有生理活性天然产物的分离和结构鉴定与全合成、揭示结构与生理活性间关系,为具有特种用途的有机分子的设计及开发应用奠定基础。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天然产物化学:本方向主要研究具有生理活性的天然产物提取与分离,以天然活性成分的发现、结构鉴定为重点,寻找天然药物并对药物分子的结构修饰、改造,进一步为新药和成活有机合成提供目标分子。
2、有机合成化学:主要是以具有生理活性天然产物为目标分子,通过多步有机反应操作对其进行全合成,为进一步生理活性和构效关系研究提供足够的样品。
3、有机反应化学:主要是以经典有机化学反应为基础,采用新试剂、新介质、新催化剂对其研究,以提高有机反应的产率、化学选择性、区域选择性、立体选择性。
4、有机材料化学:通过有机反应构筑不同取代基或官能团的单体,并进行聚合、共聚或高分子反应制备功能性有机高分子材料。
5、金属有机化学:主要是以制备有机金属化合物为研究方向,为有机不对称反应探索高效的金属有机催化剂。
本学科由我校与黎明化工研究院联合共建。该学科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形成了实验设备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的良好科研环境。现有教授及教授级高工 8名,其中博士5名,博士生导师2名。近年来,完成科技项目9项,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目前承担各级科研课题10项。
本学科是研究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原理与技术、高分子结构、聚集态结构与性能关系的学科。该学科旨在研究新型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方法与技术、高分子多相体系,以及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基本规律,为新材料的分子设计及其开发应用奠定基础。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新型高分子材料:本方向主要研究具有特殊性能的高分子(如耐热高分子、高弹高分子、耐磨高分子、环境友好高分子等)的合成方法,研究这类高分子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为开发与应用这类高分子提供理论依据。
2、功能高分子:本方向主要研究功能高分子,采用新的有机合成技术合成带有特殊官能团的大分子,并应用现代分析测试方法研究分子结构与性能,探索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从而进行分子设计,旨在研究开发含能高分子、光电高分子、高分子电解质、高分子试剂等一类新型功能性高分子材料。
3、多组分多相高分子体系:采用反应器合金化、原位共混等新方法,制备出多组分多相高分子合金、共混物和复合物,使普通的高分子材料转变成工程材料或具有特殊性能的高分子材料;研究这类复杂高分子体系的组成,凝聚态结构与其性能的关系,从而进行高分子材料设计,开发出性能优异的高分子材料。
本硕士点由河南科技大学与黎明化工研究院联合共建,是河南科技大学重点学科。该学科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建成了一个高水平的研究平台——“高分子科学与纳米技术实验室”,形成了实验设备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思想活跃的良好科研环境。学科梯队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 1名、教授及教授级高工8名、副教授及高工12名,其中博士6人,博士生导师2人。近年来,完成各级科研项目12项,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目前承担各级科研课题13项。
药理学(理学)主要招收药学及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授予理学硕士。我校医学院、化工与制药学院、法医系等院系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方面加强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了以药物分析为核心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体内药物毒物分析、天然药物及新药开发等三个研究方向。
所跨主要学科天然药物分析是省级重点学科、药理学为省级精品课程、法医学为医学省级重点学科。现有教授 8名,副教授10名,博士生导师1名,博士毕业生10名,在读博士2名,硕士20名。近年来,先后承担各级科研项目20项,横向协作课题6项。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地厅级科技成果奖10余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级优秀论文二等奖5项,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中南地区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发表论文168篇,出版专著5部,主编教材3部,参加卫生部统编教材2部。获得专利2项。
本学科拥有配置较高的高效液相色谱仪、气质联用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红外光谱仪、核磁共振仪、科研型生物信号记录系统、无创伤血压测试系统、医学图像分析系统以及超低温冰箱、超纯水系统、凝胶图像分析系统、 CO2培养箱、超声细胞破碎仪等较为先进的研究仪器,保证研究生的教学与科研
化学工艺( 081702)
本学科点 200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被评为河南科技大学重点学科。
本学科旨在研究化学品的生产原理、产品开发、工艺实施和过程的优化设计。是涉及有机化工工艺原料多样化、产品精细化、技术新型化、生产绿色化、工艺集约化发展趋势的特色学科。本学科主要以天然产物和精细化工产品研究为依托,具有再生能源化工、化工分离与技术、天然产物化学,以及高分子化工等多学科交叉特点,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天然产物化学化工:在生物学指导下,从植物和昆虫中提取分离药用有效成分,通过结构鉴定和表征,发现和寻找天然新化合物;同时以提取筛选的具有生物活性的新化合物作为模板分子进行天然有机半合成和全合成研究,进而为有机合成和药物合成提供分子理论基础;
2、生物质可再生清洁能源化工:以自然界大量存在但未有效利用的生物质(如 秸秆等)原料为对象,研究其转化为清洁能源(如乙醇、氢气等)的工艺及过程强化途径;以绿色溶剂—离子液体为媒介,研究其对生物质木质纤维素的预处理方法,探讨外场(如微波、超声波、温度)的促进作用及机理;研究功能化离子液体的基础理论,以分子设计为指导,探讨其合成方法及工艺;研究与开发新型反应器,特别以计算流体力学(CFD)的方法,进行结构优化和工程放大。
3 、化工分离和工艺优化:基于化工分离原理和色谱技术,开展中药现代化、标准化研究,尤其通过植物药提取分离工艺与质控研究,以期实现相关化工分离过程和工艺的优化,制定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4、高分子化工:以工业基本有机化工产品,以及农副产品为原料, 研发新型高能化合物,包括特种功能分子的设计与合成工艺研究。
本学科由我校与黎明化工院共建,拥有国内一流的科学研究设备和良好的科研氛围;该学科始终保持与国内外同行专家有广泛的学术交流。现本学科拥有一支以教授(包括教授级高工)、博士为群体的中青年专家为骨干,学术结构合理、学术思想活跃、综合素质好的导师队伍。目前共有教授 4人,副教授(其中博士6人)8人。2007年获得了国家863计划资助:离子液体分级处理木质纤维素原料制备燃料乙醇和氢能新技术(No.2007AA05Z454)。
应用化学( 081704)
应用化学是一门涵盖了化学化工及其相关领域,并与其它自然科学技术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而形成的综合性工程化学学科。该学科的硕士学位授权点由河南科技大学与洛阳黎明化工研究院(原隶属化工部)共建。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含能材料(固体推进剂)的研究与应用。该方向主要依托黎明化工研究院数十年来连续不断开展研究的国防项目,对化学推进剂原材料这一特种化学品从原料、助剂、催化剂的筛选到合成路线的优化,以及应用工艺进行全方位的研究。
2、高分子材料化工。本方向以新型高分子材料,如耐热、高强、高弹、可降解高分子材料,以及含能高分子材料和特种膜材料等的制备技术和加工工艺为主要研究目的,旨在探索新材料的设计方法和新的加工工艺,研究开发出新型高分子材料。
3、绿色化学品及工艺研究与开发。本方向以天然资源为依托、以绿色化学品及其生产工艺为重点,开展天然产物的分离技术和绿色化学工艺技术的开发,以期实现资源的最优化和可持续合理利用。
4、无机及生物功能材料研究与应用。本方向以人工骨的合成与应用以及新型贮氢合金材料的研究开发为主线,重点开展上述新型功能性材料的制备、结构解析、性能测试和应用效能评价等。
5、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本方向主要进行工业和生活水体污染物的分析,进而寻求较佳的控制和治理污染物新方法,并研制性能更为优良的污水处理剂。
经过多年的发展,应用化学学科现已积累了雄厚的师资力量,建立了齐备的教学设施,配置了比较完善的研究条件,而且逐步形成了比较合理的研究梯队和稳定的学术研究方向。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以及生物大分子结构和功能的科学。该学科设有病原分子生物学、应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子免疫学、生物反应器研究与应用和资源生物活性物质研究等五个研究方向。
本专业建有中央与地方共建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实验室,装备多种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如冷冻高速离心机、 PCR仪、酶标仪、凝胶成像系统、蛋白与核酸电泳设备(配套)、层析分离设备(包括蠕动泵、核酸蛋白检测仪、记录仪等),细胞融合仪等。
食品科学(农学学位)( 097201)
食品科学是研究食品及其原料农副产品的物性、化学组成,在加工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及其规律的科学。食品科学是以食品中的营养物质及其相互关系为中心,以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以及工程学和系统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研究食品及其加工过程中的规律。该学科设有食品安全性评价、现代食品检测技术与质量控制、食品化学与营养学、食品生物技术和功能性食品加工与技术五个培养方向。
该学科拥有一流的试验装备和条件,如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微机电化学分析系统、原子吸收光谱仪、食品质构仪等大型精密仪器设备,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该学科以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这一类天然资源为研究对象,进行粮食生物化学、淀粉化学、蛋白质化学及其营养活性的前沿基础理论研究,并进行深层次加工产品和应用及现代加工技术的工程研究,目前本学科有现代谷物精深加工理论与技术,植物蛋白质资源开发与利用,粮油品质检测与安全控制,油脂加工理论及功能性蛋白质的开发等四个方向。
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学科现有教学科研人员 8人,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5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名。该学科拥有植物蛋白工程和淀粉技术研究创新实验室,科研实力雄厚,仪器设备齐全。
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学科是河南省重点学科和特聘教授岗设岗学科。该学科现有教授、副教授 16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0人。经过多年的积累,该学科已形成了干燥理论与技术、农产品功能因子研究、农产品品质快速无损检测技术、畜产品加工理论与技术、果蔬加工保鲜贮藏理论与技术和农产品包装技术及装备等6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该学科重视科研基地的建设,建立了仪器设备先进、功能完善的研究室和实验室。其中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超临界流体萃取设备、微机电化学分析系统、电子显微摄像系统、原子吸收光谱仪、氨基酸分析仪、食品质构仪、真空冷冻干燥机、真空无氧包装机等大型精密先进仪器设备,保证了研究生的教学科研需要。
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主要研究水产资源加工制品的化学组成、特性、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硕士点有 2个研究方向,即水产品加工工程、淡水生物资源开发。其中水产品加工工程是主要研究水产品生产原料的生物化学、营养学及流变学等特性及其在加工贮藏过程中的变化,为开发新型海洋食品及功能食品打下牢固的基础;淡水生物资源开发主要研究以黄河生物资源为研究对象,以应用基础研究与开发研究为重点,运用现代化学理论与技术,对黄河生物高分子、药用活性物质和其它有益性天然产物进行提取、结构分析、仿生合成(或半合成)及在工业、农业、医药等领域的应用研究。
应用数学,下设最优化理论及应用、应用统计、金融数学以及非线性发展方程四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开设有泛函分析、近世代数、拓扑等公修基础课和偏微分方程理论、非线性发展方程与孤立子、应用统计、金融数学、最优化理论及应用等不同方向的专业课。要求学生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训练,掌握所研究方向的前沿动态,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毕业后适宜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从事研究、教学和管理工作。
凝聚态物理,下设铁电与介电材料的制备与性质研究、微晶与纳米晶合金工艺及性能研究、薄膜材料与技术、新型功能材料的特性计算四个研究方向。开设有凝聚态物理、固体理论、高等量子力学、群论、薄膜物理、量子场论、量子多体、计算物理、电子显微分析、铁电体物理等不同方向的专业课。要求学生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训练,掌握所研究方向的前沿动态,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
本学科旨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全面地研究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研究现实问题的能力。本专业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理论研究和写作能力,以及从事党政、宣传教育工作的能力。
研究方向: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2、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当代中国市场经济;3、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研究;4、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5、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6、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
师资队伍: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有教授副教授 14人,拥有全国知名大学博士学位的教师5人,先后承担国家、省级课题10多项,近4年发表论文200余篇。
本专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培养人们如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科,使学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方法与教育对象的特点,以及思想品德的形成规律,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具备一定的理论研究能力。
研究方向: 1、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 2、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3、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研究 4、中外德育研究 5、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研究
师资队伍:本专业有较强的师资队伍,有教授、副教授 10人,具有知名大学博士学位的教师3人,承担省级、厅级课题10余项,近4年发表论文120余篇。
本学科现有三个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研究方向,其中包括社会语言学、语义学、语用学等;语言与文化研究方向,其中包括英国、美国等主要英语国家的社会和文化问题的研究;英语文学研究方向,其中包括英国文学、美国文学和西方文艺理论研究等。
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本学科积累起了良好的传统和师资队伍,他们均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敬业精神,而且年龄结构合理,目前本学科共有教授 2名,副教授6名,且40岁以下的占了60%以上。科研水平较高,近4年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10余部,现承担科研项目6项。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050211)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是 1门较新的学科,主要研究如何用外国语言学理论、规律、原则、方法阐释其它经验领域遇到的语言问题,解决外国语言学知识与其它相关学科结合而产生的实际语言问题。主要研究方向有:语用学、应用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心理语言学以及日本语言学等。其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与应用语言学有关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技能。
本学科现有教授 3人、副教授16人、博士2人。近年来,在著名和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16部,获各类科研奖励21项。现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厅局级科研项目8项。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是综合运用管理学、经济学、信息技术与工程技术,解决管理问题的交叉边缘性学科,本学科横跨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在追求理论、方法创新的同时,也特别注重科学理论与方法的成功实践。
本学科目前拥有教授 6名,副教授及高工15名。近年来,本学科承担并完成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为企事业单位开展应用研究10余项,出版著作、教材21部,在国内著名、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企业战略决策;管理方法论;管理信息系统;企业人才工程。
特别欢迎理工类学生报考!
区域经济学( 020200)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带、经济圈发展规律的综合型应用学科。本学科重点培养基本理论扎实、分析能力强,能在政府、高校、科研部门从事经济工作、教学、科研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服务于国家和地区的宏观经济决策、经济建设。
本学科与河南省社科院有多年的合作关系,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师资力量雄厚,梯队结构合理,学术研究富有前瞻性、创新性、应用性,现有教授(研究员) 8人,副教授12人,承担国家级课题8项,获省部级奖励10多项,为地方政府及经济建设开展应用研究20余项。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政策、老工业基地创新机制、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中部地区新农村建设、贫困地区发展战略等。
热诚欢迎经济管理类、理工类学生报考!
企业管理( 120202)
“企业管理”学科是综合运用管理学、经济学、运筹学、市场营销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企业的生产管理、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设备及物流管理、企业文化与企业改革问题的学科。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研究梯队结构合理。近年来,承担并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 18项,出版著作、教材19部,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电子商务;企业发展战略研究;企业创业问题研究;企业营销管理研究等。
特别欢迎经济管理类、理工类学生报考!
“旅游管理”是以现代经济学、管理学理论为基础,研究旅游经济、旅游产业、旅游企业管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应用性学科。培养兼有人文、地理和经济理论的复合型高级旅游管理和研究人才。本学科是全国导游资格考试培训定点单位,在北京、上海、浙江、厦门、洛阳等许多旅游城市建立了稳固的实习和科研基地,与政府旅游主管部门、旅游企业共建人才培养和研究平台。
本学科与洛阳龙门石窟研究院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现有教授和研究员 3人,副教授12人。形成了以博士为主、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跨学科教学与研究队伍。导师中有多人参加了洛阳、巩义、鹤壁、信阳等市区的旅游规划和景点设计,同时参与旅游企业的营销策划和企业文化的建设。近年来,承担完成国家级和联合国项目3项,省部级科研课题12项,出版著作、教材19部,共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产品研究与开发;旅游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星级酒店管理。
特别欢迎经济管理类、理工类学生报考!
技术经济及管理( 120204)
技术经济及管理是技术经济与管理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主要研究技术领域的经济问题;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学科研究为适应现代经济与企业的技术管理、项目投资科学决策与资源合理利用等提供理论支持和论证分析。本学科为适应现代企业技术管理、工程项目可行性分析、金融和咨询机构论证和管理及有关部门投资规划与资源利用管理等提供理论支持。
本学科具有知识、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的学术队伍及较强的科研水平,现有教授 5名,副教授15名,硕士生导师12名。近年以来,出版专著、教材25部、译著1部,发表论文160多篇、完成国家、省等各类科研项目60多项,获省部级奖励10余项。
学科的研究方向:项目决策与管理;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投融资分析与评价;信息经济及管理。
特别欢迎经济管理类、理工类学生报考!
工商管理硕士 MBA(120280)
我校的MBA教育中心设在经济与管理学院,目前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MBA”、“企业管理”、“技术经济与管理”、“旅游管理”、“区域经济学”六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现有硕士生导师20余人、研究生100余人, 本科生2300余人,从事MBA教育相关的专任教师50多人,其中专业学位相关课程校内任课教师中有教授、副教授、博士40余人,外聘的来自国内名校MBA教育专家和大型企业集团的兼职教授10多人。我校的MBA教育将采取“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环节,推进管理创新,加强就业指导,开展国际交流”等措施,努力打造“装备制造业MBA、旅游MBA、中小企业MBA”等三个特色鲜明的MBA培养模式,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为中原崛起培养出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
本学科为重点基础医学学科 ,现有专职教师20余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7人。具有博士学位者2人,硕士3人。并聘请我国著名临床解剖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士镇教授为我学科兼职教授。该学科为省级精品课程。研究方向包括(1)中枢神经传导通路。(2)临床应用解剖学及脊柱生物力学。(3)认知神经科学。
该学科近年来,已完成省部级及厅局级科研项目多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 1项,厅级科技成果奖5项。出版专著及医药卫生高校教材20余部。发表专业论文100余篇,其中3篇为SCI收录。目前在研项目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河南省科技创新工程项目2项。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100104)
本学科是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校重点学科,现有教授 4名、副教授5名、博士毕业生1名、在读博士2名、硕士8名,本学科发展势头良好,形成了结构合理、团结向上的学术团队。近年来,先后承担各级科研项目9项。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地厅级科技成果奖10余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56篇,出版专著3部、主编教材3部,参加卫生部统编教材1部。
本学科注重学科方向的凝炼,形成肿瘤分子病理、肿瘤治疗病理基础、肿瘤病理与病理生理等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注重科研基地建设,拥有配置较高的高效液相色谱仪、气—质联用仪、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台式冷冻高速离心机、医学图像分析系统、凝胶图像分析系统。 CO2培养箱、超低温冰箱等较为先进的研究仪器,保证研究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本学科是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校重点学科,药理学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本学科发展态势良好,形成了团结向上、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现有教授 4名,副教授6名,博士生导师1名,博士毕业生2名,在读博士2名,硕士10名。近年来,先后承担各级科研项目12项,横向协作课题6项。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地厅级科技成果奖10余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级优秀论文二等奖3项,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中南地区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发表论文68篇,出版专著5部,主编教材3部,参加卫生部统编教材2部。获得专利1项。
本学科注重学科方向的凝练,形成了临床药理(药物流行病、治疗药物监测、药物生物利用度等研究)、心脑血管药理、肿瘤药理、生殖药理等四个稳定研究方向。重视科研基地建设,拥有配置较高的高效液相色谱仪、科研型生物信号记录系统、无创伤血压测试系统、医学图像分析系统以及超低温冰箱、超纯水系统、凝胶图像分析系统、 CO2 培养箱、超声细胞破碎仪等较为先进的研究仪器,保证研究生的教学与科研。
法医学 (100105)
法医学为河南省医学重点学科,开展法医学司法鉴定对外服务多年,具有较强的学科优势。该学科用医学、生物学、化学等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技术,通过对与法律有关的伤、残、病、死的原因、机理、方式进行研究,推断死亡时间、损伤时间,进行毒物分析、个人识别等,是解决法律上有关医学问题的一门应用科学。研究方向为法医病理学、法医毒物学、法医物证学、临床法医学,着重培养学生科研与司法鉴定实践技能,研究生在校期间,除完成科研任务外,还要完成一定数量的疑难案件的司法鉴定工作。
本学科目前有教授 2名,副教授及高级实验师6名,其中博士3人,硕士7人。硕士生导师均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科研能力强,科研经费充足,科研氛围好。近年来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4部,取得科研成果5项,获各类科研奖励8项,现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厅局级科研项目6项。
本学科有尸体解剖和病理检验设备、显微图像分析系统、冰冻切片机、气质联用
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PCR扩增等DNA分析设备、荧光显微镜系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设备价值300万元,能够满足本专业的科研和鉴定需要。
植物学 (071001)
本学科主要从植物群体水平、个体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研究植物生命活动及其发生和发展规律,目的是阐明在人和自然环境影响下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以利于控制和改造植物,满足人民生活需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该学科现有正高职称 5人,副高职称12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6人,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近几年来,先后投资500余万元对实验室仪器设备进行了更新与补充,基础设施齐全。本专业硕士点主要以豫西及周边地区的资源植物、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为研究对象,在坚持传统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多学科手段和方法,从不同水平开展植物学基础和应用研究,形成了植物生理生态、植物资源学、植物细胞工程、植物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植物发育生物学等研究方向。近五年来,承担科研课题33项(其中国家级课题3项),科研总经费达380多万元;发表学术论文226篇,其中SCI收录5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教材8部;获省部级科技奖励8项,其它科技奖励5项,鉴定成果5项,转让科研成果2项,被采用科技成果10项,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植物学人才培养和河南省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生态学是从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等多个层次研究生物及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生物学分支学科,其理论、方法及技术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生态学思想对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专业培养具备生态学基础理论、基本原理和试验方法,从事植物生理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的设计、分析、评价和规划,能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从事科研、教学、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本学科现有教授 3人,副教授8人,其中博士9人。目前已形成了植物生理生态学、农田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等5个具有地方特色的研究方向。2000年以来,本专业累计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4项,出版专著(教材)5部,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其中被SCI(或EI)收录7篇。获得省部级奖励2项,其他级别的奖励7项,鉴定成果4项。目前承担国家级、省级和地方政府课题8项,总的科研经费达110余万元。
本学科从解决粮食、环境等重大宏观问题着眼,从植物生理生化到分子水平等微观研究入手,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基础研究成果,研究农作物全面高产、优质、高效及农业持续发展的调控理论与技术。学科组现有教授 6人,副教授1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9人,其中河南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人。实验室拥有CIRAS-1型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FMS-2脉冲调制式荧光仪、Anglilent-1100型高效液相色谱仪等先进仪器。近年来承担国家、省科研课题20多项,在研科研经费300多万元;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6项,出版著作15部,在《中国农业科学》等重要期刊发表论文200多篇,已形成了“作物生理生态”、“作物高产优质栽培理论与技术”、“耕作制度与生态农业”、“作物品种利用”等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
本学科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养分资源高效利用和农产品与环境安全为重点,以先进的测试分析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为支撑,研究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学科组现有教授 5人,副教授12人,讲师7人,其中博士8人,专业骨干教师队伍中高学历(博士、硕士)人员已达到80%以上,高级职称人员已突破70%。本学科拥有490平方米的实验室,585万元的先进仪器设备,包括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高效气相色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火焰光度计等,能够完成植物养分分析、农产品品质分析、土壤化学分析、肥料分析、资源环境质量监测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2000年以来,累计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近20项,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158篇,其中,被SCI、EI收录9篇,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5项。目前承担国家、地方政府课题18项,其中国家科技部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经过三十多年的研究积累,目前已形成稳定的、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有:植物营养与调控、植物营养生理生态、植物营养与环境、施肥与作物品质、环境污染与修复。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现有教授 5人,副教授9人,其中博士6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4人。近年以来,先后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出版教材和专著15部,发表论文300余篇,在动物新品种(品系)培育、杂交优势利用和胚胎生物技术等方面创造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该学科试验设备先进,科研优势明显,教学资料齐全,教学效果突出。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实验室、生物化学实验室和中心实验室可供研究生从事试验研究。研究方向为动物遗传与动物育种、动物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动物繁殖技术。
该学科现有教授 5人,副教授10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5人,师资力量强,编制合理,中国兽医病理学会长期在此挂靠,在全国有较高的知名度。迄今已联合培养博士5名,硕士13名,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强化创新精神和能力提高。该学科现有科研经费100余万元,近年来出版专著和教材7部,获省级教学和科技成果一、二等奖7项,在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科研上已形成动物疫病分子与免疫病理学研究、人畜共患病的病理诊断与防治技术研究和动物功能基因的表达与调控等五个具有明显特色的稳定研究方向 。
果树学( 090201)
果树学科是河南科技大学林学院的重点学科。该学科主要从事果树新品种培育、果树栽培技术、果树种质资源鉴定与评价、果树栽培生理等方面的研究,具备从事果树种质资源鉴定与评价、果树抗性生理、采后生理、营养生理、果树生物技术、育种技术、设施果树栽培与生理等方面研究的人才队伍和试验条件。在果树种质资源开发与利用、果树抗逆生理、果树生物技术、设施果树栽培与生理等领域取得了比较显著的研究成果。目前主要有果树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果树生理、果品贮藏与保鲜 3个研究方向。
植物病理学科是河南科技大学林学院的重点学科。该学科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研究植物病害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具备从事植物病原真菌、植物病原细菌、植物病毒、植物病原线虫、植物免疫、植物病害流行、植物病理生理、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分子植物病理学以及植物病害综合防治等方面研究的人才队伍和试验条件。在小麦病害、玉米病害、蔬菜病害、果树病害、观赏植物病害、真菌学和病原物的分子鉴定等领域取得了比较显著的研究成果。目前主要有植物免疫、真菌学和植物病害防治 3个研究方向。
河南科技大学图书馆学硕士点学科 ,现有正高职称2人,副高职称13人,博士1人,硕士6人,师资力量雄厚,科研能力较强,具有前瞻性的学术研究方向和年龄、学历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近年来共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出版专著10部,完成科研项目35项,目前承担的在研课题7项。该学科教学资料完善,设备齐全,各种信息资源丰富,为培养该学科硕士研究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本学科研究方向:
1.信息资源建设与评价:本研究方向强调各种信息资源的科学规划与标准统一,注重网络信息资源类型与机制的研究,同时致力于文献资源与网络信息资源的评价方法与方式、评价指标与体系的研究。
2.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本研究方向致力于网络信息资源的搜集整序与组织,注重专题数据库和数字图书馆的研发和利用,以及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模式与存取技术的研究。
内科学( 100201)
内科学包括了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血液内科等共 7个三级学科。其中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是河南省临床特色专科。呼吸内科研究方向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肺栓塞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心血管内科研究方向为冠心病发病机制、介入及药物治疗、心律失常的电生理研究及射频消融治疗等。消化内科研究方向是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血液内科研究方向是白血病发病机制与临床研究。
本学科有正、副教授 38人,博士3人,享受政府津贴1人,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拥有400m2专业实验室。本学科近几年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7部,获奖及鉴定科研项目20余项,现承担科研项目9项。
该学科研究方向包括:( 1)、超声治疗脑血管病的研究。(2)、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研究。(3)、A型肉毒毒素封闭治疗各种痉挛性疾病研究。(4)、缺血性脑血管病TCD、MRA、MRI、PWI、DWI、DSA改变对比研究。该学科综合技术力量雄厚,学术研究方向特色明显,是我院重点学科,具有丰富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经验。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有正、副教授19人,博士1人,硕士7人,享受政府津贴1人。拥有400m2专业实验室,万元以上仪器设备43台套。本学科近几年发表论文18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15部,获奖及鉴定科研项目12余项,现承担科研项目9项。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影像学诊断和介入治疗,包括 X线诊断、CT成像、MRI成像和介入治疗以及超声介入,核素的成像和治疗。
本学科是我院重点发展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齐全,研究条件完善,数字减影血管机( DSA)、螺旋CT机、1.5T双梯度核磁共振仪(MRI)、ECT机、多台彩超诊断仪等高质量设备。该学科目前拥有教授5人,副教授11人,讲师35人。该学科近几年发表学术论文122篇;出版专著;教材8部;获省部级和地厅级科研成果奖11项,目前在研项目8项。
外科学( 100210)
外科学包括神经外科、普通外科、胸心外科等 7个三级学科,其中神经外科是河南省医学重点学科。研究方向包括神经外科的癫痫和颅底肿瘤显微外科研究、普通外科的肝胆胰外科研究、胸心外科的腔镜微创治疗、食管癌及先天性心脏病的研究以及冠脉搭桥术及泌尿外科微创手术等都居国内先进水平。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有教授、副教授 53人,博士14人,享受政府津贴3人,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人。拥有面积800m2的专业实验室,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50台套,该学科近几年发表论文512篇,出版专著9部,获省部级及地厅级科研成果30余项,目前在研项目26项。
眼科学是我院的传统专业和优势专业。本学科的研究方向主要为:( 1)视觉学;(2)眼底病、眼外伤;(3)青光眼发病机制与治疗。本学科在视觉学方面的研究居国内领先水平,在眼底病、眼外伤及青光眼方面的研究居我省先进水平。每年治疗大量屈光不正、眼底病、眼外伤及青光眼病人。学科目前拥有教授、副教授11人,博士3人,硕士5人,拥有80m2专业实验室,万元以上仪器设备18台套,合计700万元。本学科近几年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教材5部,获奖及鉴定科研项目6项,现承担科研项目7项。
肿瘤学为河南省教委重点学科,包括肿瘤外科、肿瘤内科、肿瘤放疗及肿瘤微创等专科。肿瘤学主要有四个主要研究方向。方向一:消化道肿瘤基础与临床研究,其中食管癌、贲门癌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方向二:肿瘤微侵袭治疗研究方向独具特色;方向三:肺癌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方向四:妇科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该学科近几年发表论文 400余篇,被SCI收录3篇;出版专著10部;获省部级及地厅级科研成果6项,转让或被采用科研成果6项,目前在研项目有12项。
专门史学科是我校的特色学科。本学科具有指导硕士研究生水平和能力的正副教授 21人,教学科研水平较高。2000年以来,共发表学术论文220篇,出版学术专著13部,获省部级以上奖7项,目前承担科研项目11项,科研经费78.5万元。
本学科、专业点主要有三个研究方向:
一、中国地域文化研究
本研究方向以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地域文化为主要研究内容,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以河洛文化为代表的中原地区地域文化的特色,并将河洛文化置于中国地域文化的大范围内进行研究,显示出河洛文化在中国地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二、中国思想文化研究
本研究方向采用历史文献、考古发现和古文字(包括碑刻墓志)资料相结合的科学方法,重点研究中国思想文化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轨迹,充分揭示以《周易》哲学为骨干,融合儒、道、佛为一体的中国思想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基本特征。本研究方向本着“古为今用”和与时俱进的基本方针,发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中西文化比较研究
本研究方向采取中西方文化比较的方法,充分展示中国文化所具有的独创性、延续性和兼容性的鲜明特征及对中国政治、经济和军事的深刻影响和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 , 以明了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领域的独特地位。本研究开拓了新的学术研究领域,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以及西方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对于构建和谐社会、重视以人为本理念的形成都将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