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导师教师简介-黄勇
本站小编 Free考研网/2020-03-09
办公电话:
邮箱:huangyong@iem.ac.cn
黄勇,工学博士,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1991年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土木工程系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同年任教于哈尔滨市交通局职工中等专业学校,任助理讲师。1994年就职于中日合资哈尔滨川田计算机开发有限公司,从事桥梁设计及相关计算机软件开发工作,任工程师,其间在日本川田技术系统株式会社研修工作近3年。2001年师从廖振鹏院士攻读博士学位,2002年就职于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任副研究员,2009年获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桥梁抗震和结构健康诊断等领域研究。
承担主要科研项目情况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桥约束连接系统抗震性能研究(**),2013~2016,项目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2)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地震防御与应急救援技术研究”子专题:“特殊地震环境下工程结构损伤识别研究”(2006BAC13B02-0207),2006~2009,子专题负责人。科技部社发司。
(3)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寒区城市高架桥支座系统抗震性能研究(E201262),2013~2014,项目负责人。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
(4)地震科学联合基金面上项目:HHT方法研究及其在桥梁损伤检测中的应用(105019),2005~2006,项目负责人。地震科学联合基金会。
(5)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基金项目:改进HHT算法及其在桥梁健康监测中的应用(2007B01),2007~2010,项目负责人。工力所。
(6)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特大跨桥梁全寿命灾变控制与性能设计的基础研究”子课题:“基于健康监测的桥梁结构安全评定与控制”(2013CB036305),2013~2015,主要参加。科技部。
(7)“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城市工程地震灾害模拟与评估系统研发及应用示范”课题“桥梁与地下空间结构的地震破坏模拟与预测”(2015BAK17B04-3),2015~2017,主要参加。科技部社发司。
(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动力灾变”培育项目:“缆索承重桥梁地震破坏机制的数值模拟方法研究”(**),2008~2010,主要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地震动空间相关性研究(**),2004~2006,主要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10)地震行业科研专项:汶川8.0级地震建筑震害研究及震害数据库建设(),2010~2012,主要参加。中国地震局。
(11)地震行业科研专项:高烈度区高墩大跨桥梁地震破坏预测与控制(),2009~2011,主要参加。中国地震局。
(12)建设部科研项目:强震区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2008-k3-1),2008~2011,主要参加。建设部。
(13)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抗震设计规范(2007-1-12),2007~2011,主要参加。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
(14)天津市地下铁道集团项目:天津市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抗震关键技术试验部分(阶段)研究,2008~2010,主要参加。天津市地下铁道集团有限公司。
(15)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东部地区地震烈度评定与损失评估方法研究(2014A01),2014~2016,主要参加。工力所。
主要论著
[1] 黄勇,王君杰,韩鹏,董正方,郭进. 考虑支座破坏的连续梁桥地震反应分析[J]. 土木工程学报. 2010,43 (增2),217-223. (EI检索:501)。
[2] Yong Huang, Junjie Wangand Deyin Jin. Performance of a rigid frame arch bridge under near-faultearthquake ground motion[J].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Vols.250-253(2011), p1869-1872,Advanced Building Materials. (WOS:353、EI:159、ISTP检索)。
[3] YongHuang, Junjie Wang and Xiyu Zheng. The damage in arch bridges during 2008Wenchuan Earthquake[J].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Vols.90-93(2011), p1597-1601,Advances in Civil Engineering. (WOS:286、EI:201**、ISTP检索)。
[4] Yong Huang, Junjie Wangand Deyin Jin. Bearing simulation in seismic response analysis of a multi-spancontinuous girder bridge[J].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Vols. 255-260, p1029-1033,Advances in Civil Engineering. (WOS:200、EI:006、ISTP检索)
[5] Yong Huang. An ImprovedApproch for Frequency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C]. The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Service System, Nanjing, China, 2011.p1084-1087. IEEE Catalog Number: CFP1181M-PRT, ISBN: 978-1-4244-9760-7 (EI检索:201**)
[6] Yong Huang and JunjieWang. Earthquake Response of an Arch Bridge under Near-Fault Ground Motions[C].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mote Sensing, Environment and TransportationEngineering, Nanjing, China, 2011. p1126-1129. IEEE Catalog Number:CFP1104M-PRT, ISBN: 978-1-4244-9169-8 (EI检索:201**)
[7] Yong Huang, Junjie Wangand Menghan Sun. The Seismic Damage Index of Elastomeric Pad Bearing forBridge[C].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Civil Engineering and Urban Planning, Hangzhou,China, 2011. p4209-4212. IEEE Catalog Number: CFP1153K-PRT, ISBN:978-1-61284-772-6 (EI检索:201**)
[8] HuangYong. Theperformance of girder bridges in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a new method forseismic protection[C]. The 14th World Conference 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Beijing, China, 2008.
[9] Y. Huang, C.J. Yan and Q.Xu. 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and Hilbertvibration decomposition for earthquake motion records[C]. The 15th WorldConference 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 Lisbon, Portugal, 2012.
[10] Y. Huang, J.L. Liu.Seismic performance of hydropower plant and highway system during the 2015Gorkha Earthquake in Nepal[C]. The 16th World Conference on EarthquakeEngineering, Santiago, Chile, 2017.
[11] Yong HUANG, Liang ZHANG,Haidong QIAO, Rui LI, Weijie LE. The Earthquake Response Analysis of theNiulanjiang Bridge during the 2014 Ludian Earthquake in China[C].7thChina-Japan-US Trilateral Symposium on Lifeline Earthquake Engineering, Shanghai,China, 2016.
[12]黄勇,王君杰. 轨道约束对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桥地震反应的影响[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14,34(4):228-234.
[13]黄勇,李瑞,朱文骏. 汶川地震中小半径曲线连续梁桥震害机理分析[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14,34(Suppl.):383-388.
[14] 黄勇. 汶川地震中梁式桥的震害规律和预防震害的新方法[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08,28(5): 20-26.
[15] 黄勇, 廖振鹏, 刘启方, 谢志南. 直管损伤识别的一种简化方法[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08,28(6): 56-67.
相关话题/工程 地震 桥梁 结构 城市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导师教师简介-韩炜
韩炜,男,1968年4月出生,博士,副研究员,现任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仪器研究室副主任,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1990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大学公路与城市道路专业,获学士学位,1993年毕业于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岩土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研究领域:数据采集、优化算法、桩基动测。 主要从事数据采集系统的开发、桥梁健康检测、承担中国地震局“九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网 2020-03-09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导师教师简介-周惠蒙
周惠蒙 电话:** 邮箱:zhouhuimeng@iem.ac.cn 简介(学习经历、工作经历等) 周惠蒙,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于2005年在湖南工程学院电气系获得学士学位,于2008年在湖南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获得硕士学位,于2013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3年至2015年在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2015年10月出站加入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任助理研究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网 2020-03-09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导师教师简介-周中一
周中一 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村镇绿色建筑综合防灾专业委员会委员 办公电话: 移动电话:** 电子邮箱:zhouzy@iem.ac.cn 研究方向: 1.轻型装配式结构:轻钢结构、轻质混凝土结构、木结构 2.村镇建筑结构抗震与综合防灾理论与技术:低成本抗震、减震与隔震结构 3.绿色建筑结构抗震理论与技术:地聚物混凝土结构、再生混凝土结构 科研简介: 一直从事低多层建筑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网 2020-03-09我所开展新疆喀什6.4级地震科技支撑工作并派出周中一副研究员赴现场参加应急工作
2020年01月19日21时27分,在新疆喀什地区伽师县(北纬39.83度,东经77.21度)发生6.4级地震,震源深度16公里。在接收到地震三要素信息后,我所领导立即部署应急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开展相关科技支撑工作,孙柏涛课题组成员陈相兆迅速开展地震灾害评估工作,及时提交了地震烈度快速评估结果、人口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3-09我所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重大工程地震紧急处置技术研发与示范应用”召开2019年度进展总结交流会
2020年01月06日,我所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项目“重大工程地震紧急处置技术研发与示范应用”(项目编号:2017YFC1500800)的年度进展交流会在项目参与单位的国家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技术研发基地(北京)召开。项目负责单位副所长李山有研究员,项目咨询专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3-09我所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地震预警新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召开2019年度进展研讨会
2020年1月8-9日,我所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地震预警新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2018YFC1504000)”2019年度项目进展研讨会在哈尔滨召开。项目责任专家高孟潭研究员、项目咨询专家组成员、项目负责人李山有研究员、我所科技发展部主任温瑞智研究员、部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3-09我所联合承办的“第四届中国国际核电厂建构筑物可靠性会议暨2019年度核电钢结构分会年会”在哈尔滨召开
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由中国钢结构协会核电钢结构分会、国家工业建构筑物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主办,我所和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承办的“第四届中国国际核电厂建构筑物可靠性会议暨2019年度核电钢结构分会年会”,11-12日在哈尔滨市召开。来自英国、日本和中国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3-09我所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城市及城市群地震重灾区现场人员搜救技术研究”召开年度进展交流会
2019年12月13日,我所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项目“城市及城市群地震重灾区现场人员搜救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18YFC1504400)的年度进展交流会在项目参与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召开。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司基础研究处处长齐诚、项目责任专家高孟潭、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3-09我所圆满承办地震动应用技术研讨会
2019年7月22日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和黑龙江省地震工程学会主办了地震动预测方程、场地效应与工程实践应用技术研讨会,我所地震作用与地震区划创新团队承办。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教授翠川三郎(SaburohMidorikawa)博士、东京大学客座研究员司宏俊(HongjunSi)博士和阿联酋哈里发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3-09我所科研人员参加中国地震学会40周年学术大会
中国地震学会成立40周年学术大会于2019年8月14-16日在辽宁大连举行。我所30余名科研人员踊跃参与大会多项活动,共作了19次报告,取得了丰硕成果。我所谢礼立院士为大会题写了贺词,地震学会副理事长孙柏涛研究员、常务理事李山有研究员分别主持了大会的部分特邀报告、专题学术报告以及颁奖仪式。经中国地震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3-09