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人物
杜祖亮,河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有序分子膜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河南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先后承担完成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计划,国家高科技“86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0余项,2000年获河南省创新人才项目,2001年获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副教授当博导是好事”
[郑州晚报]:目前北大博导制度改革一事受到了很多媒体的关注,你是否注意到这个事情?
[杜祖亮]:这个事情我没怎么关注过,也没有从正规渠道获知北大改革的具体内容,但是从核心内容来看,这次改革是一件好事。博导的全称是博士生指导老师,从表面来看,似乎只是一个岗位,事实上,在中国高校里早已成为比教授更高一级的学术资格,博士生导师享有比一般教授更高的岗位津贴。尽管这几年教育管理部门再三呼吁淡化博导,强调博导不是比教授高一级的学术资格,可教授之间为争当博导同样剑拔弩张。社会舆论对博导也是另眼看待,报纸杂志注明学者身份时,照例要加一句:博士生导师,以证明其权威资格。
[郑州晚报]:要成为博导,需要什么条件和程序?
[杜祖亮]:一般情况下,当博导必须首先是教授,然后经过正式的填表申请和校内外专家的匿名评审,方能获得这一资格。在河大,教授有200多名,但博导也就是1/4左右。
[郑州晚报]:这次北大改革的一个核心是打破以往博导必须是教授才可以评聘的制度标准,副教授甚至讲师也可以成为博导,对此你怎么看?
[杜祖亮]:这个问题我认为要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从学科本身来说,副教授一般比较年轻,年富力强,最有创造力,有朝气,因此这个群体大多站在某个学科的一线,掌握着最前沿的学科知识,这对提高博士生的质量来说,是最为有效的。
另外,作为站在科研前沿的群体,副教授这个群体需要更多的资源来完成自己的研究,但由于现实体制和资源分配的束缚,副教授往往比博导们少了很多科研资源,包括经费和人力支持等。他们在做科研时,也需要有人配合,因此副教授带博士生是一件好事。
“让讲师当博导不现实”
[郑州晚报]:让副教授甚至讲师当博导是不是一种符合现实的做法?
[杜祖亮]:确实,一些副教授从学术水平和经验来说,完全可以胜任博导,让他们当博导,是符合目前高校现实的。但是,我并不赞成让讲师当博导,这个不现实。
[郑州晚报]:为什么讲师当博导不现实?如果一个讲师的实际水平达到博导水平呢?
[杜祖亮]:事实上这只是一种假设的情况,按照一个人的学业进度和科研经历,讲师往往还没有那么深厚的功底,还有,并不是说,他的科研水平达到了就可以当博导,还有很多条件的。
[郑州晚报]:还有哪些条件呢?
[杜祖亮]:博导不仅要有项目证明他的科研能力,而且还要有一定的工作经历,这样才能真正指导他的学生,虽然不能一概而论,但是一般讲师的学术水平和科研经历达不到博导的要求。
[郑州晚报]:也就是说,职称评定和博导的认定还是有关联的?
[杜祖亮]:虽然目前职称和博导评定执行的是两条线,但它们之间还是有关系的。还有一个问题是,如果让讲师当博导势必会带来一些制度上的混乱。
[郑州晚报]:混乱来自哪里?
[杜祖亮]:虽然目前的博导评聘制度要求严格一点,但是确实选出了一批高水平的人才来当博导,如果讲师也可以当博导,这个制度一旦打破,难免会出现鱼龙混杂的情况,降低博导这个群体的声誉与信誉。
“取消博导终身制势在必行”
[郑州晚报]:有不少报道说现在高校的博导很少指导博士生,情况是这样吗?
[杜祖亮]:也不能说全部,但是确实有这种情况出现,有些博导身兼很多职务,工作很忙,有时候会没有时间指导学生,成了大家开玩笑所说的那样,“博导成了博士生的学生”。
[郑州晚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杜祖亮]:我想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在北大博导改革当中得到体现了,一些教授当上博导后,成为一种终身荣誉,就认为可以一劳永逸,而在此前为了当上博导,那种一心一意搞科研出成果的劲头消失了,占有着优势资源却远离科研,造成了很大的浪费。
[郑州晚报]:取消博导终身制能不能改变这种状况?
[杜祖亮]:这种做法至少能让博导感受到压力,博导本身就是一种科研上的学术认定,如果学术水平消退,为什么还要保留这种认定?所以说,取消博导终身制,无论是对高校科研还是培养人才,都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博士生与老师双向选择是一种常态”
[郑州晚报]:我们注意到,北大要求参与改革院系的2006级博士生可在入学后自由挑选导师,同时,通过院系博导资格审查的老师也可以挑选学生,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后,老师才有资格被聘为博导,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杜祖亮]:我不太清楚北大做这个改革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我所理解的是,目前高校博士生与导师之间本来就是双向选择的关系,博士生在报考导师的时候,导师也在考查学生,这是一直以来都在执行的规定。
[郑州晚报]:在双向选择下,一些学生会不会产生疑问,如果大家都选择名师做导师,或者导师只选择心仪的学生,那么改革是不是失去意义了?
[杜祖亮]:应该说会有这样的情况,我没有看到北大博导改革的具体做法,但是,我觉得这个问题没有必要强调。博士生又不是三岁小孩,在报考老师的选择上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所以我相信博士生和导师都会很慎重地处理这个问题的。
“河南高校这样改革的可能性不大”
[郑州晚报]:你对北大的这次博导制度改革有什么看法?
[杜祖亮]:应该说这是北大一次很有意义的改革,在全国高校中带有示范作用,当然,任何改革都会有利有弊,我的看法是,利大于弊。
[郑州晚报]:北大的这次改革在河大博导和副教授层面引起关注了吗?
[杜祖亮]:好像没有,在平时的交谈中没有听到大家的讨论,对这件事的反响不大,可能大家感觉这样的改革离河南还有些距离吧。
[郑州晚报]:那么,你认为北大的这次改革会不会影响到河南高校?
[杜祖亮]:我估计不会,至少短时间内不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北大的这次改革只是个案,北大这两年吸引了很多年轻的人才,却由于体制的落后,导致很多年轻副教授的才能无法施展,而老教授又占着博导的位置,导致这个矛盾越来越突出,作为全国高校的“领头羊”,北大进行改革是为了解决这个需求的。因此北大的做法个案因素比较浓,不具有推广的价值。
[郑州晚报]:你认为北大改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杜祖亮]:简单来说,是人才吸引与体制发生矛盾,这也暴露了全国高校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人才评价体系与职称评定不协调。
[郑州晚报]:河南高校就没有这个矛盾吗?
[杜祖亮]:也不能说没有,但是不突出,比如河大,总共9个博士点,博导数量也不多,包括郑大也是这样,所以这个问题不是很严重。而且现行的博导体制改革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整个高校人才选拔体制不改,这样的改革是很难推行的。因为问题的根本在于高校职称评定和博导制度体系的不协调,改革如果不触动这个根本问题,就无法在全国推行,只能作为北大或者少数知名高校的个案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